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支边青年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四营50周年纪念大会》纪实

莫天正

196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织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3月1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建制归昆明军区,行使军级权限,由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和云南省军区领导。成立大会的会场设在思茅0284部队的营房,以后这里成为兵团三大机关(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的驻地。从四月到1974年底兵团撤消,实行三渠道的财务管理,即中央拨基建投资,省军区拨国防军费,省财政拨流动资金。<br>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在原农垦分局、总场、农场、生产队的基础上,组成4个师,23个团,116个营,1038个连队,4个直屋企事业单位。1969年10月在西双版纳地区建立的5个水利工程团,划归云南兵团领导。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设在思茅,一师所属团场集中在西双版纳州内,二师各团场分布在临沧地区内,三师大部分团场设在德宏州内,少数团场设在保山地区,四师的团场分布在红河等地区。<div> 到1972年年底,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干部、战士、职工共计18.7万余人,总人口达29.6万人(包括原农场9万余人)。累计接收北京(8000多人),上海(4.76万人,包括上海郊区青年农民2万余人),成都(17000人),重庆(24000人),昆明(1万人)的知识青年11万人,除以后病退、团退、升学及各种形式走后门陆续离开兵团或农场外。到了1977年底,整个云南垦区的知青还有8.71万人,为原知青总人数的70%,其中上海知青37000人,四川(包括成都和重庆)知青32000人,北京知青2900人,昆明知青3600人。<br> 在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下,多数兵团把营作为常规建制,一个营相当于过去一个农场或分场。每个营辖下若干连队外,还设机务队、基建队、卫生队、武装排,连队是兵团最基层的组织。<div>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于1974年底撤销。<br></div></div> 六月,迎来了重庆知青赴滇五十周年的日子。<br>六月十八日,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四营的重庆知青战友们聚集一堂,纪念赴滇支边五十周年。 雷亚:<br>回忆过去,<br>点点滴滴在心头,<br><br>不忘初心,<br>脚踏实地干实事,<br><br>漫漫人生,<br>四营八连才起步! 亲爱的战友们:<br> 下午好!<br> 五十年前的今天,满头青丝的我们集合在云南省勐腊县南腊河畔。<div> 农场八年的蹉跎岁月,使我们在逆境中成长。我们相互慰藉、相互成就、相互拉扯着走过了青春的时光。<br></div> [图片资料转帖] 八年后,我们各奔东西,但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彼此牵挂。<div> 亲爱的战友啊,你在家乡还好吗?</div> [图片资料转帖]<div><br></div><div> 五十年后,我们在此相聚,满头已是缕缕白发。<br> 人们常说:问世间情为何物?<br> “情”是一座不朽的桥,她在我们心里传递着友谊;<br> “情”是一首永恒的歌,她在我们灵魂的深处共鸣;<br> “情”是一种红色基因,她编织出我们完美的人生。<br></div> [图片资料转帖]<div><br></div><div> 那一年,我刚到农场,便病倒在床上,双脚浮肿溃烂。住在一连的邓礼惠战友大步行进到我们五连,专程把四川慰问团发给她的500克白糖送到我的手里。</div><div> 白糖500克,情义重千金!至今,这份情一直都在滋润着我的心田。</div> [图片资料转帖]<div><br></div><div> 那一年,在丛林中砍坝,只听见我身后传来咔嚓声,当我扭头张望时,只见一棵碗口粗的大树正朝着我倒了下来,此时,“老四川”朱大智拖着他那残疾的腿,一步跨到我的身后,用自己的肩膀顶做了这棵正在倒下的树。我脱险了,他确一个踉跄随即被树枝压倒在坡地上。我正要伸手去扶他,只见他挣开眼却说:你伤着没有?那一刻的场景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br></div> 那一年,营里成立了修路队,由龚世春任队长。为按期完成任务,龚世春同志夜间带着队友,趁着月色勘测线路。凌晨挖炮眼,清晨放雷管、填炸药。<br> 每当填炸药时,他都会板着脸对我说:你下去!我知道:他这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图片资料转帖]<div><br></div><div> 此时此刻,我想向主持人讨一杯酒,与远去天边的龚世春战友、朱大智战友同饮,并深情地缅怀那些英年早逝的支边战友!</div> 在隆重纪念支边五十周年的今朝,让我们把酒告慰苍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四营的全体重庆籍战士,无愧于我们的青春韶华;无愧于我们的第二故乡南腊河;无愧于我们的初心和理想!<br> 谢谢大家!<br> 毛兴贵 <br> 2021年6月18日。 六五年“老四川”代表致辞<br><br>亲爱的支边战友们,亲爱的兄弟姐妹们:<br> 六月的重庆盛夏将至,我们以火一样的热情、迎来了纪念“小四川”赴云南支援边疆建设五十周年的庆典!<br> 在战友们再度欢聚的今天,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四营的“老四川”,向为这次庆典活动的成功举办、付出辛劳的筹备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盛情邀请“老四川”到会参加联谊活动的、在座的“小四川”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重庆知青气宇轩昂、豪情万丈地赴云南边疆屯垦戍边50周年纪念。<div> 历史还清楚地记得:公元1971年3月6日上午11时,随着汽笛一声长鸣,重庆菜园坝火车站首批满载重庆知青的专列启动,直奔祖国的南疆。每一批专列1000名花季少年;每一个星期发一趟专列,历时5个月,前后共从重庆发出了24批知青专列,至当年8月3日结束,总计24000名重庆知青——“小四川”奔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br> 告别爹娘,<br> 长鸣铿锵三千里。<br> 热血开拓胶林,<br> 青春放飞南疆。<br> 五十周年,<br> 战歌嘹亮旌旗扬。<br> 遥望南腊河畔,<br> 远逝的光荣与梦想!</div> “知青”是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青年,是深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英雄主义教育、熏陶的革命青年。我们从小就懂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有无比的忠诚,尽管在文革“左”的思潮影响下,面对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背离,曾让我们有过一时的茫然,但我们的内心“建设祖国、保卫边疆”的战斗激情依然是汹涌澎湃。<br>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边疆艰苦的环境中我们百折不挠,战天斗地,以青春和热血为边疆的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div> 知青返城后,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我们同全国人民一道,又肩负起了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任,继续为我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应有的牺牲与贡献。<br>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这代知青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听党的话,跟着党走的。“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写照。</div> 五十年的历程,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我们如今已步入了老年,但我们的青春年华早已和那片红土地融为一体,绿浪涌动的橡胶林,正奏响我们人生最辉煌的乐章:<br> 我们不会忘记那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六团四营”;<br> 我们永远感恩曾善待过我们的老工人和培养过我们的农场领导;<br> 我们倍加珍惜在那艰苦的岁月中共同结下的兄弟情、姐妹情、战友情!<br> 尽管我们终将会淡出历史的舞台。但我们坚信,在共和国的农垦史上,永远会铭刻“支边青年”这四个大字。我们为终身拥有“知青”这一特殊的历史印记而感自豪! 今天,重庆知青的集结号又一次吹响。在青春回望的歌声中,我们隆重地展开支边五十周年纪念,就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当代知青精神教育和激励我们的后来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br> 最后,<br> 热烈祝贺支边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办!<br> 衷心祝愿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幸福安康!<br> 衷心祝愿各位战友生活美满、支边友谊地久天长! 支边缅怀<br>作者:陈远强<br><br>遥忆支边正韶光,<br>垦荒植胶南腊旁。<br>挥刀砍坝丛草深,<br>奋锄林地梯带长。<br><br>艰历兵团山变样,<br>磨砺农场树成行。<br>悠悠岁月堪回首,<br>版纳深处有故乡。<br><br>以此纪念支边五十周年。 《满江红》<br>作者:魏建斌<br><br>连队新貌,正养目,影照靓真。<br>五十年、梦里千寻,喜又重逢。<br>曾经同饮胶林雨,而今共沐夕阳风。<br>此征程、无悔來去匆,已成功。<br>一斗酒、敬战友、并肩事、从头说。<br>详详恍如昨,豪迈如歌。<br>陈迹斑斑青春序,开颜尽享老来乐。<br>多邀约,常聚情更浓,佳梦同。 《暨支边50周年庆典》<br>作者:王光模<br><br>挺拔木棉英雄花,<br>千青万年知青花,<br>簇拥胶林爆籽花。<br><br>西双浮云眼中影,<br>把盏水水诵潮涌,<br>辛丑年里话勐腊。<br><br>手腕翻转脚踩拍,<br>高升一跃朝天啸,<br>挚手古筝高山曲。<br>——21.6.18. 勐腊农场简介<br> 勐腊农场,创建于1959年9月,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是由最初的转退伍军人及家属、湖南支边青壮年和当地群众组成的第一支拓荒者,拉开了在勐腊种植橡胶的序幕,随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把沉睡的宝地彻底地唤醒了。<br> 农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跨北纬21°21′52″——21°35′38″,东经101°27′35″ ——101°41′15″之间,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农场部地处勐腊县城南部,场界与国境线最近距离10余公里。<br> 1959年9月,由孟庆山带领的63名拓荒者从云南省橄榄坝农场转战至勐腊县,创建了最早期的勐腊农场。<br> 随后,来自毛主席家乡湖南醴陵和祁东的湘江儿女作为支边人员也来到了这里,开始了创业的征程。来自全国各地城市、农村、企业、部队、学校的热血青年先后汇聚勐腊农场,参与祖国橡胶事业的开发与建设。建场以来,先后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1974年由勐腊总场分为勐腊、勐棒和勐满三个农场;1981年再次分出了勐醒和龙茵两个农场;1984年企业改革又将龙茵农场合并到勐腊农场。 历年的发展,农场认真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经历过划出80%的产业组建勐满、勐捧、勐醒三农场和一次分场组建龙茵农场后合并这样缩小建制,寻求更大的发展过程,经受住了无数次的考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农场经济仍不断发展。<br> 截止2004年12月,农场拥有土地面积15万亩,其中橡胶种植面积11.49万亩,总人口11818人,其中在岗职工3158人,离退休职工2082人,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389人,文教人员113人,卫生医务人员101人。有五个橡胶分场、四个分场级直属单位,41个生产队,均分布在南腊河两岸坝子边缘和南木窝河河谷地区,同三个乡镇、十二个村公所、办事处和57个自然村寨相邻,在省道小腊公路,县道曼那——曼哈公路贯通,当年完成干胶8686吨,实现销售收入9922.6万元,上交税金360万元,实现利润26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97万元,胶工人均生产干胶4.56吨,职均收入1.91万元,比上年增加4600元,干胶直接生产成本6165元/吨。 <br> 农场从1960年3月建起第一所小学到2005年年底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40多年间投入了大量的办学经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让职工子女的就学得到了保证,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农场职工子女成为农垦事业的接班人,为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图文资料汇编于2021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