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年风雨春风起 国泰民安念功臣</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偌大的疆域只是列强嘴边上的肥肉罢了!1921年“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产党庆工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军队抵御日寇,驱逐外辱,打倒军阀,统一中华,抗美援朝御敌于国门之外……在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过程中,红旗所向便是兵锋所指,让红色成为了敌人的梦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危思良将,国难见忠臣。回首百年,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是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奋斗的人民英雄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大王杖子乡山嘴村这些可敬可佩又可爱的老兵故事,他们曾经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且如今他们这些人及其事迹几乎全部消逝,他们没有得到英雄的礼遇,甚至连名字几乎都没有被后人记住!今天我们本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使命,让我们一一记住他们及其他们的事迹吧!他们是:</p> <p class="ql-block"> 杨起发(1922——1985)大王杖子乡山嘴村范杖子组村民,1941年参军,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八路军,自己亲手杀过鬼子。他说,在战场上就是把自己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你狠敌就弱,你弱敌就强,根本没有害怕的空隙,所以一次次战斗下来,脑袋还在脖子上,这就是胜利!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被编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兵团,解放战争爆发后随军南下,参加过很多战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连自己都记不清身体流了多少血。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的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相互不能联系的孤立境地,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他跟孩子们说过,在一次战役中,敌人的一颗炮弹下来,整个一个连队就剩下他一个人,左太阳穴被弹片打伤,留下一个长长的疤痕,他幸运地活着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且还是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他住过防空洞,吃雪就炒面,也和敌人持刀肉搏,所有志愿军战士经历过的,他都经历了,他给家人说过战争中的军人就是拿着双脚和敌人的汽车轮子赛跑,那就是夜晚行军白天打仗,休息的时间都在行走,就连撒尿的空儿都没有,排泄都是用出汗的方式来解决。行军打仗身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干粮袋子,也就是说我们的天下是用小米加步枪从敌人的洋枪洋炮中夺取的。有多少战士倒下了,用了多少英雄的鲜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幸运的是得到了抗美援朝纪念章,也有勋章!并且活着回到了祖国的怀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一个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复员后就在我们的故土上默默地生活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由于行军打仗落下了哮喘病,常年累月都不能躺着睡觉,都是用双膝跪着休息,生活也是很贫苦,劳动能力很差,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向政府伸过手,直到去世也没有享受到政府的优待!</p> <p class="ql-block"> 徐子学(1933年1月——2007年)大王杖子乡山嘴村范杖子组村民。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随军南下,参加了辽沈战役著名的黑山阻击战。那是1948年10月20日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下辖第28师、第29师和第30师,总兵力将近四万多人,而敌人廖耀湘西进兵团有十五万之众,敌我双方兵力悬殊,但是我们的将士没有被敌人吓倒,死守阵地五天五夜,徐子学就是这些将士中的一员,他说,当时我军多次与敌人发生白刃肉搏战,阵地还一度失手,伤亡惨重,剩下的战士们在将领率领下毫不退缩,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钢铁意志,用血肉之躯守住了阵地,使敌人未能前进一步。10月26日,他们又同从锦州昼夜兼程赶到黑山的我军部队一起全歼廖耀湘兵团!他说这次战斗最好的战友都死在了战场上,他是个幸运者看到战斗胜利,拿到了功勋章!后来他就在二十一兵团十四师工兵连参加了解放北京的战斗,因为北京是和平解放的,他们在北京城外守战十多天才得以进驻北京城。解放初期,他晋升为副班长。全国解放后听从国家号召复员回乡参加家乡建设,一干就是几十年,朴实,勤劳,为家乡建设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高青权(1915——1995)大王杖子乡山嘴村范杖子组村民,他参军时已经30多岁了。在四平战役时他是担架队成员,他说,那是1946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战斗打响了,在激烈的战斗中伤员非常多,他连续七天七夜都没有睡觉,不知有多少伤员被他抬到驻军医院,他为伤员担心过,也为伤员难受过,当看到伤员处于昏迷状态时他提心吊胆,生怕伤员牺牲了,有时看见伤员穿得单薄,他就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他救出的伤员有的活下来了,也有的抬着抬着就牺牲了!当时战场上是血流成河。老人在回忆这种场景的时候还依旧泪流满面呀!四平因为地势原因,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斗打得非常艰难,双方伤亡都很大,战斗持续时间很长。高青权老人说,他一抬就抬了三个多月担架,抢救的伤员不计其数,有男的,也有女医生,有指挥战斗的将领,也有普通士兵,他亲眼见到千千万万个烈士在流血牺牲,才有了战争的胜利,才有了胜利后的好日子。因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高青权老人觉悟非常高,复员回到家乡后,任劳任怨地工作,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困难,当儿女催促他向政府要待遇时,他却说,和那些牺牲了的战士们比,我已经挺幸福的了,享受到了今天无忧无虑的太平生活,还有啥不知足的。直到逝世也没有向政府申请过任何待遇!</p> <p class="ql-block"> 刘奎(1932——1991)大王杖子乡山嘴村毕杖子组(原小井子)村民。他的参军史很是独特,也说明了在战乱年代百姓的日子该有多么不安宁!那是1946年的春天,14岁的他在小井子通往北炉的一个山坡上和小伙伴一起放羊,当时过来一高一矮两个人,高个儿的打听去北炉的路,刘奎就指给了他们,这时候高个儿的人说你喜欢当兵吗?他二话没说就跟着这两个人走了,并且嘱咐小伙伴回家告诉家里一声,当时父母知道后追到凌源,也没有追上!从此他就踏上了军旅之路。到了部队他才知道那两个人是征兵的,高个儿是个团长,才十四岁的他就成了团长的警卫员,一干就是四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说,战争年代当兵的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子弹总是在头上乱飞。在辽沈战役中,随军打仗,打打走走,为了躲避敌人围追堵截不知得走多少路,一个除夕之夜就要转移四个地方,还差一点中了埋伏。他给我们讲了他无意之中救了部队的故事。那是除夕之夜,部队正在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已经转移了三处,此刻正在认为很安全的山沟里驻扎休息。因为他年幼喜欢枪,在休息时擦拭手中的枪,不小心枪走火了,可这时枪声四起,原来敌人早就发现了目标正在包抄过来,幸亏这一枪,部队才有幸及早发现敌人并逃出包围圈,过后当部队领导调查是谁发现敌人时,他一五一十把自己擦枪走火的事儿说了,领导只是说这个火走的是时候,就不惩罚你了!他才免于一次惩罚。当时他还告诉我们这是他无意之中立的战功,却没有军功章。四年后,他又到军校学习了二年,他的文化就是在部队学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他是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他是炮兵,用大炮和敌人打仗的,每一次战役都是从开炮开始的,敌人的炮弹在我们阵地上横飞,志愿军的炮弹只有在敌群中爆炸才是最解恨的,这是他的亲身经历。朝鲜战场上物资匮乏,寒冷的阵地上经常没有食物和取暖的棉衣,他吃雪就炒面,吃冻得很硬的窝头,手脚冻得麻木难忍,但是他是幸运者。朝鲜战争结束后胜利回到了祖国!并且也获得很多荣誉,看看他的功勋章吧!</p><p class="ql-block"> 1958年他复员回到家乡,参加到建设新中国的队伍里,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里该受的累受了,该吃的苦吃了,自始至终无怨无悔!因为在部队吃凉的啃硬的,好好的一口牙齿过早就坏掉了,所以胃病伴随他30多年,那时候农村缺医少药,加上生活困难,缓解他病痛的良药就是小苏打,村里人都知道他每天都在大把大把地喝着小苏打。他在有生之年曾两次胃穿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跟政府索要过待遇,一次病重生产队里批一棵老杨树准备给他做寿木,等病好转后,被他拒绝了!最后病逝时还是用了他自己准备的水泥棺木。他就这样默默无闻奉献了一生,用他的话说就是不能给政府添麻烦。</p> <p class="ql-block"> 于维新(1929年1月——1989)大王杖子乡山嘴村国杖子组村民。1947年参军入伍,参军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成为了一名骁勇善战的侦察兵,他的任务就是在每次战役前侦察敌军的动向,为我方炮火进行目标指示,对敌军重要军事目标的侦察,都是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潜伏,有时为了摸清敌人情况,侦察到准确的敌人目标,他们需要整夜整夜地潜伏,连蚊虫叮咬都得忍受着,不敢动,暴露目标就预示着战斗的失败,所以做一名侦察兵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行动上还必须迅速灵活!他多次顺利完成侦察任务。可是,在1948年9月塔山阻击战前夕执行任务时,他左小腿被流弹弹片击中,小腿软组织受伤,行动不便,因此退出侦察班,转到后方治疗,当时所在部队番号是晋察冀辽军五独立八师二十三团二营六连,他时任副班长。养伤治疗期间被定残疾三等乙级。1949年2月复员回乡务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继先(1923年3月——2000年2月)山嘴村山嘴组村民。讲述人孙彦(孙继先二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是1945年8月参加的八路军,后来改为东北野战军又改为四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参加大小战役30多次,身体多处受伤,伤残等级二等甲,在所在连队担任事务长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8日参加了解放凌源的战斗,后来又参加了解放建昌,喀左,朝阳等战斗。1948年1月19日农历正月十四,沈阳的天空阴沉沉的,似乎一场大雪即将来临,傍晚果真下起了大雪。在夜幕的掩护下,解放军各参战部队借探照灯闪过的间隙,悄悄进入到攻打新立屯守敌的阵地,阵地距离新立屯大约一公里左右。此时气温下降到零下18度°左右,雪越下越大,父亲所在部队的战士们趴在雪地上(每一个战士的棉袄都反穿着用衣服里子做掩护),战士们都屏住呼吸恐怕惊动了炮楼上站岗的敌人。就这样潜伏到凌晨3:00点钟,三颗信号弹划破夜空,此时虽然正在下着大雪,但红色信号弹清晰可见,战斗打响了,枪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守敌之火力非常凶猛,城堡上的重机枪像火舌一样向我方阵地扫射。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又冲上来了!反反复复,战斗非常激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在我军的勇猛攻击下,守敌终于顶不住了,他们把所有重武器都调入西门(我父亲所在连队就在西门外打埋伏),准备从西门突围向阜新方向逃跑,此时,整个战场枪林弹雨,硝烟弥漫,虽是白天却如夜晚,几米远都看不清人,到了下午2:00左右雪已经停止了,天还在阴着,白雪已经失去了本色,血水已经把地上的积雪染成深红色,一片一片铺满大地,当时战场上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这次战役共歼灭新立屯守军国民党49军26师9000余人。这次战役也为辽沈战役扫清了障碍,是辽沈战役的前奏。我父亲所在连队战士包括炊事班在内仅剩3人,其余全部壮烈牺牲了,打扫战场时有两位战士身负重伤但能喊救命,于是得以获救。而我父亲多处受伤左腿被炸断已深度昏迷。到了晚上6点左右天已大晴,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正月十五),看上去是那样皎洁。这时我父亲渐渐苏醒过来,第一眼就看见了这轮明月,就想着我一定要活着回去和家人团聚,他就用胳膊支撑着向前爬着,不知触碰过多少硬邦邦黏糊糊的战友尸体,最后终于在半夜时爬到一个老乡家里才得以获救(解放后他们三位患难战友还有联系)。</p> <p class="ql-block"> 由于伤势过重,我父亲就被转入后方医院接受治疗。大约一年左右,1949年9月伤养好了后出院荣转到地方工作。回到家乡后,当地政府安排我父亲筹建大王杖子供销社工作并担任第一任供销社主任。1953年又被安排到宋杖子乡筹建卫生所工作。1956年又被政府调回到大王杖子乡筹建卫生所工作并担任所长。后来卫生所升级为医院我父亲又担任院长。在工作中,他始终兢兢业业,不论对待什么样的人都和蔼可亲,从不和人发脾气。有人问他,你为啥那么有耐心对待每一个人,从来都不急不恼的?他说,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呢。所以我父亲一生全心全意为革命工作,也为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扬友春(1926——2010)大王杖子乡山嘴村范杖子组村民。据扬友春老人生前说,他是1947年参军的,当时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过辽沈战役。由于他性格温顺老实厚道,又勤快,当兵不久就做了炊事员,战争年代的炊事员,用一句老话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断粮少柴的时候非常多。作为一个炊事员不论啥条件,到了宿营地就得支起锅来给战士们准备饭,有时候准备到一半突遇敌情紧急,又得赶紧收拾锅灶出发,炊事员行军不是背着锅就是挑着粮,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锅碗瓢盆等。每一件都是不能丢弃的宝贝,携带的东西要比步兵沉好几倍,还得赶上大部队,跑步行军的时候很多,所以扬友春落下了哮喘病!在粮食供应紧张的时候,作为炊事员的他们还得到野地里去挖野菜充饥,尽管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他们却都自觉让战斗人员先吃,经常挨饿的反倒是炊事员。不论战况如何,到了新的宿营地,炊事员再苦再累也得找水找柴,有时候油米盐等不够还得到驻地的老乡家采购或兑换。战士们在战况好转时可以睡上一觉,而炊事员不能,有时候天寒地冻的,他们还给战士们熬点姜汤取暖,弄点热的洗脚水解除疲劳。所以,虽然他们不直接冲杀在前线阵地,但是每一次胜利的背后炊事员都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他又是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断水缺粮的时候更多,为了一滴水一粒粮食不知牺牲了多少志愿军战士,水和粮食就是炊事员们的生命,当时战斗打的艰难,炊事员们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雪当做水,炒面当做干粮的时候非常多。所以扬友春老人落下了很多疾病,复员回家乡之后生活又比较困难,到了40多岁还没有成家,后来经人介绍才结婚,妻子也有毛病,生活很是困顿,房子破旧,政府就给盖了两间平房,但是没住几年他就去世了。只生了一个女儿给他养老送终的。</p> <p class="ql-block"> 孙继廷(1929——1982)大王杖子乡山嘴村山嘴组村民。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在部队的番号是四十六军一三三师三九八团,参加过解放战争。解放之后,又加入了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提前入朝,在朝鲜战场上参加过很多战役,最难忘的是砥平里战役,这次战役是在1951年2月14日爆发的,在这个没有星光的夜晚信号弹在砥平里四周同步升起,军号声也响起来了。七点整我军的炮弹暴雨般地落在了美军的防御阵地上,志愿军手持冲锋枪,携带着绑在长长的木棍上的炸药包,扛着爆破筒炸开进攻路线上的障碍。志愿军闯过了美军铁丝网甚至雷区,尽管大多数战士都在这个过程牺牲了,突击连得手后更多的志愿军战士沿着被鲜血染红的山坡向上冲,一次接着一次,前面的同志倒下了后面的又冲上去,有的战士趴在铁丝网上供后面的战士往上冲,也有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枪口的,最后终于攻破敌人的防线取得了胜利,可是我军伤亡也非常惨重,孙继廷也身负重伤,后背留下了很多伤疤,残留在身体里面的弹片至死都没有拿出来。</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看看这些功勋章吧,它是一个个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老兵,留给我们唯一的纪念。它也告诫我们子孙后代不能忘了夺取江山的烈士,不能忘了守住江山的老兵们!</p> <p class="ql-block"> 孔繁良(1933——2011)大王杖子乡山嘴村马杖子组村民,参军复员后成为工具厂职工。1950年12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入伍参加了</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志愿军。 所在部队番号是六五军一九四师五八二团,时任通讯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伍后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就直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当时他们所在驻地每天都会遭到美军飞机多次轰炸,1950年12月31日攻克汉城的第二次战役就打响了,孔繁良所在通讯班,负责保障司令部与作战部队的通讯畅通,抢修线路都要冒着飞机轰炸的炮火工作。有时不论黑夜白天排查线路都要在荆棘中摸索爬行,有时手脚划得血肉模糊,衣服刮得破烂不堪!一旦有线路不畅通了,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进行抢修。</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抢修志愿军指挥部与苏军指挥部之间的电缆时,敌人的一枚炮弹就在他们身边爆炸了,孔繁良当场就失去了知觉,据他自己说,不知道自己伤得啥样,也不知道和自己一块抢修线路的还有几个人活着,更不知道自己昏迷了多少天。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他已经住在国内的武汉医院里了。他这才知道自己的左大腿上三分之一处被炸伤,造成了股骨骨折,弹片把大腿的筋割断,由于筋断了所以把大腿上的肌肉割掉一块。从此走路就残疾了。不能再参加战斗了,在医院治疗好长一段时间后,被送到承德荣兵学校学习了3年。1954年孔繁良转入地方工作,不论在哪儿工作他都兢兢业业的,由于身体残疾,孩子又多,生活非常困难,这期间,他的本家兄弟们没少接济他家。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向政府提出要更多的待遇,每次跟孩子们说起朝鲜战场上的事儿,他都特别平静,从来也不跟孩子们炫耀什么。一直到去世,他腿上的弹片也没有取出来。</p> <p class="ql-block">听听孔繁良的弟弟孔繁清老人回忆哥哥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 张金明(1916——1988)大王杖子乡山嘴村国杖子组村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4月参军,当时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同时招兵,他和家人商量之后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时都已经30多岁了。参军后就随林彪大军南下,当时整个中原地区已经基本解放,举目黄河以北,只剩下河南的安阳和新乡两座孤零零的城市还在国民党的控制之下,但由于这两座城市在平汉铁路线上,大军要顺利南下就必须首先解放这两座城市打通平汉线。这也是国民党死守的原因,所以为了不使守城攻破,国民党也丧心病狂的破坏运输物资交通线。这时张金明做了一名物资运输兵,由于前线在打仗需要物资支援,很多铁路运输线被敌军炸毁,后勤物资供应难度大,他们的任务是援建铁路维护运输通道,保障战时供给,所以抢时间维修,有时敌军飞机反复侦察轰炸,张金明和战友们就在夜里抢修,不敢照明,有很多战友在这种情况下就被敌军的炸弹给炸死了!但是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和封锁,保证我军物资输送顺畅,才使解放军胜利解放了安阳和新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张金明自己说,在平津战役中他还是做运输外围工作,他还跟孩子讲过,当时连队有一个隐姓埋名女扮男装的战士,打仗非常勇敢,在一次负伤以后,医疗救护时才暴露了她的女性身份。这位女战士,在战斗中非常勇猛,杀敌无数,同伴根本没有看出她是女的。经后来核对这位女英雄就是三十家子战斗英雄郭俊卿,张金明也以自己和这样的战斗英雄同连队而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1日,张金明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向国民党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最终解放军占领了南京、上海、杭州和武汉等大城市,渡江战役胜利后他又随军南下广州进行剿匪。土匪非常猖獗,流窜在深山老林里,无恶不作,当地百姓又恨又怕,张金明所在部队,直入匪窝,擒拿头领,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当地的土匪在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围剿和人民政府的政治瓦解下基本肃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州等地的土匪清剿以后,他又跟随部队押解土匪俘虏到黑龙江香兰农场进行改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张金明响应国家号召退伍回乡务农,当时张金明就想过安宁的生活,不求什么高官厚禄,更没有以国家功臣而自居,只是默默无闻地为建设家乡做着贡献,很少向国家伸手要福利。他把孩子教育得都很自立自强,还送大儿子参军保家卫国。也算把他的优秀品质都传给了孩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金明老人的儿子张国忠,讲述父亲从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赵廷阳(1922年——1998年)大王杖子乡山嘴村国杖子组村民。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很多次战役。下面就听听他儿子的叙述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武(赵廷阳三儿子)口述,刘春芳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跟我们讲述过很多他参军打仗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他参加过攻打太原的战役。太原是阎锡山在山西长期统治的中心,防御体系严密,守军达10余万人,工事坚固,也可以说三年解放战争中太原战役是所有城市攻坚战里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惨烈、也是我军付出代价最大的一场战斗。父亲说在这次战役中,他没有被守敌的炮火击中,也没有被守敌的强大的攻势吓倒,总是冲锋在前,杀敌无数,越过了一个个关卡。就在城外发起攻城的时刻,他不小心双脚踩中敌人的地雷,只要一抬脚,就会粉身碎骨,还会伤及身边的其他战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父亲高声喊到:“我踩到地雷了!”当时正好排长听到了,就指挥其他同志撤出危险境地,找来工兵战士顺利把地雷排除了。父亲说,这也算他的命大,头顶上的子弹躲着他,脚下的地雷也奈何不了他!这场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开始,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长达6个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敌军13,5万人左右,我军4,5万人左右)。战斗中间我军因为一度伤亡过大而主动停止了进攻,这也是解放战争中罕见的!父亲说他的很多战友就牺牲在这次战役中,他是个幸存者。</p><p class="ql-block"> 他说:父亲还参加过平津战役。1949年春天,天津的国民党守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北平的国民党守军陷入绝境,当时守敌总司令傅作义要决一死战,父亲随部队围城待命,父亲说在北京城外的护城河里趴了三天三夜,也遭了不少的罪。直到我军在军事和政治的威慑下傅作义在协议书上签了字,北平傅作义所有部队25万守军按协议陆续撤出市区,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父亲才随军入城,结束了平津战役!</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父亲又随志愿军部队从辽宁丹东夜渡鸭绿江入朝。那时候父亲已经成为一名炮兵战士了,我们都知道在朝鲜战场上最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吧!恶劣的天气非常寒冷,气温下降到零下40多度,当时父亲在我军高地待命,穿着单薄,没有遮风挡雪的地方可藏,有很多战士都冻死了,还有的战士手脚冻伤,当时父亲和几个战士躲在一个炮车里遮挡风寒经过了一夜。当凌晨看见总攻的信号弹升起时,父亲说手脚都已经不听使唤了,他们就用冰雪揉搓双手,舒活筋骨才能拿出炮弹准确发射到敌人的阵地。这场战役除了和敌人交锋牺牲的英雄之外,还有很多被冰雪夺走生命的“冰雕战士”,这些战士也是战争史上唯一一次得到敌方将领崇敬的英雄。父亲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钢铁战士,也是这些战士维护了和平,保护了国家!我能活着回来就是最好的回报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复员回到了家乡,不论做一个普通农民还是生产队队长,他都是以一个党员的身份做事,处处为别人着想,为国家利益着想,他教育我们,要想小家过得好,必须大家有余粮。大哥到了18周岁,父亲就响应国家号召送大哥参加了解放军,我们家两代都是军属。父亲在世时没有向国家申请过待遇,全心全意为家乡建设做出全部贡献,他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 刘长久(1927年1月20日——1989年3月17日)大王杖子乡山嘴村大东沟组(原小井子)村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口述人刘忠(刘长久的大儿子)整理者:刘春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是1948年参加的中国人解放军。参加过很多战役,并在行军途中练成了一名机枪手,因为父亲是个1,88米的大个,所以每次行军打仗都扛着125斤的重机枪。父亲说这个武器就是战斗中最好的杀敌武器,他视之如命根子,即使行军中再苦再累,到达宿营地也要擦拭一遍,练就了一手保护枪械好手艺。就是闭着双眼也能拆卸机枪并重新组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是一名杀敌能手,在平津战役中,他们一个班12个人在和敌人战斗中仅剩他一个人,他一气杀死敌人9名,他嘴巴被子弹打穿,鲜血从嘴里不断的流出来,后被抬到救护所抢救治疗。父亲说当时他们一个屋里住进9个伤员。当第二天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屋子里就剩他一个人了,问那些伤员哪去了?医务人员说:都牺牲了!这就是战争,残酷到有些事情真就不敢相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悲壮和惨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北平时,他也随军围城多日,当傅作义签字北平和平解放后,他又在北京休整一段时间后,随军南下一路走一路打,在剿匪战斗中英勇无敌。父亲说当兵行军那就是拿着自己的双脚同敌人的汽车轮子赛跑,一夜能走88公里,到了宿营地炊事班还没等把粥煮熟,紧张的战斗就开始了,一碗滚烫的热粥两口入肚!战争磨砺出很多像父亲这样的钢铁战士。父亲就是这样在部队扛枪打仗8年,立了很多战功,得到很多嘉奖,这些荣誉证书由于孩子多,都给玩丢了,有的就剩下一张证书的皮。</p> <p class="ql-block"> 李玉存(1920——2013)大王杖子乡山嘴村范杖子组村民。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入编部队番号是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师,他是副班长,参加过辽沈战役,他生前说在义县攻坚战中,战斗打得非常艰苦,敌人暗堡林立正面冲锋相当艰难。为了炸毁敌人的防御工事,有多少战士流血牺牲了。他记得当时我军有一个连队的4门大炮遭遇敌炮火机枪的压制,我方阵地被炸塌,但是战士们在塌方的阵地中抢出炸弹继续射击,抵抗敌方的猛烈炮火,最后终于守住了阵地,堵住了突破口,为战斗胜利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玉存老人生前还说过,战争就是在抢时间,争地盘,哪方跑得快争得了有利地形做阵地,也就取得了“地利”,所以老人说在行军路上没有时间吃饭,也没有时间喝水,更没有时间大小便,当水壶里的水喝光时,需要补水时,部队分段分班排号在有水源的地方补充。记得一次行军路过一个小村庄遇到一口水井,当时一个小脚女人在井边打水,部队就吩咐一个连队进行补水,那个小脚女人看见战士们渴得厉害,就主动用自己的木桶给战士们打水灌水,还回家取来食物分给战士们,战士们没有一个拿女人的食物,只是拿着灌满水的水壶继续前进。就是有这样铁的纪律才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就是占了“人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玉存老人生前还说过,行军打仗也有情绪低落、意志薄弱的时候,他记得在一次行军途中大家走得太累了,又渴又饿,当时他记得很清晰,正好在黄河边上,有几个小战士实在走不动了,也不想连累部队,就直接跳进黄河里了,想一想他们该有多么累,多么的无奈,在没有和敌人交锋时就放弃了生命!所以老人时时刻刻在教育子孙后代不能忘本,不要忘记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 白国珍(1933年——2014)大王杖子乡山嘴村范杖子组(原小井子)村民。1948年参军,部队番号是东北军区军械部五四三部队,参加过锦州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老人生前叙述,1948年10月14日,锦州城总攻开始。上午10时,600门火炮对城内进行破坏性射击,并在城墙上打开了多处突破口,锦州城内顿时成了一片火海,11时左右,随着炮火的逐次延伸,各突破口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展开了城防突破战。在城西北的突破口上,部队抵近到铁路路基下,向第二道工事发起冲击时,路基西侧铁桥旁一股敌人用机枪阻挡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当时白国珍所在连队一部分战士用爆破武器炸掉敌人的工事,一部分隐蔽转移到敌人右侧,端掉了敌人占据的有利地形,当时就有好多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了,幸运的是白国珍没有倒下随部队继续冲锋,经过一天一夜的殊死战斗,锦州战役胜利了,他个人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后来就转入军械部队,做外围工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部队工作积极向上,又立了三等功,还有物质奖励一次,被评为优秀团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54年7月15日复员,复员后在生产队担任食堂保管员,做到大公无私,工作兢兢业业,后来又担任生产队队长等职务。他家庭和睦,为人忠厚,他的家庭还被评为“光荣之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崔喜财(1929——2008)大王杖子乡山嘴村桃树园组村民。1947年12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3月4日参加了四平第四次攻城战役,老人说,攻打四平实际上就是抢时间,就是以接力赛跑方法接近守军,待守军机枪换装弹夹(带)间隙,一举突破阵地,以手榴弹及刺刀决定胜负的作战方式,敌人非常狡猾用各种方式阻挡我军进攻,他们在阵地前撒满大豆,想用这种战术阻挡我军,但战斗打响后,我军冲锋仍然超出了敌人的预料。黏稠的血液浸泡了大豆,尸体一层层覆盖在上面,后面的人踏着前面的尸体硬是冲进了守军的阵地,双方整整四进四出,杀到最后,我军占领四平,四平攻坚战宣告结束。老人生前说过,收拾战场的场景非常惨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收集交战双方士兵及平民的尸体拖到各十字路口中间,洒上消毒焚化药粉,进行焚化。弥漫全城的尸臭味让四平得到了“死城”的称号。所以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了!</p><p class="ql-block"> 崔喜财老人在1950年12月退伍,回到家乡后勤勤恳恳做了一辈子朴朴实实的农民。没有怨言,没有对政府提出过要求。这就是经历过战争血与火洗礼的淳朴老兵!</p> <p class="ql-block"> 卢秀山(1919——1984)大王杖子乡山嘴村范杖子组村民。由于老人去世早,又没有儿女,所以老人没有留下任何材料。只是侄儿听说过老人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些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说在朝鲜战场上一次急行军,走了三天三夜,一共走了500里,当时他是机枪手,朝鲜当时又是冰天雪地,道路上全是冰雪。肩上还扛着重机枪,在行军的队伍里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和“咔嚓咔嚓”冰冻的裤脚互相碰撞声。由于没有生火做饭的机会,一天只吃一顿“饭”,就是抓一把炒面就点冰雪,第二天还要继续走150里路,几十斤的重机枪压在肩上,就像背了一座山,每走一步都要比一般战士多付出几倍的力量,但是他从来没有掉过队。到了阵地还要修筑工事,架好机枪随时准备进入战斗。在战斗中他杀敌勇敢,枪法又准,立过战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复员后,由于战斗中做下了疾病,腰腿不好,又有哮喘病,都没有成家,所以一生都是孤苦伶仃的,65岁那年在养老院病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6位老兵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已经讲述完毕,在追忆他们事迹的过程中,我禁不住数次潸然泪下。他们没有牺牲在战场上成为烈士,却是把青春抛洒在战场上的勇士,他们没有在那个年代成为英雄,却在胜利的丰碑上留有鲜血和汗水。有了他们的奉献,才有了如今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宁。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他们的热血早已耗尽,尸骨也都掩埋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中。只有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留给了子孙后代,让我们世世代代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编辑 刘春芳</p><p class="ql-block">校对 孔祥萍</p> <p class="ql-block">村委会成员在搜集16位老兵的材料,并进行交流。在盖老师的指导下,准备筹建老兵故事展览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