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碗烟火气

梶䚷

<p>“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苏轼看来,人间的烟火,莫过于清淡的欢愉,寻常百姓,酿汤煮茶,一碗温情,被生活演绎的淋漓尽致。</p> <p>  记得儿时,中秋节总是被我们惦记着,因为奶奶会煮清汤,说是可以清神辟邪。中国古代《灵枢经·邪客》记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古人煮汤祛病,历来如此。传说亦是神奇的:古时,家家户户都会煮汤,端一碗放在门口,过路的妖魔鬼怪喝了它,饱了肚子,心满意足,就不会四处祸害平常百姓了。一碗汤里,是人间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幸福的妙不可言。</p> <p>  记得儿时,中秋节总是被我们惦记着,因为奶奶会煮清汤,说是可以清神辟邪。我们看着奶奶穿上罩衣,看着奶奶燃起柴火,几段牛骨没入水中,刹那间烟雾缭绕,如坠云海。奶奶拿汤勺撇去油腻浮沫,抽柴去火,待骨酥肉烂,扯一块白布,横盖瓷盘,只手将砂锅一翻,乳白的汤汁席卷而来,狠吸一口,香味就在鼻尖扎了根。</p> <p>  除了杂质,等汤冷却后,奶奶刮去汤面的冻油,重新烧锅,磕了几个鸡蛋,顺着裂缝一掰,屏出蛋清,打散入锅,使一双木筷挑起一点,汤浆在空中甩出了一条晶亮的细线,又飘然落下,等到香味正浓,手起刀落,撒一把细葱,这时,奶奶只需拿锅铲敲一敲灶台,我们兄妹几个就会自觉的排好队,只等美味从舌尖席卷而来。可盛来盛去,总是没有奶奶的那一份:‘‘奶奶老了,不喜欢喝这个。’’是那时唯一的解释。</p> <p>  黛蓝的夜如幕布般升起,不知是谁在这幕上刻了一轮月,晚风温柔地落下,树林里的鸟儿啭着喉咙,如一首天阶夜色的赞歌。我们在月亮底下摆了一张桌,碗里便浮了一个清澈的圆,心里欢呼雀跃起来,月亮被我们捉在碗里了呢。为了将月亮喝进肚里,只得趴在桌上用嘴吸留着,汤撒了一地,衣服也脏了,这都没关系,过节嘛,不兴闹孩子的。好不容折腾了一碗汤,又去接了一碗水,月亮又重新浮起来,用手去搅,小小的圆便碎了一地,却还要摇头晃脑,装作是天上的神仙,在人间醉了酒,寻着通往天宫的梯。</p> <p>  那一碗人间的烟火,不知美了我们多少梦,在梦里我们托着一碗碗清汤,登着月宫的天梯,乘着云雾捉星星,星星化在碗里,绽出柔和的光。待醒来,窗外人间依旧,烟火四溢,月亮挂在天边,是一盏碗里的灯,照亮了余生的世界。</p> <p>  人生本是一场烟熏火燎,这正如十五的月亮,煮尽了人间的忧愁,把欢喜和期盼藏在碗里,待我们尝时,幸福甜蜜的气息就会绽放开来,不枉一贯枯燥的等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