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托木尔峡谷脱险亲历记</b></h1> <h1> 2021年6月15日,我们一行5人(加司机兼导游)的环游新疆之旅进入第17天。北京时间早9时30分,我们驱车离开喀什市,计划游览温宿县托木尔峡谷后到阿克苏市区住宿。由于并不急着赶路,我们走走停停,下午16时30分左右到达托木尔景区大门口。由于时差的原因,此时也就相当于内地中午14时左右。司机兼导游李晓峰抬眼向山里望去,见远处有乌云,不无担心地说:“但愿山中不要下雨。”可景区门口艳阳高照,甚至有点热气逼人。我取出一件防风衣准备套在T恤衫外,一位女看门人对我说:“只要不变天,用不着加衣服。”<br> 购票时,售票员问:“你们的车是四驱还是两驱,如果是四驱车可以另外购票开车进景区,否则只允许搭乘景区车。”一问票价,景区门票35元,景观车票60元,我不免有些奇怪,这是头一回遇到景区车票高于门票的事。我们选择了搭乘景观车,待车开来时才发现是底盘很高的10座依维科越野车,车轮上沾满了土黄色的泥沙。验票时,门卫挺认真地清点人数,司机说:“峡谷里夜间有野兽出没,必须保证进去多少人出来还是多少人。”没想到1个小时后,我们没遇上猛兽却遇上了洪水。<br> 17时47分,越野车轮碾着河床开进,把我们送到峡谷深处的4号峡谷,司机告知:“从这里翻山走到2号峡谷下山,然后步行200米到6号峡谷处乘车返回。”于是我们开始沿着栈道和山脊步道一路欣赏峡谷风景,此时尽管仍是阳光灿烂,但远处那一团乌云不免在我心中引出一丝担忧,除了担心淋雨之外,还诅咒拍摄时没有称心光线。走高处时,乌云已至头顶并传来雷声。我们担心遭遇雷击,加快步子翻越山岭,雨点开始落下,不一会就有蚕豆大小,我见山道旁立有一块写着紧急救援电话号码的牌子,就拍了下来,心想没准会用上。雨点越来越密急,我套上防风衣丝毫起不到挡雨的作用。于是我拍下一张照片后,便将相机收入防水摄影包。事后我整理照片时,发现这张片子的拍摄时间是18时26分40秒。</h1> <h1> 这是我在四号峡谷口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时间是下午17时47分。</h1><p class="ql-block"><br></p> <h1> 从山上俯瞰四号峡谷口,乌云已经压了过来,但此时还没感觉到危险。</h1> <h1> 我在山上拍下的紧急救援电话号码。</h1> <h1> 收相机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h1> <h1> 这时,山道上急急走来两个手持对讲机的当地少数民族景区人员,岁数也就在20来岁,他们一路搜寻,一路催促游客赶快下山。我辩不清他们具体是什么民族,李晓峰告诉我,那是哈萨克族人,我就把他们通称为哈萨克吧。途中又遇一位年纪稍大的景区人员,他指挥着两个年青的哈萨克领着我们往山下走时,雨点夹带着黄豆大小冰雹砸在栈道的木板上,啪啪作响。终于到了接近3号峡谷的出口处,但路却被倾泄而下的山洪占据,游人完全无法通行,被阻在半山的栈道上。我们见前方10余米处栈道尽头有两个衣着单薄的小姑娘拦住游客不让前行,只好停了下来。李晓峰很有经验地告诉我们,不要在山崖下避雨,要站在相对空旷处,尽管挨雨淋,但不会受到山上滚落的石块砸伤。在他和3个景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被阻在栈道上的大约40名游客抱成两个团,相互依偎取暖,等待救援。</h1><h1> 大雨狂浇不停,闪电从天顶穿透云层直剌山巅,雷声伴着山洪的咆哮在峡谷中滚荡。以我仅有的气象知识懂得这垂直的闪电意味着雨会越来越大,而且一时不会停下来。走又无路走,躲又没处躲,我只好利用这个时间仔细观察周边地形。我们的两侧是山体,脚下是一个最处宽约200米的峡谷,峡谷内洪水的出口恰恰也是游人步道的出口。这个“S”形的出口长不过20来米,可宽不超过3米,两侧是高数十米笔直的山崖。山洪到了这里犹如黄河壶口瀑布一般夺门而出,山洪裹挟着泥沙和石块浊浪滚滚,从山上往下看,激起的浪头应该有一人多高。再往上看,山洪一波接一波似有排山倒海之力,峡谷中有一巨石,时而被水盖没,时而露出水面。对面松软的山体经水一淋轰然崩塌,泥石倾入洪流,我感觉它们简直就是助纣为虐。</h1><h1> 时间在读秒中向傍晚靠近,那个年纪稍长的景区人员突然离开人群向山顶走去,我解读他是去山上搜寻有无仍未下山的游客。李晓峰以他多年当导游的经验提醒大家天已放亮,雨会停的。我在祷盼雨停的同时还祷盼不要起风,用眼睛不时观察三四米远处的一丛灌木,看它是否有摇动。这个时间如果再有大风,温度必然大幅下降,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山上的人身上只有夏装,有人已开始冻得发抖了。我身后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嘴唇发紫,说是受不了了。我见他比别人虽多穿了一件夹层背心,但已湿透,根本起不了御寒的作用。老人身后一个带团女导游,不停地用手机拨打各种救援电话,请求送棉被上来。我觉得她的请求有点词不达意,如果能把棉被送上来,我们就能下山,当务之急是趁雨水和山洪间隙走下去。但仍对那女导游的敬业行为从心中认可。我一直没有拨打我拍下来的紧急救援电话,因为那两个哈萨克青年手中的对讲机告诉我,他们已经和景区联系了。我大声询问他们,没有得到回答。于是我不再问,此刻他俩和我们一样除了等待之外别无可施之计,而且也和我们一样冻得发抖。</h1><h1> 我能看见峡谷口外停着一辆依维科越野车,浪高时水能淹没车轮。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到那辆车上去,至少可以不挨雨淋保持体温。其实这辆车和我的直线距离也就200余米,可就这200米,车上的人和山上的人谁也无法逾越。雨稍小时,见车上下来一穿蓝色长袖汗衫、袖口挽在胳膊肘以上的人,他进入峡口试图上山,但被浪打了回去。一次两次,他终于进入了我视线的死角,虽然看不到他,但我知道他穿越峡口成功。他既然能进来,我们就能出去。于是我提议向下走,但游客中有人不赞成,说道:“要走你先走。”我只好停下来等待景区人员引导。过了一会,景区人员开始引导大家下山,说实话,我的两条腿已经冻得快挪不动了。</h1><p class="ql-block"><br></p> <h1> 组成人链,在景区人员引导下走出峡谷。视频最后两位女孩就是哈萨克实习生。</h1> <h1> 被阻栈道上两个多小时,终于下山,这是走出峡谷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时间是20时34分。</h1> <h1> 图中圆圈所示,就是我们被困的栈道。</h1> <h1> 大家手牵手结成人链向山下运动,由于栈道口已被水淹没,先前提到的那两个衣着单薄的小姑娘站那里疏导游客翻越栏杆撤离。我走上前见她俩只有十八九岁,便问:“你们是景区工作人员?”答:“我们是实习生。”直到最后一名游客离开栈道,这两个冻得直哆嗦的哈萨克小姑娘才被李晓峰挽着胳膊离开险地。有“蓝长袖”在前面打头,哈萨克青年前后照应,困在山上的游客终于安全撤离到越野车上,这时我才注意到峡口的河床上停了两辆10座越野车和一辆皮卡,车上还困住了几位游客。两辆越野车载不下这么多的人,景区工作人员说前面不远处还停着一辆20多座的越野大巴,于是我便奔那辆车而去。翻过一个岩岗,眼前是一个人来高的坎,我打算顺坡溜下去,一个哈萨克汉子站在下面背对着我,硬要我从他背上溜下去,下面一个工作人员接着往我身上披了一件雨衣。我穿着雨衣上了车,壮实的哈萨克司机说要一个男的帮他擦挡风玻璃上的雾气,于是我就坐到了副驾驶的位子上。车上暖气洋洋,司机一面大声安慰上车的受惊游客,一面用对讲机报告车上人数,得到开车的命令后,他立即挂挡从河床上往外冲。车在河床上摇摇晃晃地往外行驶,人站不稳,由于我和司机间隔着发动机,我解开安全带也够不上他眼前玻璃,于是他让我回到座位上,系好安全带,自己一边掌方向盘,一边擦拭玻璃。刚才还在轻松宽慰游客的司机,这时变得十分紧张。由于河床上的沙很软,极易将车轮陷住,有两次都是车轮光转前进不了,司机忙中有序地冲了过去。我掏出手机,记录了他的驾驶过程和河床上的沙滩、急流,还有救援部门特地停在河床上打着闪亮车灯指引撤离路线的各种车辆。</h1><h1> 车终于到了景区的宾馆停车场,停车后我对司机说:“雨衣是你们工作人员的,我不知道是谁,你替我还给他并谢谢他。”车下的救援人员一片忙碌,司机下车绕到我这一侧,拉开车门让我下车。我没想到这车和一般的大巴不一样,副驾驶位上还有个车门,便一脚迈下去,谁知车的底盘太高,一不留神滑倒在地。几个工作人员赶紧上来扶我,其中一个女哈萨克坚持把我搀扶到宾馆二楼的房间门口,我再三说明自己能走她都没松手,我只觉得一个大男人让女人搀着走实在有失“英雄气慨”。</h1><h1> 进了房间,桌上放着干净的短袖衫,工作人员催促我们立即换上,并很快送来了迷彩大衣。我恰巧和在山上站在我身后的白发老人同一房间,我记得他下山时还不忘用手机拍摄大家组人链的视频,于是问道:“您多大岁数?”答曰:“79。”我赶紧让他先洗澡去掉寒气。不一会,景区工作人员送来了热腾腾的姜汤和饭菜。汤足饭饱之后,脱险的游客们开始相互交流受阻的经历,我这才知道和我们一起被阻在栈道上的近40名游客,大部分来自白发老人所在的一个上海游行团。他们同团中有几个游客被困在峡口的车上,听他们讲其中一辆越野车连同上的人被洪水冲出好几米,大浪卷上了一人多高的前挡风玻璃上,情景也是够险的。有一位也被困在栈道上的上海游客对我说:“我刚刚从有关白银马拉松事件的报道中学会了‘失温’这个词,没想到今天差点应验到自己身上。”说罢两人会心一笑,这笑中包含了对景区救援人员所有付出的认可和感激。我俩不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那位几次冒着危险冲进峡谷的“蓝长袖”,向工作人员一打听,得知那人是景区的经理,姓徐。</h1><h1> 当晚,大部分游客因在阿克苏预订了宾馆,吃完饭后就离开了景区。我和李晓峰商议如果去阿克苏市区还要再寻住处,不如就住在景区了。我俩去找景区人员提出这个要求,还打算询问一下住宿费怎么结,得到的回答是:“不提这些,你们安心住下。”第二天一早景区宾馆为我们安排好早餐,吃罢早餐后热情地送我们启程前往库车。</h1><h1> 从峡口脱险到第二天早起离开,我们对景区人员说了不少感谢的话,得到的回答只有一句:“我们有预案!”</h1><p class="ql-block"><br></p> <h1> 被困车上的游客拍摄的视频。</h1> <h1> 登上越野车,准备从河床上开出去。</h1> <h1> 越野车司机。</h1> <h1> 沿着河床向外走的越野车。</h1> <h1> 河中的洪水。</h1> <h1> 到达景区宾馆停车场。</h1> <h1> 景区送来的姜汤和饭菜。</h1> <h1> 景区准备的大衣。</h1> 景区人员热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