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节回忆父亲是再恰当不过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2004年8月2日的留影,不知道说了什么高兴事,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看到这张照片心里酸酸的,眼睛湿湿的,唯一能说的就是:爸爸,我好想你!</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3岁时父亲抱着我,母亲抱着1岁大妹的照片。我小时候不爱照相,总是拧巴着不配合。爸爸对我们特别有耐心,只要有时间就陪我们一起出去游玩儿,给我们讲故事。</p><p class="ql-block"> 音研所位于海淀区十间房,毗邻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东南角。东门外一条小路穿过一大片农田即是马路,穿过纵横两条马路即是北医三院。三院儿科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位儿科大夫说,经常看见父亲带着我们出出进进,就像老母鸡带着自己的宝宝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爱听父亲讲故事。家里各种民间文学和传说,以及《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一应具全。但是最享受的还是跟他一起去郊游时听他讲故事,说笑话,背诗词。</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1956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购买的《安徒生童话》,书皮已破损,书页已发黄,但他讲述内里故事的声音依然萦绕在耳畔!</p><p class="ql-block"> 父亲爱孩子,但有些粗心。记得当年家里有一辆二手的德国钩子牌自行车,他经常骑着它到带我们到北航服务社买东西。有一次他骑车,我坐前面大梁,妹妹坐后架上,不知怎的妹妹小脚卷入车轮,疼得哇哇大哭。幸亏哭得及时,没有伤到骨头,可爸爸吓得不轻,心疼地对着妹妹脚又吹又揉,充满自责。</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他带着不到3岁的弟弟去北医三院对面的黄楼买菜,回来的路上手提东西,脑子想事,忘记身边跟着的儿子,到家才发现不见了弟弟。这可急坏了当爹的,掉头就跑回去找。还好,弟弟已经独自走到拐弯进院的路口。大家都很惊讶:他那么小的孩子,居然记得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事还真不止一次。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父亲去新源里服务社买东西。出门没多久只见他呼哧带喘地跑回来说:孩子是不是回来了?找不到了!我慌忙跑向服务社,只见女儿坐在副食店的柜台上泪眼汪汪地盯着门口。原来是售货员阿姨发现一个孤孤单单的小女孩儿在哭着找爷爷,于是把她看护起来,并放在显眼位置上了。究竟是谁把谁丢了巳经不重要,关键是孩子沒事就好!</p><p class="ql-block"> 幸亏当时社会安定,没有拐卖儿童的现象,要是当下,怕是必丢无疑。</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小时候最常见到的父亲最经典的画面。他喜欢叼着烟斗看书、思考、写作,而我也喜欢闻烟丝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3年夏季,弟弟出生几个月时父亲跟我们姐弟在一起的照片。那时他已年近40岁,看得出他很稀罕这个小儿子。</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农村收到的父亲的长信。</p><p class="ql-block"> 1968年我从北航附中初中毕业,并于12月20日从北京站坐火车去山西夏县插队。列车走走停停,大概经过两天两夜终于到达山西夏县水头火车站。随后坐卡车进入深山里的大庙公社。公社分配我们8个北航附中初二的学生(4男4女)跟着后坡大队的队长和他赶着的牛车(只能装行李)徒步走了好长一段山路,到了我们落户的后坡小队蔚家河村。这个村子只有8户人家,两座土坯房,十几孔窖洞。4个男生住一间土坯房,4个女生睡在村边一孔窖洞的土炕上。炕很窄,4个人只能侧身躺下,翻身很困难。好在炕是热的。天快亮时,我一睁眼看见窖洞顶部夹层里的大老鼠瞪着小圆眼睛看着我们,着实一惊,真怕它一下窜到我们炕上。还好,不一会儿它就缩回去了。山里没有电,晚上点煤油灯。早上起来互相看到大家的鼻孔都是黑的,4个人笑得前仰后翻。苦日子一下子击跨了我们到农村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最难的是缺水。全村只能从山根的一个泉眼往山上挑水。且不说水量够不够,仅空手从山下走到村里都费劲,别说再挑上两桶水了。我确定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再说泉眼里冒出的水第一桶舀出的还清彻,第二桶就是泥汤了。所以如果同时有二个人,第二个人基本是要等很久才能有水挑的。因此,为保证吃饭用水,我们女生洗漱最多一天一次,男生可能是几天一次,洗澡想都不要想。没几天我们毎个人身上头发里都长满虱子和跳蚤。</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生活在北京怎么想也想象不到啊!即刻写信给爸妈,告诉他们我想家,想吃爸爸做的大汤黄鱼。收到父亲12月29日写的这封2700余字(800字一页的信纸写了3张半)的长信,苦口婆心地开导我要坚强一点。他让我唱他写的歌《像王杰一样成长》给自己鼓劲,并反复多次提到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信还有这首写在暗梅花信纸上的五律。诗言:"十七辞京华,千里去学农。羞为温室花,愿做山里红。父母叮咛切,领袖教导重。翱翔天地间,作为大无穷。"信和诗里凝聚着满满的正能量和殷殷期望,饱含着浓浓的父爱。旁边是毛主席当时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p><p class="ql-block"> 他无限崇拜毛主席,执行毛主席指示从来是不折不扣,但是他没想到中国竟有这么贫穷的山村,而且是通过女儿亲身体验到的。现实与大道理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基调上,因此无法同频共振。所以这封信和诗非但没有坚定我的信心,反而促使我更想家,最终还是在春节前冒着大雪跑回了北京。北京不允许知青长住,春节过后我背着父母跑到发小插队的降县呆到割麦时节才回到村里。此事令父母很是不悦,但因当时他们也面临下放五七干校的境遇,只能听之认之了。</p><p class="ql-block"> 50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封信和这首诗,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记录了慈善父亲的浓浓爱意和他珍贵的墨迹。据他办公室的同事说,我走后,他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对墙发呆。的确,17年我没有离开父母和家那么久,那么远。可离京那天,火车发动我与家人挥泪告别时,只看到妈妈哭了,丝毫没有感觉到他的不舍。不过他的信和诗真真切切地告诉了我,他非常惦记我,担心我!自那以后的很多年,几乎我每次探家他都会给我做大汤黄鱼,并念叨我那封信里的那句话。爸爸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美味的黄鱼了。虽然我们也学着做过几次,但根本做不出爸爸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1992年春节后我赴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工作,不善表达情感的父亲送我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同时他还送我一本《中国历史纲要》。我知道,他以此告诉我父母等待女儿归来,并提示我要了解自己的祖国。</p><p class="ql-block"> 后来,父亲两个让我"想不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和行为方式。</p><p class="ql-block"> 一是2006年病中的父亲坚持要为我过生日,理由是:"明年你的生日也许我就不在了!"这句话我当时没太在意,权当作他请客的借口,但结果却让我至今想起来都心痛不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想不到他真的就没等到我下一个生日,3个多月后即驾鹤西去。事后我才体会到,</span>经历过生死考验,流血不流泪的爸爸,用这个办法表达女儿生日时内心浓烈的舔犊之情是件多么冷酷的事情啊!<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那以后我的生日就成为我的伤心日。母亲在世时为谢母恩,生日当天我必跟妈妈一起吃顿饭。母亲走后,我就不再过生日了,提起就心痛。</span></p><p class="ql-block"> 二是同在2006年,组织决定派我去中国驻朝鲜使馆工作时父亲已病重住院。我真不情愿此时赴任,也不忍心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但领导要求尽快赴任,我只能实话实说。他不舍我此时离开,但又明白我身不由己。他真不愧是党培养的老革命,唯有嘱我服从组织安排,并以特有的政治敏锐性,谈论涉朝问题。当时国际社会因朝鲜射导对其实施制裁,朝鲜十分孤立。本想着此次派我赴朝,是因为我顶撞顶头上司而获得的惩罚,应付差事而矣。因我不懂朝文,朝鲜又很穷很封闭很另类,让我去不过是移出一个职位给领导要安排的人而已,所以我态度十分消极。而父亲的话却改变了我的态度。他对我说,朝鲜是中国血浓于水的兄弟国家。爸爸抗美援朝时去过朝鲜,那是志愿军流血牺牲的地方,是中国的东北大门,中国的屁股不能跟美国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想不到病重且年迈的父亲,依然有着睿智的头脑,鲜明的爱憎。这话点醒了我,让我郑重思考了到朝鲜该干点什么?能干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世一个月我即告别尚在悲痛中的母亲赴任。当时中朝之间不仅文化领域没有往来,其他领域也都处于冰凌状态。我的到任创造了文化处与朝文体卫等部门的见面机会。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沉淀和思考,我开始依照父亲的叮嘱,通过文化手段,寻找机会,疏通几近停滞的两国关系,化解矛盾,转危为机,并迎来两国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p> <p class="ql-block">父亲爱我们,更爱第三代。这是1989年1月他与三个外孙女在一起。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个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外祖父,尤其喜欢听他讲寓言故事和中国古诗词,佩服他背诵古诗词的超级功夫。</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他当年给我们讲的一则关于给诗吃药的笑话(现在称段子)里的诗。为备忘手写此卡片,显然这段子在他手上有历史了。他絵声绘色的讲述,让全家人都认真地琢磨给诗吃补药还是吃泄药,并点头称道,结尾却令人捧腹大笑。他的笑容就如本文开始照片的生动模样。</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里,我对着这几张照片和信函,诉说几件往事,以抒解我心中对父亲不尽的思念!</p><p class="ql-block">写于2021年6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