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灯 指 路 我 前 行——写在建党百年之际

沂源一中教务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 灯 指 路 我 前 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在建党百年之际</p><p class="ql-block">沂源一中85岁退休教师中共党员高翥梅</p><p class="ql-block"> 济南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从小到上大学的20多年里,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的地方。黄河的水、趵突泉的泉、大明湖的荷花、千佛山的石、植物园的花草、动物园的老虎和长颈鹿;城里的街和巷,商埠前的大马路,看过了,也不知走过多少回。多少年了,一闭眼就在脑海里清清楚楚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故乡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无时无刻都在眷恋的地方。在这里,我长了身体、我学了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一盏明灯”在我心中升起。让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如何度过才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济南解放的第二年,十二岁的我,才与众多的小朋友一齐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进了芙蓉街小学,上了三年级。来之不易的学校生活,我十分珍惜。很快我当了班长,1950年济南市少先队建队,我戴上了红领巾,当上了副大队长。从此,红领巾天天飘在我胸前,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的队歌,一蹦一跳地来往在芙蓉街、卫巷、南城根之间。每周一升国旗,我指挥全校师生高唱国歌:“起来!起来!-----前进!前进!”更有幸的是我参加了济南市少先队第一批暑假夏令营,上千人的学校,两名代表我是其中一个。我骄傲,但我更自律,我知道今后我的一举一动,将有不少人看着我。两个星期的苏联式夏令营,让我长了不少知识,初步知道了什么是共产主义,有志者要为人类做贡献。不久,我写了入团申请书。为此,王校长在毕业时特意对我说:“因为小学没有团组织,希望你上中学后继续努力,取得更大进步!”</p><p class="ql-block"> 1952年我顺利地考上了济南一中,进了班委,我牢记王校长的嘱咐,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干好学校和老师安排的各项工作,不久入了团。初中三年级时,我被学校团委聘任当上了初中一年级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直到高中毕业。每到星期六下午,我就与我的队员们,按照团委和大队的统一指挥,组织队员们学习先烈的英雄事迹,学唱歌学跳舞,也走出校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好事。四年的辅导员工作,费了脑子,花了心血,跑了不少腿,但是锻炼了我,更可喜的是让我爱上了老师这一职业。初步体会到老师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立志当一辈子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团组织的教育下,我进一步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邱少云、黄继光,特别是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女劳模郝建秀的事迹,对我感触最深。是他(她)们不断地鼓励着我,要成为一个有本领对社会有用的人;鞭策着我努力、再努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劲头十足的我顺利的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p><p class="ql-block"> 1958年,我接到了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圆了我的大学梦。说实在的这份录取通知书,我是有些失落感。面对曲阜师范学院,我落泪了。上师范当老师是我早就定下的目标——人类灵魂工程师。只是曲阜师范学院不是我的第一志愿,我有点难以接受。为此,教导处李主任开导我说;“能录取又符合你的理想就很好,不要在乎什么学院。”回家父母也说:“管他什么学院,有学上就好,你可是咱高家的第一个大学生!”听听这些话我也就心安了。</p><p class="ql-block"> 开学那天父亲送我上了南去的火车,走进曲阜师院的大门,那欢迎新同学入学的场面,就让我忘记了第一次远离父母的担忧。特别是我又受到老师的信任进了班委,这让我振作起来了,那些失落和自卑,也无影踪了。我事事从严要求自己。1958年正值全国轰轰烈烈大炼钢铁的年代,建高炉、搬矿石,做坩埚,天不亮就起床,夜间一两点还不睡,一连几十天。我的手啊,道道血口,艰苦的劳动锻炼了我的体魄。还有那瓜菜袋的岁月,也磨练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的生活能力,我都经受住了考验,受到了党组织的信任,成了党的培养对象。我心中的那“盏灯”仿佛更亮了。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61年春,正当我信心百倍为实现理想和完成学业而努力拼搏的时候,母亲病重,我不得不休学。母亲去世后,经济的拮据、弟弟妹妹的年幼,作为长女的我何去何从?为家,停学在济南就业,这是条顺路,又有几个不错的单位接受我,这可是就业的好机会。</p><p class="ql-block"> 失去母爱的心痛、复学和就业的矛盾,使我好像陷入了深渊不能自拔。我苦恼、我思索,也回忆了我走过的路:小学我在少先队队旗下的誓言……,中学我在团旗前的宣誓……,大学期间我听的党课……我明白了“革命尚未成功,愿望还没有实现”。于是,我决定了复学。复学后,系党总支念及我原来在校的表现,安排我进了新班的班委,还特批给了我助学金。我下决心,一定克服学业上的不衔接,和思母念父的种种困难,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p><p class="ql-block"> 1963年夏,我顺利完成了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毕业分配的去向,摆在我的面前了。论表现,论家庭的实际情况,我该去哪很明显,无人攀比,也无人说不!可就是在那年,周总理在北京向应届大学毕业生,发出了“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边疆”四个面向的号召。院党委一传达,全院就不平静了。我的思想斗争也相当激烈,我越想越觉得周总理的那话,仿佛是对我说的。是啊,国家要富强、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些地方最需要人才。我从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天起,不是就“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吗?为培养我成才,在我面临辍学的时候,不是因为有了助学金,我才能完成了学业,成了合格的大学生吗?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级动物。这情我没有忘,也不能忘,我决定去山东最缺人才的临沂地区任教。当我把决定写信告诉父亲时,父亲在回信里是这样说的:“我文化水平低,思想又旧。你是大学生了,有文化,受党的教育也这些年了,应该知道怎么做 ,家里一切都好。你自己做主吧!”父亲是这么开明和大度。就这样,从1963年至今,我与爱人一起在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在那盏明灯的指引下,曲曲折折地走过了五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沂源县,人穷、山秃、水不畅、车不通。至今我还清楚得记得在从学校去临沂的路上,那个好心的司机对我说的话:“去那,可千万别去沂源县!”。按原分配方案,我与爱人是留临沂的。我们之所以最后落在了沂源县教育局,是因为分配沂源来的同学予以拒绝,带队老师作了难,我和爱人又把这“难”为带队老师解决了。来沂源后,县城我们没能留下,我与爱人又去了距县城八十里的原沂源一中任教。从此,我也就开始了在这离乡背井的地方,与那些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难,一直在纠结着,也前进着。</p><p class="ql-block"> 对六十年代的热血青年的心,80后、90、00后们是难以理解的。我生来性格倔强,宁折不弯。这性格促使我,教书育人牢记心间,在工作上我尽心尽力,关心工作胜过关心自己,爱护学生胜过爱护自己的子女。一干就是十七年,无怨无悔。十七年的生活,不能说是一贫如洗,养育了女儿,还有一堆书、报纸和杂志,其他一无所有。</p><p class="ql-block"> 1980年我们夫妇调进了县城,共同挑起了送高考的重担。1983年园了我几十年的梦,我在党旗下宣了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从此,我像加了风帆的船,早上我跟学生一起跑操,晚上熄灯后去查宿舍。一干又是十多年。我全力以赴地教,学生们刻苦努力地学。教材不全,找;找不着,自己编。我与爱人一个寒假日夜奋战,连过大年吃饺子的事都没顾上,一本十几万字的《写作参考资料》初稿有了。那张张卡片贴起来,就像派出所的户籍簿一样。开学后,师生齐动手刻的刻,印的印,人手一册,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份材料,还广泛传到临沂地区的其他区、县,有的还进行了翻印和抄写。我们还把个人订阅的《人民文学》、《小说月报》、《诗刊》、《文汇报》都拿出来让学生们课余时间传阅。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学有目标、赶有方向。经学校领导批准,我与高中语文组的老师们学习外地的经验,成立了《红枫文学社》,出了社刊——红枫小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韩作黎,为小报的题词是:“团结起来,为繁荣校园文化而奋斗。”老校友知名作家刘玉堂手拿着铅印的小报回忆说:“当年我办文学社,只是出了油印的小报。你们发展下去,前途无量!”。小报不但在校内、县内、省内交流,也与全国各地的文学社进行了交流。高一学生刘文庆的《闲话——粥》一文,竟被当时的国家级刊物《中国校园文学》刊用,还有几篇学生的习作被《中学生优秀学生作文选》登载了,这些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从此,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娃先后进了大学门。</p><p class="ql-block"> 除了教学工作外,我还当了几十年的班主任。人们把班主任工作比做“针线箩筐”,我觉得千真万确。这工作从大处说,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大事;也有涉及到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煎饼、一块咸菜、一张纸、一支笔……的小事。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要管、生活要管、卫生要管、交友要管、课内课外、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等都要管。宽无边、细无限。我也就在这无边与无限中,不断地奔波着。几十年过去了,学生们的年龄增长了、脸上皱纹多了,头发也白了,依然没有忘记我们夫妇,寒暑假的来访,节假日的电话更是不断。还有那现代化的电子邮件,也经常传来。我常说:“我是拿着国家的工资,做了我应该做的一些事情。”可学生们、家长们给了我这许多的安慰,这些安慰使我快乐着。这些快乐,也促使我克服了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我被赶往草埠煤矿下煤矿几十天,我没有怕、也没有退缩,相反,我与工人们相处的很融洽。他们说;“高老师你别走了在这里你就是工人阶级了”;去大山里整大寨田,一住就是好几天,我没有犹豫过;爬高山植树、抗旱,尽管有吃奶的孩子,我也没落后。想想当年母亲让我学做饭、做针线,我曾信誓旦旦地说:“将来工作了,吃饭有食堂,穿衣有缝纫店”。可二十几年后,小家人口不断增加,可那50元的工资,十七年分文无增。我与爱人精打细算,以菜代粮艰苦度日。我跟婆婆学会了推磨、压碾、摊煎饼、做豆腐、向伙房工人学会了烙东里大饼。没有煤烧,我早起晚眠去扫树叶,刨玉米茬和麦茬。还有那一家几口冬天的棉、夏天的单,也都是我利用节假日操办的。谈何容易!幸亏父母给了我一个好身体,老师们给了我文化和知识,党让我明白了人为什么活、应该怎样活着。</p><p class="ql-block"> 想想几十年来,每到一个关键时刻,是党给我指明了方向,给了我力量,我不仅没有走弯路,还健壮的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上,战斗了三十年。我不只是一个合格的中学高级教师,还是沂源县的第一批拔尖人才,先后获得市、县两级优秀教师称号。我来世已经八十五岁,在沂源工作生活了五十八年,两倍于我的故乡济南。如今我已退休多年了,我爱我的故乡济南,我也爱我与之奋斗、生活了五十八年的沂源。在沂源这块土地上,有我的脚印,有我的汗水,更有我用心血灌注的无数棵“幼苗”已长成了大树“栋梁”,分别工作在国内外各条战线上。国家的发展与强大有他们的功劳,我欣慰,使我更感到五十八年前的选择是对的。再看看眼前的沂源,原来的秃山变成了绿山、花果山。当年县城唯一的一条通往张店的小土路,如今已成了十几米宽的绿树成荫的柏油大马路。上百辆公交车、通往于县、市、省之间。近几年,那网约车,北上京城,南下上海,更是随叫随到。当年县城招待所那唯一的小楼,可是很显眼的,如今县城是到处高楼林立,竟让离开几年的沂源人,找不着北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学科学用科学、走出去请进来,使沂源有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县城的水景公园、农村的美丽村舍,大批农民进城购房居住、经商。还有那多家上市公司的沂源企业,未来更是不可估量的。</p><p class="ql-block">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我也成不了人民教师,更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将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到永远!</p><p class="ql-block"> 2021.6.19</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