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理解是:一个地方长大的人,大致有一个地方的个性,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乃至一个地方相似的长相。虽然,我虽然已经离开浙江东阳县很久了,但是故乡人的长相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今年五一假期,携家人又回到久别的家乡,一不留神预订了皇冠假日酒店,在大堂办理入住手续时,恰逢一对新人站在酒店大堂门口迎接来宾,眈眼望去就知新郎是一个纯正的当地人,而新娘高出新郎半个头,显然是一个外地人,真正的郎财女貌啊,这种事情放在改革开放前的浙江东阳是不可想像的,那时候,哪里会有外地美女嫁到东阳农村来吗,那时候家乡就只有一个字“穷”。</p><p class="ql-block"> 穷,老百姓就只能想办法过好穷日子。衣服补丁连补丁自不必说,一天吃两顿饭也不必说,记得小的时候在浙江东阳县时候,家里煮面条,水烧开后,放入面条,放入青菜,盛面条时大人先用筷子蘸点猪油在碗中,再将锅里的面条盛到碗里,而不是像现在煮面条时将猪油先舀到锅里烧开的水中,再放面条和青菜,现在才知道其中的原因:烧好的面条盛完后,锅里还会有一些汤,这些汤基本是要倒掉许多的,而碗里的汤是要喝干的,如果把一小块猪油放到锅里烧,倒掉的汤里还会漂一些猪油星子,那太浪费了。</p><p class="ql-block"> 穷,政府也要想办法让老百姓过顺穷日子,于是整出“票”这个玩意,那时候买什么东西都要票了,粮票、布票、香烟票、自行车、甚至小到买一包火柴都要票,城市和农村都一样,只是农村人的定量肯定低于城市人,所以,农村人只能想些土办法来“省”,比如,为了节省火柴,农村人就搓了许多稻草纸(以稻草为原料所做,黄色,上厕所用的,小作坊就能做,不需要票据就能购买)的捻子,早晨起床后女主人点着后一直阴着,插在一个小火炉的灰里,当快阴完时吹一下,把捻子吹燃烧起来,点燃下一根捻子,再继续阴着,这样点一根火柴就能对付一天了(农村人算过,这样也比划火柴便宜,可见,当时农村是多么的贫穷)。正是因为穷,在当时的东阳县农村,平时(非过节)走亲戚时亲戚烧一碗面,碗里放2个鸡蛋已经是很好的招待以及天大的面子了。以至于后来我们家搬到安徽宣城生活时,偶尔到乡下做客,每次老乡都至少能S一只鸡来招待,感到特别的丰盛,也搞得我们内心很惶恐,礼太重了。在那个年代的浙江东阳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妈妈就此认为:安徽人很豪爽,很好客。其实,还是物质决定精神,那时安徽的确比浙江的物产丰富,生活水平也高些。</p><p class="ql-block"> 时代不同了,浙江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极大的提高,且已经拉开安徽好几个档次了,现在回浙江走亲戚,亲戚再也不会拿1碗面加2个鸡蛋来招待客人了,反而是,安徽的很多女孩选择在浙江生活了。安徽现在不养人了!</p><p class="ql-block"> 安徽省立医院杜剑平</p><p class="ql-block"> 2021.6.2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墙黑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