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非法集资是国家法律明令禁止并重点打击的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大量血的事实和教训证明:非法集资是陷阱,是侵吞民众血汗钱的“绞肉机”,是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安定和民众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参与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参与非法集资遭受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组织非法集资必受法律严惩。请广大群众高度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防范受骗上当。</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什么是非法集资?</p><p class="ql-block"> 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行为。一般要具备以下四个特征:</p><p class="ql-block">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p><p class="ql-block"> 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社会公开宣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当前非法集资的主要形式</p><p class="ql-block">非法集资情况复杂,表现形式多样。有的打着“倡导绿色、健康消费”等旗号,有的引用产权式返租、电子商务、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等新概念,手段隐蔽,欺骗性很强。从案发情况看,非法集资大致可划分为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p> <p class="ql-block"> 三、如何识别防范非法集资?</p><p class="ql-block"> 1.向公众宣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官方网站、客户服务电话等正规服务渠道,告知群众查询银行正规理财产品的途径和方法等。</p><p class="ql-block"> 2.向公众宣传银行员工行为规范等,提示公众不与银行从业人员个人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不接收从业人员个人出具的任何收据、欠条告知非法集资及有关违规行为举报投诉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及时举报非法集资线索。</p><p class="ql-block"> 3.提示社会公众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息"保险"、高息"理财",不被小礼品打动,不接收"先返息"之类的诱饵。</p><p class="ql-block"> 4.提示社会公众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关注正规机构发布的银行广告信息和非法集资风险提提示,遇到涉嫌非法集资行为及时举报投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提示社会公众,如遇以下情形的理财"保险"产品,务必提高警惕</span></p><p class="ql-block"> 一是以"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为幌子的;</p><p class="ql-block"> 二是以境外投资股权、期权、外汇、贵金属等为幌子的;</p><p class="ql-block"> 三是以投资养老产业可获高额回报或"免费"养老为幌子的;</p><p class="ql-block"> 四是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但不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p><p class="ql-block"> 五是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的;</p><p class="ql-block"> 六是以"扶贫互助""慈善"等为幌子的;</p><p class="ql-block"> 七是在街头、商场、超市等发放广告传单的;</p><p class="ql-block"> 八是以组织考察、旅游、讲座等方式招揽老年群众的;</p><p class="ql-block"> 九是"投资、理财"公司、网站及服务器在境外的;</p><p class="ql-block"> 十是要求以现金方式或向个人账户、境外。</p> <p class="ql-block"> 防范非法集资,人人有责,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拒绝高利诱惑,警惕非法集资。</p> <p class="ql-block">供稿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编 辑:成 冰</p><p class="ql-block">审 核:贺 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