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前,赚到一笔朗诵大赛评委费,就第一时间下手把一直放在孔夫子网购物车里的1963年版《鲁迅全集》十卷本拿下,包邮价五百元。店主原来要价568元,跟我互通款曲后,知道我是鲁迅粉丝,或者说,半个鲁迅研究专家,慨然优惠至五百元,并且还附上一句话:“尊敬您,民族脊梁!”让我感动良久。我当然知道“民族脊梁”并非指我,但能以这样的方式沾偶像的光,还是觉得受宠若惊。店主的大度首先让我感慨:这套63年版品相较好的全集一般正常标价都在1500元以上,店主标价就很良心了,何况在此基础上慷慨让利,因为他知道我是真心爱鲁迅,不是囤积居奇以牟利的二道贩子。店主是湖南长沙人,说实话我以前跟若干长沙人打过交道,印象都不太好,觉得至少在商业行为上我接触过的长沙人要么性颇狡黠欠厚道,要么爱玩心计耍手腕,但这次大大改变了印象,忽然觉得屈子的古风在这个端午节遍濡荆楚。《怀沙》有语云:“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诚不我欺也。</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从去年以来,疫情反反复复,人情冷冷清清,民情惨惨戚戚,手刃顽敌快意恩仇的唐人传奇故事在大学象牙塔里真实上演,社会戾气一触即发。好在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或许人们的心态也渐趋平和了吧?虽然求职、失业、内卷、生三胎……的压力无处不在,至少一切可以重新来过。于我而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生活是最惬意的,可惜往往很难如愿,毕竟为了生活只好四处奔波,今年尤其如此。所以在倥偬生涯里,能片时赋闲于自己的象牙塔中“卧咏闲诗侧枕琴”(白居易诗),已是人间极乐事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哲人有云:人生除了生存,还应该有诗和远方——就像左拉在《猫的天堂》里说的那样:猫的生活中,除了带血的肉,还应该有未知的理想。不过,猫自己还说了一句颇富深意的话:“真正的幸福……就是关在一间有肉吃的屋子里挨打。”如我这样躲进小楼与先贤对话,衣食自足,琴书消忧,畅想未知的仙境,接受灵魂的拷问,岂不就是“关在有肉吃的屋子里挨打”的幸福生活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言归正传,还是来谈谈端午节这天新入手的这套《鲁迅全集》。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鲁迅全集》(十卷本)是从1956年起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1958年出齐。“我生也后”,无福躬逢盛举,但对这一部《鲁迅全集》一直怀有特殊的向往之情,此何故也?答案就在我写的《我的鲁迅》第二篇里——青年时代在四川大学一位叔父家里见过这部全集的高端版本“刷蓝本”,从此魂牵梦萦至如今。可惜现在孔夫子网出售的“刷蓝本”要么品相破旧,要么价昂难求,动辄上万元。即使退而求其次,1958年的灰色封面一版一印普通精装本标价都在数千元左右,也不堪重负。但十卷本全集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版本价值,对于立志成为“鲁迅收藏研究专家”的本人而言,总要设法收编麾下才好,当然前提是价格能够接受。结果“分离聚合皆前定”,搜求1963年的“红色年代版”就跟屈子的故乡在这个端午节结缘了,岂不是天作之合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我的这个故事是平淡无奇的,因为这是生活,不是戏剧和小说。但是,我捧读这部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的《鲁迅全集》时,却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比很多戏剧和小说更丰富、更扣人心弦的生活,那就把它形诸笔端吧。</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在悬拟故事以前,还是先粗略介绍一下版本情况,庶几对得起愿意看我拙文的鲁迅迷也。十卷本《鲁迅全集》第一版从第二次印刷起开始进入“红色时代”,用红漆布面替换了此前的灰漆布面,第三次印刷与二印版装帧相同,但不再配备草板纸书套,另增添淡黄色护封,印刷时间是1961年。我入手的十卷本是三印版中的低端配置——红漆布脊浅黄硬纸封面,原有的淡黄色护封已失落,但封面却粘贴有鲁迅侧面头像,这个现象极为特殊,因为我翻遍所有介绍《鲁迅全集》的文章、资料和图片,都无一例外明确提到“硬纸封面无像”,唯独我到手这部是例外,简直堪称是绝无仅有的奇葩现象了。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翻阅全书后,才终于灵光乍现恍然大悟了——但暂按下不表,容我卖个关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三印版与一印版不同的另外一点是:单本不再独立标注定价,只在第十卷尾部的版权页上注明全套定价22.00元。(查孔夫子网资料,全漆布精装版定价是27.70元。)没有经历过60年代的生活,不知道通货膨胀在那个时代是什么情况,不过可以肯定当时的20多元一定是一笔天文数字,除了公家图书馆,私人有能力自掏腰包的必然有限,所以品相保存完好的这一版本如今凤毛麟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我购买的这套全集很庆幸就是系私人收藏,故而纸张几无破损,看得出她的主人当初为保护她的青春容颜是何等煞费苦心。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除了护封失落、书角磨损外,内页全无污渍残破。可以想象她的主人必定供奉她如圣物,摩挲她如宠物,护佑她如宝物,眷恋她如尤物。我的眼前甚至浮现出每天晚上主人在白炽灯下“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熬夜攻读她的情形,看到精彩句子,用红笔画上横线,还孜孜不倦在每页纸上精心写下心得和笔记——有时记录自己的读后感,有时引用毛主席语录。由于每一卷扉页左下角都有作者的工整签名及朱红色钤印,故而得知书的主人大名王国基——这个名字就带给人强烈的时代感。环衬左下角每卷也有相同的字迹:“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九日购于新华书店。”(王国基先生的笔迹颇有个人风格,学浅才短的我仔细辨认了好半天也不敢确定是“购于”二字,呜呼,只好以意度之了)。从这些细节可以揣测,王先生之所以将这部《鲁迅全集》奉若至宝,是因为这是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他的全部精神寄托。不知道那时的他青春多少,身世如何?看字迹一定是书香门第家庭,或者是刚刚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或者是正在刻苦学习的寒门士子。不知今天的他还在人世否?我一念及此不禁怆然:设若王先生尚在人世,那这部被他视为生命的宝书必定不会花落他家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悬想当初,积攒了几个月的生活费终于从新华书店辗转捧回这枚梦寐以求的隋侯之珠、荆山之玉时,他脸上洋溢的青春笑容和胸中沸腾的蓬勃朝气是何等让人羡慕?白天他在工厂上班,汗水仿佛晶莹的珍珠洒向火热的熔炉;夜晚宿舍通宵停电,烛光好似浩瀚的夜空闪烁的点点星辰。他成为了工厂里最有知识的人物,鲁迅的名言警句在他口中就像洪流一样滔滔不绝,报纸上豆腐块的文章、杂志里活泼灵动的小诗……渐渐让他的名字传到了整个县城。大家都觉得他将是本地第一个大学生,他也踌躇满志准备参加明年的高考,并且对蟾宫折桂充满信心。不少姑娘视他为白马王子,对他暗送秋波、默许芳心,他却毫无察觉,只一门心思预备鲤跃龙门……但是,特殊年代来到了,大学梦破碎了,他要下乡了,行囊里装着这套宝藏,用被单裹了又裹,但是护封眼看就要残破不堪,他凝望着护封上偶像鲁迅的木刻侧面头像,心急如焚,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突然,急中生智,他想起个好主意……他激动起来了,擦干泪水,迅速找出剪刀,仔细地把护封上的鲁迅头像沿边框剪下,用直尺认真比好位置后,再用胶水粘在封面上方中央,这样,鲁迅头像就跟书本完全融为一体了,不用再担心脱落、分离。他把书再次用被单裹好,装进了行囊。从此,这套独一无二的剪切版《鲁迅全集》就跟着他上山、下乡、跋涉、远航……后来漂泊到汨罗江,又在这个端午节辗转漂进了我的书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我从沉思中惊醒,心还停留在那个遥远变幻的年代久久徜徉,我没想到一部书背后居然有这样曲折悲戚的故事。王先生是何时离开人世的,不得而知,他的故事也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但是,或许我过于悲观,王先生还健在,只是身居异国,临行前将这部最珍爱的宝书托付给了他最信任的朋友,因为他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作之合,这份宝藏一定会传到一个跟他一样默默无闻但又真心热爱鲁迅的人手中。是的,王先生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这个人就是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2021.6.24写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