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和很多艺术一样,真正好的书法作品都不是刻意的创作,很多都是无心之作,所谓的尺牍、手札这些比较艺术的书法创作形式,其实就是古人随手写的一些日记、便条、书信、药方、草稿等等,大多是日常的随笔书写,甚至作者都是直接关注所要传达的信息,书法只是信手拈来的随性表达。</p> <p class="ql-block">反而正是这些书法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成为高级的书法艺术品,也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典范,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就是这样一件作品,据历史记载,公元353年,王羲之和友人在兰亭春游,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之后要把写成的诗歌组成一本诗集,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为这本诗集写一篇序文,于是王羲之凭借着酒劲一气呵成,写成了这篇千古名作。</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王羲之第二天醒来以后,看到自己的这篇作品,由于涂改太多,感觉并不太满意,于是打算重新书写,可是怎么也写不出酒后的这种感觉,以说明喝酒对于书法创作的好处,实际上我觉得王羲之的精力肯定不是在书法上,更多的精力一定是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字句的斟酌上,这本来也就是一篇草稿作品。</p><p class="ql-block">《兰亭序》这篇文章是需要字斟句酌的,即便是文学大师也应该是这样的,书法在王羲之手里更像是一个工具,是用来记录和传达文字内容的,不可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书写上,书写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就像我们平时写作文的时候,用在书法上的精力很少吧,大部分时间在构思文章内容,写字只是一种习惯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酒后王羲之这种习惯的表达,无意识之间把他的书法功力倾泻于纸上,多年的书法和文字功底在此时自然的发挥出来,二者相互碰撞,达到了一种巅峰的状态,才写出了影响整个书法史的名作,在文化和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成为后世学习行书的典范,才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p><p class="ql-block">在书法史上,像《兰亭序》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丧乱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杨凝式的《韭花帖》以及宋四家的很多手札、尺牍多品,很多都是无心之作,就像苏东坡所说的那样“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求”,“无意于佳”,有时候才会创作出佳作,这是很多艺术的共性。</p> <p class="ql-block">一代风流才子唐伯虎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书法随笔作品,他的行书代表作品《落花诗册》有随性的成分,但给人的感觉更多是刻意的书法创作,理性的成分远远多于随性的部分,通观整篇书法作品,我们并看不出所谓的“风流”来,很多人说他的行书《落花诗册》很风流,其实有点牵强附会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他的这幅行书随笔书法《秋日游花岩》,由于是一幅随笔作品,写的很随意,节奏感十分强烈,随性而写,尽情抒发,书法粗细、大小、斜正一任自然,酣畅淋漓,尤其到了作品的后半部分更是随性,整体一气呵成,让欣赏者都感到痛快,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才子的本来面貌,这才是真正的“风流”才子,才是大师应该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你觉得唐伯虎的这幅随笔书法作品《秋日游花岩》如何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书法小学堂”图文来自网络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