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打开空间</h3><h3>也说“挂锄”</h3><h3>大林</h3><h3><br></h3><h3>6:03</h3><h3><br></h3><h3>入夏以来,玉米齐刷刷地生长,豆角、黄瓜、西红柿等菜蔬也挺直身子,开花结果。经过播种、移栽、浇水、施肥、铲趟等打理,田园一派生机盎然。</h3><h3>和大田相比,田园里的耕作绝对原始而传统,没有机械轰鸣,不打灭草剂,不喷农药,不施化肥,翻地用叉子,铲地用锄头,打垅用攫头,施肥是牛羊粪。如此种田虽然不是刀耕火种,但实在落后拙笨。不过,落后苯拙中往往蕴含着久违的传统或习惯。我们的祖先甚至父辈都是在传统农业的摸爬滚打中过来的。“土里刨食”,果腹艰难。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传统农耕漫漫长长地延续,直到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才发生了根本变化,走向了机械化、现代化。今天的农村,纯手工的耕作越来越少,因而锄头、廉刀、牛犁之类的农具大多闲置起来,甚至少见。</h3><h3>传统农耕条件下,铲地是一项不能耽误的重要活计。禾苗出土后不久就开锄铲头遍地,接着铲二遍地,夏至前后基本完成“三铲三趟”,此后就大功告成般地“挂锄”了。“挂锄”,是完成夏锄的标志。农民把锄头挂在仓房墙壁上的铁钉或挂钩上,“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这是夏锄后的暂短歇息,此后将迎来更忙的秋收。</h3><h3>知青下乡时候,跟着农民下地干活,“晨曦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连个把月,一垅又一垅地锄草开苗,坚持下来,相当不易。那时候“挂锄”是大家的期盼。到了“挂锄”的日子,生产队会请来一场露天电影,还会安排一顿聚餐,大锅闷玉米查子干饭,大锅炖大豆腐猪肉,吃起来真香。</h3><h3>时光荏苒,几十年滑过指尖。发展打破了传统,改变了旧的耕作方式,昔日手拿锄头,一身尘土一身汗的农民,驾驶上了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农业生产不再锄头、耕牛、廉刀,“挂锄”渐渐演化成历史。近些年,一些地方建起了农耕博物馆,精心保留下农耕生产生活的工具、场景,保留下“我们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足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参观过各具特色的农耕博物馆,每次都很感慨,很受教育。</h3><h3>“挂锄”,是农耕的阶段性符号,它用汗水写就,它用青一色的禾苗新颜展现田地新貌,它是开镰收割的必经过程。过程,一切都是过程。我们在过程中付出和体验,我们在过程中期待预期的结果。</h3><h3>浏览9次</h3><h3>赞 评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