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作业改革也成为我们思考的一部分,如何让作业变得有意思,成为孩子喜欢的东西,说起来这似乎更像是为人师的一种情怀,但这又何尝不是孩子们的心声呢,就让我们暂时放下教育的焦灼,跟着刘老师一起探索有意思的数学作业。</p> <p class="ql-block">齐小杰老师:一说到作业,带给孩子更多的是压力,不仅占用了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没有新意的作业更是消耗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对作业改革,我们该找到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喜欢上作业,又能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相统一,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立足于学情、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出现的规律,在作业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变,实现内容上的减负,效能上的“增效”。</p> <p class="ql-block">周清怡老师: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不让作业成为孩子的负担,这就需要老师对作业进行设计,让学生从厌烦作业到喜欢作业,喜欢学习。作为年轻老师,更需要走近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创新作业设计的理念和形式,让学生真正喜欢写作业,觉得数学作业真有意思。从书中,我找到了各种具体案例以及作业类型,让我意识到作业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杨洋老师:实践性作业很有必要性,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实践性作业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思考价值,要能够激发小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设计时,考虑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计算后,可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或对生活用品进行估测;熟练了数的运算后可开展有关价格与购物的活动;学习了“小数乘除的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咨询、收集有关电话、手机话费等方面的信息,运用小数乘除法的有关知识及折扣知识解决有关话费的系列问题等。实践性作业,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泛、趣味性强,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数学知识。</p> <p class="ql-block">张洪亮老师认为:实践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先锋,有了高涨的兴趣,才会有良好的来学习动机和态度。在三年级第一单元《时、分、秒》时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记录一秒钟自己能做的事,(2——3项)记录一分钟自己能做的事,(2——3项),记录自己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根据记录写一写你的感受。”孩子们兴趣高涨,通过自己的记录、对比、分析,更深刻的理解了分、秒之间的关系,也感受到自己写作业与其它孩子之间的差距,增加了孩子们对时间这个抽象概念的直观印象,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有使枯燥的作业变得富有生活气息,更把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在这样的实践作业中萌了芽。</p> <p class="ql-block">闽立霞老师:随着教育的改革,课堂上的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作业设计上却不够创新,往往会过度依赖课本,做题海战术,从而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业的布置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增加趣味性,锻炼学生的动手及动脑能力,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少单一枯燥的题海任务。</p> <p class="ql-block">张武清老师:在阅读了《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一书后,我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改革”有了一些全新的理解和感受,也认识到作业设计是数学教案改革的必要途径,作业的设计思路与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和指南的作用。设计什么类型的作业,学生就以对应的形式来完成,比如设计的是习题类作业,学生就一直埋头解题。二设计生活化、探索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的作业,学生就需要深入生活,在开放的空间中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教学的奥秘,解决数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本书的思想“我们要创新作业设计的理念与形式,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作业,全身心投入,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且基于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程晋勇老师:数学源于生活,有意识地给孩子们安排一些取材于生活的作业,引导他们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寻求解法方法,可以让他们拥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当然,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能和生活联系,即便是适合与生活联系的,也必须是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p> <p class="ql-block">吴培强老师:课外练习不是单独的成为教学活动,它必须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必须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但是,我们不能每堂课都能顺利、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时,不得不在课外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弥补课堂教学带来的不足。特别在教学目标上,(知识与技能, )在这40分钟的课堂内,很难把握完成,不得不在课外练习中完成教学目标。课外练习的设计可以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设计,课堂中对学生的差异不能两头兼顾,对好的学生课上不能满足提高,就布置有难度,灵活的习题和活动。对在课堂中,有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后就必须针对这些学生补充练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有思考就要有行动,在这样的触动下,我们备课组以《克与千克》为依托,鼓励同学们走进生活,借助身边丰富的素材,掂一掂,估一估,逐步建立重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超市也成了同学的主战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不同的质量,轻的掂一掂,重的也要感受一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妈妈的面膜,弟弟的鞋子,都是我想探究的对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油好重啊,我都拎不动了!再用秤称一称,看看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span></p> <p class="ql-block"> 实践出真知,愿孩子们在探究中汲取数学中珍贵的养分,愿老师们在思行之路,充满改变的希望,愿我们的“作业”糅合理想和现实后,让更多的孩子爱上数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