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历史记忆 传红色基因 迎建党百年

邓氏之家

<h3>  由四川泸州邓氏文化研究会邓小玉会长倡议发起、重庆邓氏文化研究促进会邓洪会长积极响应,泸渝两地宗亲会联合组织开展的“`学党史、感党恩、谋发展、敬先贤`红色探访活动”于2021年6月20日在重庆江津、泸州合江举行,来自泸渝两地邓氏宗亲五十余人参加此次活动。</h3> <h3>  本次活动,是两地宗亲文化研究会为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促进民间成渝经济圈交流合作,通过开展的“学党史、感党恩、敬先贤”活动,寻访重庆—泸州附近红色文化、与邓氏关联红色基因,实地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的一次红色之旅。</h3> <h1> <b> 活动一:参观陈独秀旧居</b></h1> <h3>  上午9:20时许,泸渝两地宗亲陆续抵达位于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陈独秀故居,在故居前广场合影后,邓洪会长、小玉会长共同宣布活动开始,第一站参观中国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江津的故居及陈列馆。</h3> <h3>川渝两地宗亲在陈独秀故居前合影</h3> <h3>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h3> <h3>  1938年6月底,陈独秀从汉口乘船溯江而上到达重庆,后应其同乡好友邓仲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二叔)的盛情相邀,于8月到达江津,住在江津城里黄荆街邓仲纯开设的“延年医院”。1939年5月,应清举人杨鲁丞家后人邀请帮助整理杨鲁丞遗著,来到石墙院居住在大院一角的两间偏房。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在此溘然长逝。</h3> <h3>  陈独秀人生最后几年的居住地石墙院位于重庆江津区南部的五举乡鹤山坪,距离江津城区15公里,院墙四周因圈砌两壁丈余高的石墙而得名。这里原是清光绪三十三的特科贡士杨鲁丞的故宅,俗称“杨家大院”,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现在的杨家大院,已改成陈独秀革命一生的展览馆。</h3> <h3>  陈独秀病逝于石墙院,由于他是外地人,并没有棺木和墓地。幸得生前好友、白沙邓氏名绅邓蟾秋及邓燮康叔侄赞助其一副楠木棺材和墓地,才得以安葬在江津大西门外鼎山山麓之康庄。据邓燮康之女邓敬苏后来回忆,下葬当天,江津城内的学者名流三四十人前来参加下葬仪式,周围乡邻有一两百人前来送行,众人沿途放炮护卫,其规格在江津当地也算是壮观。1947年,遵循陈独秀生前遗愿,其三子陈松年把陈独秀的灵柩运回安徽老家安庆,与高晓岚合葬在一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江津县政府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衣冠冢。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艾坪山山体滑坡,墓址被掩埋。</h3> <h3>  陈独秀是中共早起优秀领导人,陈列馆用图片、实物展示了其一生坎坷的革命经历。</h3> <h1><b>  活动二:参观聂荣臻元帅陈列馆</b></h1> <h3> 上午11:20时,两地宗亲来到位于江津几江鼎山大道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参观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了解聂帅及老一辈革命家革命事迹。</h3> <h3>在聂帅陈列馆前合影</h3> <h3>  聂荣臻元帅(1899-1992),字福骈,江津吴滩乡石院子人,终年93岁。 聂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h3> <h3>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h3> <h3>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聂帅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br></h3> <h3>聂帅蜡像</h3> <h1>  <b>活动三:拜望原女排主教练邓若曾先生</b></h1> <h3>与若曾焕曾二老合影</h3> <h3>  邓若曾(1936.6—),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人,历任国家青年排球队教练,国家女子排球队教练、总教练。1981年、1983年、1984年、1985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5年离任,进入国家体委训练局咨询委员会。1997年组建重庆必扬邓若曾女排俱乐部,现已退休。曾带领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是“女排精神”的主要缔造者之一,重庆体育届的骄傲。</h3> <h3>  邓焕曾(1939—),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人,前中国路桥总公司公路设计院桥梁设计室主任、教授级高工,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土木系桥梁与隧道专业。1963年分配到北京交通部公路设计院,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广东顺德容奇大桥、虎门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湖北黄石长江大桥、重庆黄花园嘉陵江大桥等十多座桥梁的设计和施工。1982年至1984年,作为桥梁专家,被派往阿尔及利亚援建,指导阿方路桥设计和施工。邓焕曾在桥梁设计和施工中创造、发明了多项新技术和新桥型,加快了我国桥梁建设速度,为国家创造和节约了大量资金,为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设计施工的多座大桥荣获国家金质工程和银质工程。1992年国务院首批授予“政府特殊津贴”。</h3> <h3><font color="#010101">  若曾、焕曾二老是白沙邓氏优秀代表,系鹤年公之孙、燮孽公之三子、六子,是从白沙走向全国的优秀代表。</font></h3> <h3>小玉会长介绍若曾、焕曾二老情况</h3> <h3>小玉会长与二老合影</h3> <h3>邓洪会长与二老合影</h3> <h1>  <b>活动四:参观重庆工商学校和白沙邓氏祠堂</b></h1> <h3>焕曾老人讲解邓氏祠堂的前世今生</h3> <h3><font color="#010101">  1905年末,始迁白沙的始迁祖清涟公(字石泉)之次子鹤翔在白沙溜马岗兴办了全川最早的女子小学之一的“私立新本女子学堂”,发展女子教育。建国后,该校改为江津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85年改为重庆工商学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工商学校校园一角,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格外引人瞩目。悬山顶、青砖墙、西式卷廊、罗马柱……典型的上世纪初年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这里就是白沙邓氏祠堂,系始迁白沙的邓氏始迁祖石泉公在此修建的家庙。院中生长着两株碗口粗的桂花树,该祠堂有称为双桂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祠堂正厅,整齐的摆放着石泉公等迁徙白沙的四代先祖牌位,两旁石柱上悬挂于祠堂正中那副楹联,“黑石钟灵重教弘文垂典范,清泉毓秀齐家报国仰宗风。”即为该族家训,四周悬挂着该族各房人世系图 ,向世人述说着该族发展的简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泉公简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鹤年公房世系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白沙邓氏祠堂独特之处,在于其见证了抗战期间国立图书馆内迁重庆期间的发展历程。1939年,因抗战期间国立中央图书馆奉命搬迁至白沙。邓家族人公义将祠堂腾出作为国立中央图书馆办公处,更倾尽家财帮助图书馆举行多次文化展览,开放阅览所藏图书,为抗战期间流亡来川的学者、学生提供精神食粮。直到1944年3月搬离白沙,图书馆在抗战恶劣环境中,竟在5年内新增藏书1万多册。 </font></h3> <h1>  <b>活动五:参观张爷庙邓若曾展览</b></h1> <h3><font color="#010101">  2017年初,白沙镇政府工作人员到北京出差,前去拜望在北京居住的原中国女排主教练邓若曾,邓老热情的接待了家乡人,并将自己珍藏的执教女排期间珍贵照片给大家欣赏,邓老当即提出可将珍贵照片和部分实物捐赠家乡白沙,用以回馈家乡的养育之情。白沙政府将邓老捐赠图片和实物在张爷庙三楼展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楼五个展室,芬阶段展示了邓若曾从运动员到执教中国女排期间的成长历程和辉煌成绩,图片和图片后的故事展现了邓老在“女排精神”缔造中所做出的贡献。</font></h3> <h1>  <b>活动六:参观聚奎书院</b></h1> <h3>聚奎书院外景图</h3> <h3><font color="#010101">  聚奎书院,位于重庆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是重庆市保存最完整的的书院园林建筑,始建于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白沙乡绅张元富、邓清连(字石泉)同知县国璋(满人)等将白沙镇黑石山之聚奎义塾改建。光绪六年(公元1880)正式成立聚奎书院。书院正中为讲学厅,后为孔子堂,两侧为学生自习室,周围为教师住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书院150年的茶花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书院教学除授“四书”、“五经”、《春秋三传》、《孝经》外,还课以《汉四史》、《方舆纪要》、《文献通考》等。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改为聚奎学堂。民国后相继建立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陈独秀、吴玉章、冯玉祥、黄炎培等均到院参观,无不交口称赞。至今原院规模及碑刻等,均保存完好。院内参天古木簇绕四周,幽静典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书院内五百多年的罗汉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28年,在渝经商的鹤年公,以其七十寿礼1万大洋捐建“鹤年堂”。鹤年堂内分上下三层,可容纳一千四百多人,当时号称“川东第一大礼堂”,现称“聚奎讲堂”。</font></h3> <h3>川东第一礼堂”鹤年堂”</h3> <h3>校门石刻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h3> <h3>焕曾老人在”鹤年堂”聚奎讲堂讲述百年”聚奎书院”</h3> <h1>  <b>活动七:探访合江白鹿邓氏祠堂</b></h1> <h3>  下午17:00时,两地宗亲驱车来到四川合江县白鹿镇合津街128号邓氏祠堂。该祠堂系湖南邵阳入川的邓氏国銮公支系祠堂,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始迁白鹿的邓氏国銮公曾孙得珍公组织修建。建筑群系石砖木川斗结构,雕梁画柱一应俱全,祠堂入口兼戏台建筑尤为独特,14根高达十余米的青石石柱构成戏台的主梁柱,支撑戏台及祠堂山门,戏台前木雕栩栩如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放后,祠堂收归国有,改建为粮站,因维护保养未跟上,当前祠堂破损严重,戏台完全损毁无存,只留下下梁柱上两幅对联空对大院。</h3> <h3><font color="#010101">参观白鹿邓氏祠堂</font></h3> <h3>  该祠堂走出的名人有邓开慧。公元1920年(民国9年),邓氏祠堂族人中的北斗坪村出生了一名优秀的女儿叫邓开慧。邓开慧曾用名周炎琳,参加革命后改名马丹(意为一片丹心信仰马列主义)。邓开慧少时聪明伶俐,在其舅父(兴中会、同盟会的会员)的提携下,先在重庆读初中,后到北平上高中,1937年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38年春,马丹调岚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任副部长。同年10月10日,经组织介绍,马丹与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八路军第一二0师政治委员关向应在延安结婚。1940年5月,马丹任晋西北兴县妇救会主任。1946年,任大连市妇女建国联合会主任。同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病逝。 1949年底,马丹随同第一批南下干部奔赴广州,曾任广东省民政厅办公室主任、省旅游局副局长。2006年,邓开慧在广州病逝,享年86岁。</h3> <h3>两地宗亲参观白鹿邓氏祠堂</h3> <h3><font color="#010101">祠堂戏台残垣</font></h3> <h1>  <b>活动八:参观合江统战画廊</b></h1> <h3><font color="#010101">泸渝两地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在合江统战宣传长廊前握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两地宗亲座谈谋发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合江统战宣传画廊展板</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