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门“道

CY

<p class="ql-block">象形字。“门”字在甲骨文中为图,由两扇门构成,或由两扇门上面加一横木构成。甲骨文的“门”正反映了商代晚期房屋建筑中门的结构。从甲文到楷书,形体相同,即左、右两竖像门轴,相对两幅像门面,正像门的样子,似可看作独体象形。唯《说文解字》将它解为由二户构成,而“户”本为单扇门之形,可正反书写,不影响其音、义,属独体象形,则门既由两个独体象形的户构形,又和户没声音关系,这样一说,“门”就是会意字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中,门的种类很多。在众多种类的门中,以两立柱一横枋构成一门,柱头上染成黑色的,被称为乌头门。乌头门其名在很多留存史籍中都可见到。《唐六典》中有:“五品已上得制乌头门。”《宋史》则有“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的记载,可见乌头门还是体现一定等级的大门。《册府元龟》中有关于乌头门形状的描述:“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桷,墨染,号乌头。”在宋代官方编著的建筑制度专著《营造法式》中,就有关于乌头门名称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古代大门的等级  </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建宅门中最常见是屋宇式大门和墙垣门两种,前者应用广泛,从皇亲国戚至黎民百姓均有应用,后者只用于低等小院。屋宇式大门的基本形式与房屋类似,采用梁架结构,上承屋顶,盖瓦起脊,是一座完全独立的单体建筑。按形制大小和等级高低可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墙垣门等级最低,形式简单,没有梁柱,也称为“随墙门”。</p> <p class="ql-block">做门</p><p class="ql-block">第一步:在要做门的地方立两根框柱。</p><p class="ql-block">第二步:两根框柱之间的最上方,横一根水平木,叫做“上槛”,与框柱构成一个矩形框架。</p><p class="ql-block">第三步:在“上槛”的内侧,再横一根略长一点的横木,叫做“连楹”。上槛与连楹之间用两个或四个木栓像钉子一样穿过。连楹两边留有孔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第四步:两边立柱的下边各立一块石材,这个石材就叫做“门挡石”,也就是门枕石。石上边各凿一个孔槽,称做“海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第五步:将大门的上轴插进连楹的孔槽内,下轴插进海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最大的门,带门楼:天安门(承天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安门和午门都是故宫的建筑,天安门是故宫皇城的城门,午门是故宫里的宫门。</span></p><p class="ql-block">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城楼作九间开阔、五间进深的形式,源于“九五之尊”,是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皇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北京皇城有四座门:南为天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地安门(明代称北安门)。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代初建时名承天门,承天门取自“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是帝王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尊贵身份的象征,承天门一般不开启,一旦开启,一定是国家大事,比如祭天,比如大捷等活动。,正统年间承天门被火烧毁,成化年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新修建承天门,明末此门又毁于战乱。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其规模和形制大体上就是今天所看到的样式。</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是皇城最重要的一座大门,比其他几座门规模大、等级高(皇城其他几座门都不设墩台,开间少,规模小),由墩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下开五座筒券式门洞(俗称五阙),每座券洞都安装朱红油漆双扇实榻大门,门上有铜镀金兽面铺首和九行九列门钉。中门洞是皇帝出入的信道。城楼建造在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周围石雕栏杆上饰龙凤纹望柱头。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通高33.7米(包括墩台高),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檐下是雕梁画栋的青绿色彩画,极为壮观。城楼下前方是外金水河,河上有五座拱券式石桥,桥上置两对雄健的石狮。正中的桥因是皇帝出入的信道,是天街御道的一部分,故又称御路桥,它的桥面与其他桥相比又长又宽。在城楼的前后各置一对雕刻精细、盘龙绕云的石华表。</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也是皇帝举行“颁诏”仪式的地方,凡大的庆典如皇帝登极、册立皇后等都要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颁诏”活动。</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宫殿都非常重视宫城前方的布局规划。早在唐、宋时期,即于皇城的南面开出一条御路驰道,称“朱雀街”,以衬托出皇宫的气魄。金、元以来又有了宫前的千步廊,以丰富宫殿前区的建筑内容。明、清两朝紫禁城宫殿的前方沿袭前代的布局,并进一步扩展其规模,即由天安门向南引出大片空地形成“凸”形广场,以显示和突出天安门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王府大门</p><p class="ql-block">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主宅院的中轴线上,宏伟气派。比如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现卫生部)大门,就是一座五间三启门的屋宇式大门。在封建社会,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装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如,清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民间不许用门钉),世子府门钉减亲王九分之二,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启门一。位于后海南岸的清恭王府,原是乾隆帝的宠臣和坤的府邸,后来封赐给恭亲王,这座王府的大门是三开间,上覆绿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将军门</p><p class="ql-block">  将军门,宋式称谓“断砌门”,威武庄严身价不凡。在传统建筑中,将军门并不多见,一般民居没有资格配置。将军门平时不开,显得高深莫测。遇到重大节日或重要人物来访,紧闭的将军门才开启迎客。</p><p class="ql-block">  公共建筑:通常用于官府(如巡抚衙门)、王府(如忠王府)、寺庙(如北寺塔报恩寺)、会馆公所(如全晋会馆)这些高等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住宅:也是南方官宦大户的宅门,它严肃有余,于近乎呆板的对称之中,透露出带着威严的凝重。将军门的门槛,又叫门档、高门限,因为比普通门槛要高。</p><p class="ql-block">  对称中正,体现威严等级观念。体现阳刚之气。1-3开间为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将军门是古代显贵之家或寺庙宫观才能使用的一种门的形式。将军门用材较多,门的形体与气势都很大。门扇装在正间脊桁下。门扇上部为额枋,枋与柱相连。额枋上设门簪以悬置门匾。门的下面是高高的门槛,也就是门挡,高度约占门的四分之一。此外,因为将军门宽度较大,所以除了正中的两扇门板外,在其两侧还各设一扇带束腰形式的门板。气势不变,而形式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广亮大门</p><p class="ql-block">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又称广梁大门,古代汉族建筑宅门的一种,是四合院宅门的一种,属于屋宇式大门,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广亮大门虽不及王府大门显赫气派,但也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门扉开在门厅的中柱之间,大门檐枋之下安装雀替、三幅云一类既有装饰功用,又代表主人品级地位的饰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其重要特点是房山有中柱,在中柱上有木制抱框,框内安朱漆大门;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因而称“广梁大门”。门扉位于中柱的位置,将门庑均分为二。四个门簪上挂匾,前檐柱上檐檩枋板下装有雀替,后檐柱上装有倒挂楣子。高级的宅门建筑可以露梁、露檩、露柱。门外有半间房的空间,可供四个警卫分站两旁把守,以示宅门的等级高贵。雀替以及附著其上的三幅云既有装饰功用,又是代表主人官品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金柱大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这是一种门扉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间的大门。</span>金柱大门的等级虽然低于广亮大门,但也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在规模上,金柱大门显然比广亮大门要小,门也窄,有的只有半开间,但是却是贵族大门里的婉约派,小巧而精致。</p> <p class="ql-block">将安装门的位置再往前推,推到房屋金柱上安装抱框和大门,门前有少量空间,这就是金柱大门。</p> <p class="ql-block">由于金柱大门的门扇装在了中柱和外檐柱之间的外金柱位置上,因此,门扇外面的过道浅而门扇里边的过道深。此外,金柱大门的屋脊为平草屋脊,正脊两端用雕刻花草的盘子和翘起的鼻子作装饰。金柱大门门前的台阶不似广亮大门的台阶两边有垂带,而是前、左、右三面均为阶梯,都可踩踏。</p> <p class="ql-block">蛮子门</p><p class="ql-block">如将广亮大门或金柱大门的门扉安装在外檐柱间,门扇槛框的形式仍采取广亮大门的形式,北京人把这种门称为“蛮子门”,它是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进一步演变出来的又一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门扇装在靠外边的门檐下,在气势上不及广亮及金柱大门,但里面的空间很大,可以存放物品,较实用。蛮子门前的台阶是礓碴形式,便于通行车马。</p> <p class="ql-block">在房屋的前檐檐柱上安装抱框和大门,叫做蛮子门。这种门的门前没有空间。</p><p class="ql-block">“蛮子”,是旧时对南方人的一种带有偏见的称呼。</p><p class="ql-block">所谓“蛮子门”,其实就是南方到北京经商的商人经常使用的一种住宅门形式。</p><p class="ql-block">因为安全问题的考虑,他们把大门推到了最外面的檐柱上,就是为了不给小偷容身作案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如意门</p><p class="ql-block">在北京中小型四合院采用的大门当中,如意门占着相当大的数量。如意门的门口设在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砌砖墙,门口比较窄小,门楣上方常装饰雕镂精致的砖花图案,在如意门的门楣与两侧砖墙交角处,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如意门里的住户一般是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却非常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p> <p class="ql-block">这种门的位置和“蛮子门”一样,都是在房屋前檐檐柱。</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是,如意门是在檐柱两边砌墙,在墙上的门洞内安装抱框和大门,门前同样没有空间。</p><p class="ql-block">那为什么叫”如意门“呢?</p><p class="ql-block">还记得门簪吗,一般这种门在门框上方只有两个门簪,写着“如意”二字,所以叫“如意门”。</p> <p class="ql-block">如意门的正面除门扇外,均被砖墙遮挡住。早期的许多如意门是由广亮大门改装的,平民买了贵族宅子,不敢逾制,将之改建。如意门上有一种特有的装饰叫砖头仿石栏板,位于屋檐下,上面有漂亮的雕刻图案,这也是如意门的重点装饰部位和最富特色之处。</p> <p class="ql-block">墙垣门</p><p class="ql-block">  墙垣门是宅门中等级最低的,最为简单朴素的一种。已无梁柱结构,仅在门扉两侧砌筑两个墙垛,顶上起脊挂瓦,通体无装饰,顺墙而开,因此也称为“随墙门”。在北方的市井小巷中经常可见。</p> <p class="ql-block">随墙门</p><p class="ql-block">  古时建筑往往以院落为单位,在以院落为单位的中式住宅独立院墙上开的门,并在门上方或左右的墙上略作装饰处理,无门洞,顺墙开,院门较窄,构造简单,可方便院落之间直接同行。古代无官的有钱人用随墙门,讲究低调不漏财。</p> <p class="ql-block">西洋门楼</p><p class="ql-block">  在各式墙垣门中还有一种西洋式门楼,体现出浓郁的异国风情。这些都是在明末清初之际,西方艺术的传入,与传统中式建筑融合后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月亮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院子里的墙上的圆形的门”。 本来是指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一种门的建筑形式,因其形状为圆形,形似月亮而得名。月亮门韵味独特,庄重、古朴、美观、大方,一般出现在比较高级的住宅中,院落中隔墙采用月亮门。月亮门有的安装门扇,也有的不安装门扇,形成空门,这在园林中常常见到。</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是古代中国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它的各个突出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装饰。垂花门向外一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这种作出雕饰的梁头,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除了装饰特点外,它的作用还在于能表现出宅主的财力、家世等。同时具有防卫与屏障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门不出二门不迈</span></p><p class="ql-block">垂花门就是沟通内外院的门,俗称二门,又称内门。 在垂花门以外的倒座房或厅房及其所属院落算作外宅,它是接待外来宾客的地方;垂花门以内的正房、厢房、耳房以及后罩房等则属内宅,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 在封建社会,未出嫁的香闺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指"二门"就是这道垂花门。 垂花门作为内宅的宅门,也是房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代门的造型结构</p><p class="ql-block">(1)门头:指门上方的小屋顶。</p><p class="ql-block">(2)门脸:指门头和门之间装饰的部分。</p><p class="ql-block">(3)门扇:指门上可以关启的扇叶,是门本身最重要的部分。有一扇、两扇或多扇等种类。过去的门因叩门、开门、锁门等需要,在合适的高度装有叩门环和门锁镣。木制的门又多块木板制作而成,需要用横向木条和铁钉固定。大而光滑的钉头整齐的排列在门板上,称为门钉。为增加紧固的厚度,在门的上下端镶嵌的铁片称为看叶。为了美观,这些构件都被加以美化,逐渐成为门的重要的装饰。门神:是门上贴的神像,民间风俗用来保护平安。</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称双扇为“门”,单扇为“户”,“门户”一词也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实榻式门扇</p><p class="ql-block"> 实榻门扇是由厚木板并列拼装而成的实心木门。在大门中,它是等级最高的,也是体量最大的,常用作宫门、庙门、衙署门、府第门。实榻门厚,即木板厚,约在80~160mm之间,个别有厚达200mm的。一扇门扇在一般住宅是至少也得60cm宽,在寺庙、宫殿等大型建筑上,门扇有1米甚至1米以上者。这样宽的门扇自然不可能由一块整木板制成而需要用几块木板横向拼合而成,故我们将这类门称为“板门”。</p><p class="ql-block"> 板门在战国秦汉时代就已产生了。从古庙到佛寺,从皇宫到一切公共建筑,都有板门即双扇板门。这种门,木板竖排,彼此用企口榫相接,板间横穿几条木带。经常要在正面纵横加置几排门钉,以增强建筑组群的雄伟豪华气氛。穿带数量和位置与门钉路数和位置相互对应。在安装时,门扇正面还须置扣门用的铜或铁质衔环的兽面。每扇右左两边的木板较心部略长,称为大边,其中一根还用作转轴,下面落在门枕石上,上面卡在中槛内侧的连楹上。必有门枕石为轴,门上安装连楹,用门簪来固定在大门框上,开门自由,有防御性,一般来说,将大门扇关闭好之后,从外部开不开。</p> <p class="ql-block">棋盘式门扇</p><p class="ql-block"> 棋盘门扇是以大边、抹头为外框,中间装门心板的大门,一般用于宅第、民居或其他规模较小的建筑中。外框较厚、门心板较薄。门正面,框与板表面平齐;背面,在门心板上加有四根突出板面的穿带,并在适当高度的两根穿带中间卡入一根竖放的插关梁,以装入门的插关。每扇门中,有一根大边须兼作转轴,做法同实榻门。棋盘门正面一般用门钹代替兽面。门钹形似钹,铜制,中央鼓起,呈半球形;四周平出成正六边形,中心有扣门和开关门扇用的拉手。</p> <p class="ql-block">撒带式门扇</p><p class="ql-block">  所谓撒带门是一边有门边,另一边没门边,所有的穿带均撒着头,故称撒带门。一般用在街门和屋门,门高、宽的尺寸同棋盘门。撒带门使用一根门边,不用上下抹头,只用穿带交门心板与之连接。只是穿带一端作榫,另一端撒头。</p> <p class="ql-block">隔扇,格扇</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隔扇,南方叫做长窗,可以说又是窗又是门,是门与窗的结合。隔扇分为两种:一种为短隔扇,把它安在槛墙上为短隔扇或叫槛窗,这纯粹是窗子,而不是门;另一种是把它安装在中间或用落地式长窗,可以拆卸,这就是一对关闭的隔扇了。</p><p class="ql-block"> 宋称格子门,是金里安装或檐里安装的、分隔室内外空间的、能启闭和采光的木门扇。三间的建筑物中,门扇主要安装于明间前檐。间数较多时,有时明、次间或明、次、梢间均安装门扇。一般每间置四扇,面阔较大时,则每间置六扇。</p><p class="ql-block"> 隔扇是由边梃、抹头、格心、裙板、绦环板组成的。</p><p class="ql-block"> 两根竖立的边梃之间,横安四至六根抹头,组成格扇的框架。</p><p class="ql-block"> 简单的格扇用四根抹头将框架分为三段:上段约占格扇总高的60%、镶入格心;中段较窄,镶入绦环板;下段略大,键入裙板。格心是格扇的采光部分,利用棂子组成各种图案,四周用仔边框起,做成可拆装的仔屉,用木销或活榫将仔屉镶入格扇框架中。绦环板和裙板都是镶在边梃、抹头之间的木隔板,表面常雕出各种花纹图案。</p><p class="ql-block"> 大体量的建筑中,常用五个抹头的格扇,即在上述四抹头格扇的裙板以下,增加一块绦环板和一个抹头;有时,用六抹头格扇,即在四抹头格扇的基础上,上、下各加一块绦环板和一个抹头。</p> <p class="ql-block">门钉</p><p class="ql-block">皇宫城门上的门钉,每扇门九排,一排九个,一共九九八十一个。"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天",所以,皇宫的门钉,是九九八十一个。唯独东华门的门钉少一排,是八九七十二个。为什么呢?那时候,文武百官上朝都走东华门,这门是给文武官员准备的,所以少九个门钉,剩七十二个啦。</p><p class="ql-block">王府的门钉是七九六十三个;公侯,四十九个;官员,二十五个……到咱们老百姓家,一个不个!只要不是官府,多阔的财主——磨砖对缝影壁,朱漆广亮大门,那门上一个门钉没有!要不怎么管平民百姓叫"白丁儿"呢</p><p class="ql-block">~~《燕都》杂志曾刊殷文硕单口相声《漫话燕京》</p> <p class="ql-block">门钉按质地分为铁质、铜质、木质、石质四种。铁质门钉一般使用在早期寺庙建筑的板门上,以唐、宋时期居多;铜质门钉则大量使用于明清时期,并且在铜上馏金,显出金黄色,与朱门颜色相匹配;清晚期偶尔也有木质门钉出现,用圆木旋出钉形,涂上黄色,一般体量较小,用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小门上。</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石乳钉,用于地下墓室石门上。陵寝的地宫,木材容易糟朽,因而地下的墓门多用石材制成,石乳钉是在石门上剔凿雕刻而出成钉形,偶尔也发现有用沙石掺和而豁成的门钉。有的时候,为显其高贵地位,还在石乳钉上涂以金。现考古发掘证明,唐代曾有绿褐色门钉。辽代有黑彩色门钉。</p> <p class="ql-block">门钉按形状分为圆形和花瓣型两种。圆形门钉从纵刨面看,底部较粗,头部较细,中间偏下有一个二道台,较具有阳刚之气;花瓣型门钉亦有一个二道台,上部则有五瓣、六瓣、八瓣之分,莲花瓣状金锤,似女人的乳房,较具阴柔之精美。</p> <p class="ql-block">门钉的钉和帽分开制作,然后再用铅锡把二者浇铸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直接使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门钉源自墨子所说的“涿弋”,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当初用来提防敌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涂满了泥,起防火作用。门钉一般是铜制的。</span></p><p class="ql-block">门钉有几个作用,一个是装饰,一个是代表等级,再一个起加固作用。</p><p class="ql-block">最早的门钉只起加固门板的作用。由于一扇大门往往要由若干块板子拼起来,时间一久容易散开。为了避免散落,就在门板里头穿上带,又怕带不结实,于是再用门钉加固。后来门钉做得越来越整齐,横竖成行,钉子的数目也就成了等级的标志了。</p> <p class="ql-block">门环,俗称响器,是安装在房屋大门上的拉手,并供叩门之用,中国门环也常被称为铺首或门钹,但严格说来铺首和门钹只是门环不同形式的底座。</p> <p class="ql-block">门环常以金属制成,在中国古代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例如据《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铺首俗称怪兽衔环,是一种兽面纹样,多为椒图、饕餮、狮、虎、螭龙等凶猛兽类,镶嵌在大门上作为门环的底座,也可不衔环而仅作装饰用,也可用于青铜器、陶器等器物上安装提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铺首的记载基本上为门上所用,例如《说文解字》上说:“铺首,附着门上用以衔环者。”又如《汉书》“哀帝纪”记载“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对此唐代颜帅古注释说:“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古书对除门以外其它器物上的类似饰物并无确切记载,其当时的名称不详,但现在也一般将其称为铺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关于铺首的起源,中国古人有不同的说法。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声称,铺首为春秋时期的鲁班仿照蠡(一种螺蛳)的形象而发明的。但实际上在商周时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上就有铺首衔环了。《后汉书》记载,商朝人以螺蛳头挂在门上,以期门户如螺蛳壳般紧闭,远离凶险。明朝人杨慎据此认为,椒图形状像螺蛳,就是起源于商朝以螺蛳挂门的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根据考古发现,殷墟青铜器第三期偏早和第二期晚段器物中就已经出现了铺首衔环,而无环的单纯铺首则可追溯到更早的二里头文化。有现代学者认为,铺首起源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汉代时期,已非常盛行将铺首装于门户上,其铺首的形制有多种,例如西汉孝元庙铺首为龟蛇,乃是四象中的北方玄武造型,而汉代也有以朱雀、双凤、羊头、虎、狮作铺首,兽目怒睁,露齿衔环,显得十分威严。汉代以后,铺首形式变化不大,延续至今。后常以龙生九子中的椒图作为铺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明清皇宫有些大门上的铺首,只是形若衔环,并无实际的门环,因此只具有装饰功能。而民间则常以门钹代替兽面铺首作为门环底座,采用圆形、六边形、八角形等几何形状,中部隆起,因形似钹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门当”的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文官家宅用方形,武官府邸为圆形。</p><p class="ql-block">经商世家的“门当”镌刻花卉图案;官宦府第为素面无花卉图案。文官门前的“门当”是一个方形上立一瑞兽或书箱和砚台;武官家宅门前自然立一对圆形战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皇族或官府的门前用狮子形的抱鼓石;高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狮子抱鼓石,低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有兽头的抱鼓石;高级文官的门前用箱形有狮子的抱鼓石,低级文官用箱形有雕饰的抱鼓石;大富豪的门前用箱形无雕饰的抱鼓石,富豪则用石制抱鼓石,而对于普通民宅,则只能用木质方门墩或门枕石来代替了。</span></p> <p class="ql-block">户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将“上槛”与“连楹”穿起来的木栓,</b>这个木栓的作用就像妇女头上的簪子,所以就叫“<b>门簪</b>”。留在大门外的一段,扣上了圆形或六角形的帽子,成为了一种装饰。</p><p class="ql-block">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取双数,故名“户对”。“户对”的多少与宅院主人官品职位的高低有关。三品以下官宦人家的门上有两个户对,三品的有四个,二品的有六个,一品的是八个,只有皇帝的皇宫才能有九个,取“九鼎之尊”之意。</p><p class="ql-block">  “户对”为什么要用短圆柱形?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五间三启门指的便是五间房的宽度,三扇门。<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中国古代房屋的单位:「间」。这个单位衡量的正是古建筑的平面空间,从《营造法式》的定义来看,「间」是指相邻两缝梁柱构架之间的空间。后来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将「间」定义为四柱之间圈出的面积,也逐渐被古建筑研究者接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常说一座建筑面阔几间、进深几间,用的就是这样一个单位。下图是佛光寺东大殿的平面图,圆点代表柱子的位置,《法式》中「一间」的范围就是右侧的红色部分,而梁思成新定义「一间」的范围为左侧的红色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span class="ql-cursor"></span>可以说佛光寺东大殿是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但如果用《法式》中的表述方法应该是说「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这里进深用的是椽数,两槫之间为一椽,八架椽即如下图所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面阔、进深代表了建筑的平面规模。「间」只是一个相对的概数单位,不同的建筑,每一间的具体尺寸也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文人门</p><p class="ql-block">《长物志》以木为格,以湘妃竹横斜钉之,不可用六。两旁用板为春帖,必随意取唐联者刻于上。若用石梱,必须板扉。石用方厚浑朴,恕不涉俗。门环的古青绿蝴蝶兽面,或天机饕餮之属,盯于上为佳,不则用紫铜或精铁,如旧式铸成亦可,黄白铜不可用也。漆惟朱、紫、黑三色,余不可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摘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故宫》读书刘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原来是这样的,涨姿势了》和之石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3、百度百科:门,门钉</span></p><h2><span style="font-size: 18px;">4、</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走进恭王府第一扇门 威严尊贵一宫门》</span></h2><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5、《中国古代门的造型结构》</span></h1><h2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6、《你知道门的等级吗》</span></h2><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