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美篇

朝花夕拾

<h3><br> 又 到 桂 林<br><br> 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到桂林了,但是端午节前去还是第一次。连续一个多月的降雨,在我们抵达的当天竟然放晴了,万物被雨水洗得干干净净,漓江的水位很高,水是清的,山是青的,呼吸都是清清爽爽的。<br></h3> <h3> 都说桂林是个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而我说,桂林是个去了还想去的地方,不仅仅是喜欢那山那水,还因为那里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我的表弟江是个资深职业摄影家,近五十年来跑遍了各地的山山水水,他生于斯,长于斯,说起桂林的美景如数家珍。一周来,他带我们驱车八百多公里,纵横桂林周边六个县,既有网红打卡地,更多的是许多旅行团去不到的,甚至桂林人都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野景”。唯恐我苍白的笔墨辜负了桂林,还是让表弟江早年的几帧照片说话吧。</h3> <h3> 遇龙河全长43.5公里,堪称阳朔最美最精致的风景,此时的遇龙河正是丰水期,静静的远山,流淌的河水,还有那些轻轻摇曳的竹筏,此刻真想什么也不做,就在这里呆呆的看。</h3> <h3> 行车途中,路边一座刻有“知青岁月”的石碑吸引了我们,一行七人,六位曾经的知青,怎能错过这一“景”。立刻停车,正面背面,左面右面,怎么看怎么觉着亲切,各地知青是朋友,合个影吧。</h3> <h3> 灵渠,距桂林市约60公里,是一条因战而生的人工运河,没有大批游人的打扰,它就在那里静静低调的展示着自己两千多年来的辉煌。<br>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南征北越,为运送粮草军饷,在湘江与漓江之间开凿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公元前214年建成后,湘漓牵手,楚越通航,帆来樯往,成为上通中原,下通岭南的水路要道,为强秦一统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经历代修整,灵渠成为集航运灌溉为一体的经典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建筑的明珠。<br> 千年灵渠,福泽后世。在灵渠分水坝、陡门、铧嘴等独具匠心的各主体工程中徜徉,领悟古人智慧,不禁感叹:饱经两千多年风雨的伟大工程,是多么令人敬畏!</h3> <h3> 看到没?湍急的流水中竟然有人在洗衣服,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过去的!我还想知道她会怎样回来!</h3> <h3> 陡门即闸门,这是现存最早的运河水闸,故称天下第一陡。</h3> <h3> 在没有开凿灵渠之前,湘漓两水本是分离的,灵渠的开凿,人为的引灵渠之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七分入湘,分水处立一石碑“湘漓分派”,为清乾隆年间桂林知府查淳所书。</h3> <h3> 灵渠还是广西米粉的起源之地,是2300年前秦始皇派来兴安修凿灵渠的工匠士卒们发明并推广的。由于方便,经济 ,美味,早已成了桂林人的最爱,有多爱?大街上,酒店里,路边小巷,米粉店比比皆是,店店客满,各家都有自己的秘制卤水,也都有各自的铁杆食客,我们每到桂林,也基本每天至少吃一餐米粉。那是前年,表弟江还特意快递给我们速食米粉,虽不如鲜粉美味,但也解了一时之馋。<br>  </h3> <h3> 尧山,距桂林市中心约10公里,主峰海拔909米,是桂林最高的山,因周唐时山上建有尧帝庙而得名。2019年秋去桂林,上尧山时赶上大雾,没有得见尧山风光,就在心里种了草。今次再上尧山,天高云淡,只见层层碧涛,郁郁葱葱,似浪,似云,似雾。我们用力看,真想把这层峦叠嶂摄入眼睛,留在心里。上山时蜿蜒的路上,看到许多当地百姓骑摩托取水,据说这里的山泉是天赐圣泉,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祈祷果真灵验,护佑百姓安康!</h3> <h3> 阳朔县有一个小众打卡地~旧县村,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踏着厚重的石板地,穿行在古老的民居院落中,仿佛穿越了时光。走在窄窄的田埂上,抬头是苍翠的山,回首是浓绿的田,有农民在烈日下插秧,那是他们的生活。此刻,流传千年的那首《悯农》跃上心头……。</h3> <h3>  这个地方不知会不会有人专程前来游览,我们叫它“标语村”。</h3> <h3>  “标语村”村民的生活</h3> <h3> 大美桂林,大爱亲情!非常感谢我的表弟江,他身兼策划、导游、司机、摄影,还有后勤保障;还要感谢弟妹霞 的全程陪伴,是他(她)们成就了我们完美的桂林之行,辛苦了!<br> 山水总相逢,来日皆可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