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审美疲劳,心生倦怠,总想逃离到一个新的地方走走看看,放松下身心。9号高考一结束,就和姐妹们乘晚上的飞机抵达太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黄州,炎天暑夏,闷热无比,太原刚下了一场暴雨,凉风习习,有如初秋。</span></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起个大早,五点多出发,行车五个多小时,约十一点抵达忻县五台山景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东台看日出,西台赏明月,南台观山花,北台望雪景,站在中台顶,伸手摸星星”,这五座状若高台,海拔三千的山峰还终年缠绕着云雾,偶尔还会出现五台斑斓的半椭圆光圈,就是“五台佛光”。五台山还<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span>五台山以其旖旎的风光、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古老的地质公园使无数游人留恋忘返,更有许多人年年到五台山朝圣游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晚上十点二十的飞机,按时起飞,前一航班因太原暴雨取消。</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简单的午餐后开始我们山西之旅第一天的行程:广济寺→殊像寺→菩萨顶→罗睺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广化寺,行程的第一站。站在寺门四处眺望,蓝天白云,群山葱茏,庙宇森严,让人油然而生一股肃穆庄严之感。广化寺现在是一个网红寺庙,晚上其他的寺庙关门之后只有广化寺张灯结彩,开门迎客,想象不出白天肃穆庄严的广化寺晚上如何变身。因五台山景区正在改建,民居大已拆除,我们不住在景区,遗憾未能一睹夜色中流光溢彩的广化寺。</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菩萨顶。这是皇家寺庙,藏传佛教圣地,康熙,乾隆的行宫,地势较高,寺庙雄伟,人称小布达拉宫。这里红墙黄瓦,僧人身着绛红色僧服,颜色艳丽,与汉传佛教寺庙中的黄墙灰瓦,僧人身着灰色僧服不同。为节省时间,我们没有从正门沿108级台阶直上,而是乘车从侧门进入,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角度绝佳,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不像汉传佛教寺庙建筑讲究中轴线对称,而是依地势而建,层层叠叠,分布自由灵活。</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殊像寺。因寺内供奉最大的文殊菩萨而得名,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初建于东晋,几毁几建后,距今也一千多年了,我们去的时候又在重修,恰好碰到一车身着红色僧衣的女子熙攘着参观。问其中一位小僧尼多大,她让我猜,我说十五,她调皮地说成年了。她们来自青海女子佛学院,来五台山研学,没有我们想象中出家人的深沉淡静,叽叽喳喳的,兴奋地拿着手机拍个不停,仔细一看,手机外壳上装饰缤纷,背包鞋履也不少还是耐克之类的名牌。可见高墙深院之中,青卷枯灯相伴的佛家生活也在与时俱进,无论什么身份,都挡不住对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四站: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span>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禅房、配殿、廊房地产118间。重殿里的“开花现佛”最具神秘色彩。殿内正中高竖一朵莲花,内含四尊佛像,有时八瓣莲花会缓缓绽开,现出四方阿弥佛。其实,这是巧设机关人工操作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日暮黄昏,蓝天白云,红墙绿树,白塔矗立,佛光照耀,风景如画,人亦如画。</p><p class="ql-block"> 走完罗睺寺,乘车返回宾馆,第一天行程结束。</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行程:五爷庙,应县木塔,悬空寺,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寺庙众多,但有一个庙香火最盛,朝圣许愿的人最多,那就是五爷庙。五爷庙是离台怀镇中心最近,本名万佛阁,位于塔院寺东南隅。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过去是塔院的属庙。现存殿宇多为清代所建。因寺内东侧殿内供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故称万佛阁。又因寺内供有五龙王,又称广济龙王庙、五爷庙。五龙王原供于北台顶,康熙年间,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万佛阁建龙王殿,把五龙王从北台请下,供于殿中。寺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4800平方米,有前后两院,殿堂楼房二十余间。主要建筑为戏台、文殊殿、五龙王殿。据民间传说,五爷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原来的黑脸五爷被虔诚的信众贴上了金脸。应该说五爷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也许正是因为五爷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庄严肃穆的菩萨们更亲近群众,更符合急功近利的众生心愿的缘故吧,小小的五爷庙,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所以,来这里朝圣许愿的人特别多。我们同车的有一对来自江西上饶的母女,交谈中得知女儿马上高三,明年高考,妈妈特地带着来五台山祈求文殊菩萨赐福。为表诚意,买了蒲团、莲花灯、高香、哈达进献给五爷。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虔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愿大家所求皆如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早上六点多,前去五爷庙,净口静心,所以要赶在早餐之前。早上的五台山气温很低,很是清凉,一下车大家冻得直跺脚,直喊好冷,个别游客甚至穿上了棉衣和羽绒服。空气特别清冽,天空湛蓝湛蓝,白云朵朵如白絮,环视群山绵延逶迤,一碧千里,五台环抱之中,群仙齐聚,好一个钟灵毓秀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尚未到达,就远远望见五爷庙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进香者如流。庙前是一片绿化很好的小广场,有雕塑,凉亭,花池。还有一个很佳的取景点,背景可以把白塔、寺院、五爷庙、蓝天都取进来,赶快在这里拍照留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朝圣许愿的人流中,各色的脸孔和各色的装束包藏着各色的心态,其中不乏命运杯具者,也不乏春风得意者,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涌向这里,一切张狂都得到了暂时的收敛。即使是为非作歹者,也似乎恢复了人性,唤起了良知。五爷庙许愿的时候传统上不要超过三个愿望,但是只要是与佛菩萨相应的愿望,多多益善。</p><p class="ql-block"> 点燃一柱香,微闭双目,合掌密祷,眼前幻化出的是一派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美好境界。尽管人世间充满了争纷搏斗,但生命的本源是善良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西五台山五爷有灵,他与人类倡导的精神文明并行不悖,那神秘的传说中,寄托着善良,包含着人们对众生平等的向往。</span> 白塔依旧,殿宇仍在,悠然的钟声和祈祷声多少年来重复着一个深沉的调子:真、善、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利益众生、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愿望就是与佛菩萨相应,阿弥陀佛,善哉善哉!</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人为什么喜欢五台山,它不仅仅是避暑胜地,清凉宜人。它的文化底蕴和跨越红尘的宁静超然,在这个寂静的早晨,渐渐扩散开来,弥漫心底,净化着人们的灵魂,给人们一种深刻的治愈。最后借用一副对联祝福大家:上联“殷殷福源泽被天下生众” 下联“莘莘学子感恩慈海佛心”。</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五爷庙,乘车赶往下一个景点。车子行驶在环山公路上,不断有可爱的小狐狸出没,人来不惧,大家纷纷投食,在这里人与动物和谐共生,动物们大概不会集体出走了吧。车子不断爬升,海拔己达二三千米,感觉腿有些发软,恐高症发了。窗外千山万峦,千树万木,碧绿如洗,云雾缭绕,恍如仙境,一路美景,叫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大家不约而同地睁大眼睛看看看,拿着手机拍拍拍,努力把这美景铭刻在脑海心间。山上植被以松树为主,皆不高大,想起了一个词:短松岗。为表对亡妻的思念,苏轼在妻子坟前、山岗之上种下千万棵短松,清风拂山岗,阵阵的松涛仿佛就是苏子对亡妻的呼喊和思奠,多么深情的表达,多么让人泪目的画面。眼前也是一碧千里的短松岗,只是这里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荡,白云下面绿草如茵,繁花点点,牛儿悠然,如诗如画,如幻如梦,油然而生的是对自然美景的惊叹,沉醉不想归去。多么想变成山坡上一头悠然的牛儿,偃仰行卧,看云卷云舒,饿了有满坡的绿草,渴了有清澈的泉水,入耳万籁有声,入目万物皆画。无世事之滋扰,无案牍之劳形,无房贷车贷之忧虑,无子女前途之牵挂,不用九九六,不用内卷化,日子如此,神仙难比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通向东台顶的大门。五台山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台顶。东台望海峰,建有望海寺,寺内供奉聪明文殊菩萨。东台是观日出最佳地。朝台分为大朝台和小朝台之分,所谓大朝台就是要把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高峰都朝拜一遍,对于佛教徒来说,一次大朝台相当于五百年的修行,我们都是小朝台,心意到了就行。 </p> <p class="ql-block">路过北台顶。以下摘自百度百科:北台顶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山西省第一高峰,也是华北第一高峰。北台在台怀镇北面妙德庵村云雾山山顶上,海拔3058米。台顶平广,周围2公里,从下面仰望,云浮山腰,巅摩斗杓,故又名叶斗峰。台顶气候非常寒冷,通常每年10月便会下雪,翌年5月才会融雪。除每年6至9月外,其它月份也不便登台顶。据说这里冬季有一种极狂烈的大风,能把小树连根拔起,所以台顶甚少林木。在北台观雪,令人叫绝。下雪时,周围漫天飘飞,只见群山被白雪覆盖,大大小小,千姿百态,好一片银色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驶过北台,车行往下,海拔慢慢下降,沿路的不少山峰山石裸露,只有零星的矮小灌木,植被不佳,渐渐地看见一些村落了,山路上还有村民赶着牛群,今年是牛年,牛最大,司机停车静候牛悠然经过。道路两旁的黄土地看起来很贫瘠,种植的都是玉米。</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应县木塔,也叫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p><p class="ql-block">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文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正式立项,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4]。 以上为百度上查阅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千年间,无数次电闪雷击,强震不倒、炮击不毁、雷击不焚,被誉为“中国第一木塔”。现今 木塔己经略有倾斜,不能让游客登临。 只见一大群灰燕环绕着木塔不停翻飞,导游介绍说木塔历经一千多年而未被虫蛀,就是因为有这一群灰燕在日夜守护,真是太神奇了。</p><p class="ql-block"> 在应县稍加停留,品尝了当地的特产:张二姐凉粉,又赶往悬空寺,今天的行程最远,时间最紧,坐车几小时,景点半小时,打卡式旅游。</p> <p class="ql-block">远眺悬空寺。悬空寺确实让人惊叹 ,名副其实的一座空中阁楼 ,整个寺庙悬挂在崖壁上 ,几根柱子作为支撑点, 看着都让人心惊,是真真正正“镶嵌到悬崖峭壁中”的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巍巍恒山</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号称恒山第一胜景。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悬”是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木柱根本不受力,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p><p class="ql-block">“奇”的是其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寺免受雨水冲刷、洪水淹没,减少阳光的照射。</p><p class="ql-block">“巧”体现在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这些介绍,都不如亲眼所见来得震撼!亲临现场看到时的感受,就是唐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时,多了一个点;就是明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门票只有15元,登楼费却要100哦😀!<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旺季登临一般需要排队1-2小时,每次上去100人左右,上去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庆幸我们来临的时间游客不多,不用等待,买票直入。寺院悬在半空中,还是有些惊险的,</span>为了不给自己留遗憾,尽管有些恐高还是登上了1500多年的悬空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悬空寺由南北两楼和长线桥组成,长线桥位于南楼和北楼之间,长约10米,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 。即使是在面积不大的寺内,供奉的佛像依然是精美生动的!楼殿一共3层,尽管楼板窄狭,栏杆矮短,初上一楼觉得气定神闲,心里暗笑三位不敢上来的姐妹,到了3楼,站在凌空悬起的窄狭楼板上,下瞰悬崖,不由</span>两股战战,惊出了一身冷汗,矮下身子,半蹲着一步一挪走完三楼,一颗狂跳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下了悬空寺,再回望几眼,再一次感叹古人这叫人不可思议的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前的礼佛大道。</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就是著名高僧昙曜大师,云冈石窟艺术的开创者</span></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着导游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参观,先参观的是中期石窟。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重点参观了5、6、7、8、9、10窟,如图所示,雕刻特别精美,让人叹为观止。看着这些精美绝伦的雕像,想象着一千多年前的工匠们顶烈日,冒风雪,在高耸峭拔的石壁上一刀一刀雕刻的情景,他们雕的不仅是雕像,更是信仰,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更是文化盛世的时代最强音。五千年文明从未断流,正是因为这样的工匠精神世代传承,古老的文明也必将因这样的精神而永流传并大放异彩。</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16~20窟,早期石窟,亦称为昙曜五窟。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晚期石窟,不同于早中期石窟的皇家开凿。</p><p class="ql-block"> 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20窟,云冈石窟早期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云冈石窟的名片。这些石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们的心血,我们带着无比的敬意参观膜拜,可惜的是历经风雨侵蚀,战火兵燹,大多己经毁损,让人心痛不己。</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云冈石窟,踏上归途,大约要四五个小时。一路上山不甚高,树不甚多,土地荒瘠,少有人烟,导游说这是雁门关外,在古代属于外族,过了雁门关才算是回国了。车程过半,导游指着绵亘在远处山脊上的夯土墙告诉大家,这是雁门关外残留的长城城墙,雁门关就在不远处。只是天色己晚,只能远眺一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雁门山东西两侧高山对峙,其形若门。雁门关是大雁南飞的主要通道。每年春暖之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盘旋于雁门上空,直至芦叶掉落才得以过关。这掉落的芦叶,便是给守关的戍卒交纳的关税,用来充作引燃烽火的燃料。故此称作雁门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从西周开始,共发生大小战争2000多次,如:穆天子西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文姬归汉、昭君出塞、隋阳帝北巡、宋徽(钦)宗虏北、汉高祖、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李白、杨家将、徐达、薛仁贵、慈禧光绪南逃、毛泽东等都在雁门关留下了行经的足迹和历史华章。抗日战争期间的雁门关大捷,就发生在雁门天路十八弯的第一弯处。一部雁门关军事史,堪称半部华夏5000年重大国防军事篇;一条雁门关商埠路,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自古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雁门关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遗憾未能亲临这历史上如此有名的关隘,上网查了相关雁门关的资料,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图二是广武明长城,全长10000米,城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沿山脊缓行,随山势的曲折而起伏,宛如首尾不见的巨龙,全部为砖石结构,上面有敌楼16座,其中5座保存尚很完整,并筑有易守利攻的腰门等建筑,它东临雁门关,西瞰宁武旧城,南通五台胜境,北达云冈石窟,是我省境内明代长城的代表作,是国内长城之珍品,极具军事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长城、关隘曾是保卫国家的象征,现代社会它们的防御功能已经消失,更多的城墙在岁月风雨剥蚀下己经毁损、坍塌,一如我们所见的。但更牢固的长城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为了民族利益,国家和平舍身取义的英雄们,他是“不叫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是以一己柔弱之躯走进漫漫黄沙,换取汉朝和平的王昭君;是宋代人人神勇,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是不畏牺牲,英勇抗日的八路军将士,更是和平岁月中立足本职岗位,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你我他……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正是一代代人的家国情怀,热血忠义,前仆后继,才有了和平繁荣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过了雁门关,体验了一把回国的感觉,到太原己是晚上九点多,找了家羊杂割的小店美美地吃了碗羊杂割面,今天行程圆满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