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代的三种谥号类别</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三种谥号:褒善、贬恶、同情。</p><p class="ql-block"> 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的皇帝在生前有年号(从汉武帝开始),死后有谥号。开国的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者高祖。</p><p class="ql-block"> 特别说明太祖和高祖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首先太祖和高祖它是有区别的,太祖大于高祖,太祖才是最大的,一开始的祭祀,只有太祖才是万世不祧之庙。后来才改成凡是称祖的皆为不祧之庙。</p><p class="ql-block"> 太祖,什么叫太祖?“诸侯始受封,天子始受命”。祖有开创之功,宗有守成之德。一般称世祖的,都是中兴皇帝。也就是说,身为皇帝,不是说你是第一代就是太祖,而是“始封之君” ,也就是国号的来源,它的获得者才被称之为太祖。</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有对比性的就是曹操和司马懿,曹操、司马懿作为魏晋两代的奠基人,但是曹操是太祖,司马懿是高祖,为什么?因为曹操在生前被封为魏公、魏王,魏,这个国号来源于他,所以他是太祖。反之,司马懿虽然也是晋国的奠基人,但是晋国的国号来自司马昭,所以他是高祖,司马昭是太祖。</p><p class="ql-block">同样的道理,唐朝第一代唐国公,也就是李虎是太祖,第三代唐国公李渊虽然是开国皇帝,但他只能是高祖,他功劳再大也没有用,这是规矩。</p><p class="ql-block"> 关于庙号称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如果帝位世系发生偏移,现任皇帝不是称祖的那个皇帝的后代,那么那个皇帝就不能称祖。比如说,北齐文宣皇帝高洋他原本被称为显祖,但是后来继位的皇帝不是他的后代,他的后代没有守住皇位,所以后来他被改为威宗。还有北周也是同样的道理,宇文觉是北周的开国皇帝,但是由于后来继位的不是他的后代,所以他就没有被追封为祖,反之宇文邕则被追封为高祖。</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是刨除第一代的情况下,如果是奠基人,第一代,那么就算后来继位的皇帝不是他的后代,也要给他追封为祖,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之后是他的弟弟继位的,然后的诸位皇帝也是宋太宗的后人,但是因为他是第一代,名正言顺的始封之君,宋这个国号的来源,所以北宋后来的皇帝们不是赵匡胤的后代,但仍然要把他称之为太祖。至于耍一些小手段,那是另外一种情况,但是大的规矩不能改。</p><p class="ql-block"> 国号来源称太祖,太祖之下为高祖,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比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他的庙号就是太祖,而他父亲宋武帝刘裕的庙号却是高祖,为什么会这样的情况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了解另外一个情况,就是西汉的第一位皇帝刘邦的庙号其实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全称太祖高皇帝。但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的本纪称之为高祖本纪,所以我们后人就误以为他是汉高祖,其实人家是汉太祖。</p><p class="ql-block">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祖先呢?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但是到了刘裕这一代已经破落得不成样子了,然后刘裕基本上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皇帝。他当上皇帝之后对刘邦非常推崇,所以他的儿子就把他的庙号上为高祖,认为这样就和刘邦是一样的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p><p class="ql-block"> 那么宋文帝被上庙号为太祖是怎么回事呢?公元453年,宋文帝被他的儿子刘劭杀死了,然后他另外一个儿子刘骏把刘劭给杀死了,最后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宋孝武帝。因为宋文帝非常有才干,而且在位时间很长。同时,孝武帝也有拉拢文帝时代的老臣等一系列想法,所以把他的父亲上庙号为太祖,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和刘宋一样,把太祖和高祖弄反了的还有后赵。后赵的第一代皇帝石勒被追封为高祖,第三位皇帝石虎被追封为太祖,这可能是因为石虎并非是石勒的亲生儿子,而且是武力夺位的,所以不愿意追封他为太祖吧!具体情况不太清楚。</p><p class="ql-block"> 而至于想后汉和后晋,虽然他们的第一代皇帝石敬瑭和刘知远被上庙号为高祖,但是因为它这个朝代也没有太祖,所以就不提了,就当它是等同于太祖吧!</p><p class="ql-block"> 另外,清朝的庙号更有意思,清朝的第一代是努尔哈赤,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叫后金,他不是清这个国号的来源,皇太极才是清这个国号的来源,结果努尔哈赤为太祖,而皇太极只是太宗。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儿子顺治、他的孙子康熙的庙后全部都是祖,顺治是世祖,康熙是圣祖,只有皇太极这个清朝国号的来源,清朝第一位皇帝是太宗,这也是相当有意思的一件事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谥号的评定要根据谥法。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涵义的一些字,用来评判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这些用来谥号的字,大致可以分为褒善、贬恶、同情三类。</span></p><p class="ql-block">甲、褒善谥号</p><p class="ql-block"> 古代褒善谥号,大概有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献、穆,凡十四类。虽然古代帝王的褒善谥号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但还是能反映出古代帝王政迹的某些实际情况的。</p><p class="ql-block"> 如谥号“文”,有经天纬地的意思,西周奠基者周文王,就是谥“文”;谥号武”,有咸强睿德的意思,推翻商纣暴政、建立西周王朝的周武王,就是谥“武”;谥号“昭”,有圣闻周达的意思,战国时筑黄金台求贤的燕昭王,就是谥“昭”;谥号“元”,有行义悦民的意思,西汉柔仁好儒的汉元帝,就是谥“元”;谥号“平”,有布纲治纪的意思,东周第一位天子周平王,就是谥“平”;谥号“康”,有温柔好乐的意思,西周有唐尧虞舜之风的周康王,就是谥“康”;谥号“景”,有布义行刚的意思,史称“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就是谥“景”;谥号“惠”,有柔质慈民的意思,战国时卑礼招纳天下贤人的魏惠王,就是谥“惠”;谥号“宣”,有圣善闻周的意思,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宣王,就是谥“宣”;谥号“成”,有安民立政的意思,西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就是谥“成”;谥号“明”,有昭临四方的意思,三国时魏文帝之子魏明帝,就是谥“明”;谥号“献”,有聪明睿知的意思,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就是谥“献”;谥号“穆”,有布德执义的意思,春秋时秦国国君秦穆公,就是谥“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乙、贬恶谥号</span></p><p class="ql-block"> 古代贬恶的谥号,大致有灵、厉、炀、幽四种。谥号“灵”,是乱而不损的意思,东周天子周灵王泄心就是谥灵”;谥号“厉”,是杀戮无辜的意思西周天子周厉王胡就是谥“厉”;谥号“炀”,是好内远礼的意思,隋炀帝杨就是谥“炀”;谥号“幽”,是壅遏不通的意思,西周天子姬官涅就是谥“幽”。</p><p class="ql-block"> 古代贬恶谥号还是比较符合古代帝王的生平事迹和道德修养的,当然也难免带有隐讳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丙、同情谥号</span></p><p class="ql-block"> 古代表示同情的谥号有哀、愍、怀、殇、悼等。谥号哀”,是恭仁短折的意思,东周天子周哀王去疾就是谥“哀”;谥号“愍”,是在国遭忧的意思,春秋鲁国国君鲁愍公启就是谥“愍”;谥号“怀”,是慈仁短折的意思,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怀王芈槐就是谥“怀”;谥号“殇”,是未家短折的意思,东汉和帝少子刘隆就是谥“殇”;谥号“悼”,是恐惧从处的意思,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悼王熊疑就是谥“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世间正道是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千秋功过任评谈,</p><p class="ql-block">百姓心中一把秤,</p><p class="ql-block">前车覆辙鉴毋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编辑山寨头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