<p class="ql-block"> 孤屿题诗与翁垟得名</p><p class="ql-block"> 本篇写的是大柳市范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孤屿题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8px;"> 众所周知,孟浩然(689年-740年)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他曾在我们乐清有一段诗话,清《光绪乐清县志》人物篇游寓一栏记载:“孟浩然,名浩,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以字行。尝至东瓯访张子容,过象浦驿(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属茗屿乡,今属北白象镇),有‘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之句,又有《乐城怀归及别张子容》等诗。”明《隆庆乐清县志》也记载:“唐县尉张子容,年籍无考,惟《孟浩然集》有永嘉浦逢张子容诗。”诗中的孤屿即今白象万家垟孤屿山(现属乐清市北白象镇张家湾村)。早在唐代,象浦驿己设有上浦馆招待官员,诗人孟浩然来乐成访挚友张子容就是在上浦馆相会的。今天的北白象镇琯头村就是当时上浦馆(即象浦驿)的最南面,“琯头”两字顾名思义就是公馆的前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孟浩然,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房族中五服内兄弟辈排行第六,故又称之为“孟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张子容,襄州襄阳人,房族中五服内兄弟辈排行第八,故称“张八”。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在世。景云三年(712)举进士,官晋陵尉,迁乐城令,开元中谪为乐城尉。《唐诗纪事》卷二十三、《登科记考》、辛文房《唐才子传》皆有记载其事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孟、张两人为同乡邻居,少时结为生死之交。张子容赴京赶考时,孟浩然有《送张子容进士赴举》:“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时间是太极元年的冬天,即公元712年的二月。这年张子容中了进士,先被任命为晋陵县尉,开元八年(720年)孟浩然作《登岘亭寄晋陵张少府》,又作《晚春卧病寄张八》,其中有“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之句,此江乡即指晋陵县,即今天的江苏武进。不久,张子容升为乐城县令,开元中谪为乐城县尉。开元从公元713年十二月到741年十二月,头尾一共29年,以“初、中、末”计算,开元中至少占九年,即723至731年。从孟浩然来乐城和张子容的诗来推测,张子容贬乐城尉的时间可能在公元725年的上半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 唐开元十三年(725),岁次乙丑,孟浩然三十七岁,有可能是听到好友被降职的消息,来乐清访张子容,作《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诗:“逆旅相逢处,江村日幕时。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邻鲛室,人烟接岛夷。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此时两人已分别十三年了,当张子容得知孟浩然来访的消息后,马上赶到上浦馆(即象浦驿)去接他,一起坐舟去乐城官舍,途经今万家垟的孤屿,一时诗兴大发。当时的万家垟还是一片汪洋,象浦驿和孤屿是从永嘉郡府去乐城县城的必经之路。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孤屿山,去县西三十五里,在茗屿乡。”可见,到明初时,孤屿已从唐朝时的“屿(小岛)”变成山了。到如今更不堪,周围皆是液化气储配站、电镀厂等企业。全诗八句四段,句意跳跃较大,但一气呵成,气贯意足。诗的首联两句,首先交代了两人会晤的地点——江村(上浦馆,即象浦驿),逆旅相逢:孟浩然从永嘉郡城要到乐城,当时只有水路,张子容自乐清城县衙至象浦亦是水路,正是相碰头之处;时间——当天日暮之时。第二联两句则是他俩重逢后,当日途经孤屿情景的如实记叙。当时的孤屿是十分荒凉的,和如今一样上面没有建筑物,只有遥对北边的茗山、凤凰山、沙岙山等,正是“山将孤屿近”(张子容《永嘉作》),两人坐在船上喝着张子容带来的酒。第三联写的是张子容所在乐成官舍,僻处海滨,人烟荒凉。《述异记》云:“鲛人水居如鱼”。“鲛室”,鲛入水居之室,用以喻海域。“夷”,原指夷狄,“岛夷”指远离中原的荒岛野居之民。尾联中的“失路”,指不得志也。孟浩然为自己才华正茂的同窗好友,被谪迁至远离故乡而且是如此荒僻的乐成,深表同情和惋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永乐乐清县志》中孤屿山、桥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孤屿桥去县西三十里,在茗屿乡九都,通白石路;……以上桥梁七十五处,俱在西乡水道,并通舟楫。”可见,孟张两人是坐船从孤屿桥下经过的,由于已近除夕他们没有登岸上“孤屿”,就在船上饮酒,看见“孤屿桥”三字,又远眺北面众多的山峦,孟浩然脱口吟出了“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到乐城县衙时已是除夕夜,孟浩然作《除夕夜乐成逢张少府》,诗云: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 平生能复几,一别十余春。” 张子容和了一首《除夕乐成逢孟浩然》: “远客襄阳郡,来过海岸家。尊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 妙曲逢卢女,高才得孟嘉。 东山行乐意,非是竞豪华。”意犹未尽,孟浩然又做《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诗: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唐代因县令称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称为少府。张子容本为乐城令,应称明府,到孟浩然十三年后重逢已贬为乐城尉,因此诗题为张少府。也许这些诗就是他俩“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可能是由于旅途劳顿,孟浩然在乐城过了年,竟生起病来了。连日来长卧病榻,无聊中不免想起了故乡亲人,由于思亲从而萌发了怀乡之念。诗,是诗人的心声,在病榻上孟浩然握笔写了一首排律,题曰:《初年乐成馆中卧疾怀归作》,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思亲怀乡之情:“异县天隅僻,孤帆海畔过。 往来乡信断,留滞客情多。腊月闻雷震,东风感岁和。蛰虫惊户穴,巢鹊眄庭柯。 徒对芳尊酒,其如伏枕何! 归欤理舟楫,江海正无波。”由于孟浩然怀乡意切,张子容也不便强留。待到孟浩然病体痊愈之后,替他整理了行装,准备了船只,临行前还赠他二首五律,题为《送孟八浩然归襄阳二首》:“ 一 、东越相逢地,西亭送别津。 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 乡在桃林岸,山连枫树春。 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邻。 二、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一首的首尾四句“东越相逢地,西亭送别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邻。”把两人当时的心境表露无遗。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永嘉别张子容》以回赠,诗曰: “旧国余归楚,新年于北征。 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 日夕故园意,订洲青草生。 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倾。 ”诗中的“季鹰”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西晋文学家张翰的字。张翰因不愿卷入晋室八王之乱,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菜 ( 茭白 ) 、莼羹、鲈鱼,辞官回吴松(淞)江畔,“营别业于枫里桥" 。这里借用这个“莼鲈之思”的典故,臆想遭贬的好友有朝一日也象张翰一样弃官归故里,感叹到哪时才能与张子容重逢对酒吟诗。想不到,后来张子容真的”竟弃官归旧业”,“归与孟家邻”,和孟浩然一样隐居了。今湖北省襄阳县白鹤山的青岩畔就是张子容后半生的栖身处。孟浩然有《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想必他俩能重倾一杯酒了:“白鹤青岩畔,幽人有隐居。 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 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睹兹怀旧业,携策返吾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代志趣高远的诗人就此隐世,孟、张两人的结局是中国学子未能入仕与入仕之后同样无奈的最终抉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值得一提的是,</span>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诗中的名句<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span>好多人将其中的“孤屿”解释为温州江心屿,将江心屿建的浩然楼说成是纪念孟浩然的,其实大谬!《光绪永嘉县志》已明确记载浩然楼是取名于文天祥《正气歌》的。此诗中的孤屿指的就是今天北白象镇万家的孤屿山,现在属于柳白新区的地界,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成为开发的一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翁垟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 翁垟历史以来属于西乡柳市,自古至今没有翁姓,南宋之前此地为海洋,因流水如云涌,发出“滃滃”声响,而叫“滃洋”。后海相沉积的软粘泥涂上涨为大片田地,遂简化雅称为“翁垟”。修于公元1418年的明《永乐乐清县志》上记载有涉及今翁垟街道的几个村名:</p><p class="ql-block"> 一、属于明永康乡的“胡埭、薛湾、三屿、沙角”四个里:</p><p class="ql-block"> 胡埭里今分成前湖埭、后湖埭两个村,永乐志记载:“胡埭,去县西二十里,在永康乡二都,长十丈。”由此可见,这个村是先有埭后有村,以埭名村。薛湾里今名雪湾村,“薛”、“雪”音同而字不同,《红楼梦》中就以“雪”代薛家,这里不知何因,疑似与姓薛的有关联。三屿、沙角二个里,今名未变,仍是行政村。永乐志记载,“三屿山,去县西二十五里,在长安乡,状如笔架;沙角山,去县西二十五里,在长安乡,因以名村。”因此,三屿、沙角是以山名村。</p><p class="ql-block"> 二、属于明长安乡的“八铧、沙埭、雁塔、塔头、地团、翁洋”六个里:</p><p class="ql-block"> 八铧里在今八华堂(永乐乐清县志无载)一带,自象阳彭桥至地团之间,永乐志记载:”八铧埭,去县西三十里,在长安乡五都,长三十丈。”到《道光乐清县志》上就没有这个里名了,铧也写成了华,只记载“泮垟河……一支东行,北与积谷河通,又分流:一南行出鸣凤桥至岐头,又名岐头河,出岐头陡入海:一支东行出三云桥,又名八华河,至八华埭而止。”可能并到地团去了,今桥头村南怀瑾乐园的边门有一条桥,就叫八华桥。</p><p class="ql-block"> 沙埭里在今沙头村至后桥村之间,永乐志记载:“沙埭,去县西三十里,在长安乡六都,长五丈”。道光志则载:“沙埭陡门,在县西三十里翁垟。陡门三间,康熙间邑令陈大年修筑二间,其一间系五都麻园郑氏修筑。”雁塔里,在今朝宗桥(俗称汪桥头)南面,与塔头里以朝宗桥为界。塔头里在朝宗桥北,有塔头街、友悌坊、塔头塘、塔头埭。永乐志记载:“塔头塘,去县西二十五里,在长安乡,起自塔头山至岐头山,凡一千三百五十七丈。”“塔头埭,去县西三十里,在长安乡六都,长四丈五尺;”“塔头街、友悌坊,已上俱在长安乡六都。”</p><p class="ql-block"> 而地团称街比塔头迟,在《道光乐清县志》上才有记载:“地团街,在六都。”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地团,因盐廒分九个团皆编有字号,计天、地、星、辰、大日、小日、永安、歧头、沙角九廒,每廒为一团, 此地是“地”字号,故名,属长安乡。到清《道光乐清县志》时,记载“地团王”、”地团叶”,分属长安乡六都的两个图。据《叶氏宗谱》记载,“浙江乐清叶氏,始迁祖叶炫,原籍闽兴化仙游,南宋宝庆三年(1227)迁居乐清,今后裔散居翁垟地团等地,俗称地团叶”。叶氏迁居地团在明朝永乐年间之后,地团始迁祖有五个儿子,故形成“五房”即今天地团叶的5个自然村,分别是“曙光、地盐、后岸、前岸、桥头”。据现在居住曙光村的人说,在叶姓未入住之前,这里是金姓人居住的,因此至今还有地名叫金宅,不过现在只有一户人家了。民国初年地团设乡,包括地团叶、地团王、南宅、三宅、殿后,乡长叶文彬,副乡长叶邦伦,民国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后并入长岐乡,设4个保。1949年7月解放后,成立长岐乡地团叶村农会,叶定洪当选为农会主任。1950年4月成立地团乡人民政府,乡长扬岳友,管辖南宅、三宅、殿后、地团叶、地团王等地。其中地团叶划分为前岸、桥头、金宅、后岸4个村。1956年秋收以后,地团乡人民政府撤销,由地团叶4个村加上地团王村组成集体农庄,王贤德为农庄庄长。当年由于村民抵制,恢复一村一社制,原地团乡的地团叶4个村及地团王村在行政体系上并入了翁垟乡。1958年出现人民公社,1962年推行三级所有,以队为主、政社合一,村即大队,地团叶仍设有前岸、桥头、地团盐业、曙光、后岸等5个大队。1979年,人民公社制度取消,恢复乡镇、村建制。</p> <p class="ql-block">此两碑记载了麻园郑氏<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修筑沙埭陡门事</span></p><p class="ql-block">道光志载:“沙埭陡门,在县西三十里翁垟。陡门三间,康熙间邑令陈大年修筑二间,其一间系五都麻园郑氏修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