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这一生,母校只有一所,那就是乌山小学。它坐落于福州名胜古迹盛多的乌石山北麓,校内错落有致、绿树成荫。</p><p class="ql-block"> 乌山小学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回顾福州市各小学的历史,我敢肯定说,乌山小学是福州史上第一所小学,没有之一。乌山小学的成长发展史证实了一切。</p><p class="ql-block"> 1903年清末年间,在闽的“师范学堂附小”就是乌山小学最早的前身。该校属私塾学堂,专收名门望族孩子入学,特聘社会名流执教。</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要重抹一笔的是,1905年,清末帝师陈宝琛先生的夫人,五十七岁的王眉寿女士勇敢地挑战封建教学制度,招收了第一批女生入学,落户于乌山小学,起名 :乌山女塾。</p> <p class="ql-block"><b>(照片中间者为王眉寿女士。)</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6年,学校更名为“福建师范学堂附属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 1912年,福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p><p class="ql-block"> 1914年,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p><p class="ql-block"> 1931年,福州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p><p class="ql-block"> 1936年,福建省立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p><p class="ql-block"> 1950年,这一年福州刚解放,学校有了重大的变化。更名为“福建省儿童学园。”</p><p class="ql-block"> 刚解放的福州城,大批的军队、地方干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飞奔而来。许多工作人员的孩子年幼,为解决幼小孩子管教问题,使父母安心工作,省政府将学校改建为第一所公办的综合学园,起名“福建省儿童学园”。儿童学园内设小学部与幼儿部。招收对象都是享受供给制的干部子女,实行寄宿制,孩子们吃睡都在学园,经费统一由政府供给。据当年的一些老师回忆,平民百姓的孩子享受不到供给制,是入不了学的。因招生入学条件受限,那几年学校的生员并不多。</p><p class="ql-block"> 这一做法有效地解决了省委、市委机关和第十兵团干部的后顾之忧。但这种做法,也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许多群众称之为“贵族学校。” 这一现象,在全国存在着普遍性。中央政府察觉后,立马进行了纠正。</p> <p class="ql-block"> 1952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针对全国出现的军队、地方干部子女优越、特殊化的现象,提出要逐步取消干部子女特殊化的学校,要与群众的孩子打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1956年,学校划归市教育局主管,定名为“福州市乌山小学,” 并面向社会招生。</p><p class="ql-block"> 1959年,学校由省教育厅主管,划为厅直属单位、省重点小学,学校名称仍为“乌山小学。”</p><p class="ql-block"> 1966年后(文革期间),学校曾一度改名“东方红小学。” 文革结束,学校很快恢复了“乌山小学”校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回顾百年历史,乌山小学在社会各界与各级领导的关爱下逐步成长壮大。2003年,乌山小学百年校庆时收到了一些领导的贺信。</span></p> <p class="ql-block"> 乌山小学长期以来备受领导的关怀。</p> <p class="ql-block"><b>(原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题词。)</b></p> <p class="ql-block"><b>(原福建省委书记伍洪祥题词。)</b></p> <p class="ql-block"><b>(原福建省委副书记梁灵光题词。)</b></p> <p class="ql-block"><b>(原福建省委书记林一心题词。)</b></p> <p class="ql-block"><b>(原福建省委书记侯振亚题词。)</b></p> <p class="ql-block"> 1960年,我到了上学的年龄了。我们家居住在今天的林则徐祠堂大院内(公安厅政治部宿舍大院)。大院前门是澳门路,后门是道山路46号。因我与外婆上半年一直生活在北京军区舅舅家,回榕时已经错过了入学的最佳时机。当时离我家最近的鼓三小招生已满,不收我。经联系乌山小学同意收我,于是整个公安厅宿舍大院的孩子都在鼓三小读书,就我一人到了乌山小学读书。这应该也是我命中的缘分吧!就这样,从那天起道山路、乌山小学留下了我年少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道山路的西头就是乌山小学和儿童学园。小学、学园门对门开着。许多同学走出了学园幼儿园,就直接到对门读小学了。</p><p class="ql-block"> 乌山小学,你历经沧桑,如今已是118岁寿星了。</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三十年代,乌山小学校前身校门。照片上字迹虽已斑驳,仍依稀可见:“福建省立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的字样。)</b></p> <p class="ql-block"> (春风满面的唐阿姨)</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年代,凡在乌山小学读过书的孩子,都一定记得这张可亲可敬的慈祥面容。她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唐阿姨”。整个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学生都称呼她“唐阿姨”。她是校门的守护人,她是学校的信件、报刊的收发人,她还是学校的敲钟人。上课了,下课了,只见唐阿姨风雨无阻,每天提着一只小小的马蹄铃闹钟,反复爬上学校半山坡,准时敲响那口悬挂在大榕树傍的钟。春夏秋冬从无失误。 </p><p class="ql-block"> 铛铛铛!上课钟声一响,学校顿时寂静无声,不一会,各教室里就飘出朗朗读书声。</p><p class="ql-block"> 铛铛铛!下课钟声一响,学校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欢声笑语随风而起,沸腾起来。</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那口钟就挂在学校半山腰的这个小操场大榕树前。)</p><p class="ql-block"> 唐阿姨忠守职责,爱校如家。多次被省市评为劳动摸范。至今我还记得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小故事。那天晚上,我因上课调皮,被老师留下了。天黑了,我爸爸来校带我回家,在学校大门口,爸爸训斥我说:“你以后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话被唐阿姨听见了。唐阿姨走到我爸爸面前非常认真地说:“你没有权力说这话,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孩子是学校的,是国家的。你有责任抚养教育好孩子………”。她劈头盖脸地对我爸爸一通说,把我爸说懵了。我爸没有想到,一个地道福州老太婆,会说一口流利普通话,而且说的这么大气在理。我爸也是一位领导干部,此时也只能尴尬地对唐阿姨点头陪笑。在回家的路上,爸爸问我她是谁呀?我说:“她是唐阿姨,在学校传达室工作,她是省、市的劳动模范”。但是对唐阿姨说的那番怔住我爸爸的话什么意思,直到我当兵,工作后才真正理解。</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乌山小学校正大门。)</b></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校,所有建筑都是沿着乌石山坡拾阶而上的。校园里台阶特别多。</p><p class="ql-block"> 一进学校大门,直上左边台阶,那有一座三层青砖楼,这是一座综合性的教学楼。一二层楼是年级学生的教室,还有一间医务室。三楼是老师及教导处和校长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b>(照片中依稀可见一座三层的青砖楼一角,这座青砖楼建于50年代,就是我文中提到的综合教学楼。)</b></p> <p class="ql-block"><b>(1960年,乌山小学第一届毕业生在青砖综合教学楼前留影。这里面的大哥、大姐都是当年享受供给制的子女。多年后,许多人成了我的好朋友。)</b></p> <p class="ql-block"><b>(进入校门后拾阶而上的第一个操场。)</b></p> <p class="ql-block"><b>(这石墙内是一个很大的防空洞,防空警报一响,全校师生有序地进洞。学校曾多次组织演练。)</b></p> <p class="ql-block"><b>(唐阿姨每天就是顺着这个台阶上山敲钟的。一年365天除节假日,风雨无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穿过青砖楼前一个大操场,拾级而上都是一些错落不齐,随山而建的平房教室。我们三年级离开了青砖楼,就是在小山坡的一座平房教室里上课的。那年全班同学校运会上努力拼搏,得了不少奖,班主任李依铭老师欣喜万分,召集全班同学合影留念。这张照片就是在我们的教室门口。</span></p> <p class="ql-block"><b>(照片中的这群孩子跟今天的山里孩子有什么区别?个个身着打着补丁的衣服,露着纯真的笑脸。你知道吗,这里面的孩子多数为省委机关干部子弟,也有不少平头百姓子女。学校立德育人,一片净土。)</b></p> <p class="ql-block"><b>(校运动会获奖的女同学合影。她们笑得多开心呀,她们中间有普通百姓的孩子,有艺术家的孩子,还有省委领导的孩子,你认的出来吗?)</b></p> <p class="ql-block"><b>(1964年,当我们进入四年级时,学校在乌山顶上盖好了一座新教学楼,我们进了新教室。可以说这座教学楼在当时福州市的小学里,是最棒的一座楼,我们非常自豪。)</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1993年春节前夕,李阿宁同学从西安来榕。在李阿宁同学的号召、组织下,部分同学与班主任李依铭老师、班主任黄宝英老师、饶志武老师,二十六年后第一次见面合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转眼又过了二十八年。那天,我找出这张照片,发现又淡忘了几个同学名字,幸好有卢子青、高咸周同学的提示,我才恢复了记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第一排从左到右三位老师:饶志武、李依铭、黄宝英。</b></p><p class="ql-block"><b>第二排:高少先、陈小枚、陈建平、王小玲、李阿宁、曹琼、延建萍、孔晓康、卢子青、魏红敏、陈亚姗、丁晓今、殷保经、成晓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第三排:胡尔钢、严明 、潘实、刘苏、王念平、高政、靳建东、徐谦、黄建计、陈东、高咸周、陈孝铭。)</b></p> <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中,我们班曾有四位语文老师。他们是:林寄如、黄宝英、何必魁、萨本涛。四位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林寄如,文弱的身子往讲台上一站,白皙的脸庞,朴素的衣装,温文儒雅,信心满满,俨然一副知识女性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学校里,无论在哪个场合,见了林寄如老师,你都会肃然起敬,因为她是全校仅有的一位到过北京,在人民大会堂里开过会,天安门前留过影的人民教师。那个年代,只要听说你去过首都北京,见过雄伟的天安门,那么你在孩子们的心中就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对你的敬仰,那是无条件的。能到首都北京开会,那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那可能就是一个孩子一生的梦。然而这个梦,就在林寄如老师身上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她上课时,我时常望着她走神,心里会想:她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吗?她登上天安门吗?她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吗?她教的拼音有北京味吗?……等等。</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林寄如老师叫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她在每个学生旁边走动倾听。走着听着,她在我课桌边停下了。我十分紧张,生怕有错,大声朗读。课后她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不要紧张,再朗读一遍课文。当她知道我曾在北京部队大院生活过半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几天后,她带我参加了福州市少儿朗诵比赛。我获奖了。那是我第一次获奖,拿了奖状回家,全家人都十分高兴。至今我还记得朗诵的课文好像是《小铁锤的故事……》。林寄如老师当然也很高兴,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她说,你的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带有京味,这是当地孩子无法比的。这算是老天爷对我的眷顾吧,半年一过,我自然又是满口“瓜腔”了。</p> <p class="ql-block"><b> (林寄如老师,在聚会时发言)</b></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林寄如老师不教我们了。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班主任、语文老师黄宝英。</p><p class="ql-block"> 黄宝英老师给我第一眼印象,漂亮、热情、她上课时充满活力,大嗓门加上一双呼闪的大眼睛,像雷达一样扫描着我们,我们不敢做小动作。黄宝英老师身体不是很好,但脾气大,工作有一股韧性,常把我们几个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专心的人留下来,进行个别教育。严厉归严厉,但她还是一位很有爱心的老师。班里陈孝铭同学的调皮是有名的。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我们有一篇课文《寒号鸟的故事》,说寒号鸟十分懒,白天睡懒觉不垒窝。转眼入冬了,到了晚上寒风来了,它冷的不行就说:“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冷死我,明天就垒窝”。可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昨夜的寒冷,睡懒觉不垒窝了。喜鹊见状就劝它,别睡懒觉,快起床垒窝。寒号鸟不仅不听劝,还骂喜鹊:“傻喜鹊别啰嗦,太阳出来,正好睡觉……”。</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黄老师布置完做作业,不在教室,陈孝铭便在教室里大声说笑。王小玲同学制止他:“课堂上别说话。” 他却冲着王小玲同学大声叫道:“傻喜鹊,别啰嗦!老师不在,正好说话……”。引来全班同学笑声一片。</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学习成绩又不好,但黄宝英老师一点不嫌弃。她常把孝铭同学留下补课,并一起吃饭。天太晚了,还让孝铭同学睡她床上,像妈妈一样照顾他。你想,一个小学生能跟自己的老师吃睡在一起,这是多牛逼的事啊!如此得宠,岂不是皇恩浩荡!十多年后,我见到宝英老师,还十分嫉妒地问:“当年,你对陈孝铭太偏心了”。她回了我一句,我无语了……。她说:“孝铭从小就没有妈妈……。”宝英老师,母鸡呵护小鸡,爱意浓浓!</p> <p class="ql-block"><b> (从小爱讲故事的我)</b></p> <p class="ql-block"> 三年级时,黄宝英老师在班里开发了一个“小课堂”。每天早上未正式上课前,叫同学们自由上台讲故事。许多同学都上台讲了,我是个从小就爱与小伙伴在一起讲故事的人,这个讲台自然是少不了我了。有一天黄宝英老师把我留了下来,指着一篇课文叫我回家背下来,讲述一遍。练了几天后,她带我到少年宫参加福州市少儿讲故事比赛,我第二次获奖了。奖品是一本故事书,封面有举办单位的签字印章。从此,我几乎每天早晨的课前,都能上台讲故事。那时我刚好看完长篇小说《烈火金刚》我就每天上台讲一段,什么:“史更新一弹突围”、“猪头小队长、毛驴大队长”、“肖飞买药”………。为了讲好故事,我每天都会早早地做好作业,抓紧时间,再重温一段明天要讲的故事内容。直到十几年后,一些同学见到我还会提起《烈火金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爱讲故事的传统几乎伴随我一生,到了部队,无论是在连队还是在宣传队,《简爱》、《牛虻》、《安娜卡列尼娜》、《梅花党》、《绿色尸体》等……我没少讲。特别是在军、师宣传队时,演出一结束,卸了妆、吃完夜点,只要我一离开食堂,马上就有一帮人围上来,不让我休息,要我继续讲昨天故事的下一集。望着我身边围着一群群人,特别是小女兵个个神情专注地望着我、听得津津有味,我的感觉棒棒哒!</p> <p class="ql-block"><b>(饶志武、李依铭、黄宝英三位老师合影)</b></p> <p class="ql-block"><b>(当年的我们,听课是多么的认真,找到你了吗?)</b></p> <p class="ql-block"> 三年级的下学期,黄宝英老师调离学校了。新来了一位年轻的男语文老师,一头短发带卷,削瘦的脸庞上颧骨稍突,一对深邃的大眼,炯炯有神。他话不多,但说话时言词刚直,很有激情。说到动情时,会突然拔高声调,引起你的注意。他上课时,有个习惯动作,常用一只手顶着右腹部,我不知道是他身体不适的缘故,还是他的讲课特有的风格。他的名字叫何必魁、闽南人。</p><p class="ql-block"> 回想我当兵的历史,我写了不少文艺作品,新闻稿件。许多散文、诗歌、小说、通讯……被军内外报刊登载。如果说我的文学写作有一定成绩的话,要感恩的人很多,但何必魁老师是第一人。何必魁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每周都会拿几位同学的作文当范文进行讲评。我们班几位女同学作文写的非常好,词汇掌握的多,构思新颖叫人羡慕。特别是席涔淋、陈小枚同学的作文,常被作为范文。何老师每次都是边念边讲,夹带着一丝闽南语调,有点赞、有提问,引经据典,展的开又收的回,细腻、煽情、十分动听。他每次讲评作文,同学们几乎都会被吸引住,可见每篇作文如何讲评,他都是有备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那年福建省运动员苏振国荣获全国十项全能冠军,来校作了一场报告。对此,何老师要我们写一篇作文。讲评时,何老师拿女同学王小英作文当范文念。作文的一开头就是:“苏振国来了!苏振国来了!听到这呼喊声,全校沸腾了………。”何老师刚念了个头,全班同学突然从沉默中爆发了,几个男同学大叫:“抄来的,抄书上的,她是抄书上的………。”原来我们刚学过的语文里有一篇,一开头就是“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的课文。何老师把教鞭一挥“啪”地一声,严厉地制止了课堂上的哄闹,他说:“这有什么不对吗?这有什么错吗?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把书本上的知识为己所用不对吗? 文章开门见山,直呼主题,先抓住读者,再慢慢倒叙,这是一门技巧。王小英同学这篇作文最精彩的就是这个开头,同学们要好好地向她学习。”</p> <p class="ql-block"><b>(苏振国、福建晋江人。1965年破男子全国十项全能纪录。也是我国首位男子十项全能的运动健将。这一年他来到了乌山小学。)</b></p> <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对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时,每得到一个题材我都会反复琢磨从什么角度写,如何开好文章头。</p> <p class="ql-block"><b>(没有何必魁老师照片,发几篇我早年在部队刊物发表的文学作品以示感恩吧。这一张张陈旧泛黄的纸张,浸透了您学生的汗水与泪水。虽说都是拙文,可在那个年代,我对文学充满了幻想,多么渴望戴上文学的光环。那时,你要想在军内外刊物上登一篇作品可真难呀!一旦谁的作品发表了,马上就会引来一片羡慕而又赞赏的目光。这都是老师您,教育培养的成果。)</b></p> <p class="ql-block"><b>(1981年,我在南靖县武装部工作。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夜间袭击了这座山城。我写的长篇通讯被军区《前线报》刊用了。篇幅之大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的亲睐,上级机关、领导送我到各种培训班学习、深造,从此我成了一名专职的新闻工作者)</b></p> <p class="ql-block"><b>(调入武警福州支队,我与战友雷志清写的新闻被《武警报》头版头条刊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篇小学的课文,竟让我铭记一生。真想再读读这篇生动的课文。时过境迁,我费尽心思也没有找到课本原文。但这篇课文的内容仍印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课文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span></p> <p class="ql-block"><b>(延安时期,毛主席经常一人走在大街上。)</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课文的一开头就是:“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小护士逢人就说:“我见到毛主席了!毛主席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1年在</span>延安,有一天毛主席带着一个警卫员,从扬家岭走了很远的路,到中央医院去看望八路军120师政委关向应同志。毛主席到医院后,关向应一看主席来了,赶忙起身来要迎,毛主席紧走几步过去,把他按在床上说:“你是病人,要多休息,起身干什么?”两人聊了起来,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个年轻的护士,她以前没见过毛主席,不认识,直接对毛主席说:“医生吩咐过,关政委病很严重,不能多说话,需要休息,没有医生批准不能探望,你快走吧。”关向应刚想对小护士解释,毛主席制止了并转过身对护士说:“对不起啊,我不知道有这个规定,我来看看关政委,马上就走。” 毛主席很自觉地走了。不一会,小护士又来到了病房,关向应问小护士:“你知道,刚才那个人是谁吗?”小护士说:“我哪知道啊?门口有个警卫员,看样子是个大首长。”关向应笑着说:“他就是毛主席。”小护士一听,立刻瞪大了眼睛,说:“啊!什么?他就是毛主席?”关向应笑着说:“是啊,他就是毛主席,被你赶走了。” 小护士一下懵了,急着跺脚说:“他只要说一声他是毛主席,我肯定不会赶他走啊!” 关向应说:“如果他会说出自己是谁,他就不是毛主席了。”小护士又惊又喜,追了出病房,逢人就说:“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p><p class="ql-block"> 文章头尾呼应,感人!泪奔!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课文。短短的五六百字,通俗易懂,情深意长。至今读起来仍亲切、感人。作者金星(笔名)是一位泰国的华侨小姑娘。1941年,她与几位同事,负责运送的华侨损赠的抗日物资,历经千辛到了延安中央医院,见证了这个真实的故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共产党人的高贵品德,毛泽东主席的领袖风范、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她。使</span>她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她怀着激动的心情,连夜写下了这个故事,很快就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接着又被国内外许多报刊转载。小姑娘金星被邓拓同志安排到河北《晋察冀报社》工作。全国解放后,一直在新华社天津分社文艺部工作。至今九十多岁高龄,仍在天津,她的实名:黄仁晓。</p> <p class="ql-block"><b>(关向应同志1902年出生于满清贵族家庭,在上海读大学时背叛了有权势贵族家庭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了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回国后,创建红色根据地,他与贺龙元帅长期搭档,在洪湖革命根据地,任红三军团政委。长征途中,任红二方面军政委。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政委。浴血奋战、劳累成疾,得了严重的肺病,咳血不止,英年早逝。在延安,面对许多来访的中外记者,朱德总司令曾动情地说,关向应同志是大知识分子,满清贵族。“瓜尔佳氏。” 这是满族第一高贵的姓氏,很少人知道的。关向应同志逝世,毛主席万分心痛,写下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b></p> <p class="ql-block"><b> (延安中央医院的小护士。)</b></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进入五年级的时候,何必魁老师调走了。语文老师是萨本涛。萨老师年龄偏大点,十分的稳重,他好像每天都在思考什么,有心事。他上课认真,闲话不多,基本是照本宣科。对他我一时说不出很多特点,因为动荡的年月开始了,很多学校都处于半瘫痪状态。我只记得在北峰红庙岭劳动时,我们睡在一个长长的通铺上,萨本涛老师睡在最尾巴,我紧挨着他,北峰的秋天夜里很冷了,我发现他几次半夜起来给我们掖被子。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b>(萨本涛老师,北峰山上我挨着他睡)</b></p> <p class="ql-block"> 算术老师</p><p class="ql-block"> 讲完了语文老师,该说说算术老师了。教过我们班的算术老师有俩人。</p><p class="ql-block"> 在我印象中一、二年级算术老师是饶志武老师。当年的饶志武老师年轻漂亮,她有一双聪慧而严厉的大眼睛,讲课声音洪亮。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她姓“饶”(与福州话的“老”字发音相近),又是“老师”,叫起来岂不是成了老老师了。哈哈,我们有个老太婆老师。有一天,我约了几个同学,一起调皮捣蛋。当饶老师走进教室,班长喊:起立!饶老师说:同学们好!我们几个便回:老老老老师好!紧接着班里许多同学都笑了起来,觉得很好玩。只见饶老师挥起教鞭“啪”的一声拍在讲台上,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干了坏事。年轻的饶老师一样很有威严,从此我们上课都乖乖的,再不敢调皮捣蛋了。</p> <p class="ql-block"><b> (饶志武老师青春永驻)</b></p> <p class="ql-block"><b>(50年再相聚,王小玲同学从北京赶来参加,与饶志武老师合影)</b></p> <p class="ql-block"> 三年级,饶志武老师不教我们了。新来的算术老师是李依铭。他还是我们的班主任,他带我们时间最长,一直带到文革离校。李老师年轻英俊,也就大我们个十岁左右,许多家长见后都说:“是个大小伙子”。有的甚至说:“你们的班主任就像你们的大哥哥”。李依铭老师教学认真严谨,那是没得说的。他图解应用题,叫你一目了然。他上完课,总会留些既有趣、又有难度的思考题,到了下一节课时,他先听同学如何破解,然后再讲正解。他擅长对同学们的解题予以启发,总是说再想想,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他出了一些高难度的应用题,每当被同学破解后,他就会非常开心,满脸堆笑。在我脑海里,孔小康、曾肖微同学是班里的解题高手。</p><p class="ql-block"> 那年,全军掀起打坦克高潮,上级提出榴弹炮直瞄打坦克,这可是个新课题。许多战士老是搞不懂计算方式。我当时在连队任指导员,我就是用李老师的图解法,给予形象讲解。坦克是活的,有位移量,炮弹受初数、风速、气温、坡度、距离的影响,孤线速度会起变化的。如何通过密位、表尺计算找准坦克位移量,排除干忧,首发命中。图解表制出后很受欢迎,被炮兵团推广应用。</p> <p class="ql-block"><b> (年轻的李依铭老师)</b></p> <p class="ql-block"> 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年深秋,北峰山上。我们小小的年龄被绝缘于社会大环境,在红庙岭、红庙村边劳动,边学习。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几位同学听说家里被造反派围攻了、断水了。于是决定半夜偷跑回家。至今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夜里我们下半夜三点起床,悄悄下山,因天黑还走错了一段路,十分紧张。后来我们确定一个方向,朝着山下一片灯火通明的地方走,那灯火聚集闪烁的地方一定是福州城。就这样我们从红庙村一直走到了福州城。我、郭荣生、靳建东、胡尔刚等七位同学已是精疲力尽了。上午八点左右,我终于到家了,疲惫不堪,进屋倒床就睡。李老师几乎是前后脚冲了进来。我当时就吓懵了,心想坏了,要倒霉了,我爸妈知道我是从北峰山偷跑回来,肯定要挨揍了。可是李老师见到我后,深叹一口气,如释重负,没有责骂,而是询问其他同学怎么样?他没有向我爸妈告状,叫我好好休息,在家等通知上山。</p> <p class="ql-block"><b>(2017年的深秋,李依铭老师与师母在16名同学的陪同下,重访红庙岭,鲜艳的红领巾50年后,在红庙村又飘了起来)</b></p> <p class="ql-block"><b>(戴上红领巾的女同学与老师、师母合影。</b></p><p class="ql-block"><b>第一排:曾肖微、师母、魏红敏、陈亚姗。…</b></p><p class="ql-block"><b>第二排:卢子青、李老师、刘苏、成晓谊。</b></p><p class="ql-block"><b>第三排:应平、延建萍、余瑜。)</b></p> <p class="ql-block"><b>(戴上红领巾的男同学与李老师合影。</b></p><p class="ql-block"><b>第一排:徐谦、李老师、王念平、高政。</b></p><p class="ql-block"><b>第二排:王小力、高咸周、陈东、苏林。)</b></p> <p class="ql-block"><b>(50年再相聚时,李依铭老师与几位女同学合影,吴星星同学专程从菲律宾赶回来,在李老师家中。左起:吴星星、李老师、卢子青、潘实、延建萍。)</b></p> <p class="ql-block"> 英语老师</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还要说说,我们最值得“骄傲”的英语老师,一位年轻漂亮的洪火珠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为全省重点试验班,四年级开始学英语。你说十来岁就开始讲外国话,能不骄傲吗?洪火珠老师个头不高,打扮的十分洋气。她总爱双手掐着腰,微微地摇着头对我们说话。她的敬业叫你受不了。一早就站在校门口,见了她,你千万别忘了说一声:Good morning, teacher!(早上好!老师。)否则她会掐着腰,摇着头到你面前说:“怎么,忘记啦?”这时我们赶忙说:Good morning, teacher!(早上好!老师。),她也会笑着叽哩哇啦回你两句,你根本听不懂。此时你方能离开。放学时也一样,她常在操场或校门口等着我们。见到她你必须说声:Goodbye,teacher,〈老师再见!)方能离开。否则别想回家。</p> <p class="ql-block"><b>(这张卡通来自网络,有点洪火珠老师当年的风貌)</b></p> <p class="ql-block"> 英语课考单词,这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因为英语单词特难记,但我们也有土办法。用中文来注明。如:“太阳”(念“上”),“月亮”(念“蒙”),“猪”(念“屁克”)……等等。有时汉语不够用了,就借用福州话帮忙如:“树”(念“鞋”注明用福州话念)。这土办法虽然有效,但也闹出笑话。甲班就有位同学,对英语单词“树”,只注明念“鞋”而忘了加注用福州话念。正巧洪火珠老师提问他,“树”怎么念?他大声念道:“鞋”。他忘了准确读法应是福州话“鞋”。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知道要用福州方言念才对。只有洪火珠老师一脸懵,因为她是闽南人,不会说福州话。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位同学会把“树”念成“鞋”。这八杆子也挨不上呀………?</p><p class="ql-block"> 我们给洪老师起了不少绰号 , 例如她上课像高傲的公主,于是我们私下叫她“英国女王”,洪老师个子小,舞跳得好,于是又有同学又私下叫她“红火球”……。不能多写了,哪天被洪老师知道了会骂我的。听说洪火珠老师很早就调回厦门工作了,漂亮的英国“女王”,您的学生都想你、爱你。</p> <p class="ql-block">(1978年春节,几位女同学在福州相聚。她们专程去看望唐阿姨和老师,并在青砖楼前合影留念。照片前排老师左起:陈王芳、范梅英、林寄如、俞惠英、唐阿姨、涂月明、苏景如、李顾胜〈男〉)</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普通的黑白老照片,它又是一张有着特殊意义的珍贵照片。它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各位同学,照片中的老师你还记得吗?还能说出她的名字吗?</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后排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是:卢子青(班长)、延建萍、曾肖微 、曹琼(班长)、高少先、王小玲、陈亚姗、七位女同学组成的。她们有的刚参加工作,有的还未参加工作,她们不忘师恩,有情有义。我们必须为她们点个赞。东方女性,仁慈善良是她们的天性。那年,她们风华正茂,真漂亮。</p> <p class="ql-block"> 入秋了,几天来,福州的夜晚总是下着雨。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吟着南唐后主李煜这首深沉的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朦朦胧胧中的我,一闭眼,就仿佛看见许多老师、同学熟悉的身影在向我走来。还真有点:“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已是梦中人。” 的真切感觉!</p><p class="ql-block"> 于是朦胧中,我竟然写出了一地鸡毛的琐事。有人看了会觉得,你回忆这些少儿时期的琐碎小事有什么意思?是啊!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人生的长河,随着岁月的流逝,会流逝了许多人、许多事,可总有一抹纯净的景色惊艳了你我。或许是某个时段,或许是某个景点,或许是某个人,或许是某件事,总之难忘的即是永恒的。刻骨铭心的!</span></p> <p class="ql-block"> 人生岁月的历练,就像一块橡皮擦,它会慢慢地擦去你的许多往事,但唯有那些怎么擦也擦不掉的往事,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虽说不是什么伟大意义的事情。甚至其中还有许多是你的顽皮、苦痛、以及你的无知犯下的错误。但只要是你一生挥之不去,难以忘怀的事,就是你一生很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 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是平凡的人,他们走着平凡的路,做着平凡的事。你可别瞧不起往年的陈旧琐事,可别瞧不起这些不起眼的一地鸡毛,鸡毛照样能够飞上天!</p><p class="ql-block"> 春蚕到死丝方尽</p><p class="ql-block"> 蜡炬成灰泪始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敬爱的母校,亲爱的老师。</span>年少轻狂早成回忆,不谙世事已成过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您当年的学生都已步入花甲之年。</span></p><p class="ql-block"> 今天这些画面的出现,让我重审了对于生命价值及意义的认识。在此文中,我回忆的每一桩人与事,让我倍加思念、感恩我一生中所有的老师,以及在我生命中给予我帮助过的人。</p> <p class="ql-block"><b>(王光中老师与应平同学亲切交谈)</b></p> <p class="ql-block">(李顾胜老师)</p> <p class="ql-block"><b> (林钦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杜国荣老师)</b></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校、我的老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祖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祖国的花朵在你们的培育下,茁壮成长。衷心地祝愿您永远年轻!</p> <p class="ql-block"><b> (如今学校又有了新大楼)</b></p> <p class="ql-block"><b>(感谢应平同学提供的资料,感谢网络照片资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景熟熟</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