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故事之七 纪念父亲

黄老(不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离我们而去已经十九年多了,如果他老还在,今年也快一百一十岁了。每当我们兄弟姐妹团聚,或亲友们聚集时,总会惦念着父亲,说及他的往事,谈到他不平凡的一生,感恩他对亲友族人的照顾,祝愿他在天堂过的无忧无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怀念父亲,我们怀念他的爱国之情与民族大义的情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怀念父亲,我们怀念他对家人和亲友们的深切的爱和勇于担当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怀念父亲,我们怀念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怀念父亲,我们怀念他乐观处世,淡于名利的奉献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怀念父亲,我们怀念他实业救国的思想,与办实事做实业的务实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百度搜索》一一黄曾甫生平介绍</p><p class="ql-block">黄曾甫(1912-2001)</p><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p><p class="ql-block">黄曾甫,长沙人。实业家,文史专家。1935年湖南大学毕业后,历任中学教员、隐储女校校长、《湖南戏报》主编等职。抗日战争初期任长沙市戏剧界抗敌后援会主席。40年代后,先后合资在长沙、贵阳、重庆经营卷烟厂、火柴厂、钱庄等,任董事长、总经理、厂长等职,曾任长沙市私营烟厂联谊会主任、长沙市商会常务理事。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1950年任长沙市工商联筹委会秘书长,次年将所经营的湘中火柴厂捐献给长沙市人民政府生产教养院。后在市民政局、文化局任职。1957年错定为“右派”,1978年平反。晚年从事文史研究,曾任长沙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兼职副主任,是民建长沙市委顾问。著有《春泥馆随笔》。</p><p class="ql-block">作品典籍</p><p class="ql-block">《新编对联集成》1983年2月一版一印,黄曾甫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p><p class="ql-block">《春泥馆随笔》</p><p class="ql-block">(这里应补充:曾任长沙市政协第一届至第四届市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第五届省政协委员。省民建省工商联顾问,省民建省工商联文史委员会主任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父亲从长沙县福临铺来长沙时,投靠亲友,求学时的相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在湖南大学求学时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带领《长沙市工商界北上参观团》,赴东北老根据地参观学习时,在哈尔滨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作时的相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离休后,仍笔耕不辍,为党报写稿,为文史资料提供证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参加社会活动,为长沙市建出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在百度上搜到的,他老的手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在岳麓书院建成1010年纪念之时,作为湖湘文人名士的父亲,同时作为湖大老学长,校友会会长,应书院之请,撰写的一篇纪念书院成立一千另一十周年的文章,由书法家抄写,篆刻在书院时务轩碑刻长廊的碑文上的。如今父亲早己作古,但此碑文尤在,作为遗世文卷,千古长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相片是上世纪未我与些同学参观岳麓书院时,在有镜框保护的父亲遗墨碑文前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孚若弟撰写先父的传略文章,供编辑族谱所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黄曾甫先生传略</span></p><p class="ql-block">公名时錫,字曾甫,号春泥馆主。以字名。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夏历壬子正月初十出生于长沙东乡清都六甲汀龙祖宅,殁於公元2001年2月26日,享年九十岁。先世由江西迁湘省逮公二十有一世。祖缉诚公,清太学生,领中书衔官湖北知县(未到任)。植品励学,慎思笃行,诗文经济,多有述撰。父次峰公,早年随父宦游授读,致力经世之学。母杨太夫人,同邑太学生莲荪公五女,皆天不永年,中年辞世。</p><p class="ql-block">公性颖慧,八岁能文。自幼得随侍叔祖澍谷老人左右,耳提面命,载习诗礼。经史词赋,无所不窥。尤喜元明杂剧,稗官野史。博览多识,自乐不疲。</p><p class="ql-block">会民国初兴,东征北伐。纷争不息,问学惟艰。公以初中学历追随堂兄时蓂,时康投考湖南大学,予录取。受教于湖湘耆宿楊树达,李肖聃,王啸苏,罗庶丹,刘盅园诸先生门下。公秉赋卓異,儒雅拔俗,为同济所推重。湖大三黄,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五年,公毕业于湖南大学中国文学系。时民国扰攘,蒿目唯艰。受姑祖教育救国理念影响,秉其教诲,</p><p class="ql-block">受聘执教于大麓中学,讲授中国文学及历史。后转聘隐储学校任教,旋聘任校长,副董事长多职。勤勤迪导,肃而能和。厚德育人,桃李天下。原省文史馆文史研究会会长,县政协副主席伏家芬,中教老师王文海,李致祥等其时皆出其门者。</p><p class="ql-block">尔后公服务于新闻界,在长沙主笔主办晚晚报,实践晚报,大众报,湖南戏报,小春秋报等刋物。启迪民智,针砭时弊。倡湖湘文化,爭自由民主。</p><p class="ql-block">公好文艺,尤醉心京湘戏曲艺术之美。用志即专,考订尤密。负籍麓山时,受业师盅园,肖聃先生影响甚巨,其时与同学严怪愚等创办星期报,兼任长沙市戏剧编撰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戏曲之演变一书。公执教期间,教学之余创办湖南戏报社,以整理传承湖楚地方戏曲为事。三十年代梅兰芳先生来湘献艺,与公往还甚密,交谈洽悦,对公推赞有加。其时各大报纸均有报导并头版刋出公与梅先生合影照。一时轰动长沙。</p><p class="ql-block">二战祸起,抗日军兴。民族救亡运动风起云湧,公参加田汉先生主持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尝任长沙戏剧界抗敌后援会主席。募捐义演,慰劳鼓动。并膺选为长沙市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湘北战事开衅,日寇入湘内犯,公毅然投笔从戎,出任九战区衡阳地区伤兵救护办事处少校主任。扶伤救死,得效绵力。</p><p class="ql-block">及长沙沦陷,公避走西南。时战事日艰,百业凋零,民生凋敝。公先后在湘川黔多地与人合资兴厂置业,前后达七家之数。扶危救困,共体时艰,支持抗战,同赴国难。</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长沙光复。公迁厂返湘。继续为振兴民族工业,践行工业救国之路殚精竭虑。出任长沙商会副会长兼卷烟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逮国事日非,目睹百年沧桑,山河破碎,民生涂炭。外侮方息,内战又殷,积贫积弱,几无宁宇。俟河之清,俟海之晏。迷茫中得接触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书论,醍醐灌顶,黑暗中如见光明。为民族,为真理奋然而起,积极参与迎接湖南和平解放,签名拥护,析惑传声。安民平市,保境筹钱。湖南各界庆祝和平解放大会上,公代表工商界发言,得时兼省委书记黄克诚赞揚接见。</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公概然将名下湘中火柴厂无偿捐献国家。受邀相继担任长沙市救济委员会,长沙市地方财政整理委员会及长沙市郊区土改委员会常委。出席全国劳动局长会议。并委以长沙市工商界北上参观东北老解放区代表团团长。长沙市各界人士代表协商会议委员会常委,倡议成立长沙市工商业联合会,出任秘书长。参与主持长沙飞机场建设,火葬场建设,福利院建设,自来水公司筹建等。1956年调长沙市民政局。1957年,公调入长沙市文化局戏曲研究室,先后整理改编京,湘,花鼓及曲艺剧目十余个及撰写史料多篇。主笔湖南戏剧报。出任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荣誉理事。为恢复长沙地方报纸,公提案建议。得允并应命主持筹划。长沙日报得于1956年面世。创刊之初,多有困难。赖公鼎为支持,不遗余力。报纸排版,时有空缺。需补白填文,编辑问助于公,每能立等可就。一时坊间有北郑南黄之誉。(注:北指补白大王郑逸梅。南指公矣。)</p><p class="ql-block">公性鲠介,乐观坦荡。夙外荣利,清介自守。荣荐为长沙市第1,2,3,4届政协委员。省政协第5届委员。参政议政,心遗得失。法天贵真,不拘於俗。离休后不啻初心,热忱服务于社会事务,桂冠加身,春风犹厉。兼任省政协文史委委员,省民建工商联文史委员会主任,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省市地方志编委会顾问,湖南大学校友总会副理事长,湖大长沙校友会会长。长沙诗人协会顾问,长沙楹联家协会会长。岳麓诗社名誉社长等诸多职务。受委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湘剧条目获文化部嘉奖。公生平名业被载入多家辞典名录。有二十世纪长沙名人,文史专家之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精於文史训诂之学,有考究掌故之好。无门户之分,多引问之究。文章篇什,自成风体。惜旧记孤闻、钩沉提要,多毁于兵燹劫难反右文革,皆散失殆尽。公晚年搜断简,访遗书,求之于劫灰,咨之于故义,旧辑新章,集而成册,逾百篇之数。是有春泥馆随笔传世。湖大校长谢彦玮序曰:至若文藻苹瞻,神音高迈。庄谐并作,雅俗同归。忽而豪竹哀丝,忽而黄钟大吕,忽而秋霄鹤唳,沧海龙吟。则味中之味,含咀而隽永,音外之音,谛听而弥悠长也。</p><p class="ql-block">公肆力於诗,篇什盈箧,喜临池敲韵自娱,与长沙刘世善,李行之,肖长迈,周仁济,胡六皆,刘家传。乡阴易祖洛。洞口曾光炎。湘潭田翠竹。贵陽王得一,刘顺慈。台湾潘力生等时相唱和。有春泥馆诗钞八十自寿友好唱和诗联一卷付梓。</p><p class="ql-block">公爱乡收族,长怀孝友传家之祖训。公父母早逝,弟妹弱小。兄兼父职,尽其所能,倾力扶植。公待人一秉至诚,不忮不求,宗事搀先。捐资助学,帮扶建厂,不落人后。值世风日糜,掘墓成风。殃及汀龙先祖坟茔。公以古稀之年筹措主持,理骨掩棺,刋碑复土,安先人于泉下,慰族属于乡邦。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允孚族望,皆感其诚,慕其德,敬其仁。湘陰易祖洛教授有题诗序赞曰∶曾甫学长,风流儒雅,夙(上亦十下目)龙文。遗外荣名,抗心希古。哀兹窈窕,写菊部之阳秋;嘉彼蕙兰,流高吟于泽国。而才长经世,不偶靡施。博学多通,不知无愠。万顷之陂,接之神远。盖有其先德補拙老人之遗风。</p><p class="ql-block">古人云;莫为之前,虽美勿彰。莫为之后,虽美勿传。</p><p class="ql-block">缅怀先人,情不自己。乃相与辑录夙所闻知,以为公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百度上搜到的百度文库中的资料</p><p class="ql-block">《百度文库一一湘籍名人》</p><p class="ql-block">长沙名人::::::::::::::::::[查看旧新闻]</p><p class="ql-block">□ 反清斗士——宁调元</p><p class="ql-block">□ 维新人物——宋教仁</p><p class="ql-block">□ 维新人物——刘道一</p><p class="ql-block">□ 维新人物——刘揆一</p><p class="ql-block">□ 维新人物——熊希龄……(略)</p><p class="ql-block">□ 反清斗士——黄兴</p><p class="ql-block">□ 反清斗士——周震鳞</p><p class="ql-block">□ 反清斗士——黄钺</p><p class="ql-block">□ 反清斗士——杨毓麟</p><p class="ql-block">□ 反清斗士——陈天华……(略)</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周兴铭</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古德生</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艾国祥</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夏家辉</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朱建士</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左铁镛</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陈火旺</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钟掘</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姚守拙</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陈希孺</p><p class="ql-block">□ 两院院士——俞汝勤……(略)</p><p class="ql-block">□ 早期科技界名人——张忠培</p><p class="ql-block">□ 早期科技界名人——陈祜鑫</p><p class="ql-block">□ 早期科技界名人——李宗道</p><p class="ql-block">□ 早期科技界名人——周鸣鸂</p><p class="ql-block">□ 早期科技界名人——潘世宬</p><p class="ql-block">□ 早期科技界名人——李聪甫……(略)</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王又曾</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李伯忠</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彭六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早期实业界名人——黄曾甫</b></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曾诚意</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向德</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刘廷芳</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饶湜</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丁鹏翥</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唐伯球</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范旭东</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章克恭</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左学谦</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梁焕奎</p><p class="ql-block">□ 早期实业界名人——龙璋</p><p class="ql-block">□ 歌唱家李谷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遗作诗词中的冰山一角,一本小册子诗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编撰的文集一一《春泥馆随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篇在《百度》上搜到的,介绍父亲的家族渊源和父亲往事的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汀龙黄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黄时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供稿:黄俊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长沙县,谈起汀龙黄氏,人们大约不会陌生,出长沙东门,沿古大路走一百里,到了今日开慧乡,有一座石桥,桥头竖立了一块很大且高的石碑,是请谭延闿、谭泽闿兄弟七年书的,陈季元举人用力书写的“汀龙黄氏”五个大字,竖立了两座大石牌坊,一座是清同治皇帝写的“彤管留芳”四个字,一座是光绪皇帝写的“七叶衍祥”,再过去不远,又有一座牌坊,也是请光绪皇帝写的“旌表节孝”四个字,据专家说:从长沙到北京,沿途牌坊五百多座,没有一座比得上这三座牌坊的,其规模之大,麒麟狮象石雕的精致,四周栏杆的宏观,无一不是上乘之作。我记得先祖父说:“每座牌坊都花了五千两银子,派专人到北京,请求皇帝写的,所以每座牌坊上面,都有‘圣旨’两字,而且都用金色填写的,为了修这三座牌坊,又在本县大虫螃蟹坡买了一座石山,这处的麻石比丁字湾的还好,每座一共花八千两银子左右”。可惜这些古代文物都毁于十年浩劫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汀龙黄氏,系在南宋末年由江西迁来,系“江夏堂”黄的一个支脉,几百年来子孙繁衍。据说是黄山谷后人,我先祖履恒公,擅长丹青和书法,陈作新曾为他刻了两颗边款印章:一曰“山谷后人”;一曰“家住洞庭湖之南”以示荣耀,他与大书法家何绍基、陈作新、清道人都称莫逆之交。清道人,江西人,明李瑞清,号梅庵,他的胞弟李瑞荃,是我的嫡亲满姑祖父,所以清道人曾住我家半年,留下许多他写的对联,画的梅花,雕的石章,并为我们新宅楼上写了一块木匾“水边林外一层楼”陈作新的母亲也在我家住过,陈常来常去,但他的母亲住在我家很久,我记得母亲说过:“陈作新的母亲很和善,是包了脚的,她同时解脚布,同时吃小花片”这个故事,母亲对我说过几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作新和我祖父是好友,因此我父亲和陈作新也很要好。辛亥革命后,陈任湖南副都督,专人喊我父亲来长沙做事,我父亲坐轿子才到石子铺,就听说陈作新被害,他不敢进城,又不敢回家,躲在矛石冲我亲戚家,一个多月后才敢进城。陈作新不独会写字,并会刻图章,我家他写的字很多。解放前,我曾拿着送给陈作勋、陈光益姑父、胡星池姨父、钟家几个舅父,今日我家一件也没有了,不知道他们各家留下一点没有。何绍基曾托我先祖买了一栋小房子和几担田,祖父看中了附近一个小庄子,写信告诉他,他回了一封信,用宣纸做横幅写的,字有茶杯大,约六尺多长,内容记得是:“蒙示谕、拟为扑卜邻,此平生之愿业,寄身函丈之间,朝夕闻到,诚信事耳,惜囊中只有千百许已交儿子在荆渚买了一小庄子矣恨闻命之后也。阅来示,知公目益明,幸甚”。子贞何绍基。此横幅我表好也挂出过,今日就不知飞往何家了。何绍基写的墓铭志原稿,我已送博物馆,并给了我保管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汀龙老屋,由陈作新写的大篆题木刻对联一幅:“敝庐六百载,藏书三万篇”,此木联,最近已由堂弟黄曾炎送交湖南博物馆并给了他保管费,老屋侧又建了一栋新屋,用麻石红砖建的,有两层全玻璃大窗,何绍基、陈作新、清道人来此作客,因我祖父袭祖宗的余荫,不做官,玩古董字画,交结文人墨客,所以我家在解放前,古董字画相当多,古版图书也不少,端石砚台、印色油盒也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汀龙黄氏起家,是由经商、做官两方面而来,最初清政府出售盐票,说以后非有盐票不能运盐,当时有人不甚相信,而且价也太高,曾祖黄子赞购买盐票几张,不久清政府宣布,没有盐票,不能运盐,他就成了盐商巨子,大发其财,号称黄百万,他又花了三千两银子捐了一个荣禄大夫官衔,进出坐绿呢大轿,,人称他黄三大人,田连阡陌,在长沙有三栋大公馆,一栋在长沙市三尊炮、八角亭、走马楼三条街之间,我父亲黄用代就生在这里,我可找一个证明,我父亲死后,请我叔祖父黄润诚做墓志铭,开首的几句诗:“明遗园、八角亭、吾阿咸、子兹育”,这说明不独有个八角亭,而且建在明朝,黄润诚在辛亥革命时,任黎元洪的秘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黄氏还有一栋大公馆,明扑拙里,后改为两条街扑拙前里,扑拙后里,房屋百栋,但我家于清末以家道中落,这些房屋后来黄氏未留下一间。就讲田亩,到解放前“一九四九年”几十家凑在一起也没有一千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黄子赞在经营盐务时,耗资巨万,他又行善做慈善家、施棺木、施药、发放年米挥子、施寒衣、捐款保节堂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汀龙黄氏发家的第二方面是做官,单讲做上海道台,先后有二人,一是黄荷汀、一是黄冕,又以黄南坡最著名,他以参加对英鸦片战争失败和林则徐同遣新疆,对外是发配充军,对内他两都是钦命农垦大臣,林则徐是伊犁大臣,黄南坡是昌都农垦大臣,两人赴新疆,妻妾儿女随从几十人,出进坐绿呢大轿,这样犯法充军,历史上怕也是少见吧?这不过是应付帝国主义耳目而已。黄南坡官太小,罪可能轻点,不久清帝圣旨赐还,赐还者,大赦也,这次事件有一个很可贵的文物材料,至今环保存着,就是黄南坡离开新疆前,林则徐赶到昌都送别,并亲自做了一首对联,又亲笔写了送黄南坡,联曰:“西塞论交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而且在对联两侧写满一些字,大意是:南坡仁弟奉圣旨赐还,吾赶至昌都送别,盘恒一月等等语句,为什么送行送一个多月,就是黄南坡要他写汀龙黄氏四次族谱并做序言,所以我家第四次修族谱是林则徐写的。目前我们保存者还很多,这首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对联,在十年浩劫来临之际,由我堂弟黄曾蒲送交湖南省博物馆保存,早几年,曾将它在中山图书馆展出。后来我见到黄曾蒲说:你这回做的太好了,万一闯将们把它做四旧烧了,看你怎么对得起国家、林则徐、和祖宗族人。黄南坡又是曾国藩左右手,,在曾国藩全集、信札、奏折、文章中屡次提到的,他协助曾国藩守长沙,造水师船只,铸大炮,创办厘金局,为镇压太平天国筹款,其铸之大炮,曾记载在长沙县文史资料中。左宗棠打新疆,军中都用黄南坡铸的大炮,威力甚猛,所谓有了这种大炮,攻无不克,战无不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黄南坡的事迹,在清史、湖南省志、江苏省志记载甚多,如在一八一五年,任周仪盐运使,奉旨治仪、扬流域。一八二五年奉旨抢救洪泽湖决口,后又调余东盐运大使。历任扬州、上元、元和和上海太守、太仓知州,常州镇江府台,疏浚上海刘河几百里水道。修常州孟河,建芙蓉圩田,垦田十余万亩。又修延陵书院,今日可以在江苏各地找到他的政绩事业方面的一些文字记载和石碑记载等,但他的坟墓,于去年一个风雨之夜,被匪徒们盗窃而且毁掘其惨,墓中陪葬的金银、玉器、圣旨、古玩等物皆被盗空,长沙县政府对这次事件很注意,盗墓消息传出后马上派人去调查勘视。据说盗墓者系广东方面来的,至今没有捕获贼帮,听说最近黄荷汀、黄子赞的墓也均被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汀龙黄氏的求学读书风气很突出的,如清末女子出国留学,湖南省志也记载了:“中国女子留学,以湖南汀龙黄氏为先”,例如:我姑母黄萱祐由日本歸來,创办隐珠中学,姑祖母黄国厚归国后,创办衡粹女校,姑母黄辉归国后,创办湖南第一个幼儿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日汀龙黄氏男子留学外国者,就不可以屈指以数了,如荷汀公的子孙,就有黄崇颐、黄崇期、黄崇萼三兄弟,都是美籍华人,黄崇颐是美国国防工业著名工程师、黄崇期橡胶专家,常回国讲学,黄崇萼音律专家,以推翻世界英人音律权威的定律而著名,再如我家儿孙中就有留学美国麻省理工、苏联明斯科大学毕业归来者,女儿有赴日本考察,还有去非洲奉命援外培训非洲学生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汀龙黄氏是一个书香门第。家教相传是,读书、孝亲、友爱,因此全族文盲甚少,有些贫困人家,在解放前可到耗间祠堂办的小学免费读书,总祠分祠都有一定收入,都办了小学,长沙市还有一个黄家试馆,也是为家庭贫困族人读书赶考建的,这等于黄家的一个高等学堂一个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读书中举,我们黄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末年,科举还未废除,有个笨秀才黄丙夏,他考举人未取,不愿回家,流落在湘潭、湘乡各地,做游学先生。一次他游学到湘潭王壬秋翰林家中,王壬秋是写湘军志书的,当然对黄南坡很熟悉,他要见王壬秋,自称是黄南坡的子孙,王壬秋正在和周妈在院中乘凉,接见了他,王壬秋说:秀才游学,照例要做首对联,才能得到食宿,你们汀龙黄氏,是江夏堂黄的一支,我今天就以你的家族堂名出首对联,请你对出,不但有食宿,而且我还陪你痛饮一杯,王出上联“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还算第一,还算第二”。这位秀才马上对曰“三才儒在先,三光人在后,游湘是儒人,也不在先,也不在后”。王说的四水指江淮河汉,四季指春夏秋冬,秀才的三才是指儒释道,三光是指天地人。王见其才思敏捷,应答如流,人也生的倜傥,非常高兴说:真不愧为湘军,大喊杀鸡摆酒,席间王劝他再读两年书,在考一次举人,秀才回来后,果在几年后中了举人,但乡中叫他游举人,他非常不高兴,并写信给王壬秋道谢,王回信道:人家叫你游举人,你不要不高兴,我也未考取翰林,我的翰林是钦赐的,皇帝老子赏的,因为‘百日维新’后,中国人出洋留学者甚多,回国后都送翰林头衔,如学土木的就送土木翰林,学医科的就送医科翰林,学镶牙的,送牙科翰林,后来还有在文学方面有点著作、有点名气的举人,也送一个钦赐翰林,我是在送牙科翰林之后,才得到钦赐翰林的,我有首自嘲诗中有:‘曾步牙科的翰林’之句。这位游举人因为王壬秋名气大,从此再不以喊游举人为耻,反以为荣,并做一首对联挂在家中堂屋中间,联曰:‘游举人黄丙夏,钦赐翰林王壬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日汀龙黄氏在长沙市,据说有五百人左右,例如黄曾甫他是我堂兄弟,我有一个胞弟黄石康,我们三人,生在同一屋子,又同在湖南大学毕业,时康学工,共产党员,但四十年来我只见三次,而且都是匆匆一见而别,他历任国防部西安兵工厂和国防部五机部总工程师,但不幸在十年浩劫中含冤死在国防部河南干校,后在一九七八年平了反,恢复了党籍,发了抚恤费,送其儿子留学美国,又将其遗体运回长沙来,我将其葬在岳麓山,并为他写了一块墓志铭:“生于斯、诀于斯、年六十、葬于斯、工作毕、儿女立、麓山青、湖水碧、卜此穴、安其息”。但我与黄曾甫就要与胞弟不同了,同生一个屋子,同进一个大学,同住长沙,解放后,又住在北门外,几天总可见面,我今天就将我和他互赠的诗,做这篇“汀龙黄氏”的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赠黄曾甫堂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汀龙诗派远源长,江夏家声孝友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畴昔麓山同笔砚,晚年城北共徜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颂芝兰满庭树,我夸锦绣著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难得兄弟皆八十,一楼花尊发余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甫弟题我诗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少年裘马五陵游,风风雨雨八十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江春水向东流,不老青山休笑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阿兄岂欲作诗囚,漫天彩练笔难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去世当时,《长沙晚报》上发表的怀念文章</p><p class="ql-block">《怀念黄曾甫》</p><p class="ql-block">作者:任 波</p><p class="ql-block">转自:长沙晚报</p><p class="ql-block">我怀念黄曾甫先生。黄老仿佛就在离我不远的另一边,和蔼地朝我微笑着。在阳光充沛的下午,我听得见他低低的笑声。</p><p class="ql-block">那是在三医院的病床上。黄老受着病痛的折磨,有时还要紧咬着牙关。但每当我来时他便露出和善的笑来,有时还低低地笑出声来。我已经不与他谈我所编的栏目“长沙话旧”了,这是他最关心的,当时正在扩建五一路,市面上有一些异议,他很想借旧事来为扩路说一些话,70年代末80年代初,黄老曾陪阎子祥市长过五一路,阎市长笑言,当年他修五一路作了一次检讨,现在他还要再作一次检讨:五一路修得太窄了!黄老想及那些往事总要露出笑来,他还说五一路上哪里哪里值得一写,他想再为五一路翻一翻古,长沙不在提着“以文立市”吗。有关长沙的历史,他心里有着一本账。我相信他翻长沙的古,应该没有人能超过他,在病床上他口述蔡锷南路的一些史迹时,他说到的一些年代,我在整理,核对资料时,发现连月份都丝毫不差。但我不能久坐在他的病房里了,虽然他是笑着对我说着话,在我走后,病魔必将对他进行更疯狂的报复,这也是蔡锷南路系列只写到和平巷就草草收场的原因。黄老为此有一些遗憾。他笑着说,等我好了回到家中再核对一些资料一定能写完,你要给我要求版面。病中他还反反复复地说,想要送一些关于旧长沙的资料给我,他笑着说,老人要紧牵手,年轻人要大步走。老人不翻古,后人不知谱。他说,对长沙,有知才会有深爱呢。</p><p class="ql-block">对于黄老的生平我了解得并不是很过细,不能说知,但我对他依然有着一种由衷的敬爱。黄老很少向我提他的过去,黄老和我在一起多半就是笑谈一些有关长沙的掌故。只有一回他提到他的一段往事。那是在与病魔搏斗的最后时刻,他用微弱的声音喘息着告诉我一件旧事:他曾经被发配去看守一处鱼塘,人们像避瘟神一样的避着他。当时长沙晚报社的一些同志也到这里下放劳动,其中编辑凌翼云每天上工时,总要默不作声把自己的罩衣脱到他的棚子里,有时甚至是绕一些路也要丢件衣服在他那里。黄老的眼睛有些红,脸上却带着笑。</p><p class="ql-block">在春初的季节里,我踏着哀乐与黄老告别。黄老的遗相是一张年轻时带着笑、面容很丰满的照片,这反而为我不熟悉。我又读了会场上的一些挽联。其中有黄老生前的自挽联:“不欠生前债,不留身后名,毁誉且由人,化作青烟归净土;枉读圣贤书,枉习诸子学,诗书终误我,愧余白卷对先师。”这是何等的自伤与悲哀,我一直只与和蔼带笑的黄老打着交道。我不曾问他的过去,他们那一代人总有着太多时代留给他们的创痛,他努力淡化着这一切。我们报社的一些老报人提起他都带着些伤感,长沙晚报自创刊起,他就一直是报社的铁杆作者,几十年风风雨雨大家一同渡过,孰能无情。而年轻的我,与黄老相差60岁的忘年交,我对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我却愿一直就这么笑着怀念黄老,就像当初我和他的相识相交相别,我是何等的三生有幸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然,我还是有些后悔。在黄老身体还很好的时候,长沙政协文史委的梁小进曾建言要拿录音机请黄老随意谈谈,那都是宝贵的资料。但没有谁真正这么去做了,真正重视了,包括与黄老十分熟悉深得他信任的我。黄老笑着,远去了,一本活的长沙字典就这么毁于猖狂的跳着舞的火焰中。黄老在笑中会怪着我吗?我知道黄老还牵挂着一本叫《长沙野史大全》的书,校样都出来了,但因为印数因为资金迟迟未能付梓,黄老生前呼吁过,但没有结果。借此一角,我也呼吁它一两声,虽然知道自己的声音微弱,但那一头的人却肯定听得到,一定还会含着笑,甚至笑出声音来。我以我的微笑寄托我的哀思。</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