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是怎样形成的

张正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个战略战术的来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是井冈山的地貌,适合游击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其次是山大王朱聋子的打圈圈思想,避实就虚,兜圈子,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与发现敌人弱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三是万安代表张世熙的斗争经验: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后是毛泽东的综合创新,与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进而完善,并完整的归纳总结出来,提升到战略战术的高度:</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退)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个战略战术对以后的战争思想都有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解放战争的运动战: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寻找敌人的弱点,然后进行集中歼灭,避免与敌人进行阵地作战。这种运动中,无论是诱敌深入,还是围城打援,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主动制敌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红军在军事上的胜利,打退敌人四次反围剿,根据地的发展,很大程度是这种战略战术在理论上的成熟,和实践中的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由此,润之先生也由一名书生,成为军事家和战略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早期快速反应,摸清自己的环境与形势。在点滴经验中,学习底层干活的,和一线原生态的创新点,归纳总结,不断摸索上升总结为理论。以此这个组织或者企业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根据业务与业态特性、管理关键点、风险防控点,设计组织模式。高层领导的核心不是做事,而是面对外部竞争与环境,思考策略与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变革创新与理念坚持,进而对组织有贡献。中层是在高层的思想指引下,做对的事,基层把事情做事,做出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有创造创新的地气--底气与耐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形成一套打法。把隐性的最佳实践显性化,逻辑化、理论化,再用朴实,一线用的人能听的懂得语言去记忆,思考,去真刀实枪的用。进而成为一线指挥员,他们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然,在此过程中,有个归纳的过程,但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有一个斗争与合作的过程。毛在长征前,也包容,但还是不够。长征中,与张闻天与王稼祥这个二个理论派的合作,是其力量增强,马克思理论功底加深不少,逐渐在组织与理论思想上掌握主动权。后来在哲学上总结矛盾论和实践论,提出毛泽东思想,是思想上的成熟;在七大,更是显露其斗争的原则与艺术,包容中有思想整风,达到组织团结的目的,组织上的成熟。这样的共产党,很厉害。在1946年7月,原计划五年战胜国民党,实际用了三年多些。后来有摧枯拉朽的感觉,尤其军事力量强大的对比,但关键是还是思想与组织的成熟。一口吃不出个大胖子。共产党的成熟,从1921年成立,到1945年,用了二十多年。所以要从历史长河中认知毛泽东的思想与理论贡献,要从他老人家为何这么做,背后的逻辑与思想怎么来的,来看待其人其事。思考润之先生探索实践背后的初心、探索出来的理论与逻辑,这些是最该去记忆、思考与研究的。从老人家一辈子爱调查,爱研究,爱看书,爱思考的性格爱好来看这个人,估计这样,也是润之先生所喜欢的。从党史学管理,看人生,看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我党在斗争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特色的军事策略理论。概括而言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种战术的形成,是中共当时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战术,一直成为我们革命斗争的主要方法,并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起源,为毛泽东军事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形成,是与井冈山地区的地形地貌相适应的。在经历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把剩余的残部转移到了井冈山,当时的斗争非常频繁,敌人的“围剿”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力量远远大于工农武装,如何在这样一种困境当中谋求革命的生存与发展?唯有在斗争中求得。那么我们的革命武装必须面临着一个如何在斗争中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是对革命力量的一种考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正面的交战惨败以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与敌人开展阵地战是不现实的,是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部队来到井冈山后,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游击战提供了天然的地理环境。境内山岭连绵,巍峨矗立,谷壑幽深,呈现出一派层峦叠嶂的壮观景象,具有“谷岭夹峙溪流飞,峻崖峭壁山峰奇,盆地相间群山绕,绿岭重重望眼迷”的特点。高山密林适合部队隐藏和进行游击,可以避免敌人阵地的强力进攻而导致部队的灭亡。同时,井冈山地区天气多为雾天,云层很低,这些都是藏身避敌的优势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泽东来到井冈山以后,听到老百姓谈到在以前,当地有个山大王朱聋子的故事,受其打圈圈思想的启发,毛泽东指出,我们既要会打圈,还要会打仗。敌人是强大的,我们硬战肯定是打不过敌人,“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那么我们就要避实就虚,先领他们兜几个圈子,等到敌人的弱点暴露了,我们就狠狠地打击敌人的要害。“这就像做买卖,赚钱就来,蚀本不干。总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些思想是毛泽东关于游击战术的一些表述。在各地的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毛泽东也是深受启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28年1月,毛泽东主持遂川、万安联席会议时,听完万安代表张世熙汇报万安“与敌人搏战的策略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后,总结工农革命军和万安县农民自卫军同国民党斗争经验时指出:“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要看敌人的多少,了解敌人情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来了,我们就退,敌人退了,我们就后面追。”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总结了游击战术十二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1928年5月毛泽东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的游击作战原则,充分反映了我们利用地形优势,依靠群众,实行灵活机动战术,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术原则。这种游击战术,既保存了自己,又打击了敌人。毛泽东认为,这种战术“真是与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任何强大的敌力是奈何我们不得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游击战争十六字诀第一次完整的记载是毛泽东在1929年4月5日,写于瑞金的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信里,毛泽东说道:“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退)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尽管游击战争的思想朱德早有之,中央也开始重视,但是真正比较完全地归纳并提升到战略战术高度的还是毛泽东。朱德坦言:“关于游击战术以至整个战略问题,还是后来由毛主席系统地、完善地解决的。”红军从以前的失败中,总结了教训,实践中摸索出克敌制胜的十六字诀,这种游击战争的战术,体现了在强敌面前,要实行必要的战略退却,做到诱敌深入,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寻找敌人的弱点,然后进行集中歼灭,避免与敌人进行阵地作战。这种诱敌深入,不是消极的避敌,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制敌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革命实践的过程证明,这是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有效的战术。后来,毛泽东从理论上对游击战的经验进行总结,把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上升到战略高度,“后来我们的作战原则有了进一步大发展,超越从前的朴素性,然而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那十六个字诀”。“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后来的东西只是它的发展罢了。”这就说明,后来的战略战术都是源于井冈山时期形成的十六字诀。只是在斗争过程中,毛泽东逐渐把这种战术提升为战略,基本的原则没有变化。毛泽东认为:“红军的战略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军事上的胜利发展。我们井冈山采取了四个口号,这些口号是:一、敌进我退!二、敌驻我扰!三、敌疲我打!四、敌退我追!这四个口号最初为许多有经验的军事家所反对,他们不赞成我们所主张的这种战术。但是,很多经验都证明这种战术是正确的。”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斗争,正是坚持了这条灵活的军事策略,不断地粉碎敌人一次次对根据地的围剿,使得星星之火得以燎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