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 — 最后的丙察察</p><p class="ql-block">虽然,云南、西藏已进入雨季,只是七月份就又要封闭修建了,重修后的它,也许会像川藏公路一样,又新又平坦,那么田壮壮镜头里的险峻,颠簸,原始的味道,也会渐渐淡出它的世界,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趁着七月未至,去走一趟丙察察 — 最后的丙察察。只是走完全程我才发现自己高估了自己的抗颠能力。</p> <p class="ql-block">今天离开大理,此刻,才是旅行真正的开始,跟着建平,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必吃和必玩项目,靠着导航在六库的跃进桥,吃了一顿必吃的火烧鸡,火烧鸡味道不错,鸡汤味道很鲜,只是一个下午在车上不停地喝水,想想可能就是这个汤里添加了些什么,不过还好没什么别的不适症状。</p> <p class="ql-block">行前攻略里,提到傈僳族女子的手工底布鞋,于是4⃣️个女人在怒江峡谷30度的闷热天气里执着地走了一大圈,希望能和背着背篓的傈僳族女子偶遇,只是可能我们的时间点不对,这样的午后也只有我们这样的游客在外面瞎逛,正常的人应该是午休时间。</p> <p class="ql-block">后来一路上看到无数这样的铁索桥,只是这是从大理出发碰到的第一座桥,大家很兴奋的拍照,虽然紫外线很强烈……</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来到登埂澡堂,看到那里早在2020年12月就竖起的“暂停营业”的牌子,有点失望,可就在我们准备掉头的时候,我们中的一个朋友,抱着最后试一下的心情,去和看门的大爷商量商量,谁知那大爷很痛快的说,可以进啊,你们从那个公路的豁口进去,不收费,那里的下面,就是温泉,随便进,此行我们一共4女3男,2个女伴先下去了,我和另一个女伴想等等另外3个男生,阴差阳错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先下去的女生怕我们找不到,特地语音告诉我们在什么位置拐弯,只是我们理解错了,提前右拐了,于是就在怒江边,7个人在2个互相看不见的池子里泡了个脚。下来的时候,我还在担心这长长的台阶怎么走上去,泡完脚发现我的担心纯属多余,温泉本来就是解乏的,只要这温泉是真的温泉。</p> <p class="ql-block">怒江第一啸,这啸声本来就是让你听的,所以再多的照片拍不出那个啸声……</p> <p class="ql-block">到了怒江边,这个遛索总要尝试一下,只是我们玩过清迈的丛林飞跃,这个溜索真的就是小菜一碟了,更何况还有人陪遛。只是想想过去怒江两岸的村民过个江也真心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按计划今晚应该住老姆登,在傍晚时分开车到了山脚下,却被一张“修路禁止进入村子”的告示拒之门外,左右商量不通,只好再开42公里赶到福贡县城住下。这里要感谢我们峰峰同学,凭借一个民宿的手机号,整个晚餐时间一直在沟通,终于晚餐结束时,我们第二天老姆登之行也有着落了。</p> <p class="ql-block">一大早起来,两辆车再往回开42公里,在约定的时间来到老姆登村的路口,昨天电话联系的2个怒族男孩已经依约等在远离关卡的公路边,还是电话联系,引导我们到了可以停放我们车辆的地方,真有点地下接头的感觉。然后我们7个人在村里两个年轻的怒族小男孩的带领下,通过一条小路,成功地避开了关卡,偷渡到以为已经无缘相见的老姆登和知子罗。(我们这辆车的小男孩还特地买了许多一次性杯子做道具,教我们不要和施工的工人对视,有人问起如何应答,反正越低调越好……)</p> <p class="ql-block">知子罗,是一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废弃的城市,被废弃后由州政府所在地,直接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这么些年过去,如今的它,站在世人的面前,似乎总是脱不了几分尴尬和凋败,以前那些现在看来仍然很结实的砖瓦楼房,全都被时间上了一层淡淡的包浆,有几分温润的,更多的还是说不出的惆怅。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画像,州政府办公室,篮球场,新华书店……,每一个在风中零落的建筑和细节,都有着各自不为人知的过去和辉煌,如今,却像“英雄难提当年勇”那般,有心无力,欲说还休,对这个世界的满腹的心里话,想倾诉,嘴一张,却发现,听众寥寥,应者空空,还不如,兀自站在那儿,冷眼旁观,沉默是金吧。我们,作为外来猎奇的旅行者,在这样空旷的街道上,破败的旧楼前,自然不会吝啬各种唏嘘,可也不过就是这样了,拍几张照,走一圈,默默地站一会儿,还能做些什么呢?2个怒族小伙子倒是帮我们搞定一顿超级丰富的午餐,另外我们发现怒族不管男女都长的很漂亮,特别是招待我们午餐的老板娘。</p> <p class="ql-block">走出知子罗,还好有教堂的唱诵在等着我们。好像是知道我们经过知子罗后难免会有几分黯然,老姆登居然格外慷慨的赠予了我们额外的幸运:疫情以来一直处于停顿状态的教堂的周末礼拜今天恢复了。和那些四邻八乡的虔诚的信徒,坐在教堂里,听着他们近乎专业的多声部无伴奏唱颂,看着他们在牧师用怒语演讲后,鱼贯上前捐献,即使像我们这样只是来打打酱油的过客,也会被感染,也许就像陪我们进村的男孩子说的,信仰使他们变得平和。</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村,作为一个典型的怒族聚集生活的怒江地区的小村庄,安静明媚得犹如世外,下午从教堂出来,我们在其中一个男孩的小客栈喝茶聊天,要不是想着后面的行程,真有去搬来行李,就地住下的冲动。老姆登不算大,200来户人家,1000左右人口,基本全是怒族。怒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统,他们几乎都是只有名字没有姓氏的,或者说,子辈并不随父辈姓氏,怒族在历史上,曾一度是母系社会,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渐渐地汉化了,现代化了,就像今天陪我们的男孩子,受过教育,会说很不错的普通话,热情聪明好客,有着和很多都市青年一样,“要开一家自己的的客栈”的小小的梦想,并且,还会唱好听的怒族、彝族的山歌……</p> <p class="ql-block">怒江地区,太阳落得晚,我们离开村子的时候,四点来钟,还正是烈日高照的光景。男孩子一路上开着车,给我们唱着他拿手的小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在天然不羁的演绎下,随着山路百转千回:“我可爱的嫩叶一般的姑娘啊,今晚,我们见面好么?……” </p> <p class="ql-block">歌唱完了,要说再见了,可人的缘分,往往很是没有理由。我们和这两个怒族男孩的缘分,也是如此。本该在公路边的挥手告别,在今天,却变成了温泉边的“泡脚”会。男孩子带我们去了他们平时经常去的山里的温泉池子,他们嘴里“真正的野温泉”,于是,在怒江边的高山间,我们几个,围着一个清澈流淌的温泉,开始了又一轮的泡脚,聊天。</p><p class="ql-block">老姆登,“人喜欢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老姆登出来,直奔贡山入住,晚饭还是要吃的,找了一家离酒店最近的牛肉面馆,热情的老板娘说有办法把我们带进独龙江,只是她给我们的独龙江一哥的电话直到我们离开也没有打通,另外王同学找到一个民宿老板的电话倒是打通了,说想进独龙江,唯一的办法是沿着怒江边走进来,而且现在涨水了,有部分路段要䠀水,难度太大了,我们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和纹面女插肩而过了,旅行本来就是这样,有些地方也是要随缘的……</p> <p class="ql-block">少了一天浪荡,第二天就直奔丙中洛—我们此行丙察察的起点。路过怒江第一湾打个卡,丙中洛整个镇子的主街道在排下水管道,车子拦在外面不能进,于是镇子口一家餐厅吃了中饭,几天来总算有时间泡壶自己的红茶喝了。到了丙中洛不进去下觉得好象白来了,路挖的一踏糊涂,没有办法好好走路,传说中的雨也开始淅淅沥沥的下了,不大,但足够淋湿,高原上还是小心点,不要感冒,去丙中洛那块石头打个卡就撤吧,重丁教堂也因为疫情不开,直接去雾里村,秋那桶,这两个地名之前做功课的时候很吸引我,只是可能我们来的季节不对,没有看到它们最美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2辆车的沟通开始有问题了,我们老是跟不上前车的节奏,想想别人一个车队十来辆车,那个管理可真是有难度啊……</p> <p class="ql-block">雾里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进村子的这条茶马古道,至今这条小路仍然是进出村子唯一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一路真的很有意思,道路和风景,滇、藏泾渭分明。云南境内的道路基本都是水泥路,宽阔平坦,一样沿着怒江,风景秀丽,“怒江美丽公路”这一名号,绝对担当得起。而一出秋那桶,进入藏区,道路变成了完全的沙石路,颠簸不止,尘土飞扬,连风光也是配合默契,一下子由彩色电影转化成黑白默片,219公路两旁的山峰峭壁,几乎没有绿色,只有泥石流冲刷的痕迹,和像被刀削过一般的风化的岩壁。丙察察,到达察瓦龙,就算完成了丙察段。这一路上手机信号断断续续,不过滇藏线是真的颠,勉强拍段视频,拍照基本是不可能。</p> <p class="ql-block">丙中洛出发时,就有当地人告诉我们,219滇藏线沿着最破的路开就对了,看见水泥路千万不要拐进去,那是进乡里的道路。真是国道不如省道,省道不如县道,县道不如乡道,乡道不如村里……难怪国家下决心要封路修道了</p> <p class="ql-block">颠着颠着就后悔在丙中洛耽误了太多的时间,这段路颠的我心惊肉跳,天越来越黑,终于察瓦龙镇到了,只是镇上唯一一家有电梯的酒店客满了,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选了一家相对比较新的酒店,只是到了酒店门口才知道,这家酒店只剩4楼的客房了,行李当然是服务员帮忙送到房间,海拔虽然不是很高,但一路颠过来的小伙伴已经不想上上下下了,自嗨煲仔饭派上用场了,酒店老是停电,索性搬到走廊会餐,停电时走廊里有应急灯,至少有个亮,晚餐解决。明天更艰难的征程等着我们,早点休息睡觉💤吧……</p> <p class="ql-block">其实丙察察这条线上,行前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位于海拔3790米左右,隐于藏区高山中的堪称中国最小自然村落 — 甲应村。终于,68公里左右的路程,花了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当中在一个岔路口我们走错了路,还在半路不知道什么位置,我们的一辆车开了锅)一路颠着地到达了。</p><p class="ql-block">梅里雪山,留给它的是背影,它的周围,是大大小小的雪山山峰,一条激浪滚滚的雪山小溪流过村庄,村子由一大片绿油油的草甸,和散落在草甸上的三两幢房子和一两个帐篷组成。四户人家中,三户是有兄弟姐妹亲戚关系的,我们入住的客栈,便是其中一个姐姐经营的。行前还担心甲应村没有住宿,大家为此都带了睡袋准备露营,看来我们还是没有理解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我们的车一到村口马上就有几个口齿伶俐的姑娘小伙子上前招呼我们,几句话把他们各自的住宿位置,房间条件说的清清楚楚,还很负责任地骑着摩托带我们去看房,我们派代表看了2家,决定住到里面去,理由是虽然条件差点,但离雪山近,还有草甸子,落选的小伙子也不生气,还是开开心心🥰只是这个时候我开始不停地呕吐了,不知道是高反呢,还是一路颠的,就是不停地呕吐,好不容易到了住的地方,只剩下爬上楼梯的力气了,直接倒在床上,天眩地转,所以里面的冰湖冰洞都和我没有关系了,直到天色将晚我才勉强可以坐起来,估计是黄同学的高反神药和葡萄糖起了作用吧,反正晚饭是吃不下了,只能喝点茶了。</p> <p class="ql-block">没有信号的日子真不错,特别是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厨房,大家围着火炉聊天喝茶,真的很享受这样的围炉夜话。对于手机这个东西现代人真是又爱又恨,有了手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便了,距离已不是问题,但面对面的时候,大家各自盯着自己的手机,距离又是那么远。</p><p class="ql-block">因为高反,我对甲应村所有的人和事都没有太深的印象,唯独这只羊,刚下摩托车,我就感觉这只羊的眼神一直跟着我,我看看它,它也看看我,真的像那只会占卜的羊,这家主人说,这只羊生下没几天,羊妈妈就被狼叼了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羊是人工喂养长大的,等于这家的看家羊。神奇的是,晚上睡觉前,它轻轻的推开我们在2⃣️楼的房间大门,然后里面一个一个房间逛了一下,一声不吭地又下楼去了,可能半夜又上来过几次,只是大门被我用椅子顶住了,以它的力气顶不开,又或者不想惊吓到我们,只是在我们清晨全部起床后在一个房间发现了它来过的痕迹……直到我们离开,它也没有再和我有过眼神的交流,连我给它拍照也不抬一下眼……</p> <p class="ql-block">从察瓦龙出来,开上去甲应村的路,手机信号就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到离甲应村3公里的地方,彻底没有信号了,我们一路也是颠的糊里糊涂,又或者高反缘故,反应比较迟钝,忘了告诉家里的亲人会进入信号盲区,直到第二天我们从甲应村出来,扑天盖地的信息涌进手机,才发现家里的亲人已经担心了一夜,被人惦记的感觉真好……那刻有点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甲应村退出来,我们要去完成我们的丙察察的察察段了(察瓦龙—察隅)。去年去四川旅游时路上轮胎被扎过,上个月去黄山又有过一次轮胎被扎经历,真是事不过三,察瓦龙过来没多久,边上有骑行的人告诉我们说我们的轮胎瘪了,还好不是在甲应村的那条路上,换轮胎吧,招呼前车返回帮忙,这个换轮胎是力气活啊……已经三次了,希望以后不会再发生了,嗡嘛呢呗嘧哄……</p><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美丽的目若村,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了2碗饺子,</span>吃了口热汤面,炒了盘青菜和蕃茄炒蛋,和老板娘聊天,才知道甲应村村口的那家民宿是她弟弟在经营,哇噻,开了半天还没有开出察瓦龙乡,路边路牌呈示这里到察隅还有120公里,这里进来几个年轻人问附近哪有加油站,他们忘记在察瓦龙加油了,估计油箱里的油撑不到察隅了,我们万幸在察瓦龙灌满了油箱,进出了甲应村,再到察隅肯定没有问题,只是没有多余的油支援他们,只能保佑他们好运了。</p> <p class="ql-block">西藏境内其实并不都只是高原,中印边境的察隅县,平均海拔2800米,藏语意为“人居住的地方”,真正的雪域江南。开了400多公里“颠脏”线,来到这人居住的地方,那一刻只想好好洗个澡睡一觉。</p> <p class="ql-block">到达察隅,我们的丙察察之行算结束了,但旅行还要继续。一早,勤劳的黄先生就在洗车了,于是开车二十多年从未亲手洗过车的我家那位,也举起了水管,马马虎虎算洗了一次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继续,加油💪</p> <p class="ql-block">出了察隅县城就到清水河边了,蓝天白云,最重要的是没有高反,于是停下拍照,回程时想看看有没有精彩的天空,只是天不遂人意,晚霞没等来,吃了顿路边晚餐,天不冷不热,一切都正正好好。</p> <p class="ql-block">沙琼村是澄人聚居的主要村落,位于察隅县的下察隅乡(去这要边境通行证的),一行人还算顺利地过了关,找到那个头人的住地倒是费了点周折,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还好头人的女儿倒是接电话了,确认我们进来会吃手抓饭,轻轻推开大门,里面另是一番天地。</p><p class="ql-block">阿鲁松是西藏澄人部落的首领,也是村里最有权势最富有的人,为了当政协委员,遣散了一堆老婆,只留下最年轻的一个,为我们做饭的就是他这个老婆,吃完饭,走廊上偶遇头上盘着长长白帕的老首领,老首领倒也大大方方和我们合影留念,然后挥着手说着“哟西哟西,哥得白,大大滴”消失在房间里,我们一群人到出门才反应过来,为什么不趁机提要求去他那个挂了50个牛头的油光闪闪堂屋参观一下,罢了,一切都是缘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沙琼村,继续前往上察隅乡,希望能去到边境的阿扎村买建平心心念念的阿扎木碗,只是在嘎羌前哨被卫兵拦住了,无奈一行人只好返回镇子里,折腾了半天,阿扎木碗倒是买到了,还承蒙店主好意,按他们的习俗,给每个碗里放了青稞粒,以表示“碗不空走”之意,只是和建平同学的原意不大符合,下次记得办边境通行证时一定要写上察隅乡。</p> <p class="ql-block">今天从察隅去往来古冰川,先去看一下水磨岩,有人恐高,没法往下看,没了高反,我下到当中的位置,确实比从上面看得更清楚了,细节决定一切。</p><p class="ql-block">罗马村,青稞一片一片绿得如雾如云般。只是人烟稀少,不要说吃顿饭,连讨口水也是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上次到过德姆拉垭口的小伙伴有点小激动,感谢洗车的朋友,不然不知道怎么坐上去,最关键是引擎盖是热的,抗高反。</p> <p class="ql-block">来古村掩映在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的绿色苍穹之中,被雪山碧湖环抱,似乎被大自然有意所隐藏,真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树落。</p> <p class="ql-block">来古冰川是西藏已知的面积最大和最宽的冰川,它汇集了规模巨大的冰川群体和极其壮观的冰川地貌,既保留了完整的冰川遗迹,又发育着完整的现代冰川,与南北极冰川是同一系列的冰川,没有看过南北极冰川的美丽,在此也能一睹为快。</p><p class="ql-block">这里虽然海拔4020米,比甲应村还要高300多米,但可能是路没有那么颠,又或者是我的身体适应了高原,反正这时我的状态好到可以冲动地穿过那一大片乱石岗,近距离去看一下这片壮丽的冰川,只是返回到车里,还是靠一罐氧气续了一下命……</p> <p class="ql-block">出来已经十来天了,一路风尘,一路高反,虽说每一个到达都是治愈,但毕竟还是需要力气和勇气,来开始又一个再出发。来古山居是这样一个适合缓一缓的地方 —- 不止是它可以提供贴心的客房供氧服务,也包括环境和窗外的风景。今天,要离开前往左贡了,又一个八小时的车程之前,我们终于下决心,好好坐下,喝一杯茶。水,是老姆登村的男孩带我们去泡温泉的那个山上,我们拿300ml的可乐瓶罐装的山泉,茶叶,是那个男孩自家炒制的口味强劲的老姆登红茶,至于那块绿色的石头,是我们在秋那桶开往察瓦龙经过的V字峡谷捡的山脚滚石 …… 这样的一个茶席,我们自己也觉得场面蛮大的。用当地水,泡当地茶,就像“原汤化原食”,总归是一个最佳配合。老姆登的茶,就像大部分山间粗茶,带着有几分强烈的火焙气息和山野间的野气,平时喝得清淡的人,也许会觉得它过于刚烈,可神奇的是,当它遇上那一壶清澈润滑的山泉时,就像是实现了蜕变,汤感瞬间柔和顺滑,不用等待回甘,一喝之下,就自然清甜,香气变得不再那么霸道,反而显得复合内敛,意味深长 —- 好的东西,永远显得不够,当然,也许,正是因为少,才变得格外的好,总之,300ml的水,每人一杯,一饮而尽,而后再喝下去的每一杯,都变成了第一杯的陪衬,和对第一杯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本来今天的行程很简单,只是从来古赶到左贡住下,但开到怒江七十二道拐,拐着拐着就堵车了,堵了一个多小时,数了无数辆车子过来,再开到海拨4630米处,开着开着朋友的车又熄火了,于是停下修车吃西瓜,吃着吃着彩虹🌈出现了,清清楚楚的彩虹🌈,好运要来了,彩虹🌈一路陪伴着我们到山下,简直就是一个彩虹🌈连续剧……从平凡到精彩当中只隔着一个彩虹🌈</p> <p class="ql-block">离开左贡,继续向上,我们此行的最高处东达山,海拔5130米,打个卡,蓝天白云下,连修车都变得不那么烦心了……</p> <p class="ql-block">前一天晩上已经开过碰头会,确认今天路线比较长,早早出发,可是那辆傲娇的帕杰罗一直求抱抱,要喝水,浪费了一些时间,到达千年古盐田时已近黄昏。</p><p class="ql-block">我们两辆车又拉开了距离,不知为什么,同样的导航,输入的目的地都是“千年古盐田”,我们到了这一边,他们到了那一边,要不是还有断断续续的联系,我都要怀疑他们穿越了……</p><p class="ql-block">盐田有两部分,隔着澜沧江,默默相望。一边,是已经废弃的古盐田,几乎已经风化成水泥色的晒盐平台,一排排在木柱子的支撑下,依然顽强的站着,你很难想象它至今仍然不肯放弃的理由,另一边,是至今仍在产盐的盐田,看到我们过来,正在劳作的盐工招呼我们,我们不敢往下,于是她提着几包盐上来,白色的可以食用15元一包,粉色的只能泡脚10元一包,总共60元,盐工没有微信,只收现金,我慌忙回到车边取现金,盐工问我们有没有创可贴,伸出受伤的手指,深深的伤痕还在流血,浸泡在盐水里,那该多疼啊,把随身带的创可贴全给了她,希望能减轻点她的疼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渐暗下来,这时已经是下午6点半了,导航显示还有3个半小时的山路要开,赶紧收工吧,向着我们今晚预定好的,飞来寺附近的德钦松赞梅里山居,靠近吧!</p><p class="ql-block">错过了加加面,但看见了夜色下的梅里雪山主峰,天色已经晚了,那就索性停下来定定心心看个够。路上酒店的服务员一直在联系我们,松赞旗下的酒店除了贵没其他毛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彩虹🌈带给我们的好运,也许是我们和梅里雪山的缘分,日照金山我们看见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半个多月没有露过真容的卡瓦格博峰,在我们到的这个清晨有幸一睹风采……不虚此行啊!</p> <p class="ql-block">飞来寺附近走马观花……</p> <p class="ql-block">对于尼西乡的认知,完全来自建平,也只是粗略知道些名声在外的黑陶,对于土鸡的概念,还是导航搜“汤堆村”时,跳出来一堆吃土鸡的店铺,才知道今天有鸡汤喝了 ……</p><p class="ql-block">虽然连进汤堆村的路都不认识,但我们还是在执着的建平的带领下,顺着导航,七拐八弯走进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标志的村落,像所有的藏族乡村一样,正当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再往哪里开的时候,突然看到路的右下方,有一个小小的院落,有三个年轻人拿着话筒、摄像机,正在拍摄一个长胡子老爷爷和一个年轻的藏族男孩,接下来我们就有了后面那段愉快的时光。</p><p class="ql-block">走进小院子,才知道他们是在拍摄一部关于香格里拉文旅的纪录片,计划拍摄28集,预备登陆Youtube ,向海外推介以尼西乡黑陶为主线的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三个男孩子来自昆明,已经在尼西乡深耕很久,对于尼西乡如数家珍,听着他们很认真的说着尼西乡的黑陶,土鸡,养殖业,以及他们心目中尼西乡未来的文化旅游的蓝图,让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在他们的介绍下,才知道那个老爷爷叫陈德永,是他们村黑陶非遗传承人之一,而那个年轻人,是他的徒弟张措,在看完了那个年轻人的产品后,我们又去了陈老先生家中,在那里,看到了更多的现代产品和古老工艺的Mixture,还认识了一个和张措完全不同的年轻人,销售高手—扎西顿珠,他所开出的价格,很公道,很值得,他也真的很热情,也很周到,为我们的晚饭,还特地联系了他的朋友,给我们早早的炖上了尼西土鸡。</p> <p class="ql-block">作为藏族文化的一个象征,黑陶仍在当地制作和使用着民间制作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家庭式作坊为主,尼西汤堆村的手工艺人仍然在运用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来制作和烧制黑陶,制作尼西黑陶最独特的步骤就在于烧制过程,要小心地放置陶胚和木材,整个烧制过程全靠经验,必须确保烧制的温度,并在适当的时候添加麦壳等有机原料,控制火力,氧气和添加原料等都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将陶胚烧制成纯正漂亮的黑色成品。</p><p class="ql-block">后面2个陶胚在烧制的过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也是可遇不可求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各自或寄或带,收获一堆尼西黑陶后,都有些兴奋了,直接奔向了下一个目的地:束河,路上陪伴我们的还有满天的彩霞……</p> <p class="ql-block">束河是一个可以用来拍照的小镇,虽然这样的小镇,除了游客,民宿,店铺,已经没了很多日常,但不管怎样,经过两千多公里的一路尘土,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让你放慢脚步和心情,总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束河,真的是收获大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出来已经半个月了,明天就要回家了✈️,这样的黄昏结束整个行程,完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