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随想,仅以此文怀念我的父亲

午后闲聊

1<br><br><div>今天是父亲节。<br><br>一大早朋友圈里都是纪念父亲节的祝福,但我知道,自从三年半以前父亲去世后,我再也不会过这个节日了。<br><br>曾经有人说,母亲对孩子的智商影响比较大,父亲对孩子的情商影响比较大。有一定的道理。<br><br>也有人说,母亲的情绪决定了一个家庭成就的下限,父亲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家庭成就的上限。深以为然。<br><br>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中国老头,他有着那个年代的人共有的朴实,勤奋和倔强,也尝尽了时代给予他们的酸甜苦辣。<br><br>2<br><br>父亲出生在抗日战争年代。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偶尔还和我们谈起他小时候的故事。<br><br>他绘声绘色地描述,日本鬼子进村了,他看到大人们是如何抗击日军的。<br><br>我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是父亲谈起鬼子们的残酷。他说看到麦田里,鬼子拿中国人当靶子,一枪打倒一个,吓得他们一溜烟跑回家。<br><br>当时父亲脸上那不可描述的表情,至今令我难以忘怀。这是我最近距离地接近那段历史,接近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br><br>父亲长大后,有幸读书并参加了高考。可能是有点天分,考中了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每次父亲和我谈起这段历史,满脸洋溢着幸福的表情。<br><br>可是他并没能读下去。由于父亲家境贫寒,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无钱供父亲读书,连起码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出不起,父亲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就申请退学了。<br><br>第二年,父亲复读,考取了一所师范学院。因为师范院校不需要交学费和生活费,父亲得以顺利毕业。<br><br>多年以后,父亲去吉林一汽参观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生产线,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br>从长春回来以后,父亲显然很伤感。他跟我说,要是他当年坚持读了汽车系,可能现在就在那样的工作环境中上班了。<br><br>我当时可能还在上小学,不知该怎样安慰他,只看到他的眼里泛着泪光,一闪一闪的。<br><br>后来我长大了,理解了他。他虽然在老家当地的重点高中收入颇丰,又是数学组年级组长,但教师行业的辛酸,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够理解罢了。<br><br>3<br><br>在东北老家,虽然也有中国式重男轻女,但相对南方很多地区,家庭里女孩的待遇已经好很多了。<br><br>我的父母都是教师。教师的职业特点,非常重视教育,对自家的孩子,在学业上的要求也是极其苛刻。<br><br>在中国的上世纪80和90年代,学校里,期中或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印刷出来,发给每个家长。<br><br>在我的印象里,每次考试成绩单发下来以后,父亲会认真地分析我的成绩,看看哪门成绩下降了,然后指出我应该提高之处。<br><br>所以,有时我非常理解那些教师家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要求比较高,对孩子管束比较严格,孩子在学业上的压力都很大。<br><br>其实,我们现在更科学的观点,是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不仅是学习成绩,而是智商情商,精神和肉体各方面都健康的孩子。<br><br>可是,那个年代的父母,只会给孩子最朴素的爱,他们的认知,决定了他们的行动。他们不会想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速度已经超出所有人的想象。<br><br>4<br><br>父亲就是一个普通人,他在老家生活了一辈子,见过的就是那么多。我们不能要求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中学教师,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br><br>所以当我和老公要离开家乡,远走深圳发展时,父亲只是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个女儿女婿要做的事,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br><br>我们在深圳打拼了五年,就买了房子车子,把父母和孩子接到了深圳。<br><br>我们带着父母去广州珠海旅游,他们感慨说,这边这么漂亮,早知道当初不拦着你了。要知道,当年我们离开家乡,母亲可是哭喊着不让我走的。<br><br>当年我跟母亲说,我在深圳站稳脚跟,就把你们接过去。可是母亲对我全无信心,说你在那边吃不上饭怎么办,离家那么远,没有家人照顾怎么办呢?<br><br>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他们可以为了孩子,付出所有,不求回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br><br>有时我想,这些父母怎么这么傻呢?就不能象西方的父母一样,多为自己想想,过自由快乐的生活嘛!<br><br>其实他们也会狭隘,也会自私,但是身为儿女,我们要尽量理解包容年迈的他们,不必苛求完美。<br><br>人无完人,对朋友外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父母。<br><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公众号:午后闲聊</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