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为何如山

林复礼

<h3><br></h3><h3>父亲节,是身为父亲的人静下来思考和总结的好日子。 一年365天,其实我们可以天天过父亲节,每天都有点父亲节的喜悦和任务。然而真到了父亲节,反而有点不知所云。这么多年,涉足不少领域,也担任过不少角色,今天才突然感到最重要的角色其实是当父亲。</h3><h3><br></h3><h3></h3> <h3><br></h3><h3>都知道父爱如山,但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读过这几个字,并且从文字、文化以及现实社会层面思考父爱为何如山。</h3><h3><br></h3> <h3><br></h3><h3>思考山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攀登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意义,以及一切与山和登山有关的东西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h3><h3><br></h3> <h3>凡涉及中华文化,就必然追本溯源到《易经》。什么是如山的父爱? 为什么父爱如山? 《周易》第52卦艮就是山。<br></h3><h3></h3><h3><br></h3> <h3><br></h3><h3>而在古代“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中:《连山易》的头一卦就是艮卦,所以这个艮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有重大的影响;《归藏易》以坤卦为第一卦,主要影响了道家;《周易》以乾卦为第一卦,主要影响了儒家。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大家,分别受到这三部易的影响。</h3><h3><br></h3> <h3><br></h3><h3>艮,是“止”的意思,在马王堆帛书《周易》写作“根”,《说文解字》解释为"恒”。其实,要点是“止”的智慧。无论是墨家还是儒家、道家乃至于中国化的佛家,都非常注重这一个“止”字:</h3><h3><br></h3><h3>— 儒家讲止于至善,知止然后有定;</h3><h3>— 道家也讲止,致虚极、守静笃;</h3><h3>— 佛家也讲止,叫戒定慧,叫做止观法门</h3><h3><br></h3> <h3><br></h3><h3>再有一个就是山本位,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兼山者,內一山,外一山,兩重山也。天下之理,即位而存,父有父之位,子有子之位,君臣夫婦亦然。富貴有富貴之位,貧賤有貧賤之位,夷狄患難亦然。有本然之位,即有當然之理,思不出其位者,正所以止乎其理也,出其位則越其理者矣。</h3><h3><br></h3> <h3><br></h3><h3>《易经 · 艮卦》</h3><h3>- 林克思</h3><h3>如艮之静,象山之坚;</h3><h3>独上高楼,望眼世间;</h3><h3>时行则行,时止则止;</h3><h3>行云流水,止于自然。</h3><h3><br></h3> <h3><br></h3><h3>艮者,山也、止也。行与止的辩证, 止于所不得不止。——林克思</h3><h3><br></h3> <h3><br></h3><h3>“登者,动也;山者,止也;登山者,行动静之道也。” ——林克思</h3><h3><br></h3> <h3><br></h3><h3>大智若愚,中智若庸,小智若巧。</h3><h3>愚者移山,勇者登山,常者望山。</h3><h3>愚者智也,若无愚,何以智? </h3><h3>—— 林克思</h3><h3><br></h3> <h3><br></h3><h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读书与做人甚至人生也大致如此。</h3><h3><br></h3> <h3><br></h3><h3>《父亲是个要演一生的角色》</h3><h3><br></h3><h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h3><h3>垂涎三尺,非一日之馋;</h3><h3>腰肥三尺,非一日之贪;</h3><h3>一蹦三尺,非一日之喜;</h3><h3>退避三尺,非一日之禅。</h3><h3><br></h3> <h3><br></h3><h3>父亲,真是个特殊的角色,说大了有点像总理,说小了是总不理。 边喝咖啡边思考、小结。</h3><h3><br></h3> <h3><br></h3><h3>父亲和母亲的爱赋儿女予生命,也在孩子的成长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而父亲,往往是以一个严厉的形象存在,往往是孩子幼年时期的偶像。那么,在生物学意义上,父亲这个角色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呢?他们仅仅是母亲的替补?还是有其真正意义的所在? 今天父亲节,那就练肩吧!结实的肩膀不但具有立体感,还是孩子们的依靠、家的支撑。</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