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家花园坐落在云南建水城西十三公里的团山村,建于清代末年,系张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布局基本为建水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两组三进院和花园祠堂,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张家花园离团山不远。离开十七孔桥后,我又跑了十几公里来到了张家花园。果然,就是昨天我经过的团山车站旁边的团山民居。</p> <p class="ql-block">参观团山民居,景区给规划好了参观线路,工作人员引导说,从这里进入团山参观。</p> <p class="ql-block">按照参观路线走,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将军第。将军第<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房屋建盖者张和,字用礼。幼年丧父,全赖母亲抚养。后随堂兄张恺到个旧谋生。在矿山上成长起来的张和,性格豪爽,胆量过人,凡矿山发生的争吵和械斗,都由他一言定夺。在1911年爆发的辛亥临安起义中,张和领衔率众平息匪乱,得到云南都督蔡锷的赞赏,委任张和为个旧国民军第四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将军第”匾额,悬于家乡。所以,团山人将其所住宅院称为“将军府”。</span></p> <p class="ql-block">院内雕饰精美,书法绘画大部分出自建水民国文化名人邱庭栋之手。</p> <p class="ql-block">像窗户上残留的历史遗迹,院内还有多处。</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门像四扇屏。</p> <p class="ql-block">这是农户的院门,虽没有标明是什么达官显贵,制作也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院内和将军第家的格局一样,虽然看着陈旧破败,但是掩饰不住制作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墙皮上,还有过去的标语口号。</p> <p class="ql-block">这里好像做过墙报栏。</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个寨门便到了张家花园的大门口。张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3495平方米,建筑面积2955平方米,平面布层由寨门、一进院、三进院、花园祠堂和碉堡组成,有大小天井21个,房间119间,为一组城堡式私家园林,是仅次于县城朱家花园的又一大型民居。房屋建盖者张国义、张国民早年赶马维持生计,后在个旧开矿经商成为巨富,遂寄钱回乡,建盖三进宅院和花园池塘,随后修缮花园假山、院墙,又建一宅院。院内书画装饰华丽,木雕、石雕、砖雕格调不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花园左侧的吊脚楼,曾是中共建水县委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九人团”的活动地址。</p> <p class="ql-block">张家花园里左侧这排房现在是团山村史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家祠堂。右手这排房就是当年“九人团”活动场所,现在里面陈列着一些革命先驱的照片、文字说明和曾经使用过的枪支。</p> <p class="ql-block">整个祠堂大院是围着一池碧水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祠堂前立柱下精美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祠堂前廊上精美的木雕和图画。</p> <p class="ql-block">通向宅院的月亮门。</p> <p class="ql-block">这栋房子前廊外侧是美女靠座椅。房子是干什么用的,没有说明。</p> <p class="ql-block">张家四合宅院,现在还住着人呢。</p> <p class="ql-block">这位女士不知道是第几代传人,她说这些“肉石”是从山上采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屋里还有一些古玩出售。</p> <p class="ql-block">从住宅院的后门出来是一棵风水树,俗称“万年青”。植于20世纪初期,树种为小叶榕,树干直径2.15米,树冠面积400平方米。花园主人在祠堂后面种植此树的目的一是与水池对应,化解暑气;二是借长青之谐音催旺运势,使居者官位福禄皆备;三是榕树有灵气,能荫庇家人无病长寿。</p> <p class="ql-block">这是锁翠楼,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寨门居高临下,楼上楼下有瞭望哨和枪眼,易守难攻,为团山村北部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庙,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占地面积716平方米,建筑面积631平方米,现存大门、月宫门、前办初级小学,后改为初高两级小学,招收本村及邻村的子弟入学。曾以较高的教学质量被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称为“全国第一流的民办私立小学”。</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门口庭前摆放的莲子和麦穗,寓意多子多福、岁岁平安。</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街道和民居。</p> <p class="ql-block">老民房老门楼。</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卖土特产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留苑。建于民国初期,解放后曾为村公所、办事处用房,现改名为“留苑”。</p> <p class="ql-block">院内房屋雕梁画柱,制作精美,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留苑对面老房上的大标语依然清晰,现在是小商店。</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氏宗祠,在村中央一处宽敞的路口,坐西面东。</p> <p class="ql-block">进门的影壁上刻着张家祖训:“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宗祠造型简朴,占地面积573平方米,建筑面积328平方米。正堂悬挂“绳其祖武”等匾额,墙上嵌有张氏“百忍宗派”石碑3通,录有始祖张福及各支系名字。宗祠是张氏族人议事和定期祭祖的场所,也是联系族人的纽带。昔日村中凡举行重大活动或调节纠纷,均在宗祠内进行。</p> <p class="ql-block">张氏百忍歌。</p> <p class="ql-block">祭祖歌。原来整个村子都是张氏家族,祖籍江西,贸易到滇南,迁居到团山。</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路口都有指示牌,指示景点方向。</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城寺。寺前有一口直径4米的大古井。寺庙内供奉着刘关张孔明四尊塑像。墙壁上还保留着集体经济时期的壁报栏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氏始祖陵园。</p> <p class="ql-block">村中大树下,是个小售货广场,有几户村民在这里出售土特产。</p> <p class="ql-block">这是太平府。建于民国2年(1913年),因房屋建盖者姓张、字太平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太平府的家人。</p> <p class="ql-block">皇恩府。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因房屋建盖者张树元之母“扶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深受村民敬重,被朝廷立封安人,准其立坊入祠,敕封“皇恩旌表”匾额。宅院由两大天井,六小天井,六个过道的二进院落组成,有房37间,是团山民居中两进院布局的典型代表。庭院宽敞开阔,厅堂装饰精美,寓意深刻的木雕、石雕,语重心长的楹联、诗词、格言、有较高的文化品位。</p> <p class="ql-block">御赐的“皇恩旌表”牌匾。</p> <p class="ql-block">云南财经大学东盟学院在这里作为“团学活动实验基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进院,院里收拾的整齐干净,其格局和其它四合院一样,差别就是装饰。</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人家是这个大院的主人、张家的后人。她说,那块牌匾被她的长辈藏在一个非常隐秘的地方,躲过了多年的战乱和运动,近年,村里作为旅游景点,她们在打扫卫生时发现了这块牌匾,于是,让它重见了天日。</p> <p class="ql-block">房屋的木格栅制作精细,书画彰显文化档次。</p> <p class="ql-block">门窗上的雕刻精美,寓意深刻。</p> <p class="ql-block">每一组雕刻都说明了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宅院里处处是雕刻,处处是字画,看得出,宅院主人的生活品位高雅细腻。</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柱,处处都有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六扇屏是珍藏的古董。</p> <p class="ql-block">窗台下原汁原味、精美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大门楼内侧,还保留着那个时候的墨迹,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秀才府。始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竣工。因屋主张桂金、张桂明早年参加临安府学考试,分获贡生、庠生,被村民称为“大秀才”“二秀才”,故名。</p><p class="ql-block">兄弟二人后弃儒经商,经营矿业,组织“天吉昌”商号,获利颇丰,遂回乡建房。宅院由大门、二进院和左右配楼组成,分为“东园”“西园”,占地面积207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3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11个,房屋50余间。院内木、石、砖雕刻考究,书法绘画均出自王垂书、王宪斌、谭景暄、王克敏等滇南名家之手。</p> <p class="ql-block">现在房屋的后人还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司马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故名。为团山民居建筑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p> <p class="ql-block">营长府。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原由村民张福来所建,后因举家迁往个旧,卖给曾在革命军中任过要职的张国柱、张国芳两兄弟,故名。</p> <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是参观团山村的出口,与入口相邻。</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路线外、刚进团山村的村边上,还有一处大院——保统府。</p><p class="ql-block">保统府建于清代末期,宣统二年(1901年)落成。因屋主张家瑞在担任乡饮宾职务期间(当地人称为“保统”)为人谦和,政绩显著,临安知府贺宗章送“齿德俱尊”匾额,故名。宅院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40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8个,房间38间,为“三坊一照壁”、“跑走转角楼”的组合建筑。</p> <p class="ql-block">现在院里还住着“保统”的后人。据这位后人介绍,院里的建筑除个别地方修缮过,房屋、书画、雕刻等等基本都是原汁原味的。</p> <p class="ql-block">格栅门上的古画。</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转了几个小时,欣赏了大量的古建筑、雕刻和字画,深感过去团山村的繁荣兴旺。同时,也很为张氏族群感到骄傲,<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愿后人们秉承先人的精神,不断创造辉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