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续前</p> <p class="ql-block">8月6日:坐火车从温泉镇回到库斯科,夜色下,灯光点点,遍布整个山谷。历史不会重演,生活还在继续。</p> <p class="ql-block">8月7日:从库斯科坐巴士到普诺(Puno),再乘坐预定的浮岛民宿主人亨利给我们安排的的士,去到的的喀喀湖边,亨利和他的船就在那里等我们。</p> <p class="ql-block"> 浮岛,是由的的喀喀湖中生长的一种茅草建造而成的一片漂浮在湖面上的“岛屿“,是世代生活在湖面上的乌鲁人的家。离船踏上岛去,脚下铺的是厚厚的草,软软的,没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却也不会影响你大步行走,只是“岛屿”面积有限,大步也走不了几步。</p> <p class="ql-block"> 被湖水围在中央,邻居都是隔水而居,湖面上一个个浮岛间隔着排成列,两列之间有很宽的水道,好似城市中的一条街道,不过这”街道”有点宽,两边看不清对面的人脸,偶尔的,会有载着游客的船从这宽阔的“街道“上经过,船上的游客与”岛“上的居民们,会隔着湖水友好的相互招招手,游船一笑而过,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没有街道车流,没有人潮喧嚣,在这湖水包围的浮岛上,只有我们四个外来人和岛主一家,包括他们养的宠物——不知名的鸟,这感觉真的很奇妙!</p> <p class="ql-block"> 太阳照在身上,暖暖的。噢,时光停滞,就这样躺在阳光下,多么美妙!</p> <p class="ql-block"> 太阳下山了,月亮挂在西天,傍晚时分的天空与湖泊,用最迷幻的色彩向白昼道别。今夜,我们飘浮在的的喀喀湖上,当一回浮岛人。</p><p class="ql-block"> 没有网络的生活,安安静静,抬头看,星星缀在清朗明净的天空,一只大船经过,漾起层层浪花轻摇着浮岛,好似摇篮轻轻摆动,如果不是因为太冷,我真愿意就地躺下,躺在这片神秘深邃的夜空下,做一个美美的梦。这静谧柔情的夜啊,你听到自己的心跳,都生怕带来一丝丝扰动,惊醒了鸟儿鱼儿们。</p> <p class="ql-block">8月8日: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p> <p class="ql-block"> 的的喀喀湖分属于秘鲁和玻利维亚,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安第斯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可通航的淡水湖泊,有班船往来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之间。</p> <p class="ql-block"> 的的喀喀湖,是印第安人的圣湖,印加文明与之有着难解的渊源,有说从湖中心走出了神秘传奇的印加帝国首领;还有说为躲避战乱,此湖成了乌鲁人的庇护地,漂浮岛便是早年乌鲁人的遗传,他们是比印第安人更古老的民族,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些自制的浮岛上,看到他们的长相,会意识到远古时期一群人历尽艰辛穿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的真实性;另外,因为在湖底和湖岸附近遗存着一些规模巨大的奇特建筑群,有印第安人心中神圣的石头太阳门,还有作为宗教仪式 “跳萨满”的场所,有经过人工雕凿被尊崇能显示神迹的巨石……,等等现象,各种遗迹,依然成谜,更是被一些人认为这湖本身就是神秘的远古外星人所造。</p> <p class="ql-block"> 传说没有验证,不过漂浮岛是真实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这个浮岛民宿,岛主是这家的老俩口,女儿一家跟老人们住在一起。女儿长得很漂亮,精巧的瓜子脸上配着标志的五官,黑黑的皮肤展示着高原湖区阳光辐射的强度,她总是温和的微笑着默不出声,也许是因为不会英语吧,女婿亨利在普诺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英语,可以跟游客交流,在家中打理起了民宿,小俩口的儿女都乖巧听话,浮岛的孩子们,不是在这片小小的“岛“上,就是在更小范围的船上,平时很少有机会上岸的。</p><p class="ql-block"> 虽然简单生活,浮岛一家人倒是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的的喀喀湖的浅水区域,生长着一种水草(有说是香茅草),靠近根部的白色茎杆可以生吃。乌鲁人把这些连片生长的水草割掉,将下面的根块方整的切割出来,成为高几十厘米的草根垛子,再一块一块的将它们绑在一起,连成所需大小的一整片,两个星期左右,这些被绑在一起的草根垛子之间的根就会交互生长,从而将原本单一的各个草根垛子连接成了一个整体,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草根垛子之间的连结度会更高,更牢固,这就是浮岛的基础,也就是每家在湖面上所拥有的“陆地”的浮子,接下来的工作,是在这个浮子基础上一层一层纵横交错地铺上约一米五左右厚度的茅草,这样在湖面上就建好了自家的“土地”——漂浮岛,然后在这浮岛上搭建好各种功能的茅屋,配备好生活相关的设施,一个简单而温馨的水上家园便建成了。当然,这不是一劳永逸的,每年他们都要更换掉一部分铺在上面的茅草,以保持浮岛的宜居状态。</p> <p class="ql-block"> 一家一个浮岛,这一片水上家园,是真正的“择水而居”呀。现在的漂浮岛社区,有教堂、有学校,有固定的商业点、有流动的士多船,不论是捕鱼还是割茅草,不论是在社区串门,还是上岸去普偌,家家必备的交通工具就是船。</p><p class="ql-block"> 岛上的生活简简单单,民风淳朴,以前他们主要靠捕鱼为生,如今一些人家也参与了旅游活动。</p> <p class="ql-block"> 乌鲁人捕鱼的方式很简单,傍晚摇着船出去,把渔网放到合适的地方,第二天天还没亮再去把渔网收回来,捕到的鱼都挂在网上,渔获大部分都会拿到普诺的市场卖掉,也是他们收入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早上太阳才刚刚出来,老俩口已经把收获的鱼和渔网收拾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一家老小忙的忙、玩的玩,围着烤鱼儿、晒鱼儿,好开心的场景。今天我们有口福,可以吃到的的喀喀湖里的鱼,纯正野生的高原湖鲜。</p> <p class="ql-block"> 但愿镶嵌在湛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之间的这一片片金黄色的漂浮岛,始终是这般美好的模样,但愿它们的主人们,生活一天天更好起来以后,依然还是原本纯纯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人生六十有三,山高水远,尚能翻山,亦能涉水,能吃能睡,足矣!</p> <p class="ql-block">8月9日:阿雷基帕(Arequipa)。</p><p class="ql-block"> 从普诺到阿雷基帕,原本早就买好了长途巴士票,前两天传闻阿雷基帕那边有罢工活动,有些担心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行程,到了客运站知道我们的班车果然被取消了,还好临时买到了另一家巴士公司的班车,顺利抵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高原行车,一路变幻的地形地貌,可谓风光无限。贴几張车拍照片,以作纪录。</p> <p class="ql-block">8月10日:阿雷基帕圣卡特琳娜修道院 (Santa Catalina Monastery)。</p> <p class="ql-block"> 圣卡特琳娜修道院,是阿雷基帕不可错过的一个地方。灰白色的火山岩石材,没有任何粉饰,走在修道院围墙外,你看到的是厚重低调,朴实素雅,带有几分神秘几分寂寞的高墙。可是,当你跨过那道同样简朴暗黑色的院门,走进院墙内里,才发现,与外面世界隔绝的灰白色外衣之下,是浓得化不开的高饱和度的色彩,是鲜花静静开放着的一方天外之地。</p> <p class="ql-block"> 修道院始建于1580年左右,殖民时期只接收西班牙殖民者家庭的女子。在这座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城中之城”,有纵横交织宽窄不等的街道,街角路边开放着绚丽多姿的鲜花;有装点着鲜花、喷泉、雕塑,通达各处的广场;有不同装饰、不同色彩、以回廊相连的各种庭院;有教堂、祈祷室;有殖民时期的画作、图书、宗教器物;有功能清晰的生活区域;还有保存完好的生活物品,等等,等等,一景一物,无不透视出浓浓的殖民文化气息,以及几百年来,这高墙院内那些富家修女们在仆从伺候下丰富优渥的生活状态,至今,还有修女生活在这里面不对外开放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8月11日:从阿雷基帕去科尓卡大峡谷(Canon del colca)。</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高原山地,荒漠草原,看似景色荒凉,却也是无可替代的。</p> <p class="ql-block"> 途经自然保护区,偶遇了野生的羊驼(也称骆马),它们体型匀称,动作机敏,一看就是善于奔跑、野外求生的种群,同时它们对人类还保持着一定的警惕,也许我们的“围观”骚扰了它们(抱歉了);</p> <p class="ql-block"> 家养的羊驼,个子矮矮,身体浑圆,一副温顺可爱的形象,深得主人和游人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驼羊,也是经驯化以后家养的,跟家养的羊驼不同,它的体型高大很多,也不太近人,在高原上常常被当作“搬运工”,做的是体力活。</p><p class="ql-block"> 唉,社会不分人畜,会不会卖萌,待遇上的差别就显出来了不是?</p> <p class="ql-block"> 远处萨班卡亚火山在悄无声息的吐着烟圈,你不知道它啥时候安静,啥时候躁动,可当地人早已习惯了与它为邻。</p> <p class="ql-block">8月12日:科尓卡大峡谷(Canon del colca)。</p> <p class="ql-block"> 奇瓦伊(Chivay)小镇在峡谷附近,我们今天就住在这个小镇上,大山深处有不错的入住体验,但是满满的网络信号就是收发不了任何东东,又是一段离开网络的失联时间。</p> <p class="ql-block"> 跨过这座老桥,信步走到小镇对面的这座小山上,说它是“小山”,其实是我们本就在山的高处,这里是海拔三千多米的安第斯山脉,如果不是低头看峡谷深沟,只觉得高山在远处,而不在眼前,也不在脚下。</p> <p class="ql-block"> 小山上零星散布有几处已不成形的印加遗迹,但是印加古道依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几百年前一样,它连接着大山深处散落的村镇,连接着村子里的人们生产、放牧、贸易往来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 印加古道是印加帝国时期修建的国家路网,从首都库斯科的萨克塞华曼为起点,向四周各方辐射出去,穿越崇山峻岭,涵盖了整个印加帝国(包括现在的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维亚),这个庞大的路网工程,全长约三万公里,是当时政令通达和人员往来的重要交通设施。本世纪初,由秘鲁发起,联合其他南美五国共同提起“印加古道”整体申报世遗,并且获得成功,证明了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以及它的不可复制。</p> <p class="ql-block"> 秘鲁现有很多印加古道徒步的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库斯科到马丘比丘之间,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在这条大峡谷中徒步古道,我们则只能说,今天在古道上散了散步。</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车马人流,磨蚀的痕迹深深浅浅,岩石小道的担当,山里人最清楚也最信任。</p> <p class="ql-block"> 大峡谷近百公里长,坐着车沿峡谷旁边的公路走一段,算是在山门口瞅了瞅。</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前,印第安人就在这里引水开梯田,他们信奉着自己的太阳神,安居于斯世代繁衍。西班牙人来了以后,在每个小村落都修建了教堂,教堂门前建起了喷泉广场,这样,在村子里自然就形成了以教堂为中心的活动区域,文化的渗透也就从这里开启,如今这些广场依然是村落里人流聚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路过小村扬克(Yanque),有轻年男女正在广场上绕着喷泉池跳舞,他们的服装很好看,尤其是旋转起来的时候,那摇曳的裙摆像一朵盛开的喇叭花,他们欢快奔放的舞姿,动作娴熟流畅,正是青春激情如花的绽放。据说他们都是学生,上学前自发到广场上舞一段,说不定就相中了一生的托付。</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福他们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 谜之秘鲁,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