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期手机微距《寻虫记2》交流赛记

精灵摄手

<p class="ql-block">  继《寻虫记》后,我们决定再次去相会大自然中的各种小精灵。我相信,我们每一次和昆虫们的相遇都是不同的,《寻虫记2》也注定会产生不同于前期的精彩。怀着充满期待的心情,让我们大家再次欣赏各位摄友全新的昆虫微距作品。</p> <p class="ql-block">作品:无名 </p><p class="ql-block">作者:晴空万里</p><p class="ql-block">器材:华为p30+微距镜头</p><p class="ql-block">后期:snpseed</p><p class="ql-block">优点:绿叶黄虫的色彩对比,使得主体很是突显。瓢虫嘴部的花粉,也是内容中细节的进一步体现。</p><p class="ql-block">不足:作为直接表达昆虫本体的作品,对焦不够扎实,由于瓢虫光滑的背部很能反射光线,这部分区域的曝光,没有一个控制的概念。构图的想法,比较浅显。</p><p class="ql-block">建议:除了在基础对焦上需要更精细地去对比外,亮部细节的保留,也要注意起来。 这只瓢虫的背部色纹,感染力是有,但还不够惊艳,所以个人觉得,寻找更有表现力的角度拍摄,会更好。瓢虫周围的叶片,表现的比较繁杂,对于主体以外没有表现力的物体,要尽量弱化,取材讲究取精,取简。</p> <p class="ql-block">作品:蚁族杂技 </p><p class="ql-block">作者:老兵张嘎 </p><p class="ql-block">设备: iPhone 7 P</p><p class="ql-block">优点:两只蚂蚁的姿态很有趣,不易的抓拍。体现出作者对于昆虫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p><p class="ql-block">不足:我不知道是网络压缩还是作品剪裁的原因,这个作品的分辨率很低,噪点也比较明显。左下角的暗块背景,对于两只蚂蚁的完整性呈现,造成视觉上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建议:影响剪裁效果的因素,有3种。第一:对焦(本就对焦不扎实的情况下,剪裁区域越小,焦内的模糊就越会被放大);第二:分辨率(如果原片的分辨率本就不高,在进一步剪裁后,分辨率自然就会更下降,最终导致噪点多,解析力清晰度的不足);第三:内容(如果我们需要剪裁的区域,出现了影响主体的元素,就要考虑新的构图,比如只截取主体的局部,或者后期将影响的元素,弱化甚至去掉)。显然,这个作品,把这3个不利因素都占全了,希望在《寻虫记3》中,摄友能弥补这些不足。</p> <p class="ql-block">作品:蝶舞花间 </p><p class="ql-block">作者:张立新(大连)</p><p class="ql-block">器材:华为p40pro+酷帕3080</p><p class="ql-block">优点:蝴蝶的艳丽色彩,吸食花蜜的神态,都被完整记录了下来。以头部为焦点,绒毛清晰分明,焦内拥有很棒的解析力。</p><p class="ql-block">不足:整个作品内容不大适合竖向构图,作品往下三分之一的区域,存在的价值都不大。这只蝴蝶的体型比较大,对于手机微距来说,要完整呈现清楚整只蝴蝶,显得比较吃力。</p><p class="ql-block">建议:一幅作品的完成,不是拍出来就好的。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每个小内容,以及全局性的构图,都有所解读,分析。个人认为,这幅作品横向构图更合适。帮您二次构图一下,供您参考。</p> <p class="ql-block">作品:光影下的小蜗牛 </p><p class="ql-block">作者:玉川</p><p class="ql-block">器材:mate20pro+微距镜头</p><p class="ql-block">优点:首先,这肯定是一张对焦非常扎实的作品,即使放大看,叶脉和小蜗牛,依然具备很好的清晰度,这就是微距作品最稳的基础。其次,作品确实如题目所言,表现出强烈的光与影的对立,以及主区域部分,逆光的通透纯净,要质感有质感,要细节有细节。</p><p class="ql-block">不足:这幅作品,如果作者的想法是想用阴影和光域进行对比的效果构图,那我个人觉得,阴影部分的对比价值不大,因为这个阴影不仅没有比较形象有序的表现,也没有和主体产生什么明显的互动联系。光与影,如果是毫无“光联”的存在,就会失去内容思想的统一。</p><p class="ql-block">建议:作品的阴影部分,如果内边的上下各有几个牙齿状的存在,那这个作品现在这个构图就能顺理成章,形成大嘴吃蜗牛的形态。我觉得,理论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再等等,等到这只小蜗牛爬到更接近光域中心位置,再拍摄。后期干脆把阴影剔除在外,找好焦平面,只表现条条叶脉和蜗牛,我觉得会比现在更好。当然了,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结合到实场拍摄,很可能蜗牛的爬动方向啊,你人所站的特殊位置啊,这片叶子的高度啊,都有很难把控的无奈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能克服的情况下,尽量克服不利因素,拍出自己心中想要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牛牛》 </p><p class="ql-block">作者:daisy</p><p class="ql-block">拍摄设备:华为p10+酷派微距镜4.3x</p><p class="ql-block">优点:就蜗牛本身而言,清晰度还是不错的,逆光下的半透明身体,颈部的内部细节丰富,两只触角在深绿色背景叶片的衬托下,也显得很分明。</p><p class="ql-block">不足:从整个作品来看,这毕竟是融合了很多草叶的“环境微距”。左上角、蜗牛下面、蜗牛所在的叶片,都出现了过曝现象。蜗牛被构图的位置,太靠于右上角。这种主体被安排在边角的构图,是需要其余区域有和边角主体形成互动或关联的,很可惜,我没看出来这绝大多数区域有和右上角的蜗牛形成任何的关联,看到的反而是一些杂乱的叶片充斥了几乎所有的区域。</p><p class="ql-block">建议:构图是有原则的,不能为了不把主体放在正中心,为了不让人觉得呆板,就随意地编排主体位置。我个人的构图原则,虽然比较自由,不遵循那些条条框框的规定构图方法,但我认为:构图原则永远离不开内容。只有内容和构图相配合,才能成就出真正的合适构图。建议摄友您也可以试着去解读所拍的作品,在《寻虫记3》的作品中,期望能看到您有一个构图思路更清晰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作品:晨蛛 </p><p class="ql-block">作者:淡水一杯</p><p class="ql-block">器材:华为P30+微距镜头</p><p class="ql-block">优点:虚化的暗背景,明亮的主体,造就了主背景自然分离的光影层面。焦点精确到蜘蛛的头部,牙齿和蛛颚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不足:我想,绝大多数人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把整个蜘蛛和4颗水珠当成有趣的内容。所以,这个作品最大的遗憾之处是景深太浅,对于需要交代的东西没有交代完整。焦点仅仅出现在蜘蛛的头部和第一颗水珠上。</p><p class="ql-block">建议:想要解决蜘蛛和水珠都尽量拍清晰的问题,需要从三方面着手。①将水珠和蜘蛛这两种物体连成一线后,形成的面,作为焦平面来拍摄;②为了得到更好的景深,选择放大倍率小点的外置微距镜头进行拍摄;③放大倍率小的外置微距镜头,会带来细节不够的缺陷,这就需要后期进行剪裁,以获得更直观的细节和视角。</p> <p class="ql-block">作品:永恒生死恋 </p><p class="ql-block">作者:三少爷的剑</p><p class="ql-block">器材:荣耀20+微距镜头</p><p class="ql-block">优点:非常有趣的两只蚂蚁,取材别具一格。蚂蚁在水珠内的样貌肢体清晰可见。这种毫无人工制造的天然场景,通过作者的难得际遇和用心拍摄,向我们传达了大自然“巧夺天工”下,生命终结的不寻常状态。</p><p class="ql-block">不足:只注重于两只蚂蚁的表达,忽略了整片构图的细究。左半片焦外,右半片焦内,再加上有待商榷的主体朝向,已经不仅仅是焦平面的问题,还让人有一种拍摄不稳的视觉感受。</p><p class="ql-block">建议:个人认为,这个作品采用上下的竖向构图,会更合适。让两只蚂蚁以外的部分,形成自然的纵深虚化,会比现在的构图更自然。拍摄时,我们可以旋转一下手机,旋转到主体基于我们照片水平底,更好的朝向。以后遇到此类拍片,可以对着拍好的照片端详一下,思考出不足之处,再重新拍摄,毕竟这种静态场景,是允许我们有思考后再拍摄的时间的。</p> <p class="ql-block">作品《红配绿》 </p><p class="ql-block">作者:微视觉</p><p class="ql-block">器材:vivoS7+微距镜头</p><p class="ql-block">优点:焦内焦外的对比,主体与环境截然不同的色彩对比,使得这幅作品有很强的直观性。小椿象鲜红的体色,加上身上的斑纹,都彰显了其本身良好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不足:环境比较凌乱;小椿象的两只触角没有进入焦内;构图上,稍显刻意。</p><p class="ql-block">建议:拍摄昆虫,时机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如能等到它的触角也进入焦内,那整个身体就更有完整性。如果我们在尝试不同角度取景下,环境依然不够简洁,依然没有表现力,那么我们可以干脆放弃环境,只针对主体进行特写拍摄。现在这个视野,我个人觉得,好主体被乱环境给影响了。不管是前期取景,还是后期处理,只保留有展示力的内容,比参杂进不好的物体,更可取。</p> <p class="ql-block">作品:网中餐 </p><p class="ql-block">作者:春语</p><p class="ql-block">器材:华为p30pro+微距镜头</p><p class="ql-block">优点:如果非要在这只猎食的蜘蛛上,找一个最佳的局部对焦点的话,那么它正在咀嚼猎物的嘴部和猎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完成的很好。</p><p class="ql-block">不足:构图太满了些,暗色块的背景对蜘蛛的表现有明显的影响。这个外置微距镜头的放大倍率和这个蜘蛛的体型,不能很好的匹配,造成景深太浅,需要交代的东西交代的不够全面。</p><p class="ql-block">建议:不同的拍摄角度和被摄体所处的位置,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我们作品的背景,如果这两个因素都无法产生好的背景,最好的办法就是干脆放弃,去寻找其他更好的对象。看得出来,作者使用的这个外置微距镜头放大倍率比较大,那么,最好在拍摄时,去寻找那些讲究更多细节表现力的被摄体,进行拍摄。而这幅作品中,蜘蛛的嘴部和猎物,都不足以单独形成有力的感染力。所以,被摄体的焦内,具备不具备最出彩的吸引力?是您在此后拍摄中,除了倍率选择外,需要让自己明确的另一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作品:偶遇 </p><p class="ql-block">作者:吟夕儿</p><p class="ql-block">器材:OPPOR11+ZM_028</p><p class="ql-block">优点:从整个作品的曝光倾向来看,作者很可能是想处理成类似“日系小清新”的风格。这种风格有个特点:通过高宽容度,呈现明亮的唯美风。虽然这种风格多用于人像摄影,不过蝴蝶这种昆虫,也呼应了这种唯美的意境。</p><p class="ql-block">不足:片中的焦点只出现在蝴蝶勾住植物的脚部,其他地方几乎全是虚的。豆娘没能拍全,有一种割裂感。而且,豆娘,蝴蝶,植物这三者的位置和朝向,都“各自为阵”。虽有“偶遇“,却无关联。浅色背景的情况下,蝴蝶又过曝。所以这个作品,在对焦,构图,背景,后期四方面都有所欠缺。</p><p class="ql-block">建议:除非是故意通过虚焦,营造朦胧迷幻的效果,否则一般来说,不管什么样的作品风格,扎实的对焦,都是支撑整个作品的“基石”。 个人觉得,豆娘反而是这个作品的一个减分项。大自然中,有许多昆虫都会同时存在一起,但要记录好它们,就需要它们的存在有一个好的联动和足够精彩的展示力。面对一些巧合的场景,能不能拍摄出“巧妙”,就需要我们对取景有一个精挑细选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作品 爆炸头 </p><p class="ql-block">作者 燕子</p><p class="ql-block">器材 华为p30十外置</p><p class="ql-block">优点:取景简洁,清晰明了,干净利落。同样的把昆虫拍不全,在这个作品中,毛毛虫头部毛发的不完整,反而彰显了“爆炸头”的这种满溢感,我觉得这点很能呼应标题。</p><p class="ql-block">不足:焦点选择有问题。作为体现毛发的作品,却把焦点放在了毛毛虫的足部。白色毛发与黑色头部,这两个位置的曝光,还没有平衡好。</p><p class="ql-block">建议:由于毛发远近不同,这个毛毛虫是无法将所有毛发都拍清晰的。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怎么在对焦上尽量平衡?最好的取焦方法是以头部和毛发作为焦点,由此去调整好两者的焦平面,才能得到本片最好的对焦抉择。至于曝光,黑与白同时出现在照片中时,要兼顾两者的细节,是比较难的。怎样平衡出双色中的细节,我们就要因片而异。就这个作品而言,个人觉得,拍摄时,以黑色头部为测光,展现头部的暗部细节更重要。因为这个作品的背景和白色毛发存在一定的色差,即使毛发过曝一点,问题也不大。所以,对焦和面貌,这两方面做好,会是这幅作品更上一层楼的努力方向。</p> <p class="ql-block">作品:《七品芝麻官》 </p><p class="ql-block">作者:沙紫</p><p class="ql-block">器材:华为Mate9+微距镜头</p><p class="ql-block">优点:非常形象的昆虫。取景角度很能反映“七品芝麻官”的特色。背景较纯,主体的触角和面貌都交代的比较清晰。</p><p class="ql-block">不足:这个作品传过来的大小比较小,压缩比较厉害,只有6百多k,就这么看来的话,不管是焦内还是焦外,噪点都比较明显。白色毛衣,和甲虫不大搭调。</p><p class="ql-block">建议:要注意上传作品的压缩问题,压缩太狠,就算手机屏幕上看这种小图,噪点也同样会比较明显。虽然我一直主张自然微距拍摄,但我也并不反对在人类环境中的昆虫拍摄。只不过人工物体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如果这只甲虫所停留的物体不是白色毛衣,而是和“甲虫”或“七品芝麻官”特性相符的物体,则会呈现的更为和谐。比如说带有天然性质的暗色物件,比如说能体现官阶等级的物体。当然,放到现实拍摄中,我们很难事先安排的这么好,但起码,我们的拍摄思想是可以有一个全面考量的。</p> <p class="ql-block">作品:《虫宝宝》 </p><p class="ql-block">作者:天堂鸟</p><p class="ql-block">器材:vivo X60 pro</p><p class="ql-block">优点:选择处理成暗背景,是不错的想法,这使得背景和主体的体色,能起到很好的衔接性。毛毛虫的曝光合适,肉身和毛发都自然地剥离出背景。</p><p class="ql-block">不足:毛毛虫没有合焦,造成身体细节不够丰富。后期处理的不够精细,存在较可见的处理痕迹,从毛毛虫头部上去,红色的边沿处可以看出,绿色的抹除不够彻底。红色塑料物体和毛毛虫并不是很搭。</p><p class="ql-block">建议:加强对焦的练习,平时多拍多放大回看照片中的焦内锐度,合理调整对焦距离,直至达到合焦的准确距离。取景时,在手机的屏幕上,要能分辨出一点点距离变化的差异。这是合焦至关重要的自我判断表现。完善的作品一般离不开后期,在后期处理上,也要和对焦一样,不允许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类似红色边沿这样的绿色,可以放大后进行抹除,能更精确。但要记住:不要为了黑背景而去制造黑背景,因为在处理成纯黑背景的同时,也意味着牺牲了原环境的细节。只要背景不影响到主体的展现,留不留原背景,都是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  还是和上一期一样,在每个作品的点评之下,我都会附上我的拍片(或作品后期之后的照片),作为参赛者作品某些不足的改进参照。这并不是说我拍的肯定更好,而是想让大家对作品的问题,有一个更直观清晰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一期的交流赛开始,我对评选结果有了新的想法,我打算不再只局限于评选一幅优秀作品。不同的作品,只要确实有足够优秀的方面,我都会对此进行赞赏和鼓励。这样不仅能挑出不同作品的不同优点,也能更激励大家越拍越好。</p> <p class="ql-block">  好,那么在我的仔细对比,权衡利弊之下,06期《寻虫记2》手机微距主题交流赛:</p><p class="ql-block">①最佳功底作品:来自玉川摄友的《光影下的小蜗牛》</p><p class="ql-block">②最佳象形作品:来自沙紫摄友的《七品芝麻官》</p><p class="ql-block">③最佳发现作品:来自三少爷的剑摄友的《永恒生死恋》;来自老兵张嘎摄友的《蚁族杂技》</p><p class="ql-block">恭喜以上4位摄友,4位的作品都在各自优点方面给我,也相信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与此同时,我之所以评选不出优秀作品,相信4位也能理解原因,清楚自身作品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其他参赛摄友,也不用灰心,因为各位的作品,都有着:让别人来拍,不一定能拍的这么好的自身优势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将我们的《寻虫记》系列再推一期,完成我们的“寻虫记三步曲”。通过两期寻虫记的沉淀锻炼,我希望大家能迈好今年“寻虫记”最坚实的第三步。 本期交流赛拥有比往期更长的期限,足足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我希望看到的是大家结合往期点评中的不足,不断淘汰拍的不好的拍片,挑战更好的拍摄水平,将自己的手机昆虫微距作品,提高再提高。每位参赛者,你们所努力所得到的经验水平,都是属于各位自己的。我很荣幸,能陪伴大家,一起走过奋进的岁月。也欢迎新摄友加我,与精灵摄手一道,共筑“手机微距的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 《寻虫记3》手机微距主题交流赛</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1年6月20日-7月20日</p><p class="ql-block">参赛对象:无门槛,天下所有热爱手机微距的人们。我的微信号:ok123b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