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宁波文化之旅浙东唐诗之路第一站游嵊州,这次第二站新昌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溪古镇】</p> <p class="ql-block">新昌沙溪镇剡界岭村,与奉化接壤,是天姥山、四明山、天台山脉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老村中的一幢砖瓦大房为张家瑞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唐默亭故居</p> <p class="ql-block">大庆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餐】</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得不提竺岳兵先生,其首提的唐诗之路,源于他的实地学术考察。竺岳兵先生于1935年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白杨村。曾参军入伍,读过卫生学校、公路交通学校。竺岳兵先生从小爱好唐诗。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在县土产公司任公路技术员,从事毛竹公路建设时,就朦胧感到有一条唐诗之路。这可看作是无意识的考察。后来不论在县毛纺织总厂从事基建工作,还是调任城建局大佛寺风景区办公室主任,一直没有停止考察和思考。他前后七次步行考察,并且根据航测地形图进行详细计算,又与《全唐诗》所涉诗篇一一对照归类,并绘制《李白游踪图》。这是有意识的考察。在此基础上,1984年底,竺岳兵先生就提出剡溪是“古代著名旅游线”。《经济生活报》最早于1985年7月13日作了专题报导。1985年底,浙江省旅游规划论证会上,竺岳兵先生发言,改称“唐诗之路”,首次提出“剡溪是一条唐诗之路”。作成论文发表,则在1991年5月26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这个会上,竺岳兵先生宣读了题为《剡溪——唐诗之路》的论文。论文收入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新昌筹办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率队于1993年考察会址条件,兼考察“唐诗之路”。1993年8月18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来函,正式将其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鼓山书院开创于北宋天禧间(10l7-1021),创办人是当时新昌著名教育家石待旦(985-1042)。据现存的明、清碑记和旧《新昌县志》记载,鼓山书院的前身,为宋嘉佑初(1056),太常博士石亚之弃官归隐读书之处,称石鼓书堂。明嘉靖甲午(1534)年重建书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扩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修。这次重修后,一直维持到民国,其遗存至今还在。</p> <p class="ql-block">鼓山书院,赭墙黛瓦,朱门隐隐,一处令学子心驰神往之地...</p> <p class="ql-block">古人选建书院地址,不是名山异境,就是钟灵隽秀之地。亭台楼榭皆得依山傍水,以求天人合一。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p> <p class="ql-block">鼓山书院后面,百米山道幽靜,登山可到达鼓山的山顶...</p> <p class="ql-block">新昌,一个活跃在唐诗里的地方,到底能有多美?谢灵运、李白、杜甫、孟浩然、陆羽等唐代诗人们都曾留下过咏叹新昌风景的诗歌。</p><p class="ql-block">唐诗向来都喜欢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唐代众多诗人游历了这条190多公里的山水之廊,并留下了千余首不朽诗篇。</p> <p class="ql-block">天姥阁净高31.5米,由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杜顺宝教授设计,是以唐代建筑风格打造的仿古建筑群。登上天姥阁,近可俯瞰整个新昌城区,旧城新貌尽收眼底;远可眺望天姥山主峰拨云尖,领略“天姥连天向天横 ”的雄浑气势,与新昌的唐诗文化“零距离”接触,畅想美好的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天姥阁大厅有毛泽东手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p> <p class="ql-block">谢灵运,山水诗的鼻祖,是从天姥山开祖...</p> <p class="ql-block">“唐诗之路”被誉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之路,不仅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更是传承的千年文化遗产和民族记忆。</p><p class="ql-block">李白纪念馆主要展示李白三入剡中三登天姥等内容,太白堂内有详细介绍,表达了新昌人民对李白的感恩之心和缅怀之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斑竹古村】</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到天姥山的起点之一,登上青云梯并不在我们的行程里,我们只是行绕在天姥山脉里,穿行于古驿道,希望能从中找寻找一点前人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是李白笔下的天姥山。到浙江天姥山的门户——斑竹村,不免想知道李白在天姥梦游时,是气喘吁吁踉跄爬过,还是白衣胜雪轻吟漫步?他在哪一块石上盘膝危坐过?是否敲开过斑竹村的某一扇门讨过酒喝?</p> <p class="ql-block">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让我对天姥山感到好奇,而天姥山这一区域几乎占了唐诗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在天姥山脉里,除了景色外,还藏着了许多小故事。班竹村有一座司马悔桥与司马悔庙,这座桥在天姥山下的幽谷,四周都是挺拔的树木,河水奔流而下,气势磅礴,绿叶鸟语,心情大好,愉快的越过石桥,而桥对岸就是司马悔庙...</p> <p class="ql-block">过了司马悔桥,就到了司马悔庙,瀑布,似从天而降的瀑布,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无言的古桥、轰鸣的瀑布,这一切入画都是诗,是天地间的大美!</p> <p class="ql-block">新昌有一条诗意的古道,人们称之为"谢公古道"。李白曾经追随"谢公屐"而来,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也追寻"太白屐"而来,相隔千年,有幸的我们还能追寻唐诗而来...</p> <p class="ql-block">在斑竹村,自然是想看一看天姥山的奇峻,沾一沾李白的仙气。但这里更接着人间烟火,接着三更灯火五更鸡,也接着三尺红尘和一方净土。</p><p class="ql-block">远山做屋,白云为枕,斑竹村的人真会选地方,或者说,是章木会选地方。这个默默无闻的先祖自在村中落脚后,子嗣中竟出过若干状元,是章木独具慧眼,还是天姥山的灵性入了乡人的魂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