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武源文化

泾河石

<p class="ql-block">  最早关于崆峒武术的记载源于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仁宗庆历二年(1042),宋军与西夏军大战于镇戎军(今固原县)北边定川寨,宋军全军覆没。西夏军长驱抵渭州(今平凉)屠掠民畜。崆峒山明慧禅院主持僧法淳,率众僧与西夏军大战,守护了数万藩汉人民生命财产。</p><p class="ql-block"> 张三丰是宝鸡人,又说是辽东人。他名君宝,字天一,号元元子,是元末明初道士。先在宝鸡金台观出家修行,成为道教所谓真人。又入河南少林寺修行,并去武当山、太和山、青城山游居。天顺三年被敕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成化年间,张三丰来崆峒山,先后在雷声峰、隍城修道达五年,张三丰在崆峒山期间,他昏晨漫步崆峒松林间,习炼广成子健身拳,并体会出以气养性,不养则亡的主旨,他提出“虚心与静气相依,使人气养其心,心养其气,气盛理充,心安神全。”从而达到“气贯全身自延年”的功效,张三丰活了100多岁,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为“德高寿尊之士”。张三丰悟出的以气通全身养生就是养之则生,不养则亡,即是和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广成子回答的“抱一处和”,静虚治身的空同至道是一致的。可以说他是懂得了道家的精气神的养生运用。张三丰为人随和、机灵、爱开玩笑,生性又侠义,爱打报不平,特别是他练就一身武功,被武道士拜为崆峒武圣,崆峒大侠。</p><p class="ql-block"> 明太朱元璋多次请张三丰进宫俸禄,张三丰皆拒绝,他在崆峒五年间,曾采崆峒山草药制长寿药,并教道士练气功,学玄鹤剑法。世传崆峒武术多以暗器伤人,实是广成子飞丹(飞石),张三丰习其法能飞石击鸟。从《史志》记载,崆峒以长剑为主要武器,杜甫诗句“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张三丰的又一绝活是长剑和长矛,使百人不得近前。</p><p class="ql-block"> 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创始人为广成子,经过长期的演化,鼎盛于清朝晚期。《尔雅》和史记说:“崆峒之人武”。在今萧关、瓦亭、雕窠峡、会盟坛、三角城、十万沟、鸡头道、演武沟、北教场、北极宫、歇马店都是古武人会聚之地。从大量咏崆峒的诗中,许多“剑”、“武”含义的诗在证明崆峒是武林胜地,如阮籍“崆峒长剑出天外”,李白的“轩辕去时有方剑”“世传崆峒勇”,杜甫的“崆峒足凯歌”“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博振商的"更谁倚剑向崆峒",杨芳灿写崆峒人“刚武着人风,博厚辨之脉”,“思将一长剑,耿耿倚穹石”,刘日萃“游车停太史,长剑倚英雄”,安维峻“长剑倚天磨,隐寓崆峒志”“世无广成子,汉武亦空旨”“鞭挞及四夷,武皇自英鸷”“岂知神武姿,电扫空异类”“倚剑说平生,斯游心已遂”。这些诗句出自历代,都说平凉是尚武之地。</p><p class="ql-block"> 崆峒山是秦岭伸延到平凉的西端余脉,古称陇山,由于陇山连绵高峻,隔断了东西去路,成为古代民族生活的分界或边界。在以步行或骑马骑驴行走的古代,由于远古平凉的荒山陈横,步行人很难翻山到沙漠和更荒凉的地方去,翠绿的崆峒山便成了古人集散地和文化生活点。崆峒山和周围陇山是古代的中原,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国家边界,军事战略要地,为了靖边守防,这里从古至今发生战争无数,著名战争一百多次,集散各路英勇善战的战将一百多位,更是推动了崆峒武术进一步繁荣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下,民间武术也十分活跃,来平凉传授武术和交流技艺的拳师也很多。例如道光年间来平凉的拳师王覆盛(陕西景阳人)擅长拳脚、串子(擒拿),其孙王麟武十岁就开始练习拳脚,后于1965年拜崆峒山紫霄宫道人韩觉园为师,学得子拳(猴拳)、棍术、鞭杆各一套。还有同治年间由河南桑坡迁来平凉的拳师郭金华(回族),精查拳和刀术,武艺精湛;拳师杨振纲(山西人),擅长棍术;拳师王金堂(籍贯不详),精于华拳,其传人崔凤武;最著名的拳师王耀东(陕西人)精通洪拳、炮拳、棍术,一生在平凉授徒颇多。</p><p class="ql-block"> 崆峒武术在近代可谓群英荟萃,人才辈出。著名武术家有童天祥(陕西西安人)、马恒福(河南桑坡人)、居世安(甘肃临洮人),于1937年前后来平凉。他们武术精湛,技艺出众,在平凉积极从事武术传授活动,授徒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弟子中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平凉的著名拳师还有朱文芳(朱老五)、贾万忠、董世平、苏宝珊、魏琪、张学义、潘生龙等人。他们给崆峒武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内容。当今平凉流行的拳种内容丰富,主要拳种有查拳、华拳、红拳三大类,其次有花拳、炮捶、洪拳、封手、六合、形意、通臂、燕青、太极等拳种,器械以棍子和鞭杆著称。经1985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调查统计,今天的崆峒武术内容包括崆峒山上道家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和民间的武术套路,各类拳术、器械、对练套路约200多套,其中较为流行的有50多套。</p><p class="ql-block"> 平凉处于丝绸之路西来最后一站,东来第一城,由于陇山阻路,丝绸之路分北路沿宁夏而去,又沿泾川、华亭、庄浪、天水的南线南去新疆到达苏联和欧洲。自古以来,停留在崆峒山的各路英雄商贾和文人,以崆峒山为精神寄托,打造了平凉的人文历史;那些手握长剑,在崆峒山这个“江湖”上打打杀杀的武林豪杰,成就就了平凉的武林文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