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知何处去……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  夏日一早,信步来到“饶邑古城”,虽然经常来,但多是人多热闹,熙熙攘攘的时候,今日特意带了相机,“晨练”和观览合而为一,岂不更好?</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一路看,古城虽然不大,开放面积也只是“一期”,但规划布局紧凑,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了尽可能多的内容,“供销社”、“老县政府”、“老长途汽车站”、“大剧院”、“镖局”、“老照相馆”、“老电影博物馆”、“铁匠铺”、“木匠铺”、各式农具等等都有体现,设计师真须下一番功夫,匠人也肯定跑了很多地方,才搜集了这么多的“老物件”吧?这真是一处“怀旧”“忆苦”的好去处呢!</p><p class="ql-block"> 看着看着,脑海里似浮现出一副旧日的画面,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在此,试着做一描述,虽有所牵强,只为把所看所思串联起来,各位看官莫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某日,时已夏至,天气奇热,“张三”骑了他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水管”自行车,“趁热”到镇上趸了些冰棍雪糕,走街串巷“卖冰棍儿”去咧!边走边吆喝:“冰棍儿——冰棍儿,一毛钱一根”;“雪糕两毛一根儿,快来买哦——”</p> <p class="ql-block">  “张三”从小出身贫寒,家里弟兄多,吃饭的嘴多,日子紧巴,农忙间隙,张三就见缝插针的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得”干什么干什么,什么能赚钱干什么,冬天“爆米花”,春天卖“酱菜”,大夏天卖“冰棍儿”…张三虽没什么文化,嘴巴也不太好使,说话不太好听,但不怕苦,不怕累,人实诚,不坑人害人,老百姓也“认头”买他的东西,买卖不大,但在那个年代做得也算“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 说话间,张三走到了一户门前,似有面熟,看看将近“响午”,大日头愈发毒辣,人也热的“忽咧喘气”,正好进门讨口水喝,歇歇脚,和老乡唠唠嗑。</p><p class="ql-block"> 进得门来,这是一户普通的农家,院子不大,但收拾的很干净,一看主人就是个勤快人,各样农具都整齐的挂在墙上。</p> <p class="ql-block">抬脚进屋,屋里各色“家什”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  张三在外间屋“大瓮”边,抄起“大水漂”“咕咚咕咚”灌了几气“井巴凉水”,那叫一个解渴!又进屋坐了一会儿,屋里没人,主人好像不在,张三也不介意,因为这在农村并不奇怪,人们常常院门大开就“串门”去了,或者到地里干活了,这就叫“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p><p class="ql-block"> 歇了会儿,汗也“落了”,该走了。张三出门抬脚上了车子,几乎同时,“冰棍儿——”,高葫芦大嗓子的从张三嘴里喊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小半天的时间过去了,冰棍雪糕卖的所剩无几,看看天色还早,张三心想:“此地距离县城也没几里路了,何不到城里转一圈,开开眼”?说走就走,张三跨上自行车不一会儿功夫来到了饶阳县城。</p><p class="ql-block"> “嚯!大城里就是比咱村里阔啊”:城门楼子又高又大,气派非凡;马路宽敞,整洁干净;长途汽车站,汽车轰鸣,人来人往;大剧院装饰漂亮,锣鼓喧天;尤其路过“国营饭店”,饭菜飘香,勾起了食欲,尽管饥肠辘辘,张三还是忍着没进去,心想:“等过些日子,卖冰棍再多赚些钱,我张三一定去这大国营饭店大吃一顿……”,心里想着,张三还是义无反顾的上了自行车,奔家乡的方向,疾驰而去。家里,老娘贴好了棒子面饼子,大黑酱、小葱已经上桌,锅里熬的大碴子粥,等着她的宝贝疙瘩儿子回家吃饭。</p> <p class="ql-block">  几十载沧海桑田,九万里风清海晏。</p><p class="ql-block">在张三眼里“阔气”的老县城,如今已作为历史离我们远去,饶阳的“城际线”早已变了模样!“饶邑古城”作为一个供人们休闲游览的新的城市名片随时欢迎大家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