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宿将汤敏中传略

水昜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汤公讳敏中(1905~1987),字捷夫,号沸泉,小名礽初。龙港市都口人,系民国贤士汤国琛幼子。黄埔军校二期毕业,中将军衔,驰骋于东征、北伐、抗战诸役;就任于军中要职,负责守法,克尽厥职;操守志虑忠纯,澡身浴德,诚为近世将领中之佼佼者。</h1><h1>&nbsp; &nbsp; &nbsp; &nbsp; 他从1920年浙江第十中学(即现在的温州中学)毕业后,再入之江大学文科系和杭州法政专校的法科系深造。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创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后来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学校——黄埔军校,这是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其父国琛公认为现在国事蜩螗,万民受害,统一整顿,端赖军事,因此鼓励幼子南下投考黄埔军校,为国效力,继承其革命救国素志。他1924年8月即考入黄埔第二期工兵科学习,1925年9月毕业,与浙江永嘉(现在温州鹿城的蒲州村)邱清泉同期、同科。</h1><p class="ql-block"><br></p> <h1>&nbsp; &nbsp; &nbsp; 他在军校就学时已经参与讨伐杨、刘战争。滇军将领杨希闵和桂系将领刘震寰暗中勾结敌军林虎,企图借陈炯明兵力消灭黄埔学生军。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还密谋推翻广东革命政府,解散黄埔军校。1925年4月28日军校东征军在汕头总司令部召开会议,决议回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不久,长洲岛宣布戒严,蒋介石担任讨逆军总指挥。留校师生严阵以待,军校第二期工兵科38名包括汤公在内所有学生、辎队学生、第三期刚入伍的第一营学生,他们成立突击队,严密戒备,到处构筑工事,加强黄埔长洲岛的防御系统。他们在张治中率领下,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6月15日刘杨叛乱彻底被平息,广东革命政府的心腹之患被铲除,为第二次东征以及北伐奠定了基础。</h1><h1>&nbsp; &nbsp; &nbsp; 汤公毕业一出校园就任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学生教官兼排长,办理教育工作。第二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五团六连连长,主持全连业务。</h1> <h1>  他不忘黄埔精神,不负父亲使命,国难当头即投入东征、北伐、抗战诸役,浴血奋战。1926年北伐时曾负伤立功,擢升为营长,调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少校)副官、参谋,办理总司令办公厅事务。后升陆军四十七师、七十五师、六十一师政训处处长(上校)、参谋,陆军九十一军政治部主任(上校)主持全军政工。1940年晋升为少将,任浙江省保安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四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兼副军长,安徽省缉私处处长等职。<br>  临财不苟,取于义,是汤公之品行。1945年--1946年,任安徽省缉私处处长期间,人以为是个“肥缺”,而汤公依然两袖清风,脂膏不润。民国晚期在祖居地对岸建五间平房,台门上方匾额上有“礽庐”二字,左右两边有汤公自撰联句“日月三光照大道,海天万里展前程”,也寄予宏伟大志。刚建成时围墙还是用篦篱围成,以后渐渐攒薪用砖石砌成。</h1> <h1>&nbsp; &nbsp; &nbsp; &nbsp;1944年春,抗战正酣,民不聊生,苍南钱库大刀会暴乱。省保安处接到平阳县府急电,要求派重兵前来镇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时汤公任该处政治部主任兼参谋主任,与会,力主招安政策,发言:“愚闻大刀会酋董仁涨以拳术授徒兼行医于乡里,在群众中颇有侠声,此次鸠众作乱,非其本意,是因为官逼民反。值兹日寇猖獗,国难方殷之秋,诚宜体恤民瘼,派员招安为上策。 昔宗(指宗泽)留守单骑往抚河东巨寇王善七十万之师;岳武穆尺书招降江西张雨作乱之众。果能示之以威,布之以信,谕之以大义,则必投戈下拜,无疑也。”侃侃而谈,情词剀切,众人为之动容。省长黄绍竑兼保安司令听后频频点头,笑着对宣铁吾(保安处长,兼副司令)说:“人言捷夫系儒门宿将,善读书,能远谋,果然名不虚传”。就派遣兵南下,谆谆告诫千万别杀百姓。汤公请求随从,而宣铁吾说:“捷夫无忧,定能妥善解决,请放心!”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3月29日(农历三月初六),省保安团与温州驻军三十六师师长廖肯的部队,在张韶舞和张宝琛的亲自督阵下,完全违背上级的指示,居然到钱库大肆杀戮,对手无寸铁的农民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汤公的深谋远虑、反复叮咛终未能如愿。他闻讯后悲愤填膺,可军中重纪,力所未迨,即下令不可再追杀,才免更大的伤残。</h1> <h1>&nbsp; &nbsp; &nbsp; &nbsp;出身书香门第的他,从小博览群书,故能高览廖廓,力排流俗。抗战胜利后,他以为国家之病,病在政经,政经不理,国乱人猖。他响应国家号召,在南京中央训练团国防要塞研究班继续学习,期能亲理庶政,以苏斯民。卒业后,改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第八区行政监督专员。他反对“同室操戈”,主张国内和平,然而形势不遂所愿。他的两位侄子汤恭伧和汤恭熙分别是黄埔十六期、十七期毕业,他们历尽腥风血雨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局还要求继续参与内战,汤公也叫他俩都不用去上任了。<br>汤公军纪严明,廉公有威,任警察大队长时,还屡得上级嘉奖,厅长姚味辛褒之,评他为“幹而能文”。 生活中更是操履端正,有其下属回忆:汤公不论何时何地都穿戴整齐,举止端正,下属见之无不肃立端坐的。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孝子慈父,对父母极尽恭敬、孝顺;对兄、姐照顾周到,和睦相处;对子女的教育无论公务多繁忙仍未放松,循循善诱,经常带丰子恺传统礼教的书籍和漫画教育她们。</h1><h1>&nbsp; &nbsp; &nbsp; &nbsp; 汤公自少壮远出从征始,军旅生涯二十多年,艰险备历,辗转于粵湘鄂皖赣之间,于1947年9月1日退伍,居林下,年仅四十二岁。</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居家也不闲,平阳县(都口原属平阳县)组织的绥靖委员会,多次邀请他为家乡安抚、保持地方平静发挥余力,而每次会议发言总是强调自卫队应以维护治安为首要任务,不能随意开枪滥杀无辜,政府应关爱士兵的心理与技术的建设工作。<br>&nbsp; &nbsp; &nbsp; &nbsp; 他淡泊名利,第二年复起用为军长,以家中父母年迈不远游为由,不赴命。是岁秋,其父病逝。</h1><h1> 汤公不仅是骁将还文采斐然。1935年间,他写《自卫队》一文发表于《警灯》杂志,文中塑造了一位鲁莽天真,又向往革命的青年穆性厚,读书时热心参加革命,后来从省城流亡失所,回到家乡,但他的革命思想与家乡乡绅冲突,郁郁不得志。后来土匪纷起,祸乱家乡,穆性厚带领乡民组织自卫队,最终被土匪杀害。这篇小说揭露了守旧乡绅和凶残的土匪的无情,其实,文中的穆性厚,就是他大哥汤执中的影子。因他大哥在1924年兵事劫难中被彭德铨与一帮乡绅所害,汤公愤恨悲痛,寄情于文。1940年,抗战时在《论著》杂志发表论文《今年的管教养卫 》,“管教养卫”是中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推行的特种教育政策。汤公在文中就民生的切实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提出民众组织训练的重要性,粮价腾贵、及缺乏的实际问题等,文章考据精详,文辞薄辨,剖析透彻,观点鲜明。此文一万字左右,可见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949年四月,汤公无奈离乡背井,只身出走台湾,时年四十四岁,家中剩一妻三幼女。在台期间积功授陆军中将,后退役,聘为总统府顾问。生活上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亲友每每劝其再续弦,汤公执意不从,并说:“若此,我怎能对得起在大陆一无所有、翘首企盼团聚的妻女?”听者,无不感慨于汤公的志渝、高洁、忠纯。正当壮年的他,又是高级将领,就此孤独终老,怎不令人高山仰止?暮年时,终日思亲盼团圆!</h1><h1> 晚年与应俠民、黄一亚等乡贤都有诗词酬唱。录一首写给黄一亚先生六秩志庆时七律:</h1><h1> 御冠长征出玉关,</h1><h1> 旌旗炳耀贺兰山。</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陇西景物既萧索,</h1><h1> 塞外风霜更苦艰。</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百牡未将豪气减,</h1><h1> 千辛幸得全躯还。</h1><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祝君䌽宴开泰运,</h1><h1> 从此康庄常展颜。</h1><p class="ql-block"><br></p> <h1>&nbsp; &nbsp; &nbsp; &nbsp; 1987年寿终于台湾石牌荣民总医院,享年八十四岁。虽然妻女孙都滞留大陆未能前往,而二位外甥及同乡为丧礼筹办得非常隆重,黄埔一期二级上将袁守谦为治丧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有黄杰、黄一亚、方天、林仲连、殷作桢等,还有政界首脑、黄埔元老、军中要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如蒋经国、何应钦、连战、马星野等都献了花圈。</h1><h1> 汤公如此性行淑均,敦厚周慎,不爱财,不贪色,皭然泥而不滓。惜其生不逢时,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之时也!</h1><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