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楼中的党史

南官庄村

<p class="ql-block">南官庄村位于周塬故地,岐山县城以东、益店镇政府以北,地处半旱塬地带,北望岐山主峰箭括岭。村庄共有8个村民小组、760户3110人,以种植粮食为主,民风淳朴,崇尚周礼,耕读传家。</p> <p class="ql-block">在南官庄村民委员会院子里有座古旧但保存完好的青砖戏楼,它矗立了近半个世纪,因为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在村民眼中它便有了生气。村民来来往往,抬头低头看见这无言的戏楼,就感觉就像是同村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时不时的询问“老乡们都过上小康日子了吗?”</p> <p class="ql-block">一砖一瓦奋斗史</p><p class="ql-block">戏楼建成于1974年,座南朝北,四面围墙由青砖砌出,房顶由红瓦铺就。戏楼北墙作为舞台的台口,正上方刻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两侧装饰是红旗掩映下的延安宝塔山以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几行大字。戏楼南墙上方刻着“实事求是”,修着上下两层的隔间,上面是舞台的后台,下面曾作为村委会办公室。整座建筑彰显着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与天斗与地斗,从一穷二白起家,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虽历经风雨,依然威严,成为一个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记。</p> <p class="ql-block">繁荣文化为群众</p><p class="ql-block">戏楼这块地位于从堀山流下的季节性干河边,解放前还是石头荒滩。七十年代初的时候,南官庄大队党支部响应群众发展文化的强烈需求,打算在石头滩上建座戏楼唱大戏用,把古已有之的“六月六古会”重新繁荣起来。这可是自1949年扶眉战役胜利的解放后后,村里发生的服务群众的一件大事。群众说,古会是老百姓自发纪念“王、杨两位清官(朝代不详)”治理干河水患有功,惠及了方圆群众,故以南官庄为地理中心的“八社”在师家庄修建了寿圣寺供奉两位“老爷”,年年农历六月六麦子收完装仓之后组织唱大戏以示庆祝丰收和纪念先贤。当时群众虽穷,但农闲时节也需要文化活动来丰富下生活,添点精气神。</p> <p class="ql-block">社会主义创业史</p><p class="ql-block">时任南官庄大队书记李万清找来村里能工巧匠,背着干粮去岐星村照着画了三天的图纸,回到村上便给匠人记着工分盖了起来,一座崭新的戏楼于1974年落成了。有老人回忆说,盖戏楼没花钱,群众出工出料,就费了一瓶墨汁一个戏楼就盖起来了。砖都是自己烧制的,装饰门面的大字是村上的一个老先生在一公分厚的水泥上自写自画刻上去的。戏楼地基是从附近干河边打的一个大口井挖上来的土堆积起来的。旧时屋顶椽子是从陈西组的老房子上拆的,架的是从渭河滩割回来的芦苇扎起来的砦子,苫上泥铺上瓦,这么坚持了44个年头,直到2018年屋顶坍塌重建。处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大集体劳动环境下,和现在是不同的,大家团结就是力量,不图私利的为公办事,为集体做出贡献的那种成就感荣誉感要比现在赚多少钱更来的强烈。</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我专程去了趟岐星村找到废弃的旧戏楼,如今已风光不再。风格并不太相似,仿制的说法可能并不准确。</i></p> <p class="ql-block">百折不挠苦奋斗</p><p class="ql-block">回忆从前修建戏楼以前的年代,人们的口里用“南官庄,喝拌汤”的顺口溜形容缺衣少食的恶劣条件。你想想,没有化肥、没有灌溉的时代,一亩地收一石麦子是好收成,一般都是七八斗,谁吃过白面馍馍?那时不光没吃的,还没烧的。想要砍柴,前天晚上九点从村里出发,天亮走到了山里,砍够了柴火再背回来……修戏楼的那代人,正赶上国家兴修水利的时候,基本都参加了冯家山水库、北干渠等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最年轻的也年近七十了。正是他们的奋斗才有了现在的良田万顷,丰衣足食。这,正是那一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追悼伟人寄哀思</p><p class="ql-block">那代人都记得,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就在这里举行了群众追悼会,戏楼上放着一台大电视机,同步播放着新闻消息,村里老老少少都放下家里的活计自发去悼念伟大的领袖,感恩着共产党领导下大家过上了天下太平的好日子,在这里抒发对党的伟大领袖、人民的公仆无尽的哀思。</p> <p class="ql-block">发展教育挖穷根</p><p class="ql-block">后来,这个院子紧挨着戏楼建起了南官庄村小学,戏楼北面垫土修建学校的大操场,又成了一代人读书时最深刻的记忆。培养出的这一批学子,大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成了祖国的建设者,还有部分还在继续读研深造的。他们见证了戏楼的变迁,戏楼也承载了他们儿时的美好回忆。同时,也是从这一辈人开始,农村的人口由戏楼建成时代的不断增加转为迅速的减少,跳出了“农门”,走向了大大小小的城市。直到现在村里读书的孩子们实在太少,小学撤并后,校舍变成了党旗闪耀的村委会。孩子们都在校车的接送下去了镇上读书,享受着“两免一补”等教育扶贫政策,更不会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失学学生。戏楼旁就这样来了一拨拨人,走了一拨拨人,变成了时代,凝成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重唱大戏迎新生</p><p class="ql-block">2018年,戏楼旧屋顶因雨雪坍塌了,赵昌岐书记向上级申请修复,修旧如旧的翻新了房顶,换上了坚固的方木檩,椽上铺一层上好的松木板子,盖上朱红琉璃瓦焕然一新。2019年的农历“六月六古会”,轮到了南官庄社唱大戏,崭新的旧戏楼上连演了三天大戏。一声声喧天锣鼓敲得地动山摇,敲出了群众心中的激情似火;一出出秦腔戏唱的或婉转或豪放,唱出了美丽乡村群众的幸福生活。戏楼门口宽阔平整的通村柏油马路上,摆摊设点叫卖的,赶集凑热闹看戏的,炸油条炸麻花卖面皮卖臊子面卖农具卖衣服……扯了一两公里长看不到边,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而这些热闹场景,就发生在脱贫攻坚战以后。</p> <p class="ql-block">精准扶贫奔小康</p><p class="ql-block">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南官庄村作为贫困村,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又一场改变历史的战役在戏楼边打响。在上下一心接续奋斗,加上各级干部下沉到最基层的农村驻村扎根扶贫,终于使现在的村庄面貌一新。党的惠农政策覆盖到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八个一批政策”、“十大提升行动”等的实施,使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政策保障了无数的困难群众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幸福日子,成为保障群众生活的“防火墙”,使得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现行标准下的稳固脱贫,于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让乡村更清洁美丽,扫黑除恶让群众更安心生产;天然气家家入户,后院摞的柴火都快朽了也用不着;卫生厕所改造,流传至今的粪坑粪井再也不见了踪影;处处广场上茂林修竹、四季花开,衬得村庄生机盎然,让人流连忘返。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接续发力下,等待他们的,还有更美好的日子和更令人憧憬的未来。戏楼在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下,也转换身份,闲时成了贮存经济作物的仓库。</p> <p class="ql-block">学习先进再向前</p><p class="ql-block">岁月变迁,忆苦思甜,南官庄的发展变迁史,也是一部简短的党史,而戏楼就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现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芳哲同志说:“乡村振兴是一场更大的硬仗,我们的农村也要向发达地区(如浙江)、发达国家学习,我们村干部还要走出家门,把更先进的经验学回来,用’三牛’精神去继续拓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