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不生润之,万古如长夜。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一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如今,韶山毛主席故居门前,参观的人们依旧络绎不绝。一百年沧桑巨变,一百年人世浮沉,毛泽东思想依旧熠熠生辉,在当代焕发着强大的感召力。学习青年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对我们当代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美国一家新闻杂志在《历史上最后一位巨人》一文中,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他天姿英发,文韬武略,胆识过人,几乎凭借一无所有的政治资源,就白手起家,在二十八年间,纵横捭阖,缔造了世界上一个最大的政党,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他唤起了整个东方人类和新兴世界的崛起,是他使世界有了另一番面貌。”我们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成长经历塑造了这位伟大领袖的传奇一生?</p><p class="ql-block">父亲的强势粗暴养成了毛泽东不畏强权的斗争意识。父亲毛顺生送毛泽东去读私塾,目的是让他熟读四书五经以便在打官司的时候能够引经据典,学会写字算账以便料理家业。但他却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旧小说,私塾老师便向父亲告状。每当这时,父亲总是火冒三丈,常常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拳打脚踢,使得父子关系剑拔弩张。十岁那年,他因为怕挨打不敢回家,为此曾离家出走,后来被家人找到了,没想到这一次的离家出走,让父亲和私塾老师的态度变得比以前温和了,这次罢课胜利让年幼的毛泽东尝到了反抗的甜头[1]。十三岁那年,父亲在家宴请客人,让他帮忙招待,因为做的不合父亲心意,父亲毛顺生当着客人的面骂他懒惰无用,毛泽东也回顶了他,并离开了家。父亲一边骂,一边追出来,毛泽东指着池塘,以跳池塘相威胁,这才免遭了一顿皮肉之苦[2]。后来毛泽东对斯诺讲到跳水塘的故事,这样说到:“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力,父亲就软了下来,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正是少年时期与父亲展开的一次次斗争,让毛泽东养成了不畏强权、永不服输的性格,这种性格让他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带领着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抵御侵略,成就了党史、新中国史上的一段段传奇佳话。</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善良厚道培养了毛泽东同情贫苦的高尚品质。母亲文七妹为人慷慨厚道,总是愿意帮助贫苦农民,是个心地善良、品格高尚的女性,和父亲守财刻薄的品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遇到荒年穷人讨饭,母亲文七妹总是悄悄背着父亲毛顺生给穷人施舍饭菜,为此事家里没少争吵。毛泽东和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他继承了母亲的善良,从小便表现出对贫苦农民的同情。有一次,有个农户答应卖猪给毛顺生,并收了订金,画了押。可过了几天,猪涨价了。当父亲派毛泽东前去收猪时,农户就对他诉苦:“少几块钱对你们毛家不算什么,对我们穷人,可就是几个月油盐钱。”听了他的报怨,毛泽东二话没说,当场就退了这桩买卖。没想到,回家跟父亲一讲,毛顺生大发雷霆,骂他是败家子,净做亏本买卖,毛泽东也不客气地回敬了他,说他是冷酷的守财奴[3]。毛泽东曾称赞母亲,说她是“损己以利人的人。”母亲的善良品质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他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的一生都在为解放贫苦农民而不懈奋斗,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始终。</p><p class="ql-block">恩师的循循善诱塑造了毛泽东超凡卓越的智识才能。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已经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从东山学堂、湘乡中学、省立一中到后来的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的文采才气得到了同学、老师,甚至校长的一致青睐。他的成长离不开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老师的悉心指导。有人曾说,杨昌济对毛泽东有重塑之恩,这话并非没有道理。第一师范期间,在杨昌济的指引下,毛泽东苦读哲学,锻炼了他从大局观、全局观考虑事物的哲学思维和视角;杨昌济的“处世五原则”和与人交流“三条戒律”为毛泽东所尊崇和学习,从而使毛泽东的修身抵达更高的境界;杨昌济重视体育锻炼,在他的鼓励下,毛泽东创新方式方法,勤于体格锻炼,从刚入校时的白面书生练就成了拥有一副钢筋铁骨的男子汉,使他在后来能承受革命战争岁月的艰苦条件;当毛泽东为贫苦同学打抱不平,抗议学校乱收学杂费,校方欲为此事要将毛泽东开除,也是杨昌济等一众老师挺身而出,极力为毛泽东辩护,甚至不惜以辞职相威胁,迫使校方收回了成命。病危之际,杨昌济仍心系爱徒,给好友章士钊写信,称毛泽东和蔡和森为“救国二子”,请求好友日后襄助。</p><p class="ql-block">时隔百年,当我瞻仰着毛主席故居内的陈设,行走在南岸池塘、南岸私塾、晒谷坪时,时光仿佛穿梭到了一个世纪前,我的眼前出现了那个倔强而又善良的少年,他正眺望着大山外的世界;当我盘桓在自卑亭、爱晚亭和岳麓山中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坚定而又执着的青年,他夜宿山中只为锻造自己的意志力和胆识;当我注视者着橘子洲头涛涛的湘江水滚滚东逝,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血性青年,他怀揣着满腔热血,誓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奉献青春。</p><p class="ql-block">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学习青年毛泽东身上的斗争意识、高尚品质和智识才能,赓续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青春。(作者:赵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0页。</p><p class="ql-block">[2]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1页。</p><p class="ql-block">[3] 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第12页。</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青年时期墨迹</p><p class="ql-block">作者:吴绍鉴</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1893—1976)从八岁开始上私墊,一直到十三岁。辍学在家三年,也未中断自学。1910年开始就读新式学堂湘乡东山高级小学、湘乡驻省中学、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他的塾师中不乏书法功力深厚的老师。毛泽东在写字方面很下功夫,初学欧阳询,后改学钱南园(清乾隆年间著名书画家)。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学校的教学要求是:"宜习隋碑","第三学年以后宜兼习草书"。无论是旧的私墊还是这些新的学校,对毛泽东书法的培养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这一阶段是毛泽东书法奠定基础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是当地有名的“湘乡才子”。</p><p class="ql-block"> 从以下资料可以分析出毛泽东书法的基础功在于晋唐小楷,在长沙一师上学后,又吸收了魏碑笔法。</p><p class="ql-block"> 宝剑锋从磨砺出。毛泽东成为当代最伟大的书法家,从这里就可认知,决非偶然。</p><p class="ql-block">明信片《致罗学赞》</p><p class="ql-block"> (1919.1.11 )</p> <p class="ql-block">致文玉瑞、文玉卿</p><p class="ql-block">(1919.4.28</p> <p class="ql-block">明信片《致黎锦熙》</p><p class="ql-block">(1919.9.5)</p> <p class="ql-block">致彭璜(部分)</p><p class="ql-block">(1921.1.28</p> <p class="ql-block">致锺健</p><p class="ql-block">(1921.9.29</p> <p class="ql-block">致平教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924)</p> <p class="ql-block">落款为“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毛泽东”的信函</p><p class="ql-block">(1924)</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亲笔填写入党时间登记表</p> <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16日,</p><p class="ql-block">由民盟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日报《光明日报》在北京创刊。</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题词:团结起来,光明在望。</p><p class="ql-block">章伯钧任社长,胡愈之任总编。</p> <p class="ql-block">1948年6月3日</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p><p class="ql-block">的给粟裕、张震的电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