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藏寨、古碉、美女”是丹巴的明信片,在它的吸引下,我们来到了这儿,住在县城里。饭后,在城里溜达了一会儿,顺便看看这儿的城市面貌。县城不大,大概分为立体的三层:最下面一层是滨河路,双向两三车道,大渡河在旁边流淌而过,或轻缓,或汹涌;中间一层是步行街,衣食住行基本能在此解决;最上面一层是公路,单向两车道,多饮食店和酒店,估计是为了方便外地游客。</p> <p class="ql-block"> 6号早上,我们来到最上面的那层公路,找到网上推荐的这家店,吃了他家的牦牛杂汤和玉米粑,这味不摆了,是我们此次川西之行中最美味的。</p> <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就向丹巴藏寨的代表“甲居藏寨”出发了。听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整个藏寨造型独特,既完整保留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又保持了历史的面貌和风格。</span>在中国最美的古镇古村排名中,名列第一。它到底怎么样呢?和以前见过的古镇一样吗?我有点期待后面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购票后,坐上景交车,在弯曲险峻的盘山公路上蜿蜒向上。身侧是悬崖,一眼就能望到谷底。也许是此行的悬崖看得太多,也许是作为重庆人,穿梭在几十米高的立交桥早已习以为常,也许我的胆大早就锻炼出来了,反正我觉得没心惊的感觉,不过车上的其他人就不这么认为了。</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直来到3号观景台,景交车才停下。司机告诉我们,在这儿看完后,沿步道向下,依次到2号再到1号观看,然后在那儿等景交车就行了。大家都明白后,就下车各自观赏。刚走到观景台,一群藏族女子围上来,争抢着让我们请她们为导游。我摇摇头 ,走到一边,独自观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幢幢藏式楼房依山而建,散落在绿树丛中,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悬崖边,或在河坝绿茵间。它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加上外墙颜色艳丽,与绿树青山相互映衬,宛如一副美丽的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 抬头远望,对面的高山云雾缭绕,藏寨被衬托得更具藏家风情。</p> <p class="ql-block"> 低头俯瞰,藏寨从谷底的大金河层层向上,一直伸延到山顶,在相对高度差近千米的山坡上迤逦连绵,甚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 山花初放,羞羞答答,藏寨在壮美中又增添了柔美之意。</p> <p class="ql-block"> 掩映在花丛后的藏寨,尤其漂亮。</p> <p class="ql-block"> 树木太茂盛,走在步道上,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其他景,我们就改为顺着公路往下走。公路两边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楼都是石木结构,一般三四层,外墙多为白色和浅驼色,房檐、木墙为红色和棕色,窗框绘着美丽的藏式图案。屋顶上有四个小小的尖角,代表牦牛角,象征四方神佛。尖角上面插着经幡。屋檐下有白红黑的彩条装饰,不知道有什么寓意。整个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极富层次感,色彩明快、鲜艳,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它们完美地融入环境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 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座古碉。虽没有见着丹巴特征的美女,但看到了她们的雕塑,也算弥补了一下遗憾。</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古镇总是房挨房,街连街,家家店铺都在卖特色产品,纯粹就是一商业区。并且这些所谓的特色产品,全国各地都有售,更不用说网上了。而甲居藏寨却与此完全不同,它清新,秀丽,仿佛世外桃源,完全颠覆了我对古镇古村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说到古碉,最集中的还是梭坡乡。丹巴境内现存古碉166座,梭坡就占了84座。这些古碉最早修建于唐代,最晚修建于清朝攻打大小金川时。古碉从功能上可分为家碉、界碉、寨碉、风水碉、烽火碉、官寨碉、军事防御碉、通讯预警碉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形状上可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但以四角碉最多。</span>它们<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般高20余米,最高达50米。碉内建着楼层,十几层到二十几层不等,每层可容纳十几人,每座碉就能容纳一百多到二百多人。这样一说,它们的确是个不错的防御工事。走,我们也去见识见识。</span></p> <p class="ql-block"> 远望梭坡乡的古碉,它们或独立于山头,或三三两两位于村中,依山成势,临河而立,自带巍峨感。</p> <p class="ql-block"> 我们想近距离看看古碉,就先横跨大渡河,再行驶一段很窄的公路,然后停车,步行登山,穿过一片奇树林。这儿的树大多是黄连木,两三百岁的居多。它们长得奇形怪状,如孔雀开屏,如憨态棕熊,如佝偻老人,如天真顽童……在这里,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吧。</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院子里,偶遇一对母子牛,正在喂奶、舔毛,那温柔的动作,那慈爱的目光,那满足的表情,一下子就让我沉溺其中。也许“舔犊情深”就源于此景吧。</p> <p class="ql-block"> 爬山累了,站着休息时,回望刚才经过之地,郁郁苍苍;远望回程时要经过的路,蜷缩在山脚之下,河水之滨,蜿蜿蜒蜒,伸向大山深处。</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仙人掌又高又大,黄灿灿的花瓣呈半透明状,与肥厚的茎干形成鲜明对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 这串不知名的野果子,从仙人掌丛中探出身子,完全是一副鹤立鸡群的样子。那红得发亮的小果子,惹得人直流口水,真想把它一下扔进嘴里。</p> <p class="ql-block"> 终于,走到古碉的跟前了。抬头仰望,好高呀!</p> <p class="ql-block"> 古碉与藏居相伴,绝配。</p> <p class="ql-block"> 八角碉比四角碉好像更好看一些。</p> <p class="ql-block"> 正看得起劲,老公叫我快到前面去,说是古屋的主人这会儿正在此,可以进去仔细看。这可是个好消息,我赶快跑过去。</p> <p class="ql-block"> 屋主是个三十岁左右的藏族小伙子,很善谈。他说,据碳测,这屋子建于东女王朝鼎盛时期,距今已有800至1000年了。他生于此,长于此,十几年前才搬离这儿,住到几十米远的新房子去了。这古屋结构没变,大致的摆设也没变,就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以前真实的藏家生活。这话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p> <p class="ql-block"> 跟着他,我们走进了大门。门内是一个不算大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 正前方是一座比较方正的建筑,三层,下面两层是土石结构,上面一层是木制结构。屋主说,这是主屋,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地方。</p> <p class="ql-block"> 右边这座建筑应该也是古建筑,我猜测应该不是这个屋主的,因为他没有介绍它,也没带我们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主屋的左边有一个空旷的长廊,用于关家畜,或者存放杂物。主屋前有几级台阶,台阶边摆着牛头骨。就这一摆,藏家特色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长势不错的多肉,为这儿增添了很多生机。</p> <p class="ql-block"> 主屋的门低矮,厚重,很有年代感。跨过它时,我不由得瑟缩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门后有一个小屋子,我觉得就像现代房屋的入户门厅似的。左边有一更矮的门,进门需低头才不会被碰着。进去后,是一个比较大的房间,相当于我们的客厅餐厅。屋子中间是锅庄,生火煮食,大家坐在周围的地毯上,我觉得就像吃火锅似的。屋主说,一般情况下,长辈坐主位,晚辈分坐两边,如果有客人,那主位就让给客人。锅庄的顶上有好几根原木架子,他们用来挂烟熏制品的。</p> <p class="ql-block"> 主位后面的小窗子,大概三四十厘米宽,是这房间唯一的采光设施,因此屋里光线很差。屋主让我们仔细观察窗子,发现内大外小,墙壁也很厚,竟然接近一只手臂长。他告诉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防御,二是为了保温。他还说门修得矮小也是这个原因。</p> <p class="ql-block">小窗子的旁边是储物架</p> <p class="ql-block">主位的对面是水缸</p> <p class="ql-block"> 储物架这面墙有一扇门,门后又有一间屋子。我以为是客房,屋主却说是休息室,临时休息时用的,不过后来也兼做客房。</p> <p class="ql-block"> 屋主在这儿也摆了一些生活用品。他特意告诉我们,那圆柱形的桶,木质的,有大有小,大的捣酸奶,小的捣酥油,还给我们讲解怎么制作酸奶和酥油。</p> <p class="ql-block"> 从客厅出来,准备上二楼时,屋主又指着楼梯旁的褡裢,告诉我们这是牦牛皮做的,小时候看见爷爷经常使用。我觉得这和以前看的红军的展品很像,禁不住摸了摸,比想象中的软一些。</p> <p class="ql-block"> 二楼是卧室,屋主说他在这儿住了十几年。走进去,正对门的是床(我觉得这床更像一个柜子),右边是储物柜,左边的墙上还贴着奖状。屋主满脸自豪地说,那是他读初中时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 从卧室门口的楼梯来到第三层。眼前是一个大平台,右边是两间大大的储物间,一间存储皮袄等物品。这间屋子的墙壁四周还能看到斑驳的壁画。另一间存储肉食,主要是牦牛肉。屋主一边说一边指点,两眼放光,也许又回想起了当年堆满衣、挂满肉的情形。当我说他家以前一定很富裕时,他摸摸头,不好意思地笑了。</p> <p class="ql-block"> 左边这个房间是佛堂,佛堂外围是转经廊。屋主说,原本转经廊里摆着一圈转经筒,后来不见了,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p> <p class="ql-block">佛堂</p> <p class="ql-block">转经廊</p> <p class="ql-block">转经廊能看到古碉</p> <p class="ql-block"> 下图的左边是二楼上三楼的楼梯处,右边是转经廊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回到大平台,两座古碉在储物间后高耸着。要想上去看个究竟,只能通过梯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个以前的梯子,独木砍凿,似乎脚都放不下,我是万万上不去的。幸好</span>现在新搭了一个梯子,比较宽,把着就能上了。</p> <p class="ql-block"> 楼顶四周没有栏杆,站在边沿,心里还是有点发虚。看了一眼,我回到中央,凝视着眼前的古碉。它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片石夹泥砌成,棱角笔直,墙面平整,下宽上窄,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向内收缩</span>。它<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笔直屹立,雄浑大气。这鬼斧神工的技艺,真是精妙绝伦。</span></p> <p class="ql-block"> 向远处看,视野更宽更广。</p> <p class="ql-block"> 看着高耸的古碉,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很想进去看看,但又有点害怕。因为</span>这座四角碉的入口在楼顶的边沿,并且刚好供一个人进出。后来,架不住好奇心,再加上老公的鼓励,我还是钻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 碉里很黑,我闭了一会儿眼,才适应了。古碉内大概十平方米左右,地面凹凸不平,四处散乱地堆着一些石头石块。四周的墙全是用石头砌成,近看粗糙,远看却很整齐。古碉很高,一眼望不到顶。大概相隔两三米的距离,就用木头横竖交错摆放,形成一层楼。每层楼之间,用一根独木梯连接。我很想上去看看,左试右试,终于把脚放上去了。我小心翼翼地走了两三梯,就觉得掌握不了平衡,开始摇晃起来了,赶紧下来。我想,以前那些藏胞可真厉害,能爬到最高处瞭望。</p> <p class="ql-block"> 从古屋出来,我们开始下山。回望古屋古碉,它们古朴粗犷,矗<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立在这宁静的小村庄,默默地看着时光飞逝,看着世间变化,不是文字,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述说着历史的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梭坡乡出来后,我们沿着大渡河,经姑咱、泸定、成都,返回重庆。这一段路印象最深的是到姑咱这一段,隧道一个接一个,有的甚至在隧道里还有分路的隧道。我想,如果没有这些隧道,这儿该是多么偏僻,多么落后呀。</p> <p class="ql-block"> 川西,我已来过几次,但一有空,总想还来,因<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有雄伟沉默的高山,有朴实无华的自然。它们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一个新鲜的环境里放飞自己,洗尽浮躁,重蓄力量,帮助自己在外面的世界保持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