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37周的新生儿。中国早产儿发生率为6.9%(5.8%~7.9%)。早产儿治疗及综合管理涉及诸多方面,早期营养支持是早产儿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产儿存活及远期生存质量的保障和基础。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足月儿母亲捐赠的成熟乳(捐赠人乳,donorhuman milk,DHM)也被推荐作为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选择。 母乳强化剂(human milk fortification,HMF)又称母乳营养补充剂,是一种包含多种营养素的添加剂,针对早产儿母乳中营养素成分的动态变化和不足,以及早产儿特殊的营养需求,根据早产儿相关营养指南推荐的营养素要求而设计。HMF加入母乳中可提高母乳中部分营养素含量及能量密度,满足生长发育中早产儿的需求。 尽管我国早产儿抢救能力及营养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但早产儿发生体格生长落后的问题仍比较严重,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growth retardation,EUGR)早产儿校正年龄(3.9±1.7)岁时体重、身长和头围低于同龄儿童2SD的比例分别达13.6%、12.6%及19.6%。研究表明,早产儿早期生长落后和远期神经行为发育障碍相关,早产儿校正年龄6个月内体格生长落后可能与5岁时认知能力不足、注意力缺陷及8岁时学习困难有关。 目前国内对早产儿母乳喂养的认识与推进不断深入,早产儿母乳喂养率逐渐提高,为了满足早产儿较高的能量和其他营养素需求,避免EUGR发生,国内HMF制剂的使用不断增多而且将更为普遍。为此,2019年8月最终形成了国内首个“早产儿母乳强化剂使用专家共识”。 1.推荐出生体重<1800 g的早产儿使用HMF。<br> 2.EUGR早产儿、尚未完成追赶生长的小于胎龄早产儿、因疾病状况限制液体入量的早产儿、出院后早期生长落后的早产儿,需个体化评估体格生长或生化指标,在医务人员指导及监测下使用HMF。<br> 3.母乳喂养量达100ml/(kg·d)时开始强化母乳,不强调胎龄。<br> 4.HMF必须加入母乳中使用。<br> 5.添加HMF会使母乳渗透压增高,并呈剂量效应关系。为保证HMF使用的安全性,常规添加时按HMF使用说明进行。<br> 6.HMF用量需遵医嘱,添加剂量要准确,使用前需充分溶解、混匀。<br> 7.医院内添加HMF需按无菌操作原则在配奶间进行;家庭中添加HMF需遵循清洁操作原则。<br> 8.根据我国医院现行管理能力及操作流程,结合母乳渗透压升高主要发生在添加HMF后2 h内,建议HMF使用时现配现用。<br> 9.添加HMF使母乳能量密度达80~85kcal/100 ml为足量强化,HMF用量减半、母乳能量密度72~74kcal/100 ml为半量强化。我国相关指南建议母乳强化从半量强化开始,随后根据早产儿的耐受程度,3~5 d内增加HMF用量达到足量强化。<br> 10.早产儿出院后营养强化强度及时间需根据生长状况决定及调整。<br> 11.需要在母乳强化过程中进行监测,包括体格生长监测及血生化监测。<br> 12.HMF使用时限主要由早产儿体格生长状况决定,当适于胎龄儿体重、身长及头围位于同性别同龄儿的P25~P50百分位时、小于胎龄早产儿达到P10时,逐渐停止添加HMF。<br> 13.HMF减停期间需监测早产儿的生长情况和血生化指标,如生长速率和各项指标的百分位数出现下降或血生化指标异常等,可酌情恢复部分母乳强化。<br> 14.在母乳喂养和强化过程中,不需常规对宏量营养素进行快速检测。<br> 15.单次母乳快速检测结果不宜持续作为HMF使用和HMF使用量的依据。对于标准母乳强化喂养后仍出现生长缓慢的早产儿,母乳营养素快速检测可作为分析生长问题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