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遠行俗規

霞宅浪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古時遠行俗規</b></p><p class="ql-block">啟程</p><p class="ql-block">舊時福建各地啟程出門時有很多俗規,正月出門尤其講究。往往要燒香拜佛,請求神佑,行儀前要洗手淨身以免冒犯神靈。最常見的禮儀是祭祖和祭土地公(福州稱“地主”,其香位多設於祖宗牌位香案下),對其作揖行禮,祈求平安順利。同安俗謂:“走車跑馬的人初二、十六應敬土地公”。人們出門要查看選擇行期,查看黃曆或請人“擇日”。上杭一帶客家人常以廣東興寧的黃曆“通書”為指南。民間有“破日”、“冲日”不出門之說,農村中常依據“春牛圖”上注明的十二天一輪的生肖日擇期。泉州一帶忌虎日出門;閩東人屬狗者不能擇“龍日”出門,以免犯沖。莆田一帶鄉人常於年底覽“春牛圖”,如見翌年的出行方向利於東南,就在大年初一早上攜子孫從東向北繞行一周;反之,如利西北,則由西向北繞行一周。連城一帶人們啟程前要念叨幾句吉語,如:“去的新鮮,回時乾淨”;“貴人相逢,腳踏四方,方方得利”之類。</p><p class="ql-block">閩人出門規矩中流行的說法是“七不出,八不歸,初一、十五不來往”。即農曆逢七之日不出門,有八之日不入門。閩南一帶正月初七出門謀生和十二月廿八日由外地返家是最犯忌的。閩東霞浦佘族規矩,若初七出門斷不能初八回家,要麼當日返,要麼過了初八歸。因為當地俗諺稱:“有七沒八”,與“不三不四”同義,寓“有頭沒尾”之意,乃不吉之話。民間認為初一、十五兩天鬼魅較多,出門不吉,此俗通行全省。但福清東張及莆田一些地方則認為,初一、十五可以出門,而正月初一斷不可出門造訪他家,因為是日乃當地習俗的“探亡日”。還有一些地區忌“三、六、九”等日出門。安溪湖頭鄉有“逢單不出門,逢雙不入門”之說。正月初五出門閩南人也視為不吉利。舊時福州商人出門忌單日,認為最吉利的日子為逢“八”的,因“八”與“發”諧音。這一禁忌反映了商人的職業心理。</p><p class="ql-block">對婦女、小孩和老人,舊俗格外“關照”。霞浦俗謂:小孩“六月不理髮,七月不出門”。因舊曆七月是“鬼節”,俗稱此時城隍放鬼,群鬼肆游,而童眼可見鬼,故七月讓小孩出門,易遇鬼。莆田一帶,孩童出門,無論遠近,因怕沿途被所謂“天罡”攝去,家長先將灶煙抹小孩鼻以示難看,會為“天罡”所棄。甯德的孩子上外婆家,除眉眼上抹黑煙外,還要在腰背上掛銅鏡和通書以避邪。連城等地舊時孩子出門,家長要用筷子沾上“洋紅”(一種紅顏料)點其額上,意在易識不丟。泉州、惠安等地幼嬰抱出門,身上要披舊衣、舊裙、舊褲,面部用網罩住。惠安一帶還有的要用母親長褲罩住。初一、十五各地均禁嬰兒或孕婦出門,以避凶兆。同安一些地方新娘3天內不出門,坐月子的4個月內不遠行。行經期的婦女被視為不潔,忌上寺廟燒香,以免褻瀆神明。在福鼎農村,八月初一少出門,婦女更絕不出門,因諺傳“八月初一,孟薑女送寒衣,有去無回頭”。霞浦鹽田一帶,農曆八月十六為修路日,婦女不能出門,俗謂婦人不潔,恐汙路面。閩西一帶,上年紀的老人多被勸阻不出門,以防不測。漳平俗稱:“六十不出村,七十不外宿”。福州稱“六十不留暝(晚飯),七十不留午飯”。這些禁忌,今人多已摒棄。</p><p class="ql-block">舊時臨要啟程,還要看看天物之兆,如雷鳴滾滾,表示雷公震怒,要暫緩出門。永定人視烏鴉啼叫為不吉之兆,口中即念:“老鴉屎不(屁股)嘴,大人細人(小孩)長命百歲!”再啐口唾沫,哼聲:“呸咧”,該日不出門。霞浦舊俗,剛要出門聞鴉啼,稱“扁毛報信”,也要吐唾沫往回走;碰到貓、狗之類小動物橫擋去路,稱“圓毛報信”,為極不吉利之兆,也應往回走。沙縣人認為聞“鳳梨子”鳥叫,出門會遇麻煩事。連城城關一帶,家裏有人外出,不可養兔,因當地方言“兔”與“毒”同音,認為此時養兔不吉利。</p><p class="ql-block">過去,一些出遠門者,要到廟裏“請香火”,做個香袋帶在身上,以求神佑。如今,“請香火”等舊俗已不多見。但有些長期外出、長途行車的司機,因為迷信仍有禁忌。有些個體戶司機,出門前先上寺廟備禮祭拜,取一撮香灰,裝進小紅布袋,寫上“出入平安”、“一路順風”等字樣,吊在駕駛室裏;有的畫八卦、符畫等,逢初一、十五還要買牲禮在車裏燒香敬拜。福州司機喜在車上掛龍鳳符或鋼符,上書“一路平安”。一些司機信觀音、土地公、佛祖,忌在午時三刻開車走山路,忌下雨天修車。閩南司機忌諱車輪沾血,出車禍(如軋了人)後,大多要賣掉原車。司機跑車時掛香袋,曰“利市”。有的懸掛元寶、鈴和古錢幣等小飾件為吉祥物,有的還帶護身符。同安一些司機領新車時,要在車旁燒紙焚香,因不喜讓人看到,故所燒“香火”要請到車上。司機所敬多為在當地影響較大的神祗。如今在閩南一帶私人計程車或長途大巴上,司機們時興將已故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畫像或照片貼在車前或掛在駕駛室內。這種希冀偉人護身保平安的作法,有懷舊心態,也是舊時祈神保佑習俗的演繹。一些地方司機忌紅,因紅為“血”色,與禍相連。霞浦等地,每逢春節,司機要在自己的車上貼紅紙條,以討吉利。</p><p class="ql-block">莆田、泉州一帶人,臨上路前,要將自家灶底土挖出少許,包藏在身,一到居留地,就將這包灰土泡水服下(現仍有迷信者將灶底土丟進所飲用的自來水池),名曰“安土”,以示能服“水土”。莆田老婦篤信用此法可使出門的子女吃得白胖健康返家。尤溪人家子孫外出(如讀書),家長也給“灶間土”(內和伏尤肝等藥),外加一包老茶葉,讓其攜帶身上,既為服水土,又為免心躁意煩。漳平人認為,剛入異境時喝一口當地河水,能適應異鄉水土;有的人還帶一小包家鄉泥土投入當地河溪中。在僑鄉,親人赴南洋,家人要送一小瓶家鄉井水和一小包泥土。長汀一帶出門人要備家鄉產的茶葉、豆腐乾等物,以“和水色”。沿海漁民出海時常備一包用金箔包好的媽祖或夫人媽香案上的香灰,以為護身之用。</p><p class="ql-block">遠行治裝,裝具多用箱、籃、袋、包。現在用新穎的旅行包、“登山包”和考究的扁型皮箱(俗稱“經理箱”)等。山民走山路,還喜執杖(竹、木杖),既可置肩上負重物,又可作助行拐杖,還可用於探路和“打草驚蛇”。閩北農民出門常搭一毛巾在肩上,也兼有扛物墊肩和駐足歇息時擦汗的多種用處。</p> <p class="ql-block">旅行及住店</p><p class="ql-block">福州一帶,舊時出門人若要穿過人家住宅,必須先通報一聲,問:“有人在家嗎?”主人應答後,再懇請借道。若主人同意方可穿堂而過,否則應繞道走。舊俗認為陌生人走過會壞風水,使自家不會生男孩。而如今過路通報則被視為文明禮貌之舉。</p><p class="ql-block">閩西龍岩等地最忌諱行旅途中鳥糞撒在身上,認為這是大不吉之事。不幸遇上者,回家後須煮“粉肉蛋”吃。蛋要塗紅色,蛋殼要投入溝中讓其流走,表示棄邪去晦。也有人用討吃百家飯來化吉。</p><p class="ql-block">過去住店一般尋私人開的客棧。為圖吉利,所住之店的“名號”要看個究竟,再決定是否下榻。舊時順昌洋口客棧中有“利民”、“利和祥”二家,生意特別興隆,常常賓客盈門,原因就在於兩店均突出了一個“利”字。“利民”直接道出了利民便客的宗旨,而“利和祥”三字更包含了便利、和氣、吉祥之意,這樣的招牌易於吸引旅客投宿。</p><p class="ql-block">住店旅客忌住死人住過的房間,尤忌住“吊死鬼”(即上吊而死的人)住過的房間,以免沾上邪氣而被攝去魂魄。舊時福州地區一些迷信的行客,住店臨睡前,要站在房邊,用手比劃出一個人形,然後做一個似乎將此“畫中人”掛在牆的動作,口稱“借一晚”(俗謂“讓道”),請原居這床上的鬼魂讓位,才能上床休息。次日一早臨走前,再做一次把掛在牆上的“人”重新接回床上的動作,方可成行。福安一帶舊時讀書人住店,要用書當枕頭,以避邪災。邵武人則往往將隨身攜帶的油紙傘置於枕上,認為可以避蟲蚊之擾(古俗出門規矩為,男人帶傘,女人攜一孩子)。一些人住店時不睡“門頭床”(即靠門的床),睡前要放下蚊帳,還要將鞋面朝外平整地放在床前,以防不測。南平等地,舊時行人常備一穿上線的針,住店時將針別在所睡蚊帳外襟交叉處,針頭帶線自然下垂;鞋面朝裏,稱此可避妖魔襲擾。閩南一帶老人逢初二、十六住店時必拜土地公,特別是舊曆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時,有在住處分東西給他人吃的習俗。</p><p class="ql-block">此外,過去福州一帶出門人欲行“方便”,又找不到廁所時,便找一僻靜處,連聲低叫:“讓開,讓開,借塊地方便一下”,意在給鬼神一個預告,免得不慎汙了鬼神,而引來災禍。民間還認為,行途中遇到和尚和女人擋道是倒楣之事。大田一帶挑擔外出售貨者途中迎面見到另一挑擔者,則認為今天東西不好賣;如遇空手者,則好賣;若有抬棺者與旅人同行,視為不吉,而迎面相遇則表示吉利。泰甯、建甯等地行人認為,路遇抬棺下葬之類事,會走運發財。而遇婚喜等事則反以為不吉。</p><p class="ql-block">上述行途及住店的迷信禁忌,今人多已廢棄。但民間出門為討吉利、住店為圖便利和安全的心理,卻仍然傳承下來。</p><p class="ql-block">迎送</p><p class="ql-block">迎來送往之禮在本省頗為流行,部分習俗還深具僑鄉特色。</p><p class="ql-block">舊時鄉人迎客多到村外,迎出數十裏外的盛禮也常可見,泰寧山區外鄉人若要來本村暫居,往往舉村男勞力都到車站迎候,幫助挑運行李;客人安頓後,當晚全村老少還會到其宅屋敘談,民風十分淳厚。近年迎客多到車站、碼頭、機場、渡口,統稱為“接站”。客人到家,設酒菜款待名為“接風”或“洗塵”。舊時閩北邵武、武夷山等地,家人出外歸來,要在門口燒把火,人從火上走過,意謂驅走鬼魅,行禮之後,方可入門。長汀一帶農村,稀客登門也要在門前燒把柴,讓客人跨過,客人要說:“火般紅,火般旺”。主人則說:“什麼風把你吹來的”。禮成再進屋敘談、用茶。這類習俗今天在閩南一帶仍有所見。閩南僑鄉習俗,親人入家門時,先在門口燒一把乾草,讓其跨過,俗稱“跨火過”;或放一串鞭炮,表示吉利,歡喜慶賀。進家門時,家中點上紅燭,家人馬上煮甜線面和雞蛋給海外親人吃,祝賀平安順利。晚上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共進晚餐,吃團圓飯(俗稱“聚首飯”),以後親人再行祭祖掃墓,以示不忘先祖,慰藉思鄉之情。</p><p class="ql-block">福建各地迎客時均有請吃之俗,除茶之外,還有柑桔、糕點、蜜餞,有的還要煮二~四粒甜雞蛋敬客。泉州一帶迎親人遠航歸來有一條規矩:不能讓他與父母妻兒立時相見,而是讓嬸娘出迎接待,坐下歇定後,吃過一碗甜蛋,始可與至親聚首。長樂梅花一帶漁民豪爽好客,遠客至,無論是否吃過飯,必先煮一大碗“餛飩”,看著客人盡數吃光,主人才感到滿意。尤溪鄉間外出之人第一次返鄉,接待也有定式,一般是粉幹一碗,雞蛋二隻。</p><p class="ql-block">泉州及莆仙地區,家人返歸,特別是遠道回鄉,還有富於僑鄉特色的“下馬”也稱“脫草鞋”之俗。舊時親人出外謀生均為生活窮困所迫;為走遠路,出行者大多腳著“草鞋”。如今榮歸故里,可以將“草鞋”脫下,舒口氣,將那些出門做工的勞累和風霜一起除去,好好歇些日子(“下馬”也是為遠方歸人洗塵之意)。每當親人返家之日,其堂叔侄、表兄弟姐妹及其他親朋好友均要備置線面、雞蛋或煮碗點心敬之。歸客則要回敬毛巾、肥皂,表示感激鄉親的深情厚誼。一般來說,“下馬”之俗多適用于國內出外營生之人。而“脫草鞋”則是專為海外遊子重歸桑梓、洗拂長途跋涉和長年辛勞的征塵。此俗在永春、安溪等地尤為流行。海外親人返鄉,親朋所送禮物有豬腳、雞蛋、紅糖、公雞、鴨和線面或麵條,禮物上都要貼一小張紅紙,以圖吉利。至親則要辦筵席為其接風。歸僑一般回贈從南洋(即東南亞)捎回的藥材、針線、肥皂、布匹、衣料等。近年此俗在一些地方有庸俗化傾向。華僑回贈大多以金銀首飾、家用電器或外幣為答謝。一些人借機“拔草找親”,為撈錢物而不擇手段,敗壞當地的淳樸民風。</p><p class="ql-block">明溪及寧化的禾口、河龍等地,有“洗湯”(即洗熱水澡)之俗,常以熱湯為旅客洗塵。當地人平時幾乎每日洗湯,舊時民間有“窮人無補養,全靠一盆湯”之諺,稱洗湯可舒筋活絡,消除疲勞。洗湯分端陽前後的“菖蒲浴”,盛夏的“痱子草浴”等,名目繁多。每有客至,主人“以湯相迎”,為其洗塵。道聲“苦屋廈(到我家)來洗湯!”客人往往盛情難卻。當地迎客的浴盆別具一格,系用苦櫧木挖成的橡皮艇式腰子形深盆(據說苦櫧木味苦,防蛀耐用,可傳數代)。俗稱“洗湯槽”,槽側有一排小孔,湯槽一頭放低一頭墊高。旁置一桶開水,人坐在高的一端,然後用瓢打一勺開水至低的一頭,趁熱用毛巾沾水擦拭全身,水稍冷再添一勺。洗湯浴作為當地人迎親待客的一種禮節極富特色。</p><p class="ql-block">鄉人送客一般至門外或村口,城裏住樓房者則送客至樓下,客人除鳴謝外,還要說些“留步”、“請回”之類的客氣話。近年送遠客或家人出門多到車站、碼頭、機場等地,曰“送站”。參軍、上學等的送行還要燃放鞭炮。</p><p class="ql-block">舊時,外出迎考、做官或經商之人遠行前,親友要煮線面、雞蛋,為其“餞行”。行客則要回贈紅糖數塊(今為糖果),以示不忘家人親友甜情蜜意,此俗至今仍行。在霞浦的小馬等地,鄰居要為遠行者送上紅蛋及糯米粉糕,以祝出門吉利和高升(糕心)。福州、南平等地,讓遠行者臨行前吃一碗太平面或太平蛋是必不可少的禮儀。農村人還要為參軍或考上大、中專的學生餞行,設宴備禮,以示祝賀。</p><p class="ql-block">閩南僑鄉及閩西一些地方,為親友出國或返鄉華僑再度出洋餞行,俗稱“送順風”或“順風”。閩南諺雲:“路平好走馬,風順好使船”,出門人均希望一帆風順,故這一禮儀有深層含義。一般要贈遠行親友本地產的茶葉、金桔、草藥等,隆重的還設宴餞送。舊時閩南下南洋的華僑多要遠涉重洋,舟行不很安全,於是祈求行船安全,成了華僑及其親友的最大心願。因此,“送順風”的酒宴上照例都有一盤全魚(取魚善泳及有頭有尾之意),但不得把魚翻過來吃。閩西永定一帶,“送順風”時無論設宴或贈物,總少不了母鴨,因母鴨不僅善覓食,且諳熟水性,亦寓祝願一帆風順和水陸平安之意。但一般不用“番鴨”,以免與“番客”聯繫,被誤為有意譏諷。且“番”與“翻”諧音,也屬不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诗山悟心斋,由陈奕斌先生于2019年10月创立,主要弘扬闽南民俗文化,零售佛具用品以及接受个性创意供品的订制,Iogo中心的上半部份体现了道教的悟道精神,下半部分的心形体现了佛教的佛由心生,边缘的凤凰代表了诗山凤山寺儒释道三教思想,也弘扬了广泽尊王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诗山悟心斋释义:大道至简,悟道天成,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凤舞九天,圣王庇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u>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各界朋友和各社交网络平台的分享,主要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土民俗文化,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将在二十四小时內删除,谢谢!</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赞赏功能是大家对诗山悟心斋的认可,所有赞赏所得将用于工作室的发展,谢谢大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