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诗词在中学读书时就曾读过,近来重温倍感亲切与温馨。 <br> 《中流击水》剧名取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由中宣部指导、部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 <br> 《中流击水》主要讲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这十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br> 全剧涉及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等百余位个性鲜明、命运迥异的历史人物,生动诠释“红船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该剧以叙事的方法,以悬念贯穿故事,展现一大批革命先驱的“寻路”之旅。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故事中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新锐独到,耐人寻味,给人启迪。<br> “鞋子”这个生活里的寻常物件,在剧中有了不一样的意义。<br> 开篇一场教员赶火车的戏中,忙乱中跑掉了一只鞋,他干脆把另一只也脱了。上了火车之后,一位同学递给教员一双新皮鞋,他试了一下,小了。另一位同学递给他一双布鞋,终于合适了。随后,同学们问教员为什么不去法国留学。他便以脚上的鞋子举例说明了自己选择留下是想好好研究中国目前的形势。他说:“任何一个国家要自立自强,都必须根植在这个国家本身的文明土壤之上,这与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是同样道理。” <br> 接下来,李大钊受周恩来之邀去天津演讲。有学生提出将国外思想引入,未必符合国情。李大钊拿大家脚上的洋皮鞋举例说,大家穿着洋皮鞋也可以走出属于中国的路。再后来,李大钊提着鞋和儿子走在海边,一起憧憬未来,镜头又定格在鞋子上。我觉得这种从生活场景出发,以小见大的艺术处理方式,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颇具匠心。 譬如在剧情中,在田地里踩水车的毛泽东与刘少奇分享踩水心得:两只脚一上一下,才能都用上力,让水哔哔地流,这叫“运动得法”。几句简单的话,生动而又深刻,通过劳动,形象解读了高深的理论,也展现了对话者的视野与格局。随后,毛泽东又用踩水车来解读两党合作:合作就像两个人踩水车,你代表陈独秀,我代表孙中山,要两个人一起发力,互相借力,彼此支撑,水就哗哗流。一道在当时让很多大人物都辗转反侧的难题,就被这朴实无华的比喻给破解了,就如醍醐灌顶,闪电划过夜空。 该剧思想精深,技术精湛,脉络清晰,历史洪流中尽显领袖风范;全新视角,细节之中窥见历史全貌;追本溯源,致敬先驱者的奉献精神。 <br><br><br><br><br> 该剧诠释革命先驱者的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人格之美。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部十分难得的生动教材。<br>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让我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吧!<br><br> 2021.6.22. <br><br> <br><br> <br> <br> <br> <br> <br> <br> <br><br> <br> <br> <br>_<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