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大路上...”😀</p><p class="ql-block">夏日炎炎的竹林下,我们欢快地在去往纪念园的路上,</p><p class="ql-block">左一是纪念园推动者之一,杨锡寿的女儿,杨永楦女士。</p><p class="ql-block">左二是伤兵之友社创办人徐维廉的孙女徐瑛女士。</p><p class="ql-block">右边的就是图云关的伤病员李志敏的儿子李性刚先生。</p> <p class="ql-block"> 徐瑛再次来到图云关,来到展板前,复习爷爷当年的烽火岁月。</p><p class="ql-block"> 正在摆弄手机的是李性刚先生,其父李志敏,当年在桂柳抗战中的南丹战役负伤后,被送到贵阳图云关,接受了救护总队外籍医生的精心治疗。为此,几十年来,他们全家一直心存感激之情。他也是目前为止,寻找到的唯一的伤病员后裔。更为可喜的是,李性刚先生还是注册资产评估师,是一位著述颇丰,包括经济类应用文在内,有着约400万字的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今年在图云关后裔志愿者的积极努力找寻下,终于联系上啦😊</p><p class="ql-block"> 73岁的李性刚欣然接受为团结出版社已经出版的十部国家对日抗战纪实——《国殇》系列报告文学撰写第11部,即以图云关为背景的“抗战救护”。他此次应邀到来,就是为了踏勘当年遗址,感受历史氛围,收集文稿素材,准备投入创作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背包的人是李性刚先生的夫人孙际芳女士。</p><p class="ql-block">夫妇同行,百里奔波,探寻父亲被救治的原医院旧址。</p><p class="ql-block">原来图云关的后裔群里全是当年救护总队工作人员的后裔,现在也有伤病员的后裔啦。</p> <p class="ql-block">认真地阅读展板上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手机,功能多强大呀,再也不用在烈日下抄笔记啦😄</p> <p class="ql-block">拍的拍,看的看,各取所需</p> <p class="ql-block">就两个字可以表达:认真!</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几十年的职业习惯哦😊</p> <p class="ql-block">如数家珍的杨永楦大姐,认真聆听的徐瑛,还有为新作品收集素材的李性刚先生</p> <p class="ql-block">《团结报》社住贵阳记者站负责人邵斌也赶来了,为《国殇》系列增加新的内容做后盾的人</p> <p class="ql-block">风景如画的纪念园里,每块展板都值得研究</p> <p class="ql-block">无尽追思</p> <p class="ql-block">“是这样的哦?”“对呀”!</p> <p class="ql-block">还是用手机带回家吧😊</p> <p class="ql-block">和敬仰的林可胜博士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杨永楦大姐在讲解这块纪念碑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留下温馨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还是发挥手机的强大功能吧😄</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来到当年林可胜总队长居住的“马来亚”楼前。虽然这幢小建筑已经破败不堪,但它可是历史的见证,无言地述说着过去...</p> <p class="ql-block">屋顶都开始坍塌了......</p> <p class="ql-block">在红十字救护总队部旧址前,还是聊不完</p> <p class="ql-block">李性刚先生在和现在的军产管理员小宋互留联系方式,应该有得聊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胜利大合影”的旧址前,纪念一下。</p><p class="ql-block">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重声明一下,本篇中有我的照片都孙际芳女士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2021-06-25</p><p class="ql-block">这次正巧碰到厦门大梁带着家人来贵阳游玩放松,徐瑛和李性刚就多留了几日,才有了这次杨永楦女士做东的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左一是杨永楦女士的先生,王亚平先生,他为图云关的纪念园出力不小哦。</p><p class="ql-block">左二是李性刚先生</p><p class="ql-block">左三是考证图云关纪念园方位的专家文金伟先生</p><p class="ql-block">左四是来自厦门的梁忠军先生,图云关的活史料库</p> <p class="ql-block">左一是大梁的夫人,来感受一下爽爽的贵阳</p><p class="ql-block">左二就是杨永楦女士</p><p class="ql-block">左三是来自河北秦皇岛的徐瑛</p><p class="ql-block">左四是李性刚的夫人,孙际芳女士</p> <p class="ql-block">酒逢知己千杯少</p> <p class="ql-block">为初次相遇的故交干一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昨天才从贵阳回到遵义,今天就开始投入到新工作中啦👍👍👍老骥伏枥。下面是李性刚先生发布在图云关后裔群的著书计划</p><p class="ql-block"> 各位图云关后裔兄弟姊妹们:本月15日,本群群主,图云关纪念馆建设牵头人,大家非常敬重的杨永楦女士与团结出版社住贵阳办事处邵斌主任来到遵义,正式将报告文学《国殇》第十一集的创作任务交给了我。我深感荣幸的同时又感到压力山大。近半月来,我一直在关注并收集群友们关于当年图云关救护总队的情况介绍、各自的看法和相关议论。群里各位都是当年图云关救护总队医务或其他工作者的后代,而家父李志敏作为当年在桂柳抗战前线负伤的基层国军军官,据说是各位到目前为止寻找到的唯一一位接受救治者。因此,作为受益人后代,尽管也已经是73岁的我,出于对曾经为家父实施救治的医务工作者群体的感恩情节,我债无旁贷地承担下这个沉重而艰巨,且耗时特别长的任务。现将对这本书稿的创作时间安排和初步想法向各位作简要汇报:一、时间安排:从现在起到9月末,用三个月左右时间,搜集、阅读、消化、梳理浩瀚的历史素材,进行必要的谋篇布局思考。10月起开始着笔,计划以平均每月3万文字量向前推进,力争耗时15个月,于2022年末完成初稿。二、素材搜集:现在已经从杨主席处获得(或借阅)到大量文史资料和有关书籍,按理说,已经相当丰富了。但是,自从我入群后,发现在群里发声的人还不够广泛。请原谅,我一旦开始工作,就没有更多时间从群里搜集大家的对话和议论了,因此拜请大家最迟于7月中旬,将各自留存或搜集到的父辈们有关情况的图文资料发到我的QQ邮箱,希望大家能珍惜这次对父辈们当年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历史贡献的展示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