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基于自卑感的教育</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读《儿童的人格教育》的心得体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润泽</div> <h1>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教育学著作。阿德勒虽然是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但教育学许多原理都是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延展的,阿德勒的这本《儿童的人格教育》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分析儿童的心理问题,帮助儿童形成健康、正常的人格。</h1> <h1></h1><h1><br></h1><h1><b>一、因为不完美,所以追求完美</b></h1><div><br></div><h1> 阿德勒最广为人知的心理学理论是关于人的自卑感的论述,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本身并不是病态,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是人类全部文化的基础,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尝试改变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的能力。在我理解而来,人在出生时就会设立想要向好、向上发展的目标,而人自身与这个目标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在人克服自卑感的同时,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是虚无且虚构的,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在小的时候是无法主动建立目标的,阿德勒将这个虚构的目标看做追求人生的意义,他称之为追求优越感。人们天生所具有的不完美的特点,产生了与目标之间的自卑感,由自卑感推动人类去适应环境,对环境做出反应。</h1><h1> 比如,一位儿童因为自身身高低于其他儿童,想要达到身高变高的人生优越感目标,就会产生自卑感,此时儿童就会付出努力去克服此时的自卑感,努力变高来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人从不完美到完美发展的动力。外界物质的发展是如此,人的人格发展也是如此。<br> 阿德勒也指出,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能够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的体现,这种优越感主宰了我们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会去决定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的思想是不客观的,对每个人而言,个人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且独特的,它取决于它所赋予的生活的意义,这又与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联。</h1> <h1><b><br></b></h1><h1><b>二、各种问题儿童都是生活的失败者</b><br><br></h1><h1> 自卑感所激发的对优越感的追求,能够促进人的发展,但当优越感的追求走错方向时,也会对儿童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有些人将追求优越感扭曲为追求权力,变得自私自利,沉溺于在自我想象的世界当中,却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考量。在阿德勒看来,个人优越感需要与足够的社会兴趣相匹配,当个人的个体优越感明显高于社会兴趣时,就会让儿童成为问题儿童,因此阿德勒称之为生活的失败者。<br> 阿德勒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被养父母领养的儿童,始终表现出有较强的攻击性,在外人看来,他性格暴躁,行为捉摸不定,不服管教,难以矫治,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总是自言自语,不去回答大人所提出的问题。这显然是儿童自身所设定的目标与社会兴趣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虽然这个孩子已经在养父母家中生活了好几个月,但是仍然对养父母存在敌意,在孩子的心中设立的目标可能就是离开养父母所处的环境,因此,他选择做出外界认为坏孩子所具有的行为。孩子心中设立的离开养父母家的目标,并非是养父母对这个孩子不好,而是这个孩子心中认定,一旦他变得乖巧养父母,可能就不会对他这么好,而且他认为养父母会对家庭中养父母的亲生孩子更好,所以他表现出想要逃离这个环境的行为与做法。<br> 阿德勒提出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分析并者的生活风格,帮助病者提高社会兴趣,面对现实,做出新的生活选择。所以在面对被收养的孩子时,并不是要去了解养父母是如何想的,而是要理解这个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是如何的。阿德勒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被收养的孩子在养父母这并没有感到幸福,所以想要逃离这个环境,他给养父母的建议是将这个孩子再由他人寄养。<br> 在阿德勒看来,各种问题儿童都是生活的失败者,都可以通过分析病者的生活风格来帮助病者提高社会兴趣,做出新的选择。</h1> <h1><b><br></b></h1><h1><b>三、学校是家庭教育的测试情境</b><br><br></h1><h1> 在阿德勒看来,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3到5岁时已经固定,学校中所谓的问题儿童,基本上都是儿童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所出现的结果,学校只是提供了儿童家庭教育结果的测试情境。<br> 阿德勒指出,如果想要知道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得到。第一,看这个人的出生顺序,阿德勒认为,长子是权力欲望的幻想者,次子往往是竞争者、超越者,排在中间的通常是被压迫者,而最小的孩子往往是独立者和失败者。第二,看这个人的早期回忆。从个人的早期回忆中能看出这个人的生活目标。第三,对梦的解释。阿德勒认为,梦能够体现个人对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蕴含着人的生活风格。<br> 阿德勒在家庭教育中分析了民主和鼓励、过分宠爱、过于顺从、完美主义者等11种不同的家庭教育风格,指出了四点在家庭教育时要注意的事项。其一,要发展积极的自我观,教育者要给予孩子持续的信任,发展孩子的自信。其二,要发展儿童积极的困难观,鼓励儿童克服障碍,提供适当的挑战,塑造儿童的勇气与自信。其三,要发展儿童积极的他人观,鼓励儿童有一种人类的关爱感,不要冷漠与偏见,鼓励儿童合作与共享,不能自私、自利、贪婪。最后,要发展儿童积极的异性观,让孩子深刻的认识到异性不能通过言行来贬损异性。</h1> <h1> 阿德勒关于自卑感的论述,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儿童向上发展的理论基础。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阿德勒看来的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因为不完美,所以人们想要变得完美,而我们教育者也要从这一点出发,去深刻的体会、感悟基于自卑感的教育。</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