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期待每天坐下来欣赏学生的日记,学校发生的事、父母之间的斗嘴、上学路上的见闻,所有的一切,从孩子的笔下流淌出来,都是那么的有趣可爱,本学期的第五单元,语文要素为成长,描写了不同时期少年儿童的成长经历,又都是长篇小说,突发奇想,何不让孩子尝试写写一个连续的故事,像连载小说一样,没曾想,第二天就有学生交给了我他的“作品”,确实有连载小说的味道,当即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并点评,瞬间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来吧,展示!<a href="https://www.meipian.cn/3o08t20q?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佳作展示</a><br>是不是很有趣?至此也引发了我的一点点思考:<br>1.孩子的写作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br>2.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适得其反,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字句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br>3.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br>4.一个老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她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老师的教育智慧。让我们评价作文时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文吧。<br><br> 成绩优异的孩子是我们老师的骄傲,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对象,也是我们常常信任的对象。可能在老师的眼里,这些孩子是老师和家长放心的好孩子和好学生,对于这些孩子,我们会给予更多的赏识,更多的信任,他们的学习我们信任,他们的品德我们信任,他们的交往我们信任,他们的习惯和行为我们也信任,按理来说老师的充分信任和极大的赏识会让这些孩子自由的发展,无限的发展,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说或看到一些发生重大问题的和犯下严重错误的有很多是这些优秀的孩子,是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不得不引起老师的反思。<br>我想在班级里,哪个老师都有一两个信赖的孩子,我们放心让他去做很多的事,甚至是认为他能做的每一件事。我也是这样的,我班有一个很突出的孩子,成绩不用说,纪律卫生,行为习惯,与人交往等都让我很放心,其他的老师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正是因为这样,我的心理上对他的行为放松了,认为即使不用我问,他也会做的很好的,所以我很少找他谈话,很少和他沟通,并且我认为他肯定能理解我的意思。后来我知道我错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是个需要指导的孩子,并不是我眼中的"万能儿",由于我的眼睛过多的盯在了那些容易犯错误的孩子的身上,这就给对他的管理上留下了空隙,让他有了可乘之机。再一次作业突击检查中,他的作业完成简直是惨不忍睹,这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他的忽略。我立刻找他谈话,及时止损。其实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需要老师的关怀与指导,我们不应该因为孩子的优秀而忽略了对他们的再次引导,让这些可爱的孩子走进岔道。 六月天,复习天,考试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次的期末复习阶段总是让人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字词和诗句的听写、默写。其实,我从内心里是非常拒绝反复听写、订正,觉得这种机械的做法,会让学生讨厌语文。但是测试卷编写者,特别重视这个,他们认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并且还大声说:字词都写不对,还谈啥素养?<br>迫于无奈,我也听写了,也要求他们订正了。每一次听写,我都做记录,哪些人全对,他们错了几个,错什么内容,哪些词语不管订正多少遍,还是不会。<br>面对数据,发现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发现就是:错误最多的总是那些学生,全部正确的、错1-3个的,也总是那几个人。而订正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临时有效,没过几天该怎么错还是怎么错。<br>对这些学生进行分析,我发现那些全对的、错误极少的学生,大多写字工整,学习态度好,读书也多,对日记和作文不讨厌,很少应付。那些总是错那么多的学生,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他们写字真的不行,读书大多装着样子,看不到什么兴趣,但一旦疯狂般地玩起来,特别是网络游戏真有不要命的感觉,当然写日记或是作文也是应付的。<br>前几天,我读到美国老师是如何对待孩子写错词语的事。文中作者在美国考察教育时,问其美国是不是也反复听写词语,试卷也像我们一样考那些背诵的东西?答案是没有发现他们这么做。美国的小学生难道不会把词语写错?当然会了!而错误甚至比我们还要多呢!他们用什么办法解决的?答案是大量读写。一年级,一个句子,十个单词,一个班级里,没有谁能全拼对,一句里面出现七个词语缺a少b多c,都是正常的。老师们会像我们一样纠正吗?他们没有这么做。有这么多的错不影响阅读吗?老师说,不影响,这些病词,老师能知道孩子在说什么。面对错误老师该做什么?让孩子读书,告诉父母陪着孩子大量读书,让正确的词语不断地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到二年级时,他们的错误就减少了很多,一个句子也就只有三二个词语是错的了,到了四五年级,一段文字也就只有一两处有错了,到了小学毕业,一篇文章的错误都极少了。<br>就是因为这一资讯,让我感觉到反复听写,其实是没有什么大效果的。真正有效的,是让学生大量阅读,疯狂般地阅读。只有读多了,正确的字词句段在孩子面前数万次的出现,错误才会大大降低。<br>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理论,也不愿意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这简单的理论。其实,我们都用过,就是孩子大了之后放弃了。孩子出生后,教他们说话,父母等人重复了多少遍,他们才会说那么多话的,认识父母及万事万物的?这不就是词语教学的理论吗?所以,对孩子了解透了之后,就会替一些家长捏把汗,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继续使用让孩子多读多写呢?<br>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会全部听老师、听家长的话,就会严格按照要求做事。其实,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是广泛存在的,而孩子一旦有着这样的行为,想改的确是非常困难。如果长期改不过来,课堂上的他们就极易走神。如此反复,落下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错误自然也就越来越多。<br>有人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理论是好的,行动起来,又有哪所学校、哪位老师做到了?而小学阶段,如果也这么清,孩子的错误,你是不可能清了的。为什么?这是规律。<br>为什么错误的总是那些学生?答案非常清楚,他们读书太少了,接触正确的东西太少了,对周围事物敏感度低、缺乏兴趣。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要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只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反反复复的与文字打交道,才能让字词从“最熟悉的陌生人”变成“熟人”。<br> 自己从事教育行业,更能接触到不同性格的孩子,有的活泼开朗有的低调内敛,有的善于观察、善于表达自己想法,有的人云亦云,缺少主见。这就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班级。如何在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中,使每位学生形成己独特的感受,我做了如下努力:<br> 一、勉励同学多读书<br>书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与书为友的孩子注定是不孤独的,他们会从书中与文本作者对话,不仅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同时现有知识的出现,又是和自己原有认知的一次次碰撞,这是拥有独特感受的基础和前提。<br>二、安排给每位同学一份合适的“工作”<br>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劳动,希望被发现。于是我便“委以重任”,使孩子们有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劳动使孩子们在交流中找到自信,在活动中更善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为独特感受的抒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br>三、课堂上抽出时间对习作或某一现象进行讨论交流<br>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交流中擦出知识的火花,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尽脑汁的搜集、整理资料,以便形成自己鲜明的观点。这就是为他们阐释自己独特的感受搭好的舞台。<br>通过对这些工作的跟踪反馈,我发现效果还是非常明的。学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到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因为有了百家思想的沉淀,思考问题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维度实现了真正的自读、自学、自悟。 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所谓简单,就是不上那些用模式化的教学来降低师生语文素养的课,不上那些运用平俗花哨的手法来渲染课堂的课,不上那些体现不出语文教师素养的只能碎问碎答、就课文教课文的课。<br>我们需要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放在非常重要的突出的位置上;我们需要知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们需要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需要知道,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br>越到高年级,越能体会到好习惯的重要,读好书、写好字是学好语文的根本。阅读对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代家长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阅读的价值,不像以前的父母,视“闲书”为洪水猛兽,只希望小孩捧紧语文书。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建立起足够良好的语感,积累足够丰富的词汇。从考试角度来说,多看书,对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益,对应试能力提升有益;从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多看书,打通各科知识之间的壁垒,形成爱思考的习惯,对开阔眼界、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益。<br> 不看书的孩子,要想语文得高分,是不可能的。但为什么孩子会不爱看书呢?还是在于幼年开始的引导和启蒙。在最初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千万要控制给孩子看手机和电视的时间。相比于电子屏幕的有声有色有互动,书面阅读显然是更辛苦的,要想获得信息,所付出的耐心和专注也是更多的。如果孩子在一开始就习惯了各种信息的大量灌输,他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感官上的刺激,信息获得上的便捷,他会跟随本能选择电子产品,而非阅读。对于辛苦的父母来说,给孩子一个手机,一个电视,确实能让自己获得解脱,但想一想你在未来要为此做出的偿还,实在是得不偿失。 <br>养成好习惯很难,改掉坏习惯更难,所以在一开始,就不要让坏习惯萌芽。如果一个孩子习惯了思维舒适区,你再赶他去阅读,去思考,是非常难的事。<br><br> 本学期,看着孩子们的作文,总觉得少点什么。能写好作文的还是那么几个悟性高的孩子,大部分同学语言平实,中规中矩,像一个个小学究在不停的掉书袋,选用的素材之老旧,足可以看出现在的作文选也是黔驴技穷如:妈妈半夜背自己去医院,老师冒雨打伞送自己回家,雨水淋湿了老师的衣服,小伙伴借给我半块橡皮等等。看着这些我小时候都写烂的事例不禁哑然失笑。<br>孩子们真正缺的是对生活的感知力。学业压力加上父母的望子成龙,让孩子们只注重向书本求知,却忽略了生活这本多彩的百科全书。所以这学期我决定开展每日一记活动,这个办法我以前也用过,因为孩子们总是记流水账就搁浅了,这一次我决定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下去,看看坚持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景,毕竟很多大家都说好作文是练出来的。 <br>不出所料,前几天是标准的流水账,无非就是今天吃啥了,上了几节课,几点睡觉等内容。继续坚持半个月,估计孩子们天天记流水账也烦了,他们课余时间就开始琢磨今天的每日一记写啥,慢慢的有人开始在日记里观察小昆虫,有人开始注意上学路上植物抽纸发芽的变化,又有人开始注意到同学之间相处时的细节,关注自己的感受……小小的日记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现在连最不爱写作文的孩子在日记上都能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br>不知不觉孩子们从每天只是完成作业变成了热爱写作。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将今天有趣的发现记录上日记本上。是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们意识到原来灵动的作文素材就在我们身边。<br> 转眼间,我带的这个班的孩子们五年级就要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总觉得他们还是那个刚刚背着书包进入小学的小小孩,但却怎么也记不起他们刚入学时的样子。现在的他们有的个子已经比我还高了。回顾这些年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教学相长”。<br> 首先是思想上我们共同成长。这个班的孩子们是我第一次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也是我第一次教高年级,孩子们的身体在成长,他们的心理也在成长。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除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去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比如五年级的孩子们有的身体开始发育,孩子的心理需要过渡,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一起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适应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再比如有些孩子开始出现青春期逆反,与家长关系紧张,有极端思想等,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可以说,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发展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与他们沟通,努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br> 其次,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孩子们要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有难度。要给孩子们一杯水,老师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所以说,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好的未来。<br> 教学相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共赴美好未来! 这学期语文教研活动有序展开,在这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我收获很多,也反思很多。尤其是在级部研讨课和人人讲课中,我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有的老师或循循善诱,或精心指导,也有的老师的课堂不尽完美.........每节课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更多是深深的沉思,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怎样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愿意学,乐意学呢?<br>一、 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br>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应具有魅力,只要这样,课堂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我细心观察,有的老师声音并不高,但清晰温和,对孩子的要求清晰条理,课堂上布置任务,提出要求清晰明了。对低年级的孩子就更应如此,这样孩子才能知道怎么去做,不迷惑,不慌乱。比如低年级还的读书,有的老师明确提出“不添字,不漏字,不拖音”,甚至教给孩子读书的坐姿“书斜立,人坐正”等。在这轻声的长期提示中,孩子的好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养成。<br>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br>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比较严谨,做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小视频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 <br>三、 教师激情点燃学习热情<br>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许多学生都喜欢上课,但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却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正确引领是关键。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热情,把“要你学”变为“我要学”。老师的的堂课充满了热情,绘声绘色,会带动孩子热情参与,课堂也会活泼了起来。激情点燃学习热情。正如教育家于漪所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这个火把,就是热情、激情。”教师用激情感染听课的每一个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老师要善于营造充满趣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br>观人思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是教学多年,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只是一个小学生。一切从头开始,虚心学习。学而不已,思而进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