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农场记忆——麦收

乔觅风物

<p class="ql-block">  时间悄悄地溜走,岁月静静地流逝。转眼四十几年过去了,青春已慢慢地消退,生命也淡淡地老去。年近花甲的我们,已步入了处事不惊、恬静淡然的生活。然而,走的路越远越怀念路开始的地方;见过的人越多越想念最初的自己;向往的终点再美好,却更容易思念梦开始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公司里听其助理汇报到:工人们都要求回家“过麦”。麦收——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犹如一颗天外飞石,突兀的撞进我的心海,瞬间泛起惊涛骇浪。</p> <p class="ql-block">  说熟悉是它陪伴了我整个的童年,是农场儿女心目中难以抹除的记忆;说陌生是它被尘封在记忆里太久太久,整整四十二年了,记忆犹在却早已布满了时间的尘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故乡在黄河农场,她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雄伟壮观的母亲河万里驰骋,在我的故乡奔腾入海,黄蓝交汇蔚为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  朦胧的记得,农场的“开镰”时间应该是每年的6月10号左右。2021年的夏天似乎来得更晚一些,多风多雨的天气,使得六月天了,气温依然徘徊在30℃上下。知觉告诉我,今年的“开镰”时间应该会更晚一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6月13日,伙同几位一起玩大的同学,踏上了回农场,重拾麦收场景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黄河农场自更名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后,万亩麦浪翻涌的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还好,周边整合后的现代农村,业已实现了集约化生产。大片大片金黄色的麦田,立刻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农场那整齐划一的、方正大块的,防风林、排灌水渠完善的大条田里。农场的大条田都是南北长、东西短的标准长方形,四周布有排、灌水渠,东西两侧种植有茂盛的防风树林。很早就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耕种和采收,特别是随着建设兵团的成立以及大批知识青年的到来,使得这片年轻又沉寂的土地焕发了无限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的夏天,作为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子弟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第一次参加了热火朝天的“战三夏”劳动。小学生们的工作只有一项——捡麦穗。异常兴奋的同学们,秉承“颗粒归仓、寸草归垛”的“崇高愿望”,跟随在联合收割机(康拜因)轰隆隆的身后,一排排稚嫩的小身影认真寻觅、不丢分毫。</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太阳好像特别大,大伙儿只能低头蔽日,没人敢抬头窥视太阳的方向;那时候的路好像特别长,长到数百亩一个的大条田,走一个来回几乎耗费我们全部的力量。毒辣的阳光像燃烧的烈火,肆无忌惮的泼洒在每一个稚嫩的小身影上。爱美的姑娘们自然装备齐全,草帽、苇笠长袖的衣裤,烈日下只能看到她们热得通红且布满汗珠的脸颊;土小子们则背心短裤是标配,瘦削的肩背被太阳灼得乌黑透亮,像是刚刚油过桐油的马车大轴。</p> <p class="ql-block">  水和午饭是自带的。我们这帮用“葡萄糖注射液”玻璃瓶喝水的原农场孩子,总是把羡慕的眼光投在军人子弟们,那炫耀般斜挎着的绿色军用水壶上。在炎炎烈日下,尚未发育成熟的身体就都像存不住水的网兜,水从嘴里灌进去,立刻就顺着全身的毛孔中冒出来。无论是玻璃瓶还是军用壶,结局往往都是“渴”啊!</p> <p class="ql-block">  (总场北大坝种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柳树,它历经半个多世纪,目睹了黄河农场的诞生与兴衰)</p><p class="ql-block"> 午饭时间是最快乐的,大伙儿躲进防风林的阴凉里,说笑嬉闹,品尝美食。美食基本上就是馒头加咸菜,少数条件好一些的同学,总是默不作声地偷偷吃掉“油炸糕”、糖包等“奢侈”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经常会有连队营部什么的领导关心,送来加了糖精的绿豆水,那可是最甘美的佳酿。拳头硬的家伙恨不得把水桶都要吞进肚子里,假如没有老师的干预,害羞的姑娘们可是一滴也尝不到的。虽然非常艰苦,但是,像我们这群每天强撑眼皮,苦挨一个又一个四十五分钟的“模范生”们,却是乐此不疲、翘首以盼。</p> <p class="ql-block">  升入初中后的麦收生活就更加的丰富多彩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以班级为单位到下属连队集体住宿,二三十个“狗都嫌”的半大小子,挤在一个大通铺上,没有作业、没人催睡、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偶尔还会拉帮结伙打个群架来消消暑气,生活得好不快活;</p> <p class="ql-block">  第二,吃得好。麦收时的连队生活是非常富足的,油炸糕、炸鱼、咸鸭蛋等“奢侈”品不再是幻想。麦收期间每个连队还会屠宰一头自养的大肥猪,用肉炒过的蔬菜格外的香甜可口,特别是总会吃上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那肥而不腻、回味无穷的味道,至今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第三,劳动都是在晾晒麦粒的场院里,每天除了摊收麦堆,最多的工作是推着木锨经纬分明的翻动麦粒。劳动之余,有充足的休息玩耍时间。堆积的像小山一样的麦粒堆,成了我们展示运动天赋的沙坑,摔跤、腾跃、翻空心跟头,尽情释放着消耗不尽的青春活力;</p> <p class="ql-block">  第四,偶然慰济一下躁动的青春。升入初中后最大的怪相是正值青春期的俊男靓女们,突然“授受不亲”了,多情的男女间凭添了一道万丈鸿沟,有胆敢越雷池者,定叫你“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而在热火朝天的劳动中,这层屏障则淡化了许多,偶尔的擦肩接踵,总会在躁动的心头泛起青春萌动的涟漪。利用推木锨翻麦粒的当口,狡猾的家伙会找准方位,与梦中的倩影来个迎头相撞,当火辣的眼神遇到含羞的微笑时,压抑已久的小火苗会得到瞬间地释放。</p> <p class="ql-block">  快乐的生活中也充满了艰苦和磨难。应该是在高一那年吧,一个原本艳阳高照的午后,忽然间恶风阵阵、乌云翻涌。顶着零星的雨点,全体人员开始抢收摊晒在场院里的麦粒。有经验的人们把装小麦的麻袋对角反折进去,样子酷似电影里看到的,特务坏人接头时顶在脑袋上的伪装,看到那随着屁股一扭一扭摆动着的滑稽样子,我几乎忍不住笑出声来。可随着雨点逐渐变成连绵不断的粗大雨线时,才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倾盆般的暴雨把我们一个个浇成了落汤鸡,雨水中似乎还夹带着冰丝,打在皮肤上生疼,继而又顺着因酷热大张的毛孔,肆无忌惮地钻进身体里,摧残着尚未发育成熟的骨骼和五脏六腑。麦垛终于堆起来了,瘦弱的小身板,却都成了咬伤农夫的蛇。直到干部们送来热腾腾的姜汤水,同学们依然拥挤卷缩在墙角,哆嗦得像一簇秋风中颤栗的叶子。</p>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无始无终;最短的也是时间,因为多少美好的愿望,多少宏伟的计划,多少崇高的志向,还没来得及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时间悄悄地溜走,岁月静静地流逝,青春慢慢地消退,生命淡淡地老去。一路风尘,一生过往;社会的染缸已浑浊了那颗曾经年少清纯的心;岁月的风沙,已磨平了曾经豪情万丈的锐气。然而,在我们的内心最深处,却始终保留着那么一方净土,那里保存着童年的记忆,那里永远为生我养我的故乡而纯真。</p><p class="ql-block"> 黄河农场——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黄河农场——我终生难忘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柳条包:柳条包是那个时代最基本的装备,可以说是知青、职工或是军队干部家具的代名词。它有轻便、耐麽、耐磕碰的特点,当然了,价格便宜才是人手一份的最主要原因。当年,我家里除了必须的床铺和饭桌外,能称得上家具的也就是那只陪伴了父母半辈子的柳条包了。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我们甚至上几代人不能忘却的记忆。十六岁参加工作那年,最令我引以为豪的就是带上了一只崭新的、白的令人心醉的柳条包。</p> <p class="ql-block">  马牌油:如果说“雪花膏”是那个时代最通用的化妆品的话,马牌油则是最常见的护肤品。童年的我们就像一群野孩子,无论酷暑严寒,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野外劳作或者游戏。特别是男孩子们,被寒风和冷水侵蚀的手背,特像是腊月里的柳树皮,都能当锉用。爱美心偶尔的泛滥,会烧上一搪瓷脸盆热水,慢慢浸泡,我们叫做“烫烫手”。等手背上的皮肤软化了,“皴”也搓掉后,再厚厚地涂上一层马牌油,在火炉上烘烤,少年本应有的滑腻稚嫩的肌肤,就会慢慢地显露出来。</p> <p class="ql-block">  说句实在话,我们这群出生于六十年代的农场孩子是幸运的。从出生开始虽然肚子里的油水比较匮乏,但白面馒头基本上是管饱的,蔬菜瓜果都是农场自种,也不会亏待了我们。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不同于现在的有年货、缺年味的过年;那时虽然年货奇缺,但是,过年的味道却丰盈十足。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猪肉饺子,便是最大的幸福和满足。</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吃顿饺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只有逢年过节或是特殊的日子才能一饱口福。小时候,当水饺下锅后,我总是趴在炕台上,害怕三尺垂涎滴入香喷喷的锅里,只能把铜条般的手指衔在嘴里,眼珠一动不动的盯着欢快翻滚的、白白胖胖的饺子,特别是铝勺推动水饺与铁锅摩擦发出“唰——”的那一声,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天籁之音。直到现在,我依然对这“唰——”的声音怀有及其特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午餐安排在知青小镇的知青大食堂。食堂的大锅炖土鸡、黄河口鲜鱼汤以及众多富有兵团特色各类菜肴,口味纯正,令人流连忘返。来过小镇好几次了,每次都对这里的美味佳肴难以割舍。</p> <p class="ql-block">  家乡是一首悠扬的清笛,总让人魂牵梦绕;家乡是一抹皎洁的月光,总让人心旷神怡;家乡是一串永恒的记忆,总是时不时的跳出来,让人怦然心动。</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重温麦收情活动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再次和梦里常回的故乡合个影吧!</p><p class="ql-block"> 再见!哺育我生长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黄河农场——我永远深爱着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