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千山——中会寺

千山文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花香浮塔院,</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霞影落立岑;</span></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杳杳钟声动,</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遥峰护碧林。</span></b></div> <h5>中会寺系千山“五大禅林”之一。千山积翠门的柏油路前行五里左右,转西南方向进入一条山沟,不久就会看到东山峰上白色的瓶状砖塔,这便是中会寺十二景中的“净瓶峰”,再前行一里便可到达中会寺。</h5>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中会寺山门修建于民国23年(1934年),此山门是千山为数不多的排楼式的建筑,而在山门上有一副对联写道“为涤尘襟寻宝刹,愿新庙貌焕灵光”,在横额上写道“中会古刹”四个字,这也是中会一景,这副对联意思是说人们远离尘世的喧哗与烦恼,来到了僻静的古寺,希望崭新的庙宇能焕发出神灵的光茫,庇佑着虔诚的人们。</span></h5> <h5>中会寺依山临洞,高低错落,与四周山峰浑然一体,不仅布局十分精巧,而且建筑工艺亦十分优美。据史料记载,中会寺是唐朝时候修建的,几经水火,多次重修,现在的建筑大多具有明代的风格,其中部分殿宇还保存唐代风格,因为它在千山的五大禅林——龙泉寺、祖越寺、大安寺和香岩寺的中间,所以起名叫中会寺。</h5> <h5>中会寺自建立起来,就是千山佛教讲经说法的中心地,很多佛门弟子常常聚集在中会寺的大殿里,诵读佛祖释迦牟尼的经典,领会佛教的戒律。殿宇四周的壑谷中梨树很多,五月漫山遍谷,一片雪白,香气四溢,又叫香雪寺。</h5> <h5>中会寺的建筑,明显的有新旧之分,毗卢宝殿是1995年中会寺主持然澄法师在此兴修的。毗卢殿分为三层,意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即佛教所说的“三界”。毗卢殿高16米,建筑工艺精美,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占地400平方米,为仿宋建筑。殿内供东北最大铜佛——毗卢遮那佛(法身佛,代表佛教的真理),其头高2米,身高3米,莲花座7米,总高度12米,重13,6吨,内为铜塑,外部18K金铂包裹。</h5> <h5>佛法的基本是缘起,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人与人之间也同理,因善念而结缘,因猜疑而缘散。万物皆有因,万般皆有果。</h5> <h5>走出毗卢殿,向远处遥望,对面奇峰绝壁上耸立着一座宝塔,远望如同净瓶,称净瓶峰。关于净瓶峰的名字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中会寺附近大旱,百姓们仰天叫苦,正巧观世音菩萨路过此地,见旱情如此严重,把手中的净水瓶洒向人间,大雨下了三天三夜,树青了,庄稼绿了,河水涨满了河道。百姓为感谢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建了这座宝塔并取名净瓶峰。</h5> <h5></h5><h5>中会寺分前后两大殿,后大殿的正门上悬挂一块大匾,匾上写着:“祗园法戒”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什么意思呢?袛园是佛教的发源地,释迦摩尼在成佛之前,在“祗园”广收弟子, 讲经说法。他规定了“ 祗园” 佛教弟子要遵守五项戒律, 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h5> <h5>转过大殿,可以看见比较古老的建筑。首先,看到的是天地楼,它是千山唯一一座芜殿式庙宇建筑,砖木结构,面积达2l平方米,东西各有小门楼一座,颇具小巧美之特点,居高临远,美不胜收。天地楼对面是一棵三百年的古柏,此树有淡淡的香气,也被称为香柏树。</h5> <h5>在古柏旁有一口井,此井如满月,深3米左右,井水甜美,食之不竭。游人若远道而来,喝上一口井水,疲劳顿去,因有“水美莫过西湖”的说法,故为此井取名“西湖古井”。</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今天下着绵绵细雨,走在中会寺中,感受佛光普照,别有一番滋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秋季的中会寺满山五彩斑斓,是采风的好时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千年古刹,四季景色各异,您更喜欢哪个季节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