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三哥

湖心岛

<p class="ql-block"> 三哥高树德</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三哥</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三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三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怀念三哥</b></p><p class="ql-block"> 转眼,三哥树德离我们而去已经两年了,往事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在兄弟六人中我排行老五。大哥、二哥和姐姐与我年龄差距大,在我记事时他们都已经结婚成家,在外单独生活了。树德三哥是我们小哥四个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家庭中与我接触最多、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哥哥。有些儿时三哥帮我做出的选择左右了我的生活轨迹,甚至决定我一生的命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兄弟姐妹七人</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三哥、四哥、六弟</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三哥、四哥、六弟。</p> <p class="ql-block"> 兄弟妯娌游晋祠</p> <p class="ql-block"><b> 心里踏实</b></p><p class="ql-block"> 土改时我们家分得两间半房。从正门进屋的一间房为厨房,我家与对门老王二姐家共用,一家半间房。经厨房进到里面的两间房中间由过堂门连接起来,分为里外间。这两间房子担负着寝室、餐厅、客厅、书房等多种功能。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住在外间,我们弟兄四人住在里间。当时我们那里刚刚有电灯不久,而且经常停电,每到晚间摸黑睡觉时我心里总是有点“小害怕”。父母知道后就把我们睡觉的位置排出了顺序:比我大一点的四哥睡在炕头排第一位,我排第二位、六弟排第三位,年龄最大的三哥睡在炕稍,给我们“断后”。这样,前有四哥做“前锋”,后有三哥“断后”做依靠,我心里踏实了,不管有电没电我都睡得安稳香甜。这样时间一长,自然增强了我的“底气”,渐渐培养了我“做事”一往无前,“打仗”无所畏惧的品格。小时候在外面玩,不管是多大的孩子,只要是“招惹”了我,都逃不过被我一通暴打,所以大家都管我叫“五阎王”。记得我们“道西”和“道东”小孩“打群架”时,我往道中间一站,“道东”的小孩全退了回去,没有一个敢往前冲的。有一次,我早晨还在家里睡觉,邻居家的一个孩子的家长就找到我家来,跟我爸妈说我把人家孩子给打了。还有一次,一个大孩子的家长找到我爸爸,说我把人家孩子打的不敢上学了。为在外面打仗这事,小时候我没少挨父母打、被罚跪。</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我</p> <p class="ql-block"> 兄弟情深</p> <p class="ql-block"> 兄弟妯娌出游</p> <p class="ql-block"> 我和二哥三哥四哥六弟</p> <p class="ql-block"> 我和二哥三哥四哥六弟</p> <p class="ql-block"><b> 提前上学</b></p><p class="ql-block"> 从小我就爱和大孩子一起玩。当我六周岁时,院里与我一起玩的小朋友都到了上学的年龄,纷纷上学了。三哥看我在家孤孤单单,就领着我去上学。当时学校规定7周岁才能上学。由于三哥从小学习好,曾在小学升初中时全县考第一,初中升高中时全县考第一,在老师心目中有地位,至我到一中任教时,一些老师仍然用三哥刻苦学习的事例引导学生,所以三哥跟招生老师一说,我便顺利入学,在六岁时就提前一年上学了。谁知,提前上学这一步却决定了我一生“早上学、早毕业、早工作、早退休”的生活轨迹,当我46周岁时就已经工作满30年正式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 难得的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三哥在哈与侄儿侄女照</p> <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照</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生时代照</span></p> <p class="ql-block"><b> 再次求学</b></p><p class="ql-block"> 1965年小学毕业,在通过文化大革命前最后一次中考,我考入了县里最高学府-林甸一中。在中学只上了一年文化课,文化大革命开始就停课“闹革命”了。到了1968年,我们从初一到高三的六届学生(俗称老三届)一起毕业、走出校门。老三届学生的去向:一是入伍当兵;二是分配工作;三是上山下乡。这三个去向的前提条件都是年满十六周岁,我当时只有十五周岁,啥条件都不够,哪也去不了,就成了老三届学生中的第四类情况“社会浮闲人口”。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只好自己出去找事干。经街道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介绍,我到县糕点厂当了一年的临时工,1969年,当我年满16周岁时就下乡到林甸渔场(当时的五七干校),作为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劳动。1970年,毛泽东主席亲手题写校名、曾培养出全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的克山萌芽学校(后来的克山师专、合并到齐大)率先复课,召收工农兵学员。当时到我们渔场负责招生的县教育局干部是三哥同学薛喜财,听说我是高树德的五弟,就与场领导串联,推荐我入校学习。这样,经贫下中农推荐、渔场革命委员会审查、学校革命委员会批准,我有幸作为首批工农兵学员,到全国唯一复课的克山萌芽学校读书。1972年1月份毕业后被县教育局分到我曾经就读的林甸一中从事教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 糕点厂的师傅们送我履新</p> <p class="ql-block"> 与五七干校部分知青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与萌芽学校部分同学于家乡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在萌芽学校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在萌芽学校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在萌芽学校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在萌芽学校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在萌芽学校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从军入伍</b></p><p class="ql-block"><b> </b>1972年底从在职人员中征兵。由于政策规定,在职人员当兵将来复员转业仍然回原单位工作,年轻人都想出去见见世面,所以当时要求当兵的人多,名额少,竞争特别激烈。为了能够为我争取到一个当兵的名额,三哥找到了曾经的同班同学、当时的一中校长胡景和,已经当了教育局长、三哥曾经的班主任老师刘荣,经他们与县武装部争取,把当兵的名额分配到一中一个,经体检、政审合格,我顺利入伍当兵。在部队服役二十多年,一直从事政治工作,由战士发展到正团职干部,被授予上校军衔。退休后移交到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p> <p class="ql-block"> 学校教职员工送我入伍留影。</p> <p class="ql-block"> 老师同学朋友送我入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入伍不久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入伍后与三哥四哥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和儿子与三哥</p> <p class="ql-block"> 入伍后经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伍后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伍后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伍后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 入伍后经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伍后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伍后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伍后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伍后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 荣立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伍后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伍后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授予少校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晋升中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珍宝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晋升上校</span></p> <p class="ql-block"><b> 支持办学</b></p><p class="ql-block"> 为尽快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节奏,我较好地坚持“两调、两打、三练”,即:“调整情绪,调剂伙食;打太极拳、打乒乓球;练书法、练摄影、练微机操作”。三哥写诗赞扬我爱好多:“翰墨飘香书法展,拳剑舞蹈青春现。乒乓球艺激情满,摄影晖映霞满天。”几项坚持均有所收获:微机用五笔字型打字,每分钟能打40多字;太极拳在参加全市运动会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中荣获第七名;乒乓球在我们干休所获单打第一名,在全市民政系统比赛获单打第三名,在全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获单打第32名。练字应用到了儿子办学教育中。我曾书写了幼楷、正楷、行楷、正楷提升四本规范字教材,编写了行楷、正楷提升教学两本讲义,应用于儿子创办的书法学校教学中。三哥写诗赞誉我帮助儿子办学。赞树全办学:“超越自我往前行,审时度势力无穷。目标长远不辞劳,一路光彩照征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退休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三哥女儿到书法学校看望我</p> <p class="ql-block"> 练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练笔</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硬笔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硬笔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硬笔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软笔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软笔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软笔字</span></p> <p class="ql-block"> 三哥挥毫</p> <p class="ql-block"> 自喜</p> <p class="ql-block"> 三哥示范书写</p> <p class="ql-block"> 兄弟点评</p> <p class="ql-block"> 我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三哥虽然平凡,但人品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让人信任。在我人生关键的几步,三哥出面,难题迎刃而解,成就了五弟,充实了自己。“知足”一诗应该是三哥的内心写照:独特织锦色彩斑,根根丝线七浆染。回忆珍珠岁月磨,经常欣赏咫尺间。快乐知足新常态,万事如意顺自然。智慧金玉穿红绳,轻松愉快福寿绵。</p> <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的三哥</p> <p class="ql-block"> 旅游中的三哥</p> <p class="ql-block"> 三哥三嫂</p> <p class="ql-block"> 三哥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外甥女陪同兄弟姐妹游晋祠</p> <p class="ql-block"> 兄弟妯娌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和爱人与三哥、四哥、六弟三家的一部分家人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三哥作诗、书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