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个人主题: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p> 解读主题 课程标准的解读 <p class="ql-block">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老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这都充分的说明动手操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p> 教材的解读 <p class="ql-block"> 针对我的个人主题,我对一年级下册数学书进行了教材分析。</p><p class="ql-block"> 本册书包括: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总复习等。</p><p class="ql-block"> 按照本册书的编者意图,本册教材安排用动手操作实践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单元。一个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用摆小木棒的方式学习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另一个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用摆木棒的方式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等相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p> 学情的解读 <p class="ql-block"> 为了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情况进行了解,我对本班13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测试内容为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解决数学中常见的看图解决问题,测试结果为4名同学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9名同学缺乏熟练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少数的两名同学无法听懂老师提出的要求。这就说明,学生们需要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根据平时的教学观察,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遍的讲解,让学生操作学具,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创造高效课堂的一项有效措施。为此,我拟订了本次研修的个人主题: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p> 探索实践 <p class="ql-block"> 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我的三个问题,我做了如下实践与反思。一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弱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玩儿学具,如在上半学期要求学生学习“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时,教师要求带小棒,在课堂上总是时不时的传来学生摆小棒的声音,所以我在上课之前就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先放好,老师说摆的时候再摆,老师说好的时候就不能再动小棒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渐养成好的习惯。针对学生不能有序和熟练的操作学具的问题,我将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生中多动手摆学具,引导学生有序的摆,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通过本学期的研修,班级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熟练操作学具的学生占班级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促进学生理解算理,建立表象,发散思维。学中做,做中学。</p> 提炼成果 <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研修,通过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逐渐训练学生养成好的操作习惯;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摆学具与多动手摆学具,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重视学生直观性的特点,不断钻研新方法,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