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一座古楼的时光暗喻》(吴光辉运河主题系列散文)

美文

<p class="ql-block">发表于《钟山》2021长篇小说A卷</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p><p class="ql-block">凄雨,秋风,悲曲,搅乱一楼思绪。</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一团迷雾升腾在清冷的运河水面上,江苏淮安中洲岛上的清江浦楼,就被淮剧那梨花带雨的凄婉曲调笼罩起来了。</p><p class="ql-block">一曲“大悲调”如千钧之重喷薄而出,在这座古楼西侧古戏台的上空划了一道弧线,哇的一声随着悲苦的惯性滑翔起来,一直奔向这座高楼而来。那凄婉颤抖的旋律,沾着秋雨,透过寒水,湿淋淋地在这座楼的四周缭绕不散。</p><p class="ql-block">此刻,古戏台上一位素衣女子头扎白巾,怀抱婴儿,满脸凄苦,哧啦啦地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清唱出那曲“大悲调”,这座古楼好像也随之一起泪如泉涌。</p><p class="ql-block">就这样,这座朱红色的建筑,完全被淮剧的音韵浸透入骨了。</p><p class="ql-block">这时,那古朴的斗拱飞檐已不再是她的华美霓裳,那闪烁的琉璃楼顶已不再是她的灿烂华盖,那高耸的朱红廊柱也已不再是她的壮丽仪表,这座古楼所有的建筑元素全都被解构重组成了悲惨的曲调和凄苦的音符。</p><p class="ql-block">自此,清江浦楼就变成了一座戏曲的楼,从上到下都萦绕着戏剧的韵律,从里到外都充满了曲艺的悲情。</p><p class="ql-block">这座楼身高十八米,主楼三层,层层飞檐翘角,一层东向正门建有翘顶,门楣上高悬着“清江浦”三个楷书大字。每层四周均建迴廊,朱栏雕窗,底层的四周则有十八根朱红顶木环绕。登上楼顶,打开窗棂,极目远眺,运河的风光便尽收眼底。主楼西侧还建有一片附楼,为清江浦记忆馆、淮安名人馆、淮安戏曲馆、运河博物馆等,景区内还有大量的石碑石刻石像。</p><p class="ql-block">这时,一曲由凄婉悲催的板胡伴奏的淮剧“拉调”次第飘来,这座古楼就变得凄凄惨惨戚戚起来了。清江浦楼的每一片琉璃瓦上全都落满了淮剧悲喜交加的音符,每一根朱红柱木上全都环绕着淮剧悠扬婉转的旋律。</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淮剧肯定就是清江浦楼的半个魂。</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p><p class="ql-block">一阵淮剧开场的锣鼓传来,激活了这座沉寂多时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满脸风霜的古楼刚刚被修茸过,浑身上下还散发着油漆的气味,她就像当今过气女星做过整容的那张粉脸,看似青春年少,实已风烛残年。</p><p class="ql-block">素衣。淮调。清唱。曲未终,情已伤。</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这支淮剧悲悲戚戚的韵律,肯定就是清江浦楼对繁华往事的一种怀想。她是以现实的满身沧桑去追忆昔日的豆蔻年华,还是以如今的孤寂落寞去追忆失去的盛世浮华?</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清江浦楼本来就有着曲折坎坷的人生履历。</p><p class="ql-block">清江浦原本不是楼名,而先是河名,然后是地名。</p><p class="ql-block">北宋词人李廌在《虞美人》中写有“玉阑干外清江浦”的诗句,见证了“清江浦”三字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只是“清江浦”并非一座楼阁的名称,而是清河码头(今淮安市淮阴区)至山阳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之间的运河名,这段运河到了元朝逐渐淤塞被废。另据《明史·陈瑄传》记载:“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因为当时的海运经常遭到倭寇骚扰,负责总督漕运的陈瑄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动用几十万民工对淤塞的这段运河进行疏浚,使京杭大运河重新得以畅通,他便将疏浚的这段运河命名为“清江浦”。</p><p class="ql-block">自陈瑄开凿清江浦运河之后,在这段河的两侧迅速兴起了一座新兴的城市,这就是以河名来命名的清江浦城了。作为城市的清江浦(现淮安市区),由于拥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交通要冲的地位,河务和漕运迅速繁荣起来,明清两朝便在这座城市设立了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盐运使节,使之变成了明清两朝的漕运中心、治水中心、河道中心、盐运枢纽和江淮流域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对此,明人诗句“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便是写清江浦帆樯如林、货积如山的繁华盛景。</p><p class="ql-block">清江浦从河名发展为城名,最后又延展为楼名。</p><p class="ql-block">就是在明宣德年间,陈瑄在淮安任职时,在这条被称为清江浦的运河边,在这座被称为清江浦的城市边,建造了一座同样被称为清江浦的楼阁。</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推想,在这座建筑落成之际,清江浦的百姓肯定会扶老携幼,纷至沓来,全都想目睹这场象征着河清运晏的盛世庆典。那清江浦楼的两侧也就万人攒动,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了。这时,陈瑄肯定会率官府的全体干部,从清江浦运河里乘着一艘官船,兴高采烈地驶到了清江浦楼下,然后从船上缓缓走下,爬上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亲自主持这场旷古未有的盛典。当吉时已到,他一声令下,随之彩旗摇动,鞭炮齐鸣,成千上万的百姓一片欢呼雀跃。</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时清江浦楼被环绕的戏剧乐曲,肯定不可能是悲悲戚戚的淮剧,很可能是慷慨激昂的淮海琴书。</p><p class="ql-block">鼓瑟。箫弦。琴梭。吹动楼角声破。</p><p class="ql-block">一支“百鸟朝凤曲”在庆典的现场传播开来,男艺人摇头摆尾地拉着二胡,女艺人在滴滴刮刮地敲打着扬琴,然后二人四目交会,便合唱起了高亢奔放、喝顿缓急的“滚板”来,尽情彰显出淮海琴书“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哟”的铿锵气派。</p><p class="ql-block">这时的清江浦楼也就满怀喜悦地高耸在淮海扬琴的激越昂扬之中了。</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清江浦楼就像是一具脸谱,成了运河戏曲文化的一个符号。</p><p class="ql-block">在清江浦楼西侧附楼淮安戏曲博物馆的门前有一座巨幅浮雕,正在向后人展现着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清江浦时的盛大场景。在这里特别引起我关注的,却是占据了这幅运河风情画上重要位置的戏曲表演。</p><p class="ql-block">只见画面之上,驻扎在清江浦的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别出心裁地在运河上用两艘大船搭建成一座水上戏台,恭请乾隆皇帝一边品尝着淮扬美食,一边欣赏着曼妙动听的戏曲。最高统治者深入基层考察的船队就是这样一路朝着清江浦缓缓驶来。对此,清江浦民谣《渔歌子》作了极为精彩的描述:“运河唱曲戏双船,美食助听两艳鲜。两艳鲜,悦龙颜,清江浦上乐安然。”</p><p class="ql-block">在运河里的双船戏台上,首先登场的是徽班,只见一青衣拖着“皮黄腔”,甩着长水袖,踩着细步,款款登台,然后用京白和韵白相间的“风搅雪”,给皇帝展现了一个闺中少女的声容仪态,最后娇嘀嘀地唱起了“二黄慢板”。这一声尖腔细调掠过运河的水面,袅袅婷婷地向乾隆皇帝飘了过来,也就让他左顾右盼,目不暇接,连连称赞。</p><p class="ql-block">这天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春天,在清江浦运河边的御码头上,几十个署道司府和十几个州县的县处级以上干部,加上当地的工商企业家、文艺名家、基层群众代表,共计两千余人,齐刷刷地跪倒在岸边山呼万岁。</p><p class="ql-block">当龙舟驶到御码头边的清江浦楼时,乾隆皇帝掉头仔细地欣赏了这座楼阁,一时高兴,欣然提笔挥毫,题写了“清江浦”三个大字。只是乾隆皇帝刚刚看戏时一高兴多喝了几杯白酒,此刻突然有了醉意,当他写到最后一笔时,毛笔微微颤抖了一下,将“浦”字的最后一点,点到了一横的下面。乾隆皇帝一看自己写错了字,脸上略显尴尬之情。</p><p class="ql-block">高斌深知自己必须和皇帝保持高度一致,便上前双手一拱说:“陛下,您这最后一点,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因为清江浦最怕的就是洪水了。今日陛下将这一滴水,降到了一横之下,真是匠心独具,从此我们清江浦必定淮水安澜,漕安运泰了!”</p><p class="ql-block">确实,这位高总督真真是吃透了老皇帝的心思,康熙与乾隆二帝都曾六次下江南,他们每次都必来清江浦视察,就是因为清江浦地处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点,自宋代黄河夺淮以后,这里屡屡发生黄河洪水淹没运河,或者是黄河泥沙淤塞运河,最后直接影响到了运河的南北漕运。因此,乾隆皇帝就曾明确地说过:“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p><p class="ql-block">此刻,乾隆皇帝听了老部下这么一说,自然非常高兴,当即恩准将这三个大字镌刻在石板之上,高悬于清江浦楼的门楣。</p> <p class="ql-block">&nbsp; 四</p><p class="ql-block">古渡。危阑。星稀。楼倚一河秋思。</p><p class="ql-block">只见夜色伴随心绪一起黯淡,令这座孤独的小楼俯看悠悠运河,斜望一弯冷月,最后只剩下满身的灰暗,一脸的凄然。</p><p class="ql-block">这便是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大诗人袁枚所看到的清江浦楼另一番情景了。他的眼前早已没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盛世景象,只剩下无限的落寞惆怅。为此,他心情沉重地写道:“闻道夜深风转紧,莫吹斜月上孤楼。”</p><p class="ql-block">这位袁大诗人与乾隆皇帝为同时代人,他所吟诵的“孤楼”,和乾隆御笔钦题的“清江浦”楼,虽然是同一座楼,表现出来的感受却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当然,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他们先后题写的清江浦楼,并不是中洲岛上的这座巍峨高大的清江浦楼,而是位于今天的华兴桥之西、里运河之南的那座低矮寒碜的清江浦楼。</p><p class="ql-block">这两座楼虽然全都叫“清江浦”,虽然是“同名同姓”,但楼体建筑和所建位置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版本。</p><p class="ql-block">从中洲岛这座巍峨高大的清江浦楼一直向西,沿河前行约千米,便能看到一座同样挂着“清江浦”门匾的灰色小楼。</p><p class="ql-block">这座古建筑显得十分简陋矮小,周身砖木结构,呈青灰色调,仅二楼方窗为朱红。小楼共有两层,楼高不过五米,底座之长也只五米、宽约四米。小楼下层有券门穿堂而过,门宽二米有余,门高约二米,门楣嵌有石匾,刻有“清江浦”三个大字,正是乾隆皇帝当年的杰作。上层四周有六扇小窗。楼顶建有青砖屋脊,并铺十六行青瓦。</p><p class="ql-block">继而,我再仔细察看这座旧清江浦楼,方才得知中洲岛的那座清江浦楼居然是一个“仿版”,这座旧清江浦楼的初建时间居然也无法查到,始建于明宣德年间陈瑄任上之说只是一种推论。再仔细察看这座简陋的旧清江浦楼,又得知它居然也不是“原版”。因为在这座小楼的碑刻上面,我看到了她两次重修的时间:“雍正已酉岁孟秋吉旦,道光甲申仲秋吉旦。”两次重修的官员是:“管理山清里河督捕理事分府夏□重建,钦加府衔山清里河理事分府张栋□重建。”这些碑刻的文字明确地表明第一次重建的时间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秋,第二次重建的时间是道光四年(1824年)秋。这也说明原清江浦楼肯定在雍正七年之前就已建成了。</p><p class="ql-block">尽管清江浦楼始建于何年何月未见史料记载,却有多种书籍诗文描叙了清江浦楼昔日的风采。《淮阴文物志》曰:“此楼建于运河之要冲,为漕船商旅之瞭望引航塔楼也。”可见清江浦楼曾亲历过运河上的千帆如林,百舸争流,漕盐纷至,更是恭迎过皇上大臣。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便是登临清江浦楼,写下了:“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乾隆皇帝也在清江浦楼边写下了:“石闸万年固,清江千里通。”这些足以说明清江浦楼在当年是何等的风光了。</p><p class="ql-block">然而,在查阅地方史料之后,再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眼前的这座旧清江浦楼,居然也不是道光年间重建,而是1958年“大跃进”时因旧城改造拆除了“道光版”的清江浦楼,一直到1963年才在原址上再次重建了眼前的这座清江浦楼。但是,由于当时的财力有限,对清江浦楼的原有规模进行了大幅度地缩水。因此,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座旧清江浦楼,只是“1963年紧缩版”。这就难怪她长得如此矮小寒酸,就像是个全身干瘪、满脸枯槁的孤寡老婆子了。</p><p class="ql-block">此时,盘桓于小楼的四周,看到那青灰冰冷的砖墙早已变得黝黑斑驳,一株枯草居然从砖墙的缝隙里长出,正在风中静静地摇动着它细小的枝条。</p><p class="ql-block">西风。秋水。寂寥。楼前落木竞飘。</p> <p class="ql-block">&nbsp; 五</p><p class="ql-block">“黄河决口啦!黄河决口啦!”</p><p class="ql-block">那一阵又一阵仓惶惊恐的呼喊和悲惨万分的哭嚎,突然之间打破了清江浦城原有的平静,到处响起了鸡飞狗跳、人哭马叫。不到天明,淮安、宝应、高邮、扬州四城全部被大水淹没,整个苏北平原变成一片汪洋。</p><p class="ql-block">这是清乾隆三十九年(1174年)八月,“黄河决清江浦老坝口,口门一夜之间塌宽至一百二十丈,跌塘深五丈,全黄入运。滨运之淮、扬、高、宝四城官民皆乘屋。”(据《清史稿·灾异》)</p><p class="ql-block">从南宋到清代的漫长岁月里,苏北经历过数十次上百次的严重水灾。这期间有关苏北水患的文字记载甚多,“死徙流亡,难以计数”,“白骨成堆,田庐尽没”,“尸骸遍野,幼男稚女称斤而卖”等等,不忍卒读。</p><p class="ql-block">许多饥寒交迫的百姓为生活所逼,把苏北的劳动号子串编成“门谈词”,沿门逐户一边演唱一边乞讨。这些外出逃荒的夫妻搭档、兄妹结伴或姑嫂联袂,把“门谈词”发展成二人对唱,再配上胡琴、串板,哭诉灾情,卖唱求施。</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因为水灾逃荒要饭而产生淮剧的历史原因了。</p><p class="ql-block">黄河夺淮的洪水来了,淮剧因此而生,清江浦楼却因此而毁。因为建造在运河岸边的清江浦楼,每当汹涌澎湃的洪水来临,便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这也是清江浦楼多次重建的历史原因了。</p><p class="ql-block">“又谁知发下洪水五月三,低洼田被水冲打浪滔天……”这样的“淮悲调”悲痛欲绝、凄惨苍凉,哪里还是在唱?简直就是在哭,就是在泣血。</p><p class="ql-block">这是苏北灾民的悲情发泄,恰恰也是对清江浦楼多次被洪水冲毁的一种哀悼。</p><p class="ql-block">1872年,也正是因为水患破坏了运河的通航,清政府不得不决定“废河运,兴海运”。清江浦自此一落千丈,因运河带来的繁华富饶一朝陨落,清江浦楼也就一下子落寞衰败下来,变得一贫如洗。新中国成立后,在淮安城南又开辟了一条新的运河,原来的清江浦运河也就失去往日南北航道的功能,这座又矮又小的清江浦楼似乎像个弃妇被人遗忘了。</p><p class="ql-block">丝管啁啾,怀古思幽。黯淡落寞的旧清江浦楼似乎只能在淮剧的悲调里,凄凄惨惨地了此残生。</p><p class="ql-block">枯树。老楼。悠悠。一河寒水东流。</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六</p><p class="ql-block">烟雨。楼台。垂柳。凭轩正思秋。</p><p class="ql-block">在中洲岛上,走过一直在追思往事的“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处”古地标,穿过大有炫耀旧富之嫌的乾隆御碑亭、“清浦烟波”御牌楼和“康熙乾隆登岸”御码头,经过“世界文化遗产”石牌,踏过斑剥陈旧的运河驳岸古方石和被历史磨得发亮的石阶,再走过运河博物馆、淮安名人馆、清江浦记忆馆和淮安戏曲博物馆等一批仿古建筑,便来到了有着传奇身世的清江浦楼的脚下。</p><p class="ql-block">一阵秋风从运河的水面上轻轻吹过,令这座高楼的所有的景致一下子变得湿润起来。楼角飘拂着几许烟霭,楼上环绕着若隐若现的筝声,楼下水岸的杨柳不停地摇摆出无限情丝。</p><p class="ql-block">这座高耸于中洲岛上的清江浦楼建于2003年。这座新楼与不远处的旧楼一样,全都面东背西,但形制体量则完全不同,彰显的气象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只见眼前这座新楼,三面临水,三重飞檐,高大巍峨,大有君临天下之气。我甚至从她彰显出来的气度上推想,她是否在想重现自己的昔日繁华?</p><p class="ql-block">朱阁。雕阑。画窗。落满一楼沧桑。</p><p class="ql-block">虽然南船北马、辕楫交换的盛景早已随运河之水流进了历史的深处,虽然航灯早已暗淡、筝声也已远去,虽然清江浦楼一次又一次被毁,但她永远留住了厚重的记忆,永远记下了奇特的履历。</p><p class="ql-block">清江浦楼是一座戏曲的楼,是用戏曲记录自己悲喜人生的楼。</p><p class="ql-block">这里所说的戏曲,不仅有本土的淮海琴书和淮剧,还有京剧、评弹。京剧“通天教主”王瑶卿、麒派祖师周信芳、荀派“红娘”宋长荣,居然全都是清江浦人。直至今日,在清江浦楼里的古戏台上还有无数京剧票友在演唱。</p><p class="ql-block">繁盛已去,音韵犹在。</p><p class="ql-block">清江浦楼周围所有的树木花草就是淮剧的音符,一阵秋风吹过,所有的树木花草都能摇曳出淮剧悲怆的旋律;清江浦楼周围所有的石碑牌坊亭榭全都是“西皮慢板”,都能飘拂出一段段高亢激扬的京剧乐谱;清江浦楼脚下的运河的上所有拱桥和无语东流的一河秋水,全都能流泻出江南评弹三弦琵琶的婉转低吟。这淮剧的悲情、京剧的激越、评弹的轻柔,全都汇聚在一起,渗透着清江浦楼的每一寸肌肤,浸蚀着清江浦楼的每一块骨髓。</p><p class="ql-block">清江浦楼,不但能让北方的京剧、本地的淮剧和江南的评弹在一起合奏,还能让新旧两座清江浦楼在一起共存,更能让南与北、新与旧、兴与衰、悲与喜在一起和谐同处。</p><p class="ql-block">我想,这就是清江浦楼的胸襟和城府,这也是清江浦楼的包容品格。</p><p class="ql-block">如今,我看到那承载着国家命脉的漕船盐舟早已驶过眼前的运河,早已驶向历史的深处,眼前只剩下一河的南腔北调始终缠绕着这座清江浦楼吟唱不休。</p><p class="ql-block">浮华已去,品格犹在。</p><p class="ql-block">清秋。残月。楼角。倚阑夜听箫。</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p><p class="ql-block">1988年起从事文学创作,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文艺报》《文学报》《北京文学》《散文》《美文》《散文百家》《广西文学》《文学界》《作品》《山花》《钟山》《雨花》《延河》《西部》《山东文学》《安徽文学》《天津文学》《福建文学》《湖南文学》《朔方》《啄木鸟》《小说月刊》《当代小说》等报刊发表;</p><p class="ql-block">多篇作品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作家文摘》、《读者》、《中外文摘》、《报刊文摘》《悦读》《领导文萃》《都市文萃》《世界中学生文摘》等转载。</p><p class="ql-block">作品连续十年入选中国作协或中国散文学会等年度权威选本,曾获2009年中国随笔排行榜第九名、2013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散文类第二名,作品多次被中国作家年度文学白皮书推介评价,数十篇作品入选全国各地高中考升学练习试卷;</p><p class="ql-block">曾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九届、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江苏紫金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中国西柏坡散文节一等奖、第三届和第四届吴承恩文艺奖,第五届和第六届老舍散文奖(提名)、第二届孙犁散文优秀奖等数十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