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

古豳达人

<p class="ql-block"> 往事经常在脑海浮现,有的一闪而过,有的反复出现,好多陈旧往事在当下已经很难寻到踪迹。因此,思来想去决定把他记录下来。一来可以打发时间,二来可以应对反复出现的回忆,三来可以为后人留点资料。</p><p class="ql-block">本人只有高中肄业文化程度,文字功底太差,所写文章和文学不沾边,只是记账式的记录,经历过的人能看懂就是我的目的。所用图片均为网上下载。如有非议通知即删。</p> <p class="ql-block">难 以忘记的桥梓胡同</p><p class="ql-block"> 难 以忘记的桥梓胡同</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赤道公社王村大队第四生产小队,有个地名叫桥梓胡同,它位于村东南角。胡同属于南北走向最早只有靠西边住着六户人家。我家住在胡同口。胡同不宽,早期,也就是个人行通道,我能记事时,对胡同进行了拓宽,车辆才可以通行。胡同口有一条东西相向的村级道路,位置高于胡同。出了家门,走一点小坡,就是一颗大槐树。儿时坐在槐树下,听大人聊天,和小伙伴玩耍,目睹来往行人间发生的故事……。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我的根,更是我怀牵梦绕的魂。据说家谱文革中被烧毁,家族无文人,父亲虽有点文化,由于文革时期受冲击,一直对家族往事不提及,因此只能从他人的聊天中寻找祖先的踪迹。太爷一辈已无法找寻。只能从爷爷这辈说起。爷爷人称六爷,那就是说他应该还有五位兄弟,除过大伯(无后人,茂乾兄过几继给他)和双勤兄两家不知道属于哪个爷爷的后人外,其他爷爷信息全无。爷爷库积善,生卒年月不详。解放前给原底宁家财东当伙计,后来在张洪镇开办药房、食堂,钱庄。成了当地有名的生意人。《旬邑文史》还刊登了爷爷创办钱庄的事迹。截止当前,我们这个家族已经发展成近百口人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爷爷经营的家,在当地属于大户人家,在桥梓胡同择地修房肯定也做了深入思考,我们住的地方就是爷爷留下来的老屋。它坐西朝东,正面两只窑洞,北边两只窑洞,南边三间厦房,一个土门楼。母亲说这里是风水宝地,爷爷去世后,过了家祭大事,闻名四方。</p><p class="ql-block"> 爷爷算是胡同最能行的人了,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中,流传着爷爷好多感人的事迹。说有一次爷爷从镇上回来,看见谭家父子用扁担给回挑庄稼,我们家的牲口、大车却闲着。当即责令三叔父拉牛套车帮谭家拉庄稼受人称赞。又说,每年场活结束之时,爷爷都要从镇上拿回酒肉招待邻里乡亲,庆祝丰收,慰劳亲友……。爷爷去世后,家业逐渐衰败,一个大家庭也分成了四个小家。</p><p class="ql-block"> 桥梓胡同的人们,和祖国各地的群众一样,他的命运和时代紧密相联。处在偏僻山区的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六十年代虽然物资贫乏,但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好。大家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感觉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听扁娃爷爷讲故事。那时消息闭塞,没有广播电视,读书也很少,了解外边的世界只能靠他人讲述。扁娃的爷爷说,当年他坐飞机经过我们村,看上去只有巴掌那么大,看他家的地方只有树叶那么大,看见他的母亲只有蚂蚁那么大。他给母亲仍了一把水果糖,母亲吃的很香。那时候就想着自己啥时候能坐一次飞机。后来坐了飞机,也验证了扁娃爷爷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觉着还是很有感触。</p><p class="ql-block"> 胡同里住着两位甘肃女人,一个是我的远房嫂子王金莲,一个是建成的母亲(不知道姓名,她说话爱代㖞,大家都叫她㖞)。这两个女人,身材高大,心底善良,勤劳朴实。特别是金莲嫂,和我们家隔壁相住,我最了解她,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他们现在的家。生产队时期,她还是队上的劳动模范。我和建成是同年生,母亲说,哺育我的时候奶水不够,我经常吃建成妈妈的奶水。在我的记忆力金莲嫂的弟弟看望过她两次,建成妈妈的娘家人从没见过一次。(后来,我和建成聊天得知,他去过舅家一次。可惜没问他去时代母亲没有。)如今这两个女人已作古。留给我的唯有感恩和思念。后来我才知道,大跃进时期,甘肃省领导人犯了极左错误,虚报浮夸,是百姓遭殃。好多人外出逃荒。她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逃难流落到我们这里的。回想起她们悲惨的命运,我常常是心神难安!去年去青海,路过金莲嫂的祖籍故里定西,我思绪万千,原来这里建设的也很漂亮,只可惜老人家终生也没能回去看上一眼。</p><p class="ql-block"> 我家附近有两个饲养室,一个是胡同口二队饲养室,一个是胡同底四队饲养室。那时候饲养室是一个公共场所,场地面积大,社员在哪里劳动、开会、聊天。冬季在饲养员的热炕上取暖拉家常。小时候我也经常去哪个地方玩耍。</p><p class="ql-block"> 拉粪(拉运牲口粪便)是社员经常要干的农活。小时候看见那粪堆大的惊人。每次拉粪,全队男女劳力都拉上架子车,带上铁掀,按照队长的指令,分头行动。大家在一起劳动,有说有笑那种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小孩拉不了,就在旁边玩耍,有时跟上车子来回跑,遇见热心人还能坐车子“享受享受”。在饲养室开会,那就更热闹了,会前,能看到妇女忙着手中的针线活,男人抽着美味的旱烟袋。有故事的人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小孩四处乱跑,那种场面今生恐怕再难遇到了!曹国盈是我们村的驻村干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社员传达上级政策,又能用顺口溜形式表扬指出批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常常逗的社员开怀大笑。他说,看看你们饲养的牲口,牛腿细,驴腿颤,丢哈马瓜子提意见……。社员经常聆听他的教诲,在寓教于乐中改进不足,促进生产。我还记得当年群众对化肥没有认识,认为那么一点黑白(黑指磷肥,白指尿素和轻胺)面面撒在地里有啥作用。不知道他采取啥办法给村上拉回几车磷肥堆放在大队院子,村上借他不在时把磷肥上在油菜地(油菜不属于主要作物),结果,来年油菜大丰收。从此,社员才对化肥有了认识。老曹叔是我尊重的人,参加工作后,我俩还在县委大院一起工作过。如今老人家信息全无,只能在心里祝他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侄儿出生的那天凌晨,熟睡中的我被母亲叫醒,她就急忙出门了,我觉着发生了大事赶紧穿衣服起床,刚走出门外,遇见哥哥,他一把提起我的领口把我摔倒在地,然后踢了我几脚回自己的屋子里。母亲也从哪里出来,话也没说就领着我去胡同底下叫武志连帮忙去赤道医院请大夫。武大哥啥话也不说,骑上自行车直奔赤道,天亮时分医生来到我家,小侄子出生了。这时才知道母亲叫我起床的缘由了,也知道哥哥为啥打我(实际上他经常借故打人,不是一般的打,用毒打一点也不过分)。他是嫂子临产难受自己没注意,见了我爆打一顿缓解一下压力。</p><p class="ql-block"> 我有两个基本功可能大家不知道,一个是挨打不哭,这是小时候在哥哥哪里练就的,他打你你越哭他打的越来劲,不哭有可能停手。二是拉庄稼材火装车。小时候和他拉玉米杆,我在车上,他在下边往上递,干的不到位他就用家伙打我,有一次用伴绳(拉架子车的皮带),打的我腿几十天淤肿消退不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练就了装车好手艺。后来和全忠姐夫劳动时还受到过他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米英(和群娃家是自己关系,出嫁九里红村)的父亲是五保户,一个人生活在城墙附近的窑洞里,去世后在群娃家过事,队上人几乎都参与,吃的是钢丝饸络,叫吹手孙新民为老人送葬,却被工作组姓孙的把拉叭摔坏,当众骂了一通走了。这是我记忆最简朴,也是最耐人思考的一次葬礼。群众的爱心应该肯定,极左做法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p><p class="ql-block"> 群娃家教育出来三个好娃娃,成了胡同人的骄傲。母亲经常给我说喜民三兄弟的事迹。路过他们家,清晨早早大门大开,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弟兄仨各自忙活着手中的农活。去公坆的路两边就是他们家的果园,树木整体划一,个个精神健壮,春季繁花似锦,秋季硕果累累。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在黄土地上刨出了一桶又一桶金子,改变了家庭贫穷面貌,过上小康生活。他们把父辈的窑洞变为大瓦房,后来又在新农村建设单元房。他们把用架子车拉粪变为拖拉机拉,把过去出行靠步行、骑自行车,变为骑摩托、开小车……。</p><p class="ql-block"> 桥梓胡同那颗大槐树,随着道路拓宽已经被砍伐几十年了。我所见到年龄最长的,方娃他老四婆,群娃他父母,我的亲人三娘……他们都相继离开人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桥梓胡同大多数人已经搬进漂亮的单元房里。每次回家在胡同里还是能遇见相处多年的邻里乡亲。他们热情的问候,知心的话语常常是我感动万分。再过一段时间,桥梓胡同可能会完成他的历史使命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桥梓胡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古豳达人 [强][强][强]時代會在每個人身上留下印記,而每個人又都可以成為时代的記錄者。正经支持你堅持寫下去!</p><p class="ql-block"> 张文颜先生的祝词</p> <p class="ql-block">读库建国先生《散筆五章》有感</p><p class="ql-block">兒時记忆永难忘</p><p class="ql-block">更思老槐豆腐坊</p><p class="ql-block">虽穷人却亲近邻</p><p class="ql-block">心态平衝心量長</p><p class="ql-block">公私分明人平等</p><p class="ql-block">不笑贫苦与智伤</p><p class="ql-block">立高见远度和谐</p><p class="ql-block">感恩最是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梦中的老屋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老屋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虽在那里生活了只有16年,但记忆深刻,经常梦见老屋的人和事。今晚又梦见了!兄长大兴土木维修是老屋焕然一新,老父亲睡在温暖的土炕上,好像病了似的,我和姊妹炕头守护。忽然惊醒,思绪万千,难以入眠,老屋生活过的情景历历在目,怀念老屋生活,思念父母的心情无法控制,泪流不止,我要用心把梦中的老屋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老屋地处桥梓胡同北口,坐东面西,由正面两只窑洞(东边),北边三只窑,南边三间厦房组成。老屋是在爷爷手里修建。爷爷库积善,出生年月不详,解放前夕去世。爷爷人称六爷,那就是说在他那辈最少有兄弟六个,除过大伯和四叔父为其他爷爷的后人外其他三个爷爷信息全无。(其实四叔父一家只是距我家族相近,爷爷的日子过好了,把他们收归家族序列)据老年人讲述,爷爷身材魁梧,思维敏捷,待人忠厚,为人正派。年轻时给原底乡上堡村宁家财东当伙计,取得主家的信任和支持,最后在本县张洪街道开药铺,办酒坊,经营钱庄。在家里置办土地,修建房屋,是家庭由穷户进入到当地比较有名的大户行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七十年代初,我们还和三叔父(三叔父英年早逝,三娘健在,他的孩子家族排行老二,我叫他二哥。)一家住在老屋,他家住牛窑和拐窑子两只窑洞,剩余地方归我家所有。两家人住在一起,和和睦睦,相互帮助,那种亲情至今难忘。后来,70年代中期,他家修了新房,把那两只窑洞经人说合卖给了我家,这个农家小院真正成了我家老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屋在当今看来不值一提,可在当时那可是一般家庭难得的好住宅。窑洞冬暖夏凉,那三间夏房是很多普通家庭渴望不可求的“豪”间。老屋见证了家族穷富的变迁,老屋养育了家族几代人。&nbsp; 在老屋生活只有短短的十六年时间,但她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记忆。哪里有我快乐的童年时光,有我少年时的天真无邪。在老屋,父亲省吃俭用,靠那点微薄的收入把我们养活大。在老屋,母亲的纺车维持着一家人的衣衫;用娴熟的厨艺给我们做好吃的菜饭;母亲的嘘寒问暖孩儿铭记心间……在老屋我上小学读初中到高中,走出社会参加工作。在老屋我娶妻生子,传宗接代,老屋成了我的根成了我的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七十年代末,我离开老屋走出社会,老屋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家,父母住在老屋,我经常回去看望老人,逢年过节和老人一起生活,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时间到了2002年,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屋已经不适合老人居住了。当年,我修了一院砖混结构的新房,一家人搬离老屋住进新房。侄儿爱军搬进老屋替我守护,几年过后,他在新村修了新房搬离老屋,如今的老屋院落杂草丛生,院墙倒塌,土门楼摇摇欲坠破烂不堪。老屋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走向暮年。我每次回家都要站在老屋门前看看,回忆在老屋生活的往事,回味门前老槐树下快乐的童趣。老屋门口窑洞里队上的豆腐房记忆犹新,左邻右舍的友好往来难以忘怀。时间是一把杀猪刀,只可惜老屋即将消失,好多邻里都阴阳相隔。我常常见老屋就思绪万千,在梦里老屋经常出现。我现在明白了,原来老屋是我终生难忘的根更是我魂牵梦绕的魂!</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梦中的老父亲</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父亲因病于公元2021年正月二十五日下午四点半去世。最近一个时期常常梦见父亲,不知是老人家想我了还是我想他了?前几次梦见都比较模糊,老人家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没等和我说话,就梦醒了。最近几次梦见父亲都是生活在老屋的地方里。常常是老人家孤单的一个人住在破旧的窑洞里。大门不是敞开就是没上锁,没说几句话就醒来了。今天凌晨三点梦见父亲在老屋的院子里,黑夜里我从很危险的地方回到家里,看到大门敞开就进到院子,看见父亲一个人在院子干活,我父子俩说了很多话,内容忘记了,正当我为能和父亲顺利交流而高兴时梦醒了。我心神不定,悲从心中起,情绪难以控制泪流不止。父亲健在的时候都没和老人家好好说过话,梦里说啥话竟然给忘记了!此时,怀念父亲,思念父亲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父亲生于1924年农历十月十二,他早年参加革命,在解放战争中多次遇险,为旬邑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解放后,一直工作在区委、公社和县级部门,曾担任区委书记,老干所负责人等职务。他一生爱党、爱国、爱社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优异的成绩。是子女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您和母亲养育了我们姊妹五个,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终生难忘!忘不了老人家忙完工作回到家里就干家务;忘不了到处借粮、买粮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忘不了翻山越岭用自行车把生活用品驼回家……</p><p class="ql-block">&nbsp;&nbsp; 父亲常年在外工作,过去交流很少,在我的印象里觉着很生疏。我们属于传统家庭,没有和父亲聊天拉家常的习惯,因此,和父亲生活的几十年里几乎没有和老人家好好说过话。后来,父亲和我生活在一起,老人家耳聋厉害,说话声小他听不见,声大了他觉着我给他发脾气,常常闹得不愉快。此时最伤心的是梦里说了很多话缺忘记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 父亲一个人没有在老屋生活过啊?2002年我在老家为父母修了新房,父母在新房子住到2008年母亲去世。父亲又和兄长生活在一起。2011年五月又和我生活在一起。我想不通的是为啥老梦见父亲一个人孤单的生活在老屋的旧房子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我有好多话想和父亲说说。我当面感谢您老人家的养育之恩。我想给你分享我人生的成就和快乐,我更想给您诉说我心中的委屈和无助。我性格直爽,脾气不好,生活中顶撞你、埋怨你、生气您,想给您道歉忏悔都没机会了!</p><p class="ql-block"> 在天之灵到底有没有?人到底有没有来生啊?父亲你能告诉我吗?我期待梦中再次和您老人家相见啊!</p> <p class="ql-block">深切怀念五叔父</p><p class="ql-block"> 深切怀念五叔父</p><p class="ql-block"> 五叔父,库自新,生于1922年,因病医治无效于1983年在家去世。享年61岁。老人家虽然离开我已经快四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有时梦中经常梦见和老人在一起的生活往事。</p><p class="ql-block"> 五叔父在亲弟兄们中排行老三,在家族同辈排行老五。因此,我习惯性称呼老人家为五大。村上辈分低的人都称呼五爷。</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身体偏瘦。待人和蔼可亲,小时候学过相公,精通商品经营。打我记事起他就是村上供销部营业员。为了保障社员的日常生活,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直干到他去世前两年因病离开。</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一年难得见上几面。五叔父就成了我长辈中最亲爱的人。我爱他,他也喜欢我。有时去商店玩耍,老人家会给一两个糖吃。偶尔还给一个水果或者点心吃。在当时来说,能吃上水果糖和点心,那简直就是天下再美不过的美食了。现在回想起来还觉着美滋滋的。那时候小孩几乎没有玩具。用纸盒子玩是很多小朋友的奢侈品。我经常去供销部向五大要纸盒子。如果有,老人家顺手就给我,如果没有他也是好言相劝。记得有一次去要纸盒子,老人说没有,我走出供销部门,遇见一个爱开玩笑的村民,(他把我叔父叫五爷)。教我喊口号(文革时期的革命口号),那时年幼无知,举起拳头大喊“革命有理,造反无罪”等口号。惹得在场人员哈哈大笑。五大也没办法,只能动手给我腾了两个纸盒子。对于我的举动,他只是说了句鬼子怂。</p><p class="ql-block"> 供销部在学校隔壁,记得有年冬天,五大怕我早上去学校受冷冻,叫我和他在供销部还住了一段时间。入睡前,他都要问我学习情况,给我讲家里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炕头温暖,老人家的话语更温暖。</p><p class="ql-block"> 五大不会骑自行车,外出全靠步行。我跟五大去过距我家二十多里路的百子村看望老姑父。去西头村看望老外甥。去甘破河滩村看望老表叔。我们俩来回几乎是一路小跑。随老人家走亲访友,是我了解了亲戚关系,更是我懂得了重亲厚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五大得病离开供销部哪年我已经参加工作了。银行考勤用的是迟到早退几分钟。因此回家的机会就少了。偶尔回家也见不到五大。记得有一次回家听说五大给生产队看苜蓿,我就去哪里找他。我到他那里天已经快黑了,他住在一孔很小的土窑里(高不过一米,深不过两米,没有面墙,地面铺上麦草,就是住处。)我父子俩说了很长时间话,五大的话题很沉重,他告诉我他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五大的话令我十分伤心,一个好好的人咋能想到这些。那时自己年轻也不懂得安慰和鼓励老人,只是静心听他诉说。夜深了,我胆小怕走夜路,也就和五大在那里睡了一晚。这是我和五大最后一次同宿。</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回家,五大来到我家,这次见到老人家,他已经举步艰难拄着拐杖,面部表情痴呆,说话吐字不清。他看到我家有一颗莲花白要拿回去做着吃,母亲欣然答应,并叫我护送老人回家。这时有人说村上来了医生,我赶紧请来给五大看看,开了几副中药,我到赤道医院买回药就急急忙忙告别老人回单位了。谁知道这次和五大相见成了最后的永别。过了一段时间家里捎话五大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五大的去世给我带来巨大悲痛。每次回家看到五娘就想起了五大。总想着用行动报答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有一年夏收回家,我看见五娘地里麦子黄了,我和夫人拿上镰刀,经过一天时间的劳动收割完毕。有一次我去书群哥家里,看见他那里有一张指甲盖大小的五大头像照片,我说拿回去放大或者找人描一幅相片。结果照相馆放大不了,描像的师傅县上找不到。后来再次找这个照片时咋也找不到见,成了我终生遗憾。</p><p class="ql-block"> 五大的遗像丢失了,但五大的音容笑貌长存我心,老人家的高贵品德鼓励着我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如今我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如果有来生,我还作五大的好侄儿!</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怀念大姐</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大姐因家庭矛盾跳渭河身亡。去世后,我大半年缓不过神。惋惜大姐的生命,痛恨家庭成员,怀念大姐简短的一生。最近一个时期,梦里经常梦见大姐和我在一起的生活情景,思念大姐的心情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大姐生于1957年,在姊妹们中排第二。她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敢于负责,艰苦朴素,爱护弟、妹是我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我有记忆是从大姐读初中开始,印象她经常起的很早和村上其他同学结伴去赤道上学。记得有年过六一儿童节,我参加小学表演队去了赤道中学汇演,大姐领我去她宿舍一同吃饭。她给我打饭,关心我吃饭,最后洗碗。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大姐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初中毕业后,大姐在县卫生班学习医学,那时候的高中、卫生班都实行转粮,学校发饭票。生活比农村家里好点。这个时期大姐经常自己省吃俭用从学校带回白馍给我吃。卫校毕业后她在村卫生所工作,为全村老少服务。经常是饭顾不上吃,深更半夜也要出诊。她积极参加村上各种活动,胡家沟水库建设她积极参加,民兵训练她也参加。她主动向组织靠拢,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我们家第二个党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我穿的第一件毛衣是大姐亲手织的,第一件料子衣服是大姐买布料找裁缝给我缝制。我穿上他吸引了好多眼球,赢得很多点赞。后来家里买了缝纫机,我们姊妹穿的很多衣服都是她缝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家里的活几乎是母亲、大姐、二姐和我去干。那个年代家庭活路很多。种自留地,推磨子,深井打水,收集全年柴火,去北子沟拉煤……简直太多了。她都是自己多干,体谅我年小让我少干。大姐为我们家庭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错误的婚姻观和固执的性格,为她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大姐也和其她有理想有抱负的女孩一样,总想跳出农门实现自身价值。可惜好运始终不能眷顾大姐。老父亲几次给她安排工作都没成功。大姐最终决定要找一个公职人员做老公。到了1979年终于经人介绍结婚了。婚后几年,可以说是大姐人生最幸福的几年。老公在药店工作,大姐也能给帮忙,两口子生儿育女,在家修了令人羡慕的地方。后来,夫妻有了矛盾到感情破裂离婚。大姐为了四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把孩子全留在她身边。一个女人养活四个孩子的艰辛可想而知。最终,大孩子军校毕业在部队成了军官,小儿子学了理发师有了自己的职业,两个女儿都长大成人立家成业。按理来说,孩子长大成人了,作为含辛茹苦的母亲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享受晚年生活了。可谁知,大姐在给大孩子带娃时因家庭矛盾走上绝路!</p><p class="ql-block"> 大姐离我而去,怀念大姐的同时,也是我有很多思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一起和睦相处把家庭建设好,把日子过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忆农村红白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豳旬邑又是西周的发祥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特别注重礼节。因此,生活中的大事、喜事都要用一定的仪式筹备酒席去庆祝或纪念。小孩出生要备满月席,考上大学要备谢师席,结婚要备订婚席、结婚席。老人要备祝寿席,去世要备安葬席、三年要备三周年纪念席。建房要备匠人进门席、中途要备上樑席、竣工要备谢师席。各种酒席明目繁多,内容丰富仪式感强很难完全罗列。每个宴席都有她的内涵、范围、仪式,给人留下深深记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这么多的大事、喜事和酒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庆祝、答谢。男婚女嫁、小孩满月等为红事。老人去世、三周年纪念为白事。红事讲究喜庆、热烈、隆重。白事讲究庄重、仪式感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以结婚酒席来说,结婚日子定下来后,举办酒席的事就列入日程。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确定酒席标准,抽啥烟、喝啥酒、上啥菜。再确定来客人数。下来就是邀请本村有威望、有组织能力的职客头商量邀请职客名单和分工。所有职客入事后由职客头宣布分工,提出要求,整个结婚酒席就进入了操办程序。事过的好不好全在职客。很多职客都会认真负责的完成自已的工作任务。搭棚的、接客的、迎亲的、书礼的、帮厨的……责任明确分工具体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职客经过两天的工作,结婚后的第二天,主家还要举办答谢席,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过红白事是一个家庭势力的展示。名门望族家庭,酒席规格高,来客人数多,方方面面的人都参加。普通家庭只能坚持一般标准,过好事为原则。</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职客头是村上德高望重的人,更是有组织能力的人。职客一般是和主家相处关系较好、相居近邻的人。大家都是义务帮忙,主家以酒席香烟答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红白事 举办,也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体现。听老年人说,旧社会民不聊生,绝大多数红白事都很简单,酒席更简朴。据说饭菜大多是素菜为主,荤菜微乎其微。喝酒都是自己酿 造的黄酒。抽烟是放个旱烟盒大家随便抽。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宴席上讲究白酒敬了几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红白事的规模档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喝酒讲品牌,饭菜讲质量,来客讲层次。把本应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往来变成了炫富,借机敛财的平台了。份子钱也成了一般老百姓的负担。可喜的是政府出规定,民间有呼声,大操大办红白事的风气有所改变。一些借机敛财的官员和国家工作人员受到约束和限制。大部分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社会化的服务队,是红白事又步入正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人生都要面对红白事,只有正确认识他的意义,我想红白事就会永远留在你我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记忆饥饿</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几乎都经历过饥饿。小时候听老年人说,发生在身边最严重的饥饿是民国十八年和三年困难时期。据说,民国十八年在我们家下县城的路边,有个叫赤道窑子的地方发生过人吃人的事。小时候去县城路过哪里,总是毛骨肃然心神不定,眼前就会浮现出可怕的现象。这些事都是听说。长大了也从多方面了解了十八年饥饿的情况。我们旬邑县相对来说还比较好点。</p><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乃至整个六、七十年代的饥饿,我是亲身经历了的,造成原因是:中苏关系紧张,苏联改变对华政策,中苏蜜月结束,苏联停止对华一切援助,撤走苏联专家,逼中国还债(这些年苏联援华的和抗美援朝时“援助的”)。 2、内因:中国自己搞大跃进,左倾错误极其严重,虚报产量,上层被各地的“高产捷报”彻底冲昏头脑,真的相信粮食多的吃不完,不但鼓励大家“鼓起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实行“吃饭不要钱”,而且提高了余量征购额。各地为了勉强达标,便连种子粮都上缴了。 3、三年的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即1959年到1962年的连续三年的大旱灾,造成粮食严重减产,进而造成粮食供应不足。 4、总体来说,三年期间发生了持续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同时上层大跃进政策失误,基层虚报粮食产量而提高征收量,农民手中余量严重不足,上层救灾不力,继而导致大饥荒的发生。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全国性的原因。在我看来我们当地还有几个原因:一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相当一部分农田地势变平整了,但没有膘土养分严重不足,影响了产量。(当时农民说水利地不长庄稼)。二是公购粮任务太重,夏粮收入绝大多数交了公粮。三是耕种讲求深耕,把表土埋到下边,虽然杂草少了,但土地没养分了。</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起,我家属于干部家庭,父亲在外工作,家里虽缺少劳力,但父亲依靠他那点微薄的收入省吃俭用和母亲一起,是我们姊妹基本上都能吃饱。自己经历过的饥饿是小时候下午玩耍,可能忘了吃晚饭,睡到半夜饿醒了,当时饥饿难忍,浑身发抖,头冒冷汗。母亲赶紧起床给我做饭吃,这种症状随之消失。这种饥饿感在我的记忆里一直保留。这几年身体常出问题,也注意了解医学方面的知识,我在想那次除过饥饿是不是出现低血糖了吧。</p><p class="ql-block"> 我家门口有颗大槐树,哪里经常有人歇脚聊天,有次午饭过后我回家时看见有个人躺在那里,我上前仔细看觉着不对,就回家叫母亲和我来看看是咋回事。母亲和他说话,那人已经是有气无力了,原来是饿的几乎昏迷了。我和母亲赶紧搀扶他回我家吃饭,进到灶房,案板上有搅团,母亲给他盛了一碗,还没等加调料那人就一把夺过去大口开吃。母亲劝那个人说到,你慢点吃,这样吃会噎死人的,家里饭虽不好,绝对能叫你吃饱。这个人听懂了母亲的话,吃的速度慢慢降下来。母亲说搅团吃了不耐饿,你多吃几个馍。那人连连点头。最后那人吃了两碗搅团四个馍。他对我娘俩说:他是底下人(我们把南八县人称底下人),来这里用烂布依卖钱换粮食,今天刚来村上,没生意,也没吃饭的地方。今天你娘俩救了我,终生难忘,我带的布衣你随便挑。母亲说,一顿饭无所谓,你走时再给你带几个馍路上吃,布衣我们家不需要,娃小也穿不了,这个人最后磕头谢我母亲后离开。</p><p class="ql-block"> 到了初、高中,也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了,发现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人长期吃不饱饭。上学大家都带饭吃,很多同学的饭包里常常是面食和野菜各半。学校有开水灶,每到冬天,就会把学生带的饭馏热,丟馍的事经常发生,过去年龄小,总觉着偷馍的人就是賊,现在想通了,能在那种情况下坚持读书也实属不易啊!能看出有很多同学由于营养不良身体出现了问题。天无绝人之路,那时候粮食短缺,苜蓿却长的十分旺盛,可以说是苜蓿救活了一大批人。每个生产队都有苜蓿地,种苜蓿是为牲口解决饲料,但它未开花前,人是完全可以食用。苜蓿可以做馒头、做菜饼、菜团……。生产队在苜蓿管理上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定期叫群众去採苜蓿;给每家划分几项苜蓿;按人口分苜蓿等等,还是解决不了苜蓿的使用和分配问题,从而产生了偷苜蓿这个心照不宣的职业,本来偷人那是相当丢人的事,但当时在农村大家都会偷苜蓿也就见丑不怪了。为偷苜蓿引发了很多不安全事故,有个初中同学为偷苜蓿失去性命!一口苜蓿夺取了同学的生命叫人实在惋惜,四十年同学聚会时大家都很怀念那位同学!</p><p class="ql-block"> 袁隆平说,一粒粮食可以救活一个国家,也可以毁灭一个国家。凡是经历过饥饿的人都会对粮食的重要性有很高的认识。毛泽东时代,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陈云说过,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九十年代以前,农村人家里都会存相当数量的粮食,我们村群众由于存粮较多,比外界称为土财东村。那时,国家对粮食管理也比较严,国家有粮食管理机构和大型贮备库,民间群众有存粮习惯,我看到的是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粮田面积减少,农民几乎都不存粮了,粮食能否满足国家需要我心里始终有个问号。我先后多次走遍过八百里秦川,这里曾是旱涝保丰收的粮仓之地,现在种粮面积屈指可数。从网上看,有个教师,自己花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得出结论全国每年粮食缺口百分之二十。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粮食进口数量不小。当然,这是国家战略和决策,我们作为普通百姓要相信国家,相信党,一定会把这个事处理好。</p><p class="ql-block"> 去年,习近平关于厉行节约制止浪费有了论述,引发全党全国人民对粮食的重视。袁隆平院士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都说明大家对粮食有了更高认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不能放松对粮食的管理。例行节约,不浪费一粒粮食,只有这样,饥饿才能远离人们,大家才不会有对饥饿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忆有线广播</p><p class="ql-block">&nbsp;&nbsp; 说起有线广播,八零后的人可能没有印象。在七十年代初,那可是宣传政策,获得信息,群众喜欢的宣传工具。本人有幸见证了有线广播从兴起到关闭的整个过程,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七十年代初,有线广播进村入户,村上有大喇叭,家庭有小广播。都是政府免费为群众安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有线广播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件新事物。刚安装,大家在一起听,上了年龄的老人觉着很奇怪,那么一点小东西里边能装那么多人,有人说话,还有很多人唱戏,感觉太神奇了。当时我年龄小,加之一直生活在农村,连县城都没去过,经常也和大人一起听广播。广播里播报天气预报中的宝鸡、咸阳,我听成早鸡(我们当地人把早晨叫早鸡)群羊。后来才知道自己听错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有线广播主要收听的是县广播站制作的节目和转播中、省电台节目。我印像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播出。群众在饭后茶余和早晚都收听。大家最关心的是《新闻和报纸摘要》、《天气预报》,《对农村广播》和秦腔类娱乐节目。当年群众贫穷,一个家庭连一个闹钟也没有,大家靠早起听鸡叫,中午看太阳,下午看日落来确定时间。有线广播也给群众把握时间提供了方便。早上广播开了,学生赶紧起床去学校。中午广播开了女人赶紧下厨房做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县上有广播站,公社有放大站,村上还有具体管理人员。我村管理人员是武志连。广播站有专职采编和播音员,专业技术人员。当年能进入到广播站当记者那可是旬邑的笔杆子啊。后来我参加工作,有幸和当年的几个记者交往,他们都是旬邑杰出的好干部、好领导。</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谁能上广播那是很荣耀的一件事。业余通讯员的稿件能在广播上播出,心里觉着美滋滋的。记得我上小学阶段,村上来了工作队员,住在我家厦房里。那时学雷锋做好事深入人心,青少年都争做好事把自己培养成共产主义接班人。我就一直为这位队员打扫卫生、烧火炕。过了很长时间听人说我的事迹在广播上播出(我自己至今没有听到),心里觉着蛮有成就感。后来,我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把有意义的事写成稿件给广播站投送,每当听到播出我的稿子心里觉着特高兴。一份稿件还给几毛钱稿费,拿着汇款单真有说不出的感觉。读初中时,我们赤道公社修配厂研发制造出了101喷灌机,张贤录老师写的通讯报道播出后,学生们交口称赞。公社、</p><p class="ql-block">村上发生了值得上广播的事,都要组织干部撰写稿件,派专人送广播站。当年各种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工程,都有广播,广播为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当地的好人好事,鼓舞士气提高群众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收音机进入家庭给有线广播带来了挑战,有一个时期,政府把有线广播安装在群众家庭附近的电线杆上,各乡镇也有自办节目,村上也经常利用广播下发通知,宣传农业新技术。到了八十年代末,随着电视机进入家庭,有线广播止2000年左右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关停。</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整天面对电脑,手拿手机,各种咨询填充式的进入视角。当年的有线广播应该留在你我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火苗记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考古学家推测,人类最早开始自己使用火的时间应该在大约100万年以前。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迹。人类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p><p class="ql-block">人工取火发明以后,原始人掌握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促进了人类的体制和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由此可见火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相当重视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在当今人看来一个小小的火苗有啥可说的,但,在我记忆里六十年代生活在农村人为了一个火苗可以说想了很多办法。当时也有打火机,那可是奢侈品,一般人根本用不起。二分钱一盒火柴,对于农村人来说也很难负担。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实行统购证管理,也就是每户发一个购货证,按人头核定一定数量的日用品,比如,火柴一个人每月一盒,食盐每人一个月半斤等等。也就是说当时大家没钱,即便有钱也不能随便买到你需要的日用品。因此,为了生活大家想了很多办法。炉膛埋火,就是把炉膛没有燃烧完的灰烬用灰埋起来,下次用火时刨开添加麦草等点燃再用。邻居借火,看邻居谁家炉膛有火拿一把秸秆,点燃回家做火苗。火镰打火,用一块专用石头和铁片敲打产生火花引燃火绒。磨摖取火,就是用两根木头磨檫引燃火绒……我还见过老头抽旱烟用烟锅对火。即两个烟锅相对,有火的人吹,取火的人吸,烟锅就点着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一个小小的火苗,见证了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如今,说谁为火苗发愁肯定没人相信。当年的奢侈品打火机随处可见,火柴基本退出,电子打火,利用太阳能取火等技术普遍使用,人们不再为取火操心为难了。</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家乡美丽王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爱党、爱国、爱社会、爱家乡是当代中国公民应有的素质。俗语说的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王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就要热爱她,关心她,呵护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王村这块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王村人,王村不像华西村那么大红大紫,也不像袁家村那么远近闻名,所有的王村人不论生活在哪里,王村就是自己的根。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在北京待了一个月就待不住了。北京固然美好,但她在我的心目中只是首都,和家的概念完全不一样。云南大理,人称人间仙境,我几乎每年都去,去了就是走亲戚看女儿,时间长了就想家乡。咸阳是十三朝古都,我虽定居这里,在我的梦里经常是我生活过的王村,睡过的土窑洞。</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王村人民勤劳善良,从我记事起,我们村在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是赤道公社的先进村。70年代油菜大丰收,生产队分的菜油群众用水瓮放。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王村没饿死一个人,外出讨饭的几乎没有。自学成才的三兴叔和寇狗闷等组成的小乐队,参加公社汇演经常得奖。拉狗爷,根祥爷和来儿等组成的篮球队夺得全公社比赛冠军。库淑兰是闻名世界的工艺美术大师。过去大家评论王村是村容不整,存粮不少的土财东村。新农村建设短短几年大家几乎都搬进新屋,成了周围群众羡慕的村子。大家评论王村人说,他们买汽车比买白菜还简单,年轻人聊天高兴了就去买车。</p><p class="ql-block">&nbsp; 每当我走进村子,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看到一片片果树,看见王村人喜悦的笑脸,我的心情就格外高兴。我为自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而自豪。为自己是王村人而骄傲!王村,您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爱秦腔</p><p class="ql-block">&nbsp;&nbsp; 秦腔是戏曲的鼻祖。国粹京剧才只有200多年历史。秦腔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作为秦人喜欢秦腔、爱秦腔是天经地义的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记事时听到看到的都是样板戏或者叫现代戏。可能是秦人的基因缘故吧,感觉秦腔非常好听,广播里、收音机只要播放秦腔就会认真去听,哪里唱戏就撵着去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七十年代贯彻“双百”方针,学校、企业、部队、农村都有宣传队排练秦腔为群众演出。这个时候看戏方便了,有时还能看人家排练。旬邑戏校在赤道坡底,下县时路过,只要看见学员排练都要停足看一阵子。后来参加工作了,单位和县剧团两对门,看戏更方便了。买票想办法买好座位,混票想办法找熟人,只要有戏想办法就去看。一本戏能演几场我就能看几场。看戏也是我和县剧团很多人成了熟人好朋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印象深刻的是我读小学时县剧团演出小分队来我村演出,学生放假,演职人员住在学校里,由于爱戏,就主动接触剧团人员,很快就有几个叔叔喜欢上我这个小戏谜了。每次演出我坐在乐队旁。他们在赤道公社联演时我还当过一次群众演员,那个戏叫山鹰,我扮演的是受伤群众,他们把我抬在担架上,正在演出过程中,担架绳子断了把我掉在舞台上,闹出笑话,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小时候看戏不懂戏,只能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那个演员声大那个声小。随着年龄增长对秦腔有了认识,也能从唱、念、做、打等环节去判断一个演员的功力,从剧情看这本戏的生命力。自己欣赏秦腔的水平也有了提高,不但看戏,还能欣赏戏,从剧情中汲取营养。启迪人生。八九十年代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秦腔票友了。说起秦腔还能说出个样样行行。很多名人名段都铭记在心。有好多秦腔名家都是我的偶像。凡是遇见名家都要想办法看他的戏见他的面,那种成就感、自豪感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八十年代初我去西安办事,回旬邑的车票都买好了,在钟楼发现纪念鲁迅逝世一百周年,研究院演出《祝福》,我连车票都没退,直接去研究院说好话(戏票已经卖完了)买票看戏。这次看戏算开销花去了我近半个月工资(车费损失4.8元,戏票2.5元,旅社三元)但我觉着值得。我亲眼看到了秦腔届最高水平的演出。欣赏了有生以来最高档次的秦腔艺术。至今还能回想起任哲中,郝彩凤,左虹等艺术家的精彩表演。</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我喜欢听广播,内容一是《新闻和报纸摘要》,二是《戏曲百花园》。百花园节目可以和听众互动,最早用电话形式互动,为了节省话费我很少参加,后来有了微信群互动起来既方便又省钱,我就积极参与,一方面听戏另一个方面还可以谈认识和感想。我的评论经常能引起主持人的注意,在节目里朗读分享,是我深感欣慰。后来这档节目时间变了我几乎再没参加。</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2012年我定居咸阳,一次看自乐班演出,一位老师问我喜欢秦腔?我回答是的。他问会唱还是会拉琴…?我说啥都不会,只是喜欢听,小时拉过二胡。老师鼓励我买把二胡学习秦腔。中午饭后他带我去西安每人买了一把二胡学习秦腔。坚持没几天因好多事学二胡就停下来了。今年有时间了,也遇见了秦人秦风自乐班,就再次加入自乐班学习秦腔,为秦腔做点努力。</p><p class="ql-block">&nbsp;&nbsp; 秦腔当下走向衰退很不景气,有时真为秦腔的未来担忧。但仔细想想秦腔并没那么悲观,原因是爱秦腔的人还是很多,只要有人喜欢,秦腔就能发展,更能生存。梅兰芳大师有句名言,戏比天大!这是大师的境界。看民间坚守秦腔阵地的队伍还相当庞大,票友非常执着。小时候常听说邻村有个人家里一贫如洗,确花钱置办了一套戏箱。现在大家生活提高了吃穿不愁了,秦腔自乐班随处可见。昨晚回家和一位老师同路交谈,原来他是秦腔世家出身,老父亲一生爱秦腔,现在老了好多事都忘记了、不在乎了,但他用过的锣锣鼓鼓一点也没忘。有人出钱来买,老人家不同意卖,他更不同意卖,因为这些锣锣鼓鼓承载着他家几代人对秦腔的爱!我相信有这么多人热爱秦腔、演唱秦腔、传承秦腔,秦腔必将走向复兴。</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艰苦快乐的小学生活</p><p class="ql-block">&nbsp;&nbsp; 解放后中国可以说是满目苍痍百废待兴。教育资源奇缺师资力量薄弱,在农村,五零后大多数人是文盲和半文盲。我们六零后赶上了好时光,几乎都不同程度的接受了初、高中教育。</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那时候在农村很少有幼儿园和学前班,大部分少年到十岁左右就上小学。对教育有认识的家长会主动送孩子上学,有的家庭靠做工作动员孩子上学。实在动员不来的就派大点学生去家里拉学生上学。</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我们村小学为五年制,设在老戏台院子,有几只土窑洞,几间土木结构的厦房。老师住在窑洞里,学生分别在窑洞、厦房上课。课桌不够学生就从家里搬来桌子板凳写上自己的名字当课桌用。窑洞光线不好,也没电灯,有时候大清早学生在教室外读书写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当时的学习内容简单,一二年级就是语文算数两门课,语文第一节课就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节课就是中国共产党万岁。教师也就五六个人,公办教师两三个,民办教师两三个。给我们代课的民办教师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平中叔,高中毕业。书乾哥估计也就是小学三年程度。印象从三年级有了小字和大方,每天要写一张小字和大字,写的好了老师画个红圈圈我们叫吃鸡蛋。为了节省纸张,老师把废弃的扫把解开,把竹子截成筷头长短,组织学生在地上学习写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学校作息时间是早上天亮上学,八九点放学,吃过饭上学,下午三点左右放学,其他时间学生自由活动。那时学习内容简单,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不像现在回家有作业,出校门有辅导,一个小学生的书包就有几斤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上小学没感觉到学习有压力,现在回忆起来学习只是一个方面,丰富多彩的其他活动是我人生受益匪浅。比如听毛主席的话做优秀的红小兵活动。向雷锋叔叔学习争做好人好事。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参加生产劳动等等。这些活动也是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从小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课间休息是同学最珍惜的时间,那时物资匮乏,几乎没有玩具,同学们利用课间休息,踢毽子,打纸包,跳绳,滚铁环,高兴的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学雷锋做好事是长期活动,为了做好人好事大家想了很多题目,比如夏天碾场给社员送水,组织小分队给为生差的家庭打扫卫生等等。我家有三间厦房,平时闲置,经常有驻村干部住。那年住了位同志时间长了姓名忘记了,他住的时间很长,我学雷锋做好事坚持每晚给他烧火炕,这个事还上过县上的广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在学校最难熬的是冬天,那时可以说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到了冬天有的学生连一双棉鞋都没有。面对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有时老师组织学生跺脚搓手,一会儿教室就会尘土飞扬乌烟瘴气。好一点的家庭给孩子用土块制作一个火炉,绝大多数学生就是硬抗,一个冬天过去脚手冻伤的大有人在。</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小学时期的课外生活就是割猪草打柴火参加生产队劳动。毛主席说养猪事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毛主席的话就是最高指示。为了落实毛主席指示,生产队有猪场,每家每户要养猪。那时青壮劳力都参加生产劳动,打猪草就成了老弱病残和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每天吃过中午饭,几个小朋友相约带上刀子和竹笼去田间地头打猪草。那种植物猪最爱吃,那种植物可以当药材卖钱小小年纪都能辨别出来。要是在地里能遇到野生葫芦、西瓜、甜瓜……那就高兴的不得了。不知不觉一笼猪草打满,把它弄回家任务就完成了,入睡前还可以再玩一会。生产队时期,麦秸当饲料,只有秋作物少部分秸秆分给社员做柴火缺口相当大。因此打柴火也是一项艰举任务。打柴火主要在假期进行。这是一项比较危险的活路。茂密的草丛中常常会有毒蛇,野蜂。平地上的柴火完了就要下沟。干这个活不但要有力气还要有胆量。为打柴火滚沟的有,被蛇咬了的有,从树上掉下来划伤骨折的有。那时在外边受伤总怕家里人知道。一个假期结束,每个家庭都会堆起一大堆柴火。在路边看见几个树根,想挖出来当柴火,年龄小没力气,咋也刨不出来。几个小孩商量用炸药给出弄,那时候枪支炸药管理松散,我们从生产队保管室弄来硝酸铵,加上锯末柴油加工成炸药,有的小伙伴从家里拿来雷管导火索,就把树根给出弄来了!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后怕啊!如今每看到路边河道旁茂密的野草就想起当年打柴的日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1975年,我上五年级,那年秋天淫雨成灾。很多群众的窑洞倒塌,学校的窑洞也成危房。有天中午上第一自习时,我们做教室的厦房突然倒塌,四、五年级的二十多名同学全部埋在里面。校长吓瘫痪了,老师吓晕了。二队在场里劳动的群众及时赶到参加救援。学校内哭声喊声乱成一片。由于群众没有救援经验,整个救援陷入无组织状态。这时,在马栏监狱工作的中进叔休假在家也赶来了。他组织群众进行科学抢救,避免了被埋学生二次伤害。在这次事故中,一名同学肝破裂,一名同学严重脑震荡,我是三号伤员,头部颅骨塌陷轻微脑震荡。其他学生都是皮外伤。这次受伤不仅是我肉体受伤害更主要的是心里有了阴影,那时也不知道给小孩做心里辅导。这种心里阴影可以说伴随了我大半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王村的老戏台拆了,学校的院落划分给群众做庄基地了。我每次回家路过就想起在这里上小学情景。回忆那段艰苦快乐的生活,怀念我的小学老师。有年我和景明去老望小学老师胡汉西,老师已经把我忘记了,说了很长时间话他也想不起我。不知道老师还健在不?祝胡老师和我的所有老师健康快乐!</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打胡基 </p><p class="ql-block">&nbsp;&nbsp; 胡基、即用含水分的黄土用模子经过捶打做成的土柸。长约40公分,宽约25公分,厚约4公分。胡基一词属当地民间称呼,两个字错与对我也没考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打胡基需要平顶石头锤子一个,模子一幅,石头一块,草木灰若干。打胡基是个技术活更是力气活。技术主要在平摞胡基的根基,讲究平整坚固,再就是打胡基时的动作要协调,这样才能加快速度。根基一般讲究100的根基或者200的根基(一排摞胡基的数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打胡基一个人能打两个人打效率最高,分打胡基的人和帮模子的人。打胡基先要选好水分合适的黄土,选好摞胡基的场地,地势要平整通风向阳。模子支好,再准备一笼草木灰就可以开工了。帮模子的人要放置好模子,撒上草木灰,给模子填满土,打胡基的人就双脚踏上模子的土堆,用双脚踏实再用锤子打实打平,用脚蹭去模子边上的余土取开模子挡板摞上摞子,一块胡基就算打成了。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打3---500胡基,两个人可以比较轻松的打1000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胡基在九十年代以前用途很广泛,用他磊墙,箍窑,盘锅头换土炕…….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胡基还有更多的用途。因此,当时的农村男人几乎都会打胡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家里盘锅头换土炕用量不大的一般都是自己利用农闲打,如果箍窑用,就得出钱请人打。我队民哲,盖了几间房,所用胡基都自己打,成了群众口口相传的轶事。打胡基也是一种谋生手段。</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七十年代,搜集肥运动,经常打锅头换土炕,随时都要用胡基,如果需要十头八个不论到谁家要都会给你,但每次要用几十个,且经常用就难坏了母亲。我看他每次去别人家借胡基难堪的样子,我就想着能不能自己学习打胡基。打胡基师傅一般不允许小孩使用他们的工具,一怕锤子轧脚,二怕把模子弄坏。我先学着给人家帮模子,取得他们信任后,趁人家休息,赶紧打几个,结果师傅很满意,表扬我学的快,基本上掌握了打胡基要领。只是年龄太小缺乏力气。我在想,人家一天打几百,我打几十个也能满足家里需要啊。过了段时间,父亲从单位回家,我要了一块五毛钱,在村上买了一幅模子,自己利用周末打胡基。根基是请人平整的,第一天大了不到三十个,第二天打了一百多个,基本上就把一年家里需要满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一个小小的胡基,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里,现在它基本失去作用,但它在过去农村人的生活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不知道有多少强壮劳力为打胡基出力流汗,也有像我母亲一样的女人,为了几块胡基去求人。每当我想起打胡基就想起了过去农村艰难的生活。胡基虽然在很多年轻人面前觉着陌生,但对于我来说记忆非常深刻!</p> <p class="ql-block">搞副业</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有长工和短工,解放后有搞副业,改革开放后有打工。在我理解就是对靠出卖劳动力换取收入的人称谓。听说旧社会没有土地的人给财东家干活也叫立活,时间大多用年来说,干一年给多少钱或者多少粮食。长工平时就住在主人家,几乎成了家庭一员。平时和睦相处,年终拿到自己的报酬维持家里生活。阶级斗争时期把地主说的很毒辣。大家都读过半夜鸡叫,周扒皮可恶给人留下很坏印象。在民间听起来并非如此。不论咋说。这是我知道中国最早的打工形式。公社化时期,要出去搞副业,还要经过村上、公社等有关部门批准,拿上介绍信,给村上交一定数额钱才能出去。如果介绍信丢了,或者没有介绍信。被当地政府发现了就要收容遣送。收容所的日子不好过呀,进去先审查你有无犯罪事实,如果有就移交公检法处理,如果没有就遣返户籍所在地。打工就不用多说了,可以说当今进行时,谁都知道是咋回事。</p><p class="ql-block"> 我上初中时的一个晚上,有个同学叫我去供销社,说是有一车食盐需要人缷,我也不知道卸完能挣多少钱,到了后就和他动手缷货。一袋盐五十斤,开始扛起来感觉不来重,加到每次扛两袋,缷到一半时一袋几乎都扛不动了。那位同学比我力气大,始终每次扛两袋。一车食盐很快就卸完了。当场打条子领了3.6元。我说自己干的少少分点,哪位同学不同意,最后平均分钱,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搞副业,并分得这么多钱!在不到两个小时挣1.8元,这收入可相当可观啊,那时一个学徒工每个月也就18.5元,刚参加工作的干部一个月工资30.05元。拿到这么多钱,心里真是美滋滋。</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到了暑假,我和那位同学又去县城拉砖挣钱。我俩拉上架子车一路小跑,很快就到了县城,一打听拉砖也不是谁想拉就能拉的活。砖拉不了,肚子饿的咕咕叫。跑到父亲单位房子门紧锁,打听后才知道他下乡出差去了。我们两个推了推房子门的顶窗,看能打开,我就从哪里钻进房子,从父亲抽屉里找到了几毛钱,出去买了点吃的,虽说没吃饱但基本能忍受,晚上我俩在父亲房子睡了一晚。</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那位同学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带着我去了一个山区(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第界公社和小寺子苗圃),在哪里巧遇我堂兄茂乾哥,他看护着一块面积很大的桃园,这个人忠诚老实,为人实在的有时有点过火。炎热的夏天,我俩口渴难忍,肚子也饿了,他不问我们吃喝,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才从树底下捡了几个落地桃子给我俩吃。随后同学又领我去了一个铁匠铺,到了那里说了一会话,混了一顿饭,赶黑又跑到县城,拉上架子车连夜回家。</p><p class="ql-block"> 退居二线后,我体验性的走出家门,看在城市给自己能找份啥工作,挑来选去只能看大门当保安。年轻时两次打工经历,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通过观察、体验,再加之工作期间处理过打工族发生的矛盾纠纷,我深深的体会到打工族的不易。打工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体会,当今社会打工族可以说遍布祖国每个角落,我衷心祝愿每个打工者,都能干好每份工作,为国家建设,家庭幸福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麦客子记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麦客子,是对中国农民夏收季节外出帮他人割麦子挣钱人的称呼。因为气候关系,小麦由东向西成熟,即陕西农谚所谓之“夏东黄,秋西黄”。陕西渭北高原和甘肃东部农民,在自家麦子尚未成熟时,成群结队到河南,而后由陕西东部渐次向西为当地农民收割麦子,待外地麦子割得将尽,家乡麦子也该收获,他们再回家去割自家麦子,此即谓之“麦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麦客子职业从何时产生没有考证。过去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麦客子外出时间往往是从季节和当年气候确定一个大概时间和目的地,安排好家务,带上路途需要的干粮,一把镰刀,一个小磨石和一件棉袄(那时人们一年四季只有两身衣服,一身棉衣一身单衣。天变凉就穿棉衣,麦客子带棉衣还有一个用途就是晚上在外边睡觉当被子用)这就是麦客子的行囊。他们的交通工具,起初大多数人靠步行,每天行走100里左右,沿途找合适的地方过夜,(几乎不住旅店)走上几天,算走算打问他们要去的准确地方。后来,社会发展了,交通工具多了有人骑自行车出去赶场,也有坐班车出去的。到了收麦的地方,每个村都会有麦客子聚集点,他们在哪里等待主人聘请。割麦子一般当地都有官价,差异就是麦子疏密和是否跌倒之分。议好价钱就开镰割麦。割麦子既是力气活同时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三、四十℃的高温下,一镰一镰的收割,一捆一捆麦子捆好,是麦客子汗水的凝结,好心主人还给麦客子提供茶水,地头放一个旱烟盒或者一包香烟,吃饭几乎都是送到地头吃。饭菜好坏就看麦客子遇见的主人了,绝大多数人心底善良,会尽可能把饭菜做好。好不容易麦子割完了,麦客子还要自己学会丈量面积,那时都是用步来算,主人觉着面积合适质量合乎要求才给麦客付钱。麦子收完了,晚饭也吃了,麦客子一般都住在这个主人家里,第二天去寻找新的主人。如果附近村子麦子割完了,他们就要连夜赶路到新的麦场。</p><p class="ql-block"> 麦客子的职业耳闻很早,在当地见到的麦客子,感觉和自己人割麦唯一的区别就是多跑了几里路而已。九十年代初,我在市委党校读书,亲眼目睹了麦客子的现状,他们的形象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下过雨的早上,我出校门办事,发现西兰路两边的屋檐下睡着那么多衣衫褴褛的人,有的还在熟睡中,有的闲聊。我走近仔细一看还有邻村我认识的几个人,我知道了,这就是麦客子。眼前的状况我的眼睛真的湿润了,原来麦客子这么辛苦。我叫他们回我宿舍,他们不去,怕影响我。经过再三说服,最后有几个随我到校院水龙头上洗了脸,我给他们提了几电壶热水。</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一个麦客子出去十几天能挣一般干部一个月工资,麦客子付出的艰辛唯有他们知道。黑心主人的刁难,有的找茬扣钱,有的不给管饭……车匪路霸的侵害,他们在车站路口专门偷抢麦客子那一点收入。</p><p class="ql-block"> 社会发展了,机械化程度高了,麦客子这一时代产物基本消失。他是我国最早的劳务输出,麦客子用自己的付出帮助了当地的麦收,增加了收入,麦客子的历史我们绝对不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 民工</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时期,有一个群体叫民工,我在网上搜索、自己想,也无法对民工一词做出准确定义。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国家或者当地实施的重点项目,组织农民参加劳动的人就叫民工。这些人自带干粮,自己解决住宿,只挣工分或者领取很少的补助金,参加项目劳动。比如修路时组织民工开挖路基、采集路基石,兴修水库,组织民工修筑大坝等等。农民把参加这样的劳动叫做工。</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经常见到身边人出去做工,自己家附近修赤道坡有人去,胡家沟修水库有人去,比较远的木耳咀修水库有人去。我对做工产生了好奇心。总想有一天自己也去做一次工。记得上初中的正月初三,天下小雪,北风呼啸非常寒冷,我队群众要去距村上二十里外的百子沟去做工,我说服家里给生产队队长报名参加了这次做工,第一次当了民工。大家带上干粮、铺盖卷、麦草、炊具、劳动工具等从家里出发直奔百子沟。到了后我才知道是为修路采集路基石。一个小小的百子沟一下子汇聚了上千名民工。到了工地后首先解决住宿问题,有在当地煤矿住的,有投亲靠友住的,还有搭建窝棚住的,我们住在半山腰两个废弃的窑洞里,这两孔窑洞都坍塌了,只残存窑洞的前半部分。经过简单的清理打扫卫生,就地铺上麦草,也不分男女,打开铺盖卷就是住宿的地方。然后解决吃饭问题。就地取材,修简易锅灶架上带去的铁锅。在河道取水烧开泡上自带的食物就是吃饭。这些工作安排好队长就会召开会议,把人员编组落实劳动任务。只见小小的百子沟到处是人,大家要找的那种路基石我们叫它料江石。谁如果找到一块能刨出料江石的地方,谁就像是功臣一样。为了争夺这样的地方,民工间吵架打架事件频发。不安全事故随时出现。民工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把一块块料江石从山上刨出来,用扁担运送到路边。</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做工、当民工,给我的记忆一是民工辛苦,用风餐露宿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我们住的那孔破窑洞非常危险随时有坍塌的可能,环境相当差,一孔窑洞住在里边不遮风不挡雪。半个月时间没有一个人睡觉脱衣服。吃饭就是把自己带去的杂粮馍热以下,煮一锅玉米榛子,加上自带的咸菜。百子沟有一条小河流,平时虽流量不大水质基本清澈,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民工,再加之山上挖土刨石头,滚落下来的土石到了河道水就成了泥糊糊,民工只能把这样的水挑回来稍加沉淀就做饭吃。二是当民工更危险。几乎每项工程都有民工伤亡。那时伤亡自认倒霉。村上没能力管,国家也好像不管。</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民工这个群体没有了,他们的名词改为农民工,两者比较后者比前者好多了。如今的农民工大多数通过在外拼搏改变命运,有的还落户城市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民工当年的辛苦!</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郭文博和他热爱的音乐事业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2019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早上,我骑山地车经过咸阳湖南岸廊桥附近,看见几个人在练习二胡就驻足观看,一位中年男士上前和我答话,听口音不是本地人,仔细端详,五官端正,气宇轩昂,有艺术家的风范。简单交流才知道他叫郭文博,甘肃庆阳人,在世纪大道河南街搞音乐培训。虽一面之交,但印象很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培训班距我家只有几百米远,由于我也喜欢音乐,原来也接触过二胡,没过几天我就去他的工作室参观。一个面积不大的房间,布置的文化氛围很浓。有演出服装、有二胡、电子琴、葫芦丝、架子鼓、萨克斯等等。墙壁上的几幅字画更吸引我的眼球。这个小屋子就是一个艺术的殿堂。从此,郭文博和他的工作室就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搞音乐的人都知道,大多数人只学一个专业,比如管乐,会吹笛子、小号、葫芦丝等很正常,但跨专业能会其他乐器的人很少。但郭文博却对键盘乐器、管乐、弦乐和打击乐样样精通。真叫我吃惊。我便决定拜郭文博为师跟他学习二胡。我们成了真正的师生关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郭老师是自学成才,在甘肃庆阳专业剧团工作过十年时间。因待遇太低,养活不了全家,改行从事过餐饮等都未成功。他开办器乐培训班真是如鱼得水,找到了发挥个人特长的好路子。他业务知识渊博,对学员认真负责,教学方法科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开设了二胡、葫芦丝、打击乐、电子琴等四个专业,在册学员达到100余人。少年组有多名学员在咸阳市和陕西省有关比赛中夺得大奖。中老年组由不会拿二胡到现在有近六十名学员进入提高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郭老师不但学教的好,人品也很好。他把学员当朋友,学员也把他当兄弟。就我而言,在我的心目中,郭文博和我的关系就是老师加弟兄。培训班也成了大家交流学习心得,没事拉家常的温暖之家。有学员从国外回来了,给郭老师送去了特产。有学员从老家给郭老师带来了家乡的美食。郭老师孩子上学有困难,大家都想办法给予帮助。工作室要搬家,附近的学员都动手帮忙,大家在一起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郭老师还是一个爱党、爱国政治觉悟很高的人。今年是建党百年华诞。早在年初,他就策划百人二胡齐奏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活动。他多次和咸阳电视台艺术总监张义平先生商量,最终确定了《党啊亲爱的妈妈》和《渭水欢哥》两首曲目。制作伴奏,打印歌谱,标注弓法,把100名学员分为三个组,手把手的教,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达到了弓法统一,节奏准确,情感到位的要求。为了确保演出质量,他多次到演出现场,熟悉环境,绘制舞台平面图,标注每个人的演出位置。经过在渭滨苑社区和中华广场两场演出取得圆满成功。成了咸阳文化届一道靓丽的名片。这其中饱含了郭老师的辛勤和汗水。百人二胡演出,既是郭老师的人生亮点,也是我们人生感觉荣幸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2021年7月13日,我们在统一广场拍了百人二胡齐奏视频,引起的市民围观,大家纷纷交口称赞。当天我因身体原因没有参与演出,只能在场外做辅助工作。大家的演出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我要为郭老师点赞!为我们的学员拍手叫好!当晚,我和郭老师谈了很久很久。我衷心祝愿郭老师和他的音乐培训班越走越远!</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兄弟赵福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赵福养是原底赵家村人,我俩是在网上认识的。他是七零后,我大他近十岁,但我们两个交往没代沟,通过交流、来往,彼此感觉很投缘,志向、爱好等相近,最终我们俩成了好朋友、好兄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话还得从上网聊天说起,有一段落时间,我受打压排挤在单位坐冷板凳,整天无所事事还不能离开,坐在那个斗室里实在无聊时就打开电脑玩玩qq,无形中加了网名叫赵家之子的好友,经了解、交流他是原底乡赵家村人在西安打工。经常看他的空间动态,满满的正能量。每次网上交流都是关注民生,心系家乡,乐于助人……是一位值得交往的好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后来,退居二线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咸阳,参加社会活动也就多了,旬邑人写旬邑人、饸络宴、旬邑会馆、古豳汇等活动我几乎都参加,每次去都能看见他的身影。饸络宴活动在西安举办,我和咸阳几位乡党过去参加筹备工作,第一次见到赵福养。中等身材,文人气质,待人热情,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几句寒暄大家都进入紧张的工作中去。活动是民间组织,都是义务劳动,食宿自理。工作任务完成后已是晚上十一点了。福养说咸阳的乡党不要过去了,晚上住在他朋友开的酒店里。当时我们也没多考虑就坐他的车入住一家酒店。后来才知道是他出钱为我们登记的酒店。饸络宴在曲江赵东科工作室连续举办几届,我知道福养提前半个月就进入角色,设计活动方案,发布邀请函,现场布置、购置活动用品、接送年龄大的乡党都是他的活。每次大家坐饭桌吃饭,他自己端一碗饭站在旁边吃,跑前跑后总操心那里把乡党招呼不周。我们从西安回到咸阳了,他还在送乡党回家的路上。旬邑会馆举办过程中,有人拉帮结派,有人从中谋利最终失败。福养作为股东,说了一些维护乡党利益的公道话,被个别人视为不听话的人。有几次当着很多人的面责怪他,甚至动粗口辱骂他,福养都是哈哈哈一笑。旬邑会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乡党们损失100万左右,无人负责,福养痛心疾首。我常想,福养为了旬邑人的事出钱出力,受气挨骂到底是为了啥?仔细想来,就是他常说的老家距西安咸阳比较远,大家在外不容易,这几年开展的饸络宴等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旬邑人在一起聚聚,说说家乡话,叙叙故乡情,吃一碗家乡饸络,凝聚在外旬邑人的心。自己作为年轻人多跑路,多操心是应该的!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者能有这样高的认识,这么大的包容心,这么浓的家乡情怀真的感动了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赵氏宗亲祭拜赵公明财神活动规模大、规格高,宗亲涉及全国各地,参加人员大多数都是全国各地赵氏家族中的优秀代表。我作为嘉宾有幸受邀参加过两次。由于福养人品好,有组织能力,在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利用这个平台,突出旬邑元素,想法宣传旬邑,推介旬邑。旬邑苹果在这个平台上亮相。旬邑的书画家在这里登台泼墨。旬邑的剪纸、花子馍成了礼品。旬邑人在这里找到了商机。福养心里有旬邑、有旬邑人、有旬邑事,他就能充分利用各种平台为家乡办好事和实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旬邑人》微信公众平台是福养创办的。已经坚持快十年了。旬邑人微信平台刊登的全是旬邑的人和事。有旬邑县委县政府造福人民的好规定好做法;有古豳文化历史的介绍;有旬邑民风民俗简介;有旬邑名人、文人墨客的专访;有旬邑特产的展示。很多外地人通过这个平台了解了旬邑历史、文化。品尝旬邑特产。增进了和旬邑的感情。好些旬邑人在留言框里留下了感动的话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赵家村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福养对村上的感情只能说是很浓!他虽身居省城,但心系村上。村上两条生产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出行困难。这件事成了他最大的挂念。他跑县、进市、上省,找各种关系,花钱出力最终把这两条路修成了水泥路。村民们高兴的把这两条路命名为福一路,福二路。</p><p class="ql-block"> 村上有个庙宇,信教群众常去求神拜佛。但庙宇门前道路泥泞,福养联络在外群众,集资修缮,勒立龟驮碑碑纪念。为了找有名气的大法师给石碑题词,他多次驱车几十公里求师傅,人家不接待他,他就坐在门口等候,最终感动了师傅,提笔题词。石碑落成时在赵家村举办了隆重的庆典仪式。福养还自掏腰包近一万元请书画家为父老乡亲挥毫泼墨赠送作品。村里好多老年人都说:这娃么啥权利职务,就是个打工的,却能为群众办成事,确实是个好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赵家之子既是福养的网名又是他为村上修续的村誌名。福养和很多赵家村人都给我叙述过续修村誌的艰辛过程。一些群众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甚至有抵触情绪。有的认为咱是普通农民修村誌和我有啥关系,有的认为福养修村誌目的是为了突出个人,还有的认为修村誌福养是为了谋取好处。他说:达官贵人能上书,我也想让我的父老乡亲扬眉吐气上个书。收集资料过程相当艰难,有躲避不见的,有进门不理的等等。福养采取说服疏通,发送不锈钢脸盆,发信函、组建QQ群、利用县城大屏幕等办法尽最大努力收集资料。经过不懈努力,一本沉甸甸的村史《赵家之子》由福养自己主编、自己出钱印刷成书摆在了赵家村父老乡亲的面前。这本村誌得到了原底乡政府,旬邑县志办,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时候,没上村誌的人觉着后悔了,遗憾了,心里不舒服了,见了福养有怨气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有年夏天,福养问我穿短袖的尺码,我也没考虑就告诉了他,过了几天他来咸阳,给我送来了一件酒红色的短袖,说自己看这款衣服不错,给他和我每人买了一件。衣服无论从颜色还是布料质量做工,我都很喜欢,穿到身上也很得体。我估计都在二三百块钱。我给他付钱,他死活不要。一件衣服能看出老弟非常在意我这个老兄。2019年,夫人得了病去西京医院看大夫,福养闻知后开车来到医院,和许营长老弟一同帮助我给夫人看病,跑前跑后忙活了一个上午,我非常感激,中午在外边弄一桌饭感谢下他和营长还有另外一个人。谁知饭没吃完福养早早就把单买了。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感觉。有朋友给我说,福养这个人有三快:朋友有事跑里快;一块吃饭买单快;老家的事上心快。</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福养学校毕业就走出家门在西安打拼出一片小天地,如今他已经在这里有了温馨的家,他和夫人创办的寄宿学校红红火火,经营的绿化公司平稳运转,社会活动积极活跃,两个孩子都读大学。在我的眼里,福养是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弟兄们喜欢的好男人好兄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和王兴科几十年的交往</p><p class="ql-block">&nbsp; 王兴科,旬邑张洪镇人,和我是同学不同班,上学期间不认识更没有往来。到了八十年代初,我俩有了交往,平时大家都很忙,遇见了就觉着有好多话题。他是画家,我喜欢书画,爱好相同再加之是同学关系,因此,感觉很亲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八十年代初,兴科在张洪公社文化站工作,有次他来到我单位,我们聊天时间比较长,从那次畅谈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文人的气质,说话和气,家庭弟兄们多,生活艰难。虽然如此,他却痴爱绘画,拿着那点微薄的收入坚持学习和创作。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我俩相互鼓励,都祝愿对方在人生道路上走出精彩。过了一段时间,兴科给我画了一幅雄鸡图,并手工装裱好了。我当时看到后喜出望外,可以说爱不释手。至今那幅画还挂在老家的客厅里。那只雄鸡高立磐石,仰头高歌给了我人生很多感悟、体会和鼓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后来,兴科工作转正了,他独创的重彩民俗画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既是他的成功也是我的荣耀。他在旬邑办画展,我前去参观,恰巧那天参观者不多,给我俩留出了聊天的机会。从这次交谈我才真正了解了兴科这几十年为创作付出的艰辛和代价。在我理解就是三步走。即:好好学习练就绘画的基本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在作品中升华生活。在艺术的百花园里栽下了自己的新品种——重彩民俗画。他走出旬邑,先后在北京,西安等地办画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称兴科为东方毕加索,亲笔题词肯定鼓励他,收为学生教育他支持他。我对他这么多年的坚持所取得的成绩深感敬佩!仔细品味他的作品,一股清流随风飘来,民间习俗展现在你的眼前。有耕耘图,你可以欣赏到一颗小麦从播种、生长、收获到端一碗吃了饱三天的燃面。有丰收图,一框框熟透了的红苹果会是你流口水,一个个肥嘟嘟的玉米棒子会是你想到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一把把压弯了腰的谷穗把你能带进秋收的喜悦中去。他的作品涉猎面广,读起来通俗易懂,每次品读都会有收获和感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兴科出名了,嫉妒他的人随处可见,有的从艺术角度给予否定,有的从人身进行攻击。进入到书画圈你会发现这个圈子很特殊,一些人就是相互拆台,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老话说人不亲行亲,在这个圈子,一些人视同行如对手,老死不相往来。有的人上至中书协主席,下到整天在一起的同行谁都敢骂谁都不如自己。有的人专门写文章骂人,圈内就有人随声附和。为了维护兴科的尊严我还和人吵过架。和兴科几十年的交往,他却不是这样,他很少议论别人,偶尔请他对有些作品点评时他都很客观,先说这幅作品亮点在哪里,他要表达的思想是啥,不足之处在哪里。从来不涉及作者本人,更不说他人坏话。这在书画圈是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他常说的一句话,自己从不画重复画,他去西安美院进修,他借鉴库淑兰剪纸等艺术,力求画风创新。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突破。如今我俩都是快奔六的人了,祝愿兴科身体健康,艺术之路长青。</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村上的猴桃姑</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村上有个猴桃姑,这肯定不是她的姓和名,为啥这样称呼,我想可能是她性格外向好动,给她起这个名字的人按辈分叫她姑姑才给她起了猴桃姑这个绰号。原来在一个村生活,也不知道猴桃姑到底叫啥名字,后来随着她名气变大,才知道她叫库淑兰,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的工艺美术大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猴桃姑出嫁到城关镇小塔大队孙家台村,后来迁移到娘家赤道乡富村一直生活到老。按村上辈分我叫她姑奶。她住在沟边两孔窑洞里,印象中一孔窑洞住人,一孔窑洞安着石磨。小时候去张洪镇赶集经常路过她家,从路边就能看到猴桃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县文化馆搞文化普查,发现了猴桃姑的剪纸技艺超群,多次请她参加县上的培训班,这一时期猴桃姑的剪纸在专业人员的辅导下,艺术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县文化馆也对她的剪纸做了归纳整理。就在这个时期,旬邑籍在台人士唐宗介先生回家探亲,发现了猴桃姑的剪纸艺术,回去后在《汉声》杂志上出专刊宣传她的作品。正是这个宣传是猴桃姑的剪纸艺术名扬海内外。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香饽饽。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地艺术家的拜访采访和一些有识之士对作品的收藏。旬邑县文化馆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文维群先生,由于他是我嫂子的哥哥,所以一来二往也把猴桃姑和我们家联系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老文从县上带来陕西电视台给猴桃姑拍的专题片,就在我家院子播放,猴桃姑坐在最前边,我看她手舞足蹈,又说又唱高兴的不得了,她的情绪也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大家时不时呵呵大笑,这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啥叫她猴桃姑。猴桃姑像千万万农村妇女一样,受封建社会制度侵害,缠了一双小脚,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但她能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的心态值得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有年深秋季节我回老家,老文带来了一位外国记者采访猴桃姑,老文忙回单位了,就剩记者和一位女翻译。猴桃姑说的是当地方言,翻译听不懂,记者更听不懂,我到担任了方言翻译人员。通过参加这次采访,我才真正认识了猴桃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乐观态度。猴桃姑在我的心目中成了真正的艺术大师。</p><p class="ql-block"> 我在县上一直工作,有一次,单位安排我给上级领导求猴桃姑的作品。我说带路可以,作品只能出钱来买,领导同意了我的意见。和我一起来的这位领导是共产党的好官员,拿了作品还多出了钱💰。并详细了解了猴桃姑的生活情况。临走时那位领导的眼睛都湿润了。他一再给我交代,老人家是个宝,各级应该好好安排她的生活。我们去时猴桃姑已经住在新地方了,这样的住房条件在农村就相当不错了,可能这位领导是身处城市,再加之对老人家艺术的尊重,从心里说出这样的话。当时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干事,人微言轻,可以说爱莫能助。到通过这次交谈,猴桃姑苦难的命运,艰苦的生活,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她不畏艰难困苦用剪刀✂️剪出了精彩的人生。她用勤奋和执着把自己的艺术生命保持到永远!</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我在市委党校读书,偶然间在一个报刊上发现有个大名鼎鼎的人发文章侮辱猴桃姑,我气不打一处来,就想找到这个人揍他一顿。最后经过咨询法学老师,打官司也没办法打,就这样一直把这个事装在心里。这么多年来常想他为啥要这样做?最近才想明白了,原来他是想通过给老人家制造绯闻提高他的知名度。这个人现在虽然名扬四海,但仔细观察他的足迹,几乎没走正道,就是靠出版黄色体小说出名,最后窃取了那个岗位上的领导职务。前段时间他的女儿有重蹈父亲旧轍,引发网友唾弃。</p><p class="ql-block"> 2004年12月19日7时,猴桃姑与世长辞。老人走了!她留给后人的艺术作品将永世长存。前多年,村书记民学叔跑前跑后想到村上给老人家建个艺术馆,共产党的红头文件到了陕西省文化厅给打住了。随后,我邀请几位自媒体记者来老人家墓前拜谒老人,发文章呼吁都石沉大海。</p><p class="ql-block"> 库淑兰是旬邑乃至中国文化方面的一张靓丽名片,现在还有大专院校立项研究库淑兰艺术。我看到了市、县文化阵地都有库淑兰,很是欣慰。但库淑兰作为富村人,在富村没有一个艺术馆是我最大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工员张拴老汉</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张拴老汉是我们村四队记工员,他姓库姓张我搞不清楚,他无儿无女单身一人。能担任记工员,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把农村所有的活路能用文字记录下来,二是要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三是要耐得烦。因为记工员不是专职,他是在劳动结束后利用晚上时间给社员记公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人民公社化时期,社员的每天劳动都要以工分登记,最后参与集体分配。那年代就是凭工分吃饭这话一点没假。劳动日价值只有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社员都要为工分去劳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工分标准一般强壮劳力每天记十分工,妇女记六分工。小学生每天记三分工。后来为了调动社员积极性,实行定额制和工分包干制,公社化后期,管理混乱,工分随便记,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分这一历史产物完成使命而远离人们。</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张拴老汉住在户里坡子口的窑洞里,每到天黑,他的院子就会挤满记工的社员。老汉一个人生活,有时候去早了老汉正吃饭,有时候去老汉正喝茶。他喝茶很香,秤的是几毛钱一斤的末末茶,用用过的小油漆桶在火堆上煮熬后茶色黑浓,他喝起来滋滋有味,今天想起来还觉着很美。老汉吃饭喝茶的过程,是社员最不耐烦的过程,等他饭饱茶足才开始记工。老汉性子慢,你急他不急,他要根据队长的安排,把每个人干啥活干的咋样问实了才给你记上工分。好多人出门就骂老汉说老汉坏话。现在回想这些事也不怪老汉也不怪社员,应该怪那个时代的制度。</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张拴老汉去世好几十年了,回忆起公社化时期,就想到了老汉,老汉坚持原则,加班加点为社员记工应该得到肯定。我们在怀念张拴老汉的同时更应该牢记过去,只有这样才能望眼未来啊!</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走村串乡的货郎</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小时候见到村上经常来货郎,他们手拿拨浪鼓,肩挑日用品,走村串巷为群众送物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货郎这个职业啥时候兴起没有考证,小时候就觉着那个拨浪鼓好听,货郎的吆喝声好听,货郎担子里有我喜欢吃的五颜六色的豆豆糖。因此,每当听到货郎的吆喝声就想叫上母亲领我出去买糖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我家门口有颗大槐树,饭后茶余大家在哪里乘凉聊天,邻村人路过歇脚,货郎来了也爱在这里停留。母亲领我经常来看货郎买东西。货郎担子里都是些生活日用品,男人很少光顾,都是女人拿一两角钱或者拿几个鸡蛋,购买几苗针、几把线,一把木梳,一个顶针等等。豆豆糖一分钱可以买八个,那个小孩手里有几颗豆豆糖感觉就美咋咧!货郎的货还可以用头发、鸡蛋等去换。小孩会把家里女人梳头时的脱发收集起来换玩具。那时候小孩几乎没有啥玩具,货郎带的印象最深的玩具是农村人叫鸡吼吼,即用泥巴捏成小鸡状,涂上颜色,插上能吹响的咪子很好玩。还有用小木板做的猴子上树等等,一个几分钱或者一两毛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走村串巷的货郎就很少见了。随之而来的是骑上自行车🚲走村串乡卖东西,再后来就是开上机动车在农村城市卖东西,他们的名词叫小商小贩。每当我看到他们时,就想到了儿时见到的货郎。这种记忆好深哦!</p> <p class="ql-block">生产队的豆腐房</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家门口有一眼窑洞,家里人称门口窑,产权是不是属于我家说不清楚,原因是既然是我家窑洞为啥不住人,队上在哪里做了好多年豆腐房。这孔窑洞面积不小,属于土胚箍制。小时候印象维修过一次,请的将人是原底的野兽。这次维修是谁做主我也说不清楚。据说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部队在窑顶架设机枪夺取制高点和国民党部队还打过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队上在这里做豆腐房时我很小,现在才弄清楚了,公社化时期每个生产队都有豆腐房,生产队拿出一些黄豆,指定两个人负责经营,一个负责做豆腐,一个负责卖豆腐。没有利润,只是保持生产队投入黄豆斤两即可。生产豆腐产生的豆渣喂牲口。豆腐房既是生产豆腐的场所,也是社员闲余时聊天拉家常的场所。小时候物资匮乏,小孩有时去豆腐房混吃豆花,也可以吃锅巴。能吃一顿豆花那就觉着美极了。大人除过聊天外也可以用做豆腐剩余的热水洗脚洗头,有的还可以剃头。一马勺的热水就可以给一个人剃头发。不知是剃头刀不锋利还是剃头人手艺不高,剃一个头经常割的鲜血直流。从哪以后我恐惧剃头,打死也不剃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豆腐房门口就是我家门口,面积很大,再走一点就是老槐树下,小孩在哪里跳方,踢毽子,滚铁环…….。大人则玩丟方,女人做针线活……。人气很旺其乐融融。虽然那时大家都很贫穷,但思想简单心态很好,邻里乡亲关系十分融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豆腐房停办几十年了,门口窑坍塌也几十年了,但经常能想起那段往事,能梦见儿时在豆腐房门口开心的生活,那种生活成了永久的回忆和美好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碾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生活在渭北农村,生产队时期碾场给我留下深刻记忆。今天我重点说说碾夏场。</p><p class="ql-block">&nbsp;&nbsp; 进入夏季,油菜、麦子相继成熟,成熟前,如遇一场好雨☔️,就要组织劳力割场。割场是我们当地民间称呼,割场两个字是否正确也没有考证。割场就是清理场面杂物,撒上草木灰用碌鋵碾压使其平整、坚实、光滑。将运回场面的油菜、麦子堆摞,碾场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七十年代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是农村工作的重点,麦子收到场,主要劳力几乎都参加农田基本建设去了,剩下老弱病残和回村的学生就成了碾场的主力军。碾场分摊场、园场、起场和扬场四个工序。</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摊场,就是大清早看天气,如果是晴天,大家就从麦垛上把成捆的小麦打乱按一定薄厚均摊在场面成圆形。摊场往往会有一两个力气大的人爬上摞顶,用木杈把麦捆从摞上挑下来,底下人用揭杈把麦捆运到场中心,好多劳力解麦捆捣乱麦秆按一定薄厚分摊均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圆场,就是太阳到了头顶,把摊好的麦子翻捣一遍,目的是让麦子能充分得到太阳亮嗮。大凡能拿起木杈的劳力都参加圆场,这时候大家像参加八百米长跑的运动员一样,排好队场面非常壮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碾场,小麦经过分摊,亮嗮</p><p class="ql-block">就要套上碌碡进行碾压,使麦粒和麦秸分离。当时碾场主要靠牲口,讲究每天套几区碌碡,有的碌碡由两个牲口拉,有的由一个牲口拉。吆碌鋵的几乎都是年龄大点的人或者是小学生。经过一个小时碾压,就要翻场,第一次由里向外翻,再经过一次碾压翻第二次,由外向里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起场,小麦经过两次碾压,就要进行起场。第一道工序就是倒场,用木杈把麦秸挑起,用力一抖是麦粒麦康和麦秸分离,然后,把麦秸堆成小堆,再用尖杈清运堆摞,再把麦康麦粒收集成堆,场面打扫干净起场就算结束。</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扬场,就是靠风力把混在一起的麦粒麦康用木锨在空中扬撒,使麦粒和麦康分离。当时借用自然风,扬场时间很难确定,有时场起好当即就能扬,有时只能深更半夜杨场。好多劳力睡在场面,忍受高温和蚊虫叮咬,大半夜起来扬场,第二天继续参加劳动,辛苦程度唯有经过的人知道。</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小时候我虽不是主要劳力,但碾场劳动经常参加,摊场,圆场,吆碌碡,起场都会。当时年龄小,也不知道累,和其他小孩一样,有时把劳动当做游戏,比如,帮助推尖杈,小孩个子矮,双手按在揭杈轮子傍边部位,用力一推人就钻进麦秸里,大人哈哈笑,小孩也忘了疼。再比如,推麦粒麦康,看谁跑的快,如果谁滑的跌一跤,哪可开心的不得了。孩子们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参加劳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随着机械化,后来碾场有了拖拉机和脱离机,碾场劳动强度就越来越小了,有的地方利用风扇扬场,也就避免了群众大半夜起来扬场。近年来老家小麦种植面积很小,回家几乎见不到碾场劳动了。小麦种植面积大的地方,大都用收割机收割。碾场劳动即将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一粒小麦由种、收、碾,才真正成为粮食,群众辛苦几个月,好不容易有了收成,就要交公粮,存贮备粮,分到群众手里没有多少。我们一年能吃上白馍白面的日子屈指可数。有的家庭整年也吃不上一顿白膜白面。如今,祖国强大了,粮食连年丰收,我们吃穿不愁。当下,我们更要注意俭省节约,不浪费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p> <p class="ql-block">看陪房</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八十年代以前结婚的女人都要做陪房,婚后接受大家看陪房。陪房就是女孩在出嫁前,和娘家人一起共同为丈夫家人制作的穿戴用品。那时候社会落后,吃穿用都靠手工制作,因此,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娶下心灵手巧的媳妇,一家人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穿上得体的衣服。陪房好坏不止是新媳妇手艺的展示也是娘家女人手艺的展示。女人出嫁前对陪房制作相当重视。有的人家除过自己人精心制作外还请亲戚朋友帮忙制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女人结婚后,就要面对看陪房的人,这时候街坊邻居的妇女会成群结队前往看陪房。新媳妇会从包袱里拿出陪房一一介绍。大家仔细欣赏,经常能听到大家评论这个鞋子花秀得好,那件衣服针脚均匀………。手笨的女人,结婚后面对生活一方面很自责,婆婆也经常埋怨,日子比较难过!我最后一次参与看陪房是五嫂结婚了,大家云壤去看陪房,一大波女人到了门口进不了门,原因是我跑到前边从门槛爬进去把大门给关了。这次看陪房有母亲参加,大门叫开后,我来了一顿暴打。从此以后再就没参加过看陪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我理解做陪房看陪房有这样几点意义:一是要出嫁的女儿必须学习穿戴制作,二是看陪房也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过程。做陪房看陪房习俗估计已经消失了。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手艺,为家庭生活做出了贡献。抬头看看当下的女孩,不会做饭的有之,不会缝衣服的有之,吃了饭不会洗碗筷的有之,不会拆洗被褥的有之……。她们不会的理直气壮,不会的心安理得。她们喝的是女人是用来养的毒鸡汤,形成了谈恋爱时浪漫,结婚后无奈,离婚后悲哀!我不知道这是社会进步还是人性堕落了?</p> <p class="ql-block">我眼中的赵新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旬邑县原底乡工作,有一天党委书记程国忠安排我陪同赵新贵采访。从那时起我和新贵先生有了交往,几十年来赵新贵其人、其事常常在我脑海浮现,他爱文学、爱家乡、爱朋友的高贵品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高大的形象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难以忘却。</p><p class="ql-block">话还得从那次陪同先生采访说起。八十年代末的原底乡,是旬邑的先进乡镇,乡党委、政府农业上抓烤烟和苹果种植,工业上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各项工作名列全县前茅,同时也涌现出了好领导、好企业家。新贵先生以文人的担当的精神来到原底深入村组农家,下到厂矿企业采集素材,掌握第一手资料最终出版了自己第一部报告文学集《渭北崛起的新星》。成了为企业家树碑立传的第一人,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报告集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也使我对新贵先生有了别样的认识。</p><p class="ql-block">我的书架上绝大多数都是新贵先生创作编辑的读书,细细数来足有几十本、上千万字。每每看到这些作品,就会联想起他爱文学之痴狂、为文学创作、编辑顽强拼搏的画面。仔细阅读深刻领会终于发现先生是一位高产作家、高产编辑。他的作品时时处处都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他为先进人物高歌,他用手中的钢笔鞭挞社会弊病,通报典型案例。他的作品不但是司法工作者必读的工具书,更是广大读者提高文学素养,增强反腐防变、加强自身修养的好教材。多年来,读先生的书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先生出生在渭北高原的旬邑县,这块土地养育了他,他始终眷恋着这片水土。《三水谣》是先生对家乡最嘹亮的赞歌。他用积蓄了几十年力量为古豳人民奉献了文化大餐。旬邑是《诗经》诞生地,旬邑也诞生了《三水谣》,古豳文化源远流长,新贵为古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旬邑人民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检察文学》已经创办23年了,在当今网络媒体、影视媒体的冲击下《检察文学》能坚持几十年实在不容易。《检察文学》的年会我参加过多次,从参加年会的嘉宾构成来看,有退下来的省部级老领导、有当年支持鼓励创办杂志的老同事、更有文化圈里的名人雅士。可以说《检察文学》年会,就是咸阳文化界一次大团圆大聚会。正是有这么多的朋友支持鼓励他才是他的文学之路越走越远。</p><p class="ql-block">今生有幸能成为新贵的好朋友,这种友谊我很珍惜。希望自己再写赵新贵、再学赵新贵,让人生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怀念挚友赵汉群</p><p class="ql-block"> 明天就是冬至节,此时已是凌晨两点,我却难以入眠!不知在天堂的好友赵汉群想我了还是我想他了,他的音容笑貌此刻在我脑海里浮现,我俩生活经历过的往事历历在目,成了此生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照相馆来了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身穿一件中式黑棉袄,他沉稳精干,和师傅们出现在各种拍照现场,一来二去我们很快就相识了。他就是汉群!后来,我的好朋友孙铜民给我讲述了汉群帮他克服困难,加洗了决定他前途命运的照片后,我对汉群有多了新的认识,最终我们三人成了知己、朋友、铁哥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群是跟随堂兄学照相,时间不长他就成了业务骨干,随着企业改革地不断深入,旬邑照相馆面临设备落后,技术薄弱的问题,单位经营陷入困境。一天晚上汉群来到我家里,我们在客厅长谈一夜,最终他决定要走出去,学先进技术,开阔自己的眼界,把旬邑照相馆做大做强。他自费学习半年回来后,在经营模式上大胆创新实行承包经营,将原来仅仅只是照相的业务变为新型的影楼,尽最大限度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水平,受到民众的欢喜和认可,增加了业务收人。他又举债购买彩印机等新设备,使得影楼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使他的付出有了良好的回报。我将房产证给他作抵押支持他也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 汉群性格直爽,为人厚道,在朋友同学圈中有很好的口碑。他平时话不多,有时说话生赠冷蹶,但他心地善良,待人真诚。县上很多单位都愿意和他打交道,同学们私下交流都去他那里!他是同学们心目中的香饽饽,和他交朋友都会成为知心朋友。谁家婚丧嫁娶都有汉群的身影,他既要随礼又要拍照,照片洗好还要送过去。我母亲的遗像就是汉群拍的,拍得好慈祥,每次看到都会泪流满面。“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用在我们之间恰如其分,平时各自比较忙来往不多,但心里永远装着对方。汉群的小宿舍,我家的小客厅常常是我俩谈心议事的地方,无论是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我们都能通过深入讨论找到解决荆棘和坎坷的办法。后来我离开旬邑,来往更少了,但每次相逢都觉得那么珍贵,我在他乡能吃到他捎来的苹果,能听到他电话中温暖地问候!回旬邑能享用他盛情地款待…这种朋友情终生难忘啊!</p><p class="ql-block"> 去年开春的一天,铜民告诉我汉群得了重病住院了,我忐忑不安,急忙去看望,当时感觉不出病情的严重,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为了不打扰他休息,说了会话我们就告别了。当时他在做化疗,疗程结束后我们三家人相约我家聊天喝茶,汉群还分别给我们两家拍照,大家鼓励他要鼓起勇气和病魔作斗争。我们都等着他平安健康地归来一起相聚,把“茶”言欢。我去外地不到两个月,汉群突然就离开了我们!我顿觉心口疼痛,难以相信,我强打精神去吊唁,因为自身身体有疾患的缘故,加上思念汉群差点晕倒!</p><p class="ql-block"> 汉群一生事业有成,他为旬邑摄影工作起到了里程碑作用。他和夫人教子有方,三个子女都成了社会有用之人,特别是儿子佩文,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咸阳市中心医院,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而我时常还回想着我们的过去,难以自拔,或许他一直不曾离开,只是在天上长期关注着我们,为我们送来祝福!汉群,你虽然走了,却水远活在我们心里!</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万民和他的万氏家&nbsp;&nbsp;&nbsp; 谱&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八十&nbsp; 年代初,我在旬邑县人民银行工作,万民先生在旬邑财税部门工作,业务上打过交道,但私人之间没有交往,我记得他,他可能对我没印象。后来听说万先生调市上工作,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有一次在咸阳日报上读到了先生写的《张越家土窑洞》一文,是我对先生敬慕不已,原来他不仅是财税方面的专家而且文笔也很好啊!有次去赵新贵兄编辑部闲聊,他赠送了我一本由万民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民谣集录》又是我大吃一惊!他把当时社会上在微信等相关平台流传的民谣收集起来编辑出版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籍。细细读来感想颇多,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读一遍会更有不同的感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后来,我和万先生多次在检察文学编辑室相遇,知道他为出版万氏家谱一书奔波。2021年6月初这本家谱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当我拿到这本家谱时又一个惊喜!一个家谱几十万字,历时十几年编辑过程,涉及到了家族的方方面面,图文并茂,编辑这样一本家谱,任务之艰巨工作量之大编辑过程中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她是我至今见到的最好、最完美的家谱。读万氏家谱就可以了解近现代渭北高原农村人的生活史。这本家谱也给我们续家谱提供了范本。</p><p class="ql-block">&nbsp;&nbsp;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回忆过去,总结过去。有的想写回忆录,有的想写家谱,有的想写村史。真正付诸实施的没有几个,原因很多。万民先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不得不是我佩服。能感觉到他在家族中有很高的威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很好的文字功底,有好大的包容心等等,这些都是我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读万氏家谱能感觉到万氏家族是一个团结的家族,和睦相处的家谱,积极向上的家族,人才辈出的家族。万氏家族和千千万万个家族一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过种种困难甚至是灾难,他们都能紧密团结,相互帮助共度难过,创造了万氏家族的一个又一个辉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2021年6月13日,龙子头万氏家族谱成庆典暨祭祖仪式在旬邑县底庙镇西牛村隆重举行。万民先生的老领导、同事、亲朋好友,万氏家族全体成员约200人参加活动。火热的夏天天高云淡,西牛村万府门前嘉宾云集,高朋满座,鼓乐齐鸣,鞭炮声声。活动由万民先生主持,分祭祖,迎万氏家谱,介绍万氏家谱,来宾致辞,家人发言等环节,整个活动文化氛围厚重,在场的宾客都交口称赞。</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发小库智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2020年9月30日早上七点多听见电话铃声响起,由于昨晚失眠几乎整夜未眠也就懒得去接。过了一会电话又响,第一感觉肯定有事,拿起一看是智明打来的电话,寒暄过后他来咸阳了,邀请我去红螺湾酒店参加一个保险讲座。我赶紧起床匆匆洗涑骑上电摩前往。主讲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男士,听后收获满满。到了购买产品环节我却给他丢人了,由于阆中羞涩实在没办法购买。好久不见了他远道而来就这样又分别了。和智明相见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我们两个邻居相住,他比我只大几个月生日,从小在一起玩耍、上学、劳动……是名符其实的发小。</p><p class="ql-block">&nbsp;&nbsp; 一样的童年,同样的生活经历,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童年生活艰苦而快乐。打从记事起,智明就和我形影不离,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总是微微一笑,遇事不慌不忙,几乎没见过他和伙伴有纠纷。他爷爷是一个装满故事的老人,听老人家讲故事给我带来很多好奇心。比如,坐飞机看我们村只有嗮麦场大小,看人就像蚂蚁一样大,坐飞机能吃水果糖……。我们在一起滚铁环、踢毽子、坐上铁掀转圈圈等等现在想起来真是美滋滋的。我们是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大家组织的卫生小分队利用时间帮助有的家庭打扫卫生,为碾场的农民送水等活动现在想起来也是人生的一个亮点。那时的学生都要参加家庭和村上劳动,家庭主要是给猪打草,上山下沟打材等。村上劳动就是麦场倒粪,和大人一起堆场、大了就赶牲口、犁地、拉架子车、修水利等等。少年时期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精神食粮富裕,我们两个正是经过了这样的时代磨练为后来大半生平凡路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上学时,智明的妈妈去世了,现在想起来这对于一个少年是多么大的不幸啊!父亲在外工作,哥哥只大他三岁,姊妹四个是如何度过这个难关确实难以想象。就在这么一种情况下,智明读完了高中,成为了当时我们村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的艰辛求学之路是我客服困难的榜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我是靠父亲的平台走出农村参加工作,智明是靠自己努力跳出农门参加工作。如今担任旬邑人寿保险公司人险部经理。他开始担任村上的保险代理员,没过多长时间就被县公司领导看中,调到县上工作。他不论到哪里都能得到人品好,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成绩显著的好评。期间还担任过公司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印象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生做好事。套用这句话,一个人被表扬(肯定)一次并不难,难得的是他一直受到表扬和肯定。智明做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今年清明节上坟见到了智明和他的儿子,初次见面印象很深,有好长时间念念不忘。今天才知道是他的大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如今智明也是儿孙满堂,幸福满满的一个大家庭。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我衷心祝愿智明开心快乐!也期望我们再重逢!</p><p class="ql-block">&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难以忘怀的永奎叔</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库永奎,旬邑县富村原党支部书记,因患胃癌于1987年腊月已经去世了。时年50岁。按村上辈分我叫他叔叔,他娶妻为我父亲隔山兄长的女儿,按这个关系我应该叫他姐夫。但实际生活中,我叫他媳妇姐姐,叫他叔叔。永奎叔去世已经几十年了,但他始终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从我记事起,永奎叔就是王村党支部书记,后来还担任了赤道公社党委委员。在我的印象里,他1.7米左右的个头,浓眉大眼,性格温和,说话和气语速较慢,处事稳妥。是我心目中的好党员、好干部、好邻居。六、七十年代,我们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搞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等群众性运动。王村也不例外,我记忆最深的几件事是原赤道公社主要领导被打倒了,把他下放到我村接受贫下中农教育,他住在村上老鲁家里。有些村借机整人,开批斗会时扭胳膊,挂大牌子,揪头发……搞人身攻击。我从没有见过王村有这种过激行为。村上还默许群众为这位干部送吃喝。文革后期这位干部复出又主持了赤道公社日常工作,在一次民生工程大会战中,王村人收益匪浅。其他村有意见,这位干部的回答是当年批斗我时王村人没揪头我发,没扭我胳膊,没对我人身攻击!后来,这位干部和我同处县城,每次相遇都要问候永奎叔和家人,都掂念王村人好。我仔细回忆,在十多年的群众运动中,我们王村基本做到了把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和村上实际相结合,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王村群众运动新模式,是群众思想进步,团结有力,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我们王村是典型的渭北高原沟壑地貌,绝大部分土地过去都是坡地,保墒差,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农作物种植。永奎叔带领村民借农业学大寨的东风,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是王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土地平整了,路边有树了,单产提高了,产业有雏形了,群众的生活提高了。每每想起这些,我都会想起永奎叔。</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家里有事永奎叔都会积极参加,1984年我结婚时,永奎叔跑前跑后我很感激,举办婚礼时他还代劳外家给我夫妇佩戴红花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永奎叔去世后,赤道公社为他举办了追悼会,公社主要领导和所有村都参加,规格规模之高在赤道是首例。大家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好书记而惋惜。安葬永奎叔的当天特别冷,冰雪挡道,大家抬着永奎叔的灵柩非常吃力,我们几个人抬的那边感觉特别重,后来有人解释是永奎叔走的心不甘,放不下老母亲,放不下妻儿老小,放不下王村的村民……。其实我们也忘不了平凡而伟大的永奎叔。如今的王村库淑兰享誉中外,新农村建设远近闻名,村民生活安居乐业,这些都和永奎叔当年带领村民奋发努力分不开。怀念永奎叔,就是要关心王村,发展王村,是王村人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p> <p class="ql-block">登上首都大舞台的李小平</p> <p class="ql-block">  我和李小平相识已经有近四十年了,我们由相识到相知成为好朋友,几十年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相互帮助各自都取得了好成绩。长期交往中我常以小平为榜样,是我受益匪浅!这次他参加全国业余中老年组笛子大赛并获金奖,我真为他高兴😊!我把这个消息分享给我的好朋友韩宏涛先生,分享给文友杜兴华、姚民合和王克先生,大家都无比激动。韩总邀朋友第五剑盈等亲临小平开办的金海岸饭店,带上景波先生的书法作品当面表示祝贺!杜兴华先生连夜写文章作诗表示祝贺!姚民合、王克也用诗歌表达祝贺!</p><p class="ql-block"> 小平荣登首都大舞台夺得全国大赛金奖并不意外!他是发自内心爱音乐,契而不舍学音乐。孰知小平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县运输公司当修理工,那可是体力活啊,他身边除了维修工具外还有板胡、二胡和竹笛三样乐器,工作间隙他拿起来就练。我当时的宿舍距他很近,常能听见动听的板胡演奏,我们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认识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小平在县工行当司机,创办了五一饭店、豳苑酒家、金海岸饭店和365酒店。他既要工作又要经营生意,但他都要挤时间练习乐器。清晨在翠萍山间,汃河缇畔、渭滨公园……都能看见小平拉琴吹笛。正是他无比热爱、不懈努力、勤学苦练终于收获大奖。</p><p class="ql-block"> 小平干事那可是真正的爱岗敬业,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成一行。当年当修理工,不怕苦不怕累年年当先进。在工行当司机,在全市工行系统竞赛中多次赢得好司机、无事故车辆等光荣称号。在旬邑经营饭店,率先引进川、湘菜系,开发出许多适合旬邑人口味的美味佳肴!在旬邑餐饮业有里程碑作用。在咸阳经营金海岸饭店,把饭店打造成了旬邑在外游子温暖的家。大家只要回到咸阳,都要到金海岸吃家乡饭、听家乡音、叙家乡情!金海岸饭店已经成了几十年的老字号名店!</p><p class="ql-block"> 小平待朋友确实像春天般的温暖。他为人正派,心地善良,办事公道,身边有很多朋友。我也是其中一个啊!想当年我结婚时,小平和朋友用木棍抬着录音机步行15里来助兴,现在想起来觉着很温暖。</p><p class="ql-block"> 我们交往几十年,想说的话很多很多。最后只说一句话:祝小平健康快乐!祝我们的友谊长长久久!</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村上的恩恩叔</p><p class="ql-block">&nbsp;&nbsp; 今年回老家处理父亲后事,发现一户人家地方别致新颖,一个农村简易厕所来看,各种设施精心设计,卫生状况超出我的想象。后来知道了,他就是村上我称恩恩叔的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小时候就知道恩恩叔,他在铜川煤矿工作,平时家里就是恩恩叔的夫人(我称呼为姨)和三个弟弟一起生活。六、七十年代社会化程度底,女人在家庭作用相当重要。吃、穿、戴几乎全凭家庭主妇的手艺。当时在我看来,他们全家人的生活和其他人没有啥区别。后来,在母亲的说教中她经常赞叹恩恩叔的夫人,说她像一个母亲一样把一家人的日子料理的滋润。</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恩恩叔大我估计在二十岁左右,因年龄差异太大,再加之他常年在外工作,几十年我们可以说没有往来,我认识他估计他过去不一定认识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恩恩叔退休回老家定居,回家去经常能遇见,只是打招呼。2008年母亲去世了,安葬母亲时恩恩叔作为职客参加,并分工负责烟酒管理。我知道农村过事管烟酒这个工作很重要,大家能选他管这个事,说明他在村里的影响可不是一般。几天相处我发现恩恩叔人确实好。在参加母亲后事处理过程中,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其中,和所有的职客打成一片为母亲安葬工作顺利进行做出贡献。是我非常感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今年端午节当天,是我父亲去世后的百日。我回家给父亲上坟烧纸。中午和几个侄孙喝酒有点过量,(按我现在的身体绝对不能喝酒,很少回老家,回去了大家觉着相互陌生,只有喝几杯酒叙叙家话这样才能感觉到亲情)我趁儿子下县办事的时间,拜访了恩恩叔。</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走进恩恩叔的家门,就有别样的感觉,干净卫生,文化氛围很浓,各种东西摆放有序,我真正的体会到了这就是温馨的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我和恩恩叔真正的交谈就是这一次,恩恩叔说,过去在爷爷手里,家庭是附近有名的名门望族,解放后,通过土改,家里贫穷如洗,再加之母亲过早去世家里陷入困境。父亲选择了去铜川下煤窑维持生活。后来他也跟随父亲也去了煤矿。几十年来,他由采煤工一直干到管理岗位。解决了夫人的退休待遇,还给二兄弟安排了工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简短的交流随着儿子从县上回来而终止。告别恩恩叔回到咸阳,恩恩叔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仔细想来从恩恩叔的身上有如下几点值得总结:</p><p class="ql-block">&nbsp;&nbsp; 一是,在大风大浪中搏击才能生存。一个家庭由盛到衰,不能以个人的意志决定,但只要顽强拼搏就会度过难关迎来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nbsp;&nbsp; 二是平台对一个人的发展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李瑞环是木匠出身,干到全国政协主席。段新民是理发师出身,当了旬邑县人大主席。恩恩叔背着高成份,在煤矿工作中干出了普通人的人生精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三是恩恩叔和他的夫人,对待三个弟弟如父母,成为富村人口口相传的佳话。他俩这种品德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恩恩叔和他的夫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生活出我们普通人的成功。祝老叔健康长寿,生活如意!</p> <p class="ql-block">农村唱大戏 </p><p class="ql-block">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每到夏收结束,县上都要安排一次县剧团下到各乡镇巡回演出。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农村唱大戏。</p><p class="ql-block"> 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七十年代,电视机在农村几乎没有,平时农村人只能听有线广播,看电影。电影也不是经常看。各乡镇都有电影放映队,轮流到各村放映,一部电影大家在这个村看了又去那个村看,看多少次也不觉得重复。后来,县剧团下乡镇巡回演出那可是农村人文化生活中的大事、喜事。唱戏费用分摊到每个群众。村上收唱戏的钱时群众就知道马上要唱戏了。大家及时交钱,积极料理家务,尽可能腾出时间看戏。</p><p class="ql-block"> 在家门口唱戏不但自己去看,还要邀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一同看戏。对于上了年龄的亲戚,还要拉上架子车迎接到家。唱戏的这几天,家里要做最好的饭菜招待亲戚朋友,家庭要打扫干净,家人要和睦相处,给客人创造和谐快乐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大戏一般分两场演出,分中午十二点多和晚上七点多。年龄大点人一般都中午去看戏,大家扶老携幼到了戏台前,就会看到平时空旷的地方,会搭建起一个大舞台,周围有卖饭的,有小商小贩,有耍杂技卖艺的等等非常繁华。主人会给小孩零花钱让自己去消费。给上了年龄的老人,买喜欢吃的油糕、油饼、甄糕,点心、水果等。如果是女儿请父母来看戏,还会给老人买衣服。大家其乐融融,在看戏的过程中分享亲情、友情。分享收获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纯朴善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自我约束力很强。大家相邻或者相近居住,谁家里的大小事几乎人人皆知,因此,看大戏请客人,也成了衡量一个家庭为人处事好坏的指标。讲究看谁家请的客人多,谁家把客人招呼的周到,谁家在唱戏期间吃的好喝的好没事非…….大家都想把自己家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几十年了,再没看过这样的大戏,更体会不到那种快乐,留下的只是满满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和房子的那些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说起住房,就像有说不完的话,他困扰了我几十年,时止今日我还为房子发愁。它就像一座大山压的人喘不过气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记事起,家里和二堂兄和住一个院落,我家有大小三孔窑洞,三间厦子。后来堂兄修了新房把他住的两孔窑洞经人说和卖给我家。过了几年,父亲对窑面进行了维修,在当时看来整个院落宽敞,地方多,住房条件还不错,对于我来说很有满足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七十年代末,我参加工作,在机关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小单间,长期住土窑洞,这个过度给我的惊喜那可不是一般的啊😄。工厂几个人住一间房子,我一个人住单间,简直高兴的不得了。1984年结婚后,我们还住上单位的小套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八十年代末,父母年龄大了,我接他们下县生活,在西关村租房住,老人在家里宽敞的房子住习惯了,突然间住在一个三间厦房内有点不适应,再加之到了他乡人生地不熟,老人生活很别扭。那时自己年龄轻考虑问题简单,只考虑住房就没考虑老人生活环境问题,只是一个想法咋能改变老人住房条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就在这时,县上集资建房开始了,1.1万元就能建两间两层砖混房子。经和父亲、岳父商量采取借钱,集中全家收入参加这个项目。正是这个决定,给我惹了很大麻烦,期间出的问题我只能打碎牙往肚子咽,给谁也不能说。整整两年时间,我给各方说好话做工作,最后经过上法庭才总算把这个事处理完。这两年时间,我几乎是彻夜难眠,这个事对我身心造成很大伤害。我也看清了亲人间的处事方式和人情冷暖。同时也把我省吃俭用攒下的几个钱花完了。我的工作也由县城调到乡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老话说,山水好改秉性难移,按理说这次教训就应该汲取,家里的事可以放放了。原因是我还有兄长,老人也有工资。但我的性格就是敢于承担,作为男子汉就要尽到儿子的责任,因此于2002年又做了在家建房的决定,这个决定又给我埋下后患。</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1992年,夫人单位建房,我们分到了一套58平米的单元房,这在当时来说是令人羡慕的。经过十年时间的省吃俭用,手里有了点积蓄。这时候,很多人都换大房子。我觉着自己有房住就可以了。因为老家父母住的房子我感觉实在不行了。那么大年龄的人了,住在土窑洞里,三间厦子到处漏雨,并有坍塌的危险。作为儿子一定要建一院像样的房子叫父母享受享受。在地址的选择上,当时村上已经有新农村雏型,建在那里最好,可是母亲不愿意,原因是去哪里人不熟悉。因此,就建在老屋对面。我从2001年开始筹备,2002年春夏之交历时两个月终于把地方修好了。按理说这个事在家庭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大家表现出来的做法我终生难忘!房子修好了,我差点上吊自杀。现在,两个老人先后都谢世了,房子还在哪里,好多东西不翼而飞,回去想住几天都没办法。还有很多没办法说的。因此,这座房子成了我的心痛。我经常是过门不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2008年母亲去世,父亲随兄长生活,没过多长时间,家庭矛盾升级,父亲过起了流浪生活,这时儿子在咸阳上学租房住咸阳,我也决定到咸阳买房时,父亲也租房住咸阳。我先后几次找他请求一起生活,并征求他意见,如果愿意和我一起生活,我可以贷款买大房子,他的回答是硬死都不跟我在一起。因此,我就手中的钱在咸阳买了一套两室一厅小户型房子。2011年这个房子装修好了,可以住人了,父亲要来跟我生活,我都来不及和兄长说说这个事,只能满足老人的需求。这个时候,儿子读大学,周末回家,两间房子,老人一间,我住一间,儿子回来睡沙发。老人还有个习惯,睡两个小时起来折腾两个小时,儿子睡沙发也不安宁。同学给我儿子起外号叫库厅长。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期间很多无法说的事终于把我两口一个弄成抑郁症,一个弄成焦虑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夫人给缝纫部打工,一颗中式纽扣挣一块钱,加班加点工作,为家里增加收入。我口渴了舍不得喝一瓶矿泉水,就这样省吃俭用,总想给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咸阳买一套房。好不容易房子买下了,现在又无用了,因为它在咸阳不在西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明年元月就要退休了,短短几十年为房子的事折腾了四、五次。身体焦虑,糖尿病等缠身。有时情绪难以控制,想起房子就怕,说起房子就生气,因为房子给我带来的伤害太大了。一个月仅有的这点工资,看病买药、生活支出后所剩无几。无论从体力还是财力我都无法再在为房子折腾了。房子啊房子,这几十年你可把我害苦了!</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买墓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小区门口经常见到有卖墓地的业务员,年龄大的人围观咨询,我从来没在意。26号上午,细雨蒙蒙,我锻炼回家,门口又有一位业务员热情的招呼过路老人。看来有的老人他认识,不但打招呼还叮咛老人注意安全。他的热情打动了我!我和他攀谈起来,了解了他的业务情况,27号清早抱着参观的态度乘坐他们的车辆去礼泉李世民陵墓旁边的昭陵公墓。</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早上七点从博尚新都小区门口出发,从机场西上高速大约行驶十几分钟从西张堡下高速,再从去袁家村的路上直上半山腰就到了墓地北门。一路上全车共有七八个人,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买过墓地的人,过段时间就要乘业务车辆去哪里看看自己永久的驻地。路上大家不像平时那样外出旅游,又说又唱热闹非凡,只有一个女人有几个话题,也没人搭理。总之,这次外出对于我来说心情特别的例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进入墓地北门,给我有别样的感觉,一般墓地松柏矗立阴森压抑,经常会是人毛骨肃然。但到了这里全然不同,办公区域精心设计,映入眼帘的是人来人往,鲜花盛开,管理井然有序,整个墓区好像一个公园一样。通过业务员介绍才知道,这些都是经过大唐芙蓉园设计师张锦秋设计,任法融大师把控风水完成的区别于其他陵园的作品。整个陵区占地300多亩,规划墓地6万多个。分四个门进入。有墓碑葬、花坛葬、墙碑葬、公益葬等等。</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我觉着这里风水不错,他是经过任法融大师亲自选定的并在李世民陵墓旁边。这里的环境不错,整个陵区规划好,服务设施齐全,从墓区就能看到关中道的美景,能随时游览袁家民俗村,我这个人喜欢热闹,这里是我的理想永久驻地,我就和他们签订了购买意向协议。</p><p class="ql-block">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这几年身边时不时有同学朋友离世,自己的身体常出问题,死亡不得不是一个面对的现实。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恐惧死亡,要面对死亡,准备好死亡。活着就好好享受生活吧,死了不要给子女和亲戚朋友添麻烦。做到后事从简。</p><p class="ql-block"> 人老归根,这话确实好,按理来说死了应该进祖坟,但问题是现在的农村,公坟规划滞后,一家两代人都进不了一个坟地。再说,到外边工作的人死后能不能进村埋葬都是个不确定的命题。即就是准许回家,农村的风俗习惯对于不在家生活的孩子来说也难以随俗。闹不好埋一个老人,惹一大片人,闹一大堆笑话。</p><p class="ql-block"> 买墓地的事夫人和两个孩子交换了意见,他们第一反应觉着这个事不用我们操心是他俩的事。还觉着有点早。经夫人解释,两个孩子很支持,儿子说周末一同去看看,女儿说这个事他要和弟弟分摊费用。听到这些话,我很感动。人到了一定年龄段就考虑那个时期的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责任和任务。我想这就是人生啊!</p> <p class="ql-block">疫情防控再升级</p><p class="ql-block">小区封了难进出</p><p class="ql-block">调整心态来防疫</p><p class="ql-block">作息安排靠自己</p><p class="ql-block">早上七点整床被</p><p class="ql-block">八点吃饭没着急</p><p class="ql-block">楼下散步五千米</p><p class="ql-block">感觉微汗就休息</p><p class="ql-block">喝口热茶缓缓气</p><p class="ql-block">拉拉二胡练手艺</p><p class="ql-block">每天学习歌一曲</p><p class="ql-block">发到抖音看人气</p><p class="ql-block">时时新闻要关心</p><p class="ql-block">电视屏幕去找寻</p><p class="ql-block">一颗红心永向党</p><p class="ql-block">抗疫路上有方向</p><p class="ql-block">眼看到了十二点</p><p class="ql-block">再次午睡老习惯</p><p class="ql-block">午休起来写文章</p><p class="ql-block">人生总结不能忘</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两三点</p><p class="ql-block">动起筷子吃午饭</p><p class="ql-block">宅在家里节奏慢</p><p class="ql-block">饭菜一定要淸淡</p><p class="ql-block">人到老年肠胃差</p><p class="ql-block">吃到八成就好了</p><p class="ql-block">午饭过后快四点</p><p class="ql-block">楼下通风抽支烟</p><p class="ql-block">遇见熟人没靠近</p><p class="ql-block">挥手致意也亲切</p><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多包容</p><p class="ql-block">不染新冠才高兴</p><p class="ql-block">到了下午六点整</p><p class="ql-block">吃点零食腑不空</p><p class="ql-block">新闻联播必须看</p><p class="ql-block">全球大事记心间</p><p class="ql-block">关注美国欺负人</p><p class="ql-block">关注台独忘了根</p><p class="ql-block">关注疫情得控制</p><p class="ql-block">关注祖国在发展</p><p class="ql-block">操心家里油米面</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过一天</p><p class="ql-block">抗疫必胜心放宽</p><p class="ql-block">宅家就是做贡献</p><p class="ql-block">本人做法供借鉴</p><p class="ql-block">疫情过后就自然</p><p class="ql-block"> 2022.1.26日,防疫措施升级,为了做好防疫,把自己的做法编成顺口溜。</p> <p class="ql-block">礼赞抗疫</p><p class="ql-block">新冠疫情侵西咸</p><p class="ql-block">惊动省委国务院</p><p class="ql-block">西安来了孙春兰</p><p class="ql-block">还有国宝钟南山</p><p class="ql-block">抗疫通告一下发</p><p class="ql-block">各行各业遵守他</p><p class="ql-block">总理来到小区访</p><p class="ql-block">专家挑灯研判忙</p><p class="ql-block">白衣天使逆中行</p><p class="ql-block">公安干警守岗位</p><p class="ql-block">各级干部齐上阵</p><p class="ql-block">自愿者队伍排队来</p><p class="ql-block">县市支援秦渭区</p><p class="ql-block">邻省支援西安市</p><p class="ql-block">爱心人士送物资</p><p class="ql-block">企业老板献爱心</p><p class="ql-block">全国上下一条心</p><p class="ql-block">抗疫胜利有信心</p><p class="ql-block">老朽无力表寸心</p><p class="ql-block">宅家隔离也操心</p><p class="ql-block">忘不了白衣天使离家走</p><p class="ql-block">忘不了顶风冒雪在战斗</p><p class="ql-block">忘不了各级干部在带头</p><p class="ql-block">忘不了党员干部往前冲</p><p class="ql-block">忘不了五岁小孩多听话</p><p class="ql-block">忘不了亲朋好友关心咱</p><p class="ql-block">病毒无情人有情</p><p class="ql-block">灾难当头暖意隆</p><p class="ql-block">党的话要好好听</p><p class="ql-block">疫情过后见彩虹</p><p class="ql-block"> 2021年底,西安咸阳新冠病毒反弹,全省上下一条心,抗疫工作感人,写了这首顺口溜,表达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2021.12.28日凌晨于咸阳</p> <p class="ql-block">七绝*抗疫感怀</p><p class="ql-block">库建国</p><p class="ql-block">辞家别子逆中行,</p><p class="ql-block">冒雪迎风战疫情。</p><p class="ql-block">期盼云开迷雾散,</p><p class="ql-block">渭河两岸绽梅红。</p><p class="ql-block"> 2022.1.7日晚于咸阳</p> <p class="ql-block">辣酱花馍一片心,老区助力送瘟神。</p><p class="ql-block">举国上下同携手,抗疫驰援大爱存。</p><p class="ql-block"> 西安新冠反弹,旬邑人民送去酱辣子,花子馍和大白菜支持抗疫。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2022.1.2.日晚于咸阳</p> <p class="ql-block">  攒胡玉萍女士</p><p class="ql-block"> 猪肉粉条大烩菜</p><p class="ql-block"> 寒冬腊月暖心怀</p><p class="ql-block"> 白衣天使心存善</p><p class="ql-block"> 助力抗疫送瘟神</p><p class="ql-block"> 2022年初,新冠疫情反弹,胡玉萍女士在家做好猪肉粉条大烩菜慰问防疫工作人员深受感动,写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2022.1.12日于咸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初的一天,随着巴基斯坦一架客机降落咸阳国际机场,西安新冠疫情出现反弹,不到半月时间整个西安沦陷,病毒外溢到陕西和省外多个地区!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国宝级专家钟南山相继来到西安,一场抗疫狙击战拉开了帷幕!</p><p class="ql-block"> 小区管控了,封闭了,重点人员隔离了,整个西安城封闭了,咸阳、相关县区也封闭了。就连咸阳的新兴路也一分为二给封闭了,成了渭城和秦都的分割线。当晚,我在李家堡附近散步,遇到一位在朝阳二路社区上班的医生,说她回不了在玻璃厂那边的家了(那边属于西咸新区)……。明知道这是为了落实防疫责任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但心里总有一种大祸临头兵荒马乱的感觉!顿时一种复杂的心情油然而生。停下脚步赶紧回家刷抖音、微信,看电视新闻,关注形式变化。</p><p class="ql-block"> 早上起床,大门已经出不去了,门口通知要到物业办理出门证方可出入,好不容易拿到了出门证,用了两次就彻底出不去了。幸好在能出去的时候,我为家里贮存了相当数量的生活物资,从此只能居家静等疫情缓解。</p><p class="ql-block"> 自己是一名糖尿病、轻微密闭综合症患者。流口水已经几个月了还在吃药。如何克服困难响应政府号召参与到抗疫斗争中去也做了深入思考。为此,我便制定作息时间表,尽可能的把时间安排的有序点,是自己的生活规律点,确保身心不出问题,不给防疫工作添乱。</p><p class="ql-block"> 自由一旦失去,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他多么重要。失去自由的日子真是难熬啊!虽说有作息时间表,自己强迫着去遵守他,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的情绪时不时出现。我只能想办法转移注意力,控制情绪,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关注抗疫过程中的好人好事。让他们的事迹鼓励我、感动我!</p><p class="ql-block"> 新冠疫情是一块试金石,好多人感慨,疫情期间生活在中国实在是幸运不过了!中国共产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生命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在抗击疫情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方面交了满意答卷,令世界刮目相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她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越来越强。热爱党、拥护党、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于百姓心中。只要党有号召,全国上下一条心积极付诸行动。是老百姓在困难面前有了依靠和希望。“我是党员,抗疫工作必须站在第一线”。是多么振奋人心的誓言。遍布各个角落的党员先锋岗,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是旗帜,她们是领航员。在他们的代领下,还有克服不了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凌晨三点,正是人们熟睡梦甜之时,政府一声命令,数百名医护人员紧急集合,整装出发,奔向了抗疫第一线。公安干警,在简单的自身防护下,出现在街道,路口社区。国家工作人员,昼夜在岗,有的制定方案,有的下沉基层,工作在第一线。小区物业,民生保障工作者,不畏疫情,尽职尽责搞好本职工作,为抗疫做贡献。我所在的陕西华格律师事务所也发挥自身业务特点,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他们采取线上免费咨询,提供抗疫期间的法律宣传,有的律师还加入自愿者队伍。</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一家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话只能在有困难时才能体会到他真正的含义。有句歌词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当下的西安人是不是能再次唱唱这首歌,体会下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西安是一个拥有1300万人口的大城市。短暂的几个小时内全城封闭了,给市民带来生活上的困难是可想而知。危难之际,各方支援西安的活动快速开展起来。陕西辖内的县市积极组建医护人员连夜赶往西安,投入到抗疫工作第一线。好多兄弟省市也派来医护人员支援西安。著名歌手,爱心大使韩红为西安捐赠2000万元抗疫物资和项目。陕西籍名人志士慷慨解囊捐助西安。好多省市把救灾物资送到西安。老家旬邑县组织几十万斤大白菜,酱辣子,花子馍各500箱支援西安抗疫。市民领到爱心菜歌唱共产党好,中国政府好!这种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感动着每个中华儿女,同时也鼓励着西安市民和新冠病毒斗争的决心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疫情也是一面照妖镜,平时混迹于百姓之中的低素质人在疫情期间显了原型。封闭次日,黑心商家发国难财,借机涨价,一个白菜卖十几元钱,一斤西红柿卖8.8元(好在政府及时打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造谣生事,传播假消息。一切向钱看的做法害死人,最终引发孕妇在高新医院门口出现大出血后流产,差点送命的恶性事件。震惊国务院,孙春兰副总理为此做了批示并召开专门会议,对疫情期间医院工作提出要求,陕西省卫健委主任公开向当事人和社会道歉。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西安交大门口出现的我在美国待了七年不是一般人的女人引发众怒,不遵守防疫规定的泼妇,母老虎经常出现在众人面前。年轻小伙违规出门买馒头,遭保安拳脚相加,手里的馒头滚落一地!隔离房内的女人公开喊叫生理期没卫生巾。还有淳化青年骑共享单车会老家,陕南青年步行八天回家,周至青年回家困在渭河!每每看到这些心里真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 疫情也是考验一个人的机会,一些女人,平时在家里是母老虎,在邻居面前是强人,非常时期就受不了约束,最终得到的是众人的唾弃和法律的制裁。九零后一些年轻人,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像温室里的花朵,花钱如流水,吃饭靠外卖,家务靠父母。这次隔离管控后生活遇到困难哭爹喊娘也没用。希望经过这次锻炼能尽快成长。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政府决策方面的问题。防疫固然重要,但不能搞一刀切。有的县区没有一例确诊人员,甚至连一个密接者也没有的情况下也全县封闭。后果非常严重!</p><p class="ql-block"> 封闭管控已经大半个月了,上千万人居家静等,社会生产经营全部几乎全部停止。社会底层的人生活令人担忧。疫情期间产生的矛盾纠纷又咋样去对待和处理?只能拭目以待。</p><p class="ql-block"> 现在已经是凌晨三点半了,刷抖音看到咸阳十号降低防控措施,逐步回复生产生活秩序,每家每天可以出去一个人购物。这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同时也看到,西安一些地方,正在做核酸检测,说是有几个老头不做核酸,出现两例阳性!网友评论说做核酸如果给发两个鸡蛋,老年人比谁都快!说到这里,不由得回想起坐公交的事,一些老年人为了省两块钱交通费,成群结队和上班人员抢公交。真是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此时,觉着有点困意,大半个月时间,睡觉睡觉就是睡觉,有质量的睡眠真难!希望今晚能睡个好觉!期盼疫情早日过去。</p><p class="ql-block"> 2022.1.10日凌晨三点于咸阳</p> <p class="ql-block">解封后的第一次出门</p><p class="ql-block"> 解封后的第一次出门</p><p class="ql-block"> 半个月的居家防疫今天终于可以迈出小区大门。吃过早饭,我下楼准备出去走一圈,3000多人的小区院子几乎见不到人影,到了大门口,看见有两个人进出,我也随之迈出了半个月没有出去过的门坎!行走在往日繁华的街道上心里觉着一阵酸楚。街上行人稀少,车辆也就那么几辆,公务车、警车、救护车还占了一定比例。好多店面关门,只有超市和理发店开门营业,顾客也是寥寥无几。寒风吹落的树叶也没有人清扫,感觉好凄凉!</p><p class="ql-block"> 半个月居家,人的视角好像都有了变化。整天行走的街道觉着别扭,一场疫情把那么美丽的城市竟然能折腾这样!网上说有限恢复公交,我走到公交车站,无人无车,过了大概半个小时,才看到一辆68路车,车上坐着一个人。渭柳湿地公园入口的喇叭播放着“疫情期间游人免进”的告示,过去车水马龙的河提路没有一辆车通行。有几个市民在人行道上散步。唯有炼油厂正常生产。</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真的体力不支还是心里不爽,觉着双腿发软走不动了,坐在路边的石墩上稍作休息。看看微信,刷刷抖音。河南等地的疫情又开始反弹!西安的朋友还封控在出租屋。他一个人生活在城中村,过着封控的生活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多次微信给我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他快要疯了!我只能安慰和鼓励他!</p><p class="ql-block"> 新冠疫情确实需要防护。最近国家卫健委主任说:搞防疫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层层加码用封城来对待……!他的讲话引起的我的思考。防疫确实重要,咋样才能做到精准施策,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生产生活。抗疫是高压线,措施不力,造成后果的追究领导责任甚至丢官帽。我觉着这是对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规定引发了决策者的极左做法。在防疫工作中不记成本,不讲方法,造成防疫过度,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引发了很多矛盾。</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西安发生疫情,全城封控是必要的措施。咸阳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发现确诊人数13例!有必要封控管理吗?能不能封控一栋楼、一个小区、一条街道?有的县区一例确诊人员都没有也是封控管理!广阔的农村也是如此。两口子去地里干活能传染给谁?……。我们的决策者从不考虑这些,就是来个一刀切,全部封控!</p><p class="ql-block"> 租房客的房租用啥来支付?过时的农活谁来弥补?月光族年轻人的生活谁来保障?……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问题。</p><p class="ql-block"> 极左做法害死人,肃反犯了极左错误,把好多共产党人当做敌人关进牢房,有的还掉了脑袋。周总理说,延安的特务还比国统区的重庆多。才制止了进一步扩大,挽救了一大批共产党人。人民公社化时期,实行吃大锅饭,放卫星等做法,全国饿死了多少人!极左做法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教训也是沉痛的。我们必须和极左思想说不,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做法。发扬我党能纠正自身错误的优良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民办好事办实事。</p><p class="ql-block"> 2022.1.10日晚于咸阳</p> <p class="ql-block">话说一些女人</p><p class="ql-block"> 话说一些女人</p><p class="ql-block"> 女娲造人产生了男人和女人,原始社会形成了母系社会。随着社会进步,这一形态被改变。封建社会又对女人采取了极其残忍的管制和压迫。是女人饱受屈辱和心酸。鲁迅先生的《祝福》充分反映了女人的悲惨遭遇。新社会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倡导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云霄。同时还把每年的三月八号作为妇女节。从此,中国的妇女得到了解放,她们的地位有了提高,广大妇女的作用得到发挥和认可。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明文规定妇女要有一定比例。国内涌现出了像杨开慧、江姐、刘胡兰、宋庆龄、邓颖超、吴桂贤、陈慕华、吴仪等一大批优秀代表。她们参与国家管理和建设,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不可缺少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变化,国家建设以经济为中心,社会治理以美国和西方为标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遭到冲击甚至破坏。道德滑坡,人心涣散,固有的传统社会模式全部被改变。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我国的颠覆和渗透,一些妇女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社会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成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p><p class="ql-block"> 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整个城市处于危难之中,就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帮助武汉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武汉出了个方方,把道听途说的事写成日记,成了西方摸黑、攻击中国的“证据”。在遭受国人批评唾弃的情况下,不知改悔,成了彻头彻尾汉奸!还有一位忘记姓名的女留学生,在国外被特工控制,把自己在国内任职的老公拉下水,利用职务之便,干起了出卖国家机密的勾当,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留美女学生杨舒萍,她们有的一踏上美国国土,就公开叫嚣“终于呼吸到了新鲜空气”,跪舔美国。有的破译我国北斗密码给美国,成了汉奸!她们忘记祖国对她的培养和教育,忘恩负义成了中华民族的败类和罪人!一位女教师给自己的老公拦下了一列高铁,引发国人批评。近两年的抗疫斗争是一面照妖镜,是很多女人显了原型。“我在美国待了七年不是一般人”,大闹防疫点,冲击防疫人员的母老虎到处都是。打开抖音看看,女人欺负男人的搞笑段子铺天盖地。就连过去的湖南卫视,经常上演中性人,其画面叫人恶心,罗源将军批评到,这种娘娘腔会影响中国一代人,给国家造成巨大灾难……!过去是媳妇孝敬婆婆,现在是婆婆伺候媳妇。过去男人在家里称为掌柜的,现在男人想办法向媳妇要零花钱。种种迹象表明是不是我们又要回到母系社会?</p><p class="ql-block"> 这些女人咋了?她们的行为令人担忧,她们的所做所为在某种程度上讲成了社会一害。长期下去社会必乱无疑!分析其原因一是西方女人是用来宠的毒鸡汤是一些女人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二是处理涉及女人的一些违纪违法问题上,认为女人是弱势群体,往往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三是人口数量中男多女少,女人有了优越感。</p><p class="ql-block">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坚守中华文化和优良传统美德。加强对女性的教育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活价值观。是她们在社会上扮演好角色,站好位置,成为祖国大家庭的员,做优秀公民,称职丈夫,模范母亲。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秦腔《母子恨》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秦腔《母子恨》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疫情期间,票友在微信群里发了链接有五十多本秦腔戏,抗疫宅家,看看秦腔也是打发时间的好方式。今天晚上看了《母子恨》我的心情难以平静,观看中途,我几乎进入剧情,对这个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王进,就想挥剑劈了他。对他气死的父亲流泪同情。对溺爱惯养他的母亲既同情又气愤。</p><p class="ql-block"> 王进是在父母三十岁时所生,父亲一介书生,母亲是典型的贤惠妇女。三十得子,在封建社会那可是喜从天降。父亲从严管教,母亲却护短溺爱,最后遇见了同村赌棍,以经勾引便走上邪道,欠了赌债,回家偷取宝砚,被父母发现,在争论过程中,将病中的父亲推到,致其随后身亡。后来,日子过得走投无路,在逃难的路上制服匪首,博得元帅赏识从军。后又改名换姓骗娶了元帅的女儿。新婚当天,遇见靠讨饭寻子的母亲。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不认亲母。母亲无奈跳河自杀,被元帅救起。原来元帅和母亲刘氏是亲姐弟。姐弟相认王进的真实面目终于暴露出来。最后自缢身亡并留下悔恨的遗书。</p><p class="ql-block"> 《母子恨》虽说是一部古典戏曲,她的剧情感动了我,仔细品读全剧内容,令人回味,令人深思,观看他具有现实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们国家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庭成了六个人围着一个小孩转。一些家庭视小孩如宝贝。惯养溺爱孩子的做法不是各别。他们把小孩当“祖先”。拼了老命保证小孩的物质需求。丢了人格来维护小孩的一切做法。从而是孩子在不健康的溺爱中成长。“达官富人”,不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攫取的不义之财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而是在自己挥霍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逢年过节,孩子的压岁钱就能收到巨额大款。有了钱,孩子要啥买啥,从物质上是孩子过上了不同于老百姓的特殊生活。在教育上,溺爱放任,家庭成员中如果有正确的方法也难以实施。都是以孩子小,毕竟是亲生的为由阻止。有甚者,他们还以打架离婚逼其就范。养了一批又一批像王进一样的坏孩子、恶孩子。他们有的迷恋赌博,赌的家独四壁。有的称霸一方,成了罪人。有的投敌叛国。有的侵占公私财物走进监狱。有的价值观扭曲,人生无目标无方向,有的好吃懒做,成了啃老族。有的缺乏传统教育,成了有学历没能力的无用之人………。爷爷带孙子坐公交,年轻人为老人让座,老人却站着,孙子坐着。小孩在幼儿园、学校被老师批评了或者体罚了,家长大闹学校。孩子在外边和小朋友打架吃亏了,父母亲自上阵报复。参观一下大学生宿舍,脏乱差能恶心死人,学生食堂的浪费吓死人。他们走出社会,不能独立工作生活,竟然出现了同居不结婚,结婚不要娃,有的干脆来个躺平,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结果是</p><p class="ql-block">父母悔恨,社会遭殃!溺爱孩子等于抹杀孩子,我要衷心奉劝那些家长,疼爱孩子无可厚非,但不分青红皂白的溺爱孩子实在要不得。血的教训我们必须汲取。</p><p class="ql-block"> 孩子成长教育社会环境也很重要。王进遇见了同村赌棍变坏。看看当下我们的社会环境,实在令人担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切向钱看,忽视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不力,家长的言传身教缺失等等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你们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父母应从自身做起,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要严格治理社会环境,清理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重拳打击诱导青少年违反犯罪分子。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杜绝《母子恨》不在现实生活中重演。</p><p class="ql-block"> 2022.1.22日凌晨3点</p> <p class="ql-block">话说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话说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传说年是一个凶猛贪懒的动物,在远古时代,它平时待在山里,365天下来一次,在村子里找食吃,连老人小孩也不放过。人们在和年的斗争中,掌握了年的习性和活动规律。用点燃竹子,大门挂红色东西,可以起到驱赶年的作用,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人们便把年称为年关。过了这个关口,大家就能平安生活365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作为一种文化流传下来。在华人世界里,最隆重的节日就是过年。大家无论身在何方,过年都要回家一起团圆共同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好饭,穿新衣服,尽兴的玩耍。生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人,几乎过着食不饱腹,衣难遮体的日子。有很多家庭用野菜、吃返销粮接济。我的家庭虽说粮食基本能保证,但平时都是以粗粮为主。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两天白面馍,还能吃父亲采购回来的肉、蛋、菜。每到腊月,母亲就非常的忙碌。老人家常常是起早贪黑从事磨面(最早是用石磨子磨面)、做黄酒、泡豆芽、推石碾子……。千方百计改善家庭生活。到了腊月二十八、九,起锅煮肉。从此,家人就能吃上油腥味的暖锅子(火锅子)。这在当时就是最美的佳肴了。(其实里边也就是白菜,豆腐,粉条,白萝卜和几片大肉)。到了大年三十更能吃上母亲做的几个炒菜(炒粉条、拌凉粉也叫凉盘子、肉丝炒洋芋等)和白馍白面。这种生活到了初二基本就结束了。我是正月初二的生日,这天,母亲都会单独为我煮两个鸡蛋。过年剩下的肉菜,装在竹笼里,挂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等到正月十五,再吃一两天,年就算过完了。想吃好点,只有等待来年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纺车几乎维持着全家的穿戴。常年四季,稍有空闲,母亲就会手摇纺车纺线。她省吃俭用把买来的棉花,纺成一缕缕洁白的棉线,然后经过面酱捶打,在织布机上不分昼夜织出一条又一条白布。经过印染,然后一针一线缝制成衣裳。那时农村很多人都是“老虎下山一张皮”。母亲勤劳朴实,正是她的付出,我们每年都会穿上一两件新衣服。那密密麻麻的针脚里渗透着老人家的勤劳和汗水。每到过年,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衣服觉着非常体面。</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虽说学生放了寒假,也要帮老人干家务,有的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只有过年,大家才能真正闲下来。大人一边干家务,一边筹备过年,小孩则完全进入娱乐模式。大家在一起有的踢毽子,跳方;有的去本村或者邻村看文艺演出;有的跟随大人走亲访友。偶尔还能分享一下过年用压岁钱买来的糖果。大家玩的开心快乐!那种场面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到了青年时期,过年对于我来说,就成了负担。尽管如此,还是盼望着过年。我是一个幸运儿,1979年16岁就参加工作了。那时每月拿30多块钱的工资几乎月月光。到了过年,总得给家里买点年货啊。一是没钱,二是有钱买不到东西。这时,只能从12月份起,压缩开支,尽可能积攒几十块钱来过年。求爷爷告奶奶,买点米面油,大肉,糖果,蔬菜拿回去。开始置办的年货用提兜装。后来收入高了,才用小车后备箱装。大姐离婚后一个人抚养四个小孩是我的牵挂,有好多年,我都为她置办好年货用车送过去。这时期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那是真正的文化大餐。大家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晚会,把年的氛围推向新台阶。过年最不开心的就是父亲的古怪脾气。他平时孤独生活,喜欢寂静。我们回去他就适应不了,每到大年初一开始发脾气,初二大闹,我和夫人只能抱着小孩伤心的离开。</p><p class="ql-block"> 到了中年,就怕过年了。因为过年要按固有模式,和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人都要见面。有的人别扭的见一面就了事。有的人见一面惹出是非,叫人纠结很长时间。特别是老父亲随我生活以后,每年过年,都要面对家人们的磕头拜年。他们为了热闹,一行少则十个人左右,多则二十人左右。一个小小的空间很难接待。后来,妇人身体出问题,再加之好多方面的原因,我阻止了这种做法,最后落下了富人嫌弃穷人的臭名。如今,双老已经谢世。自己觉着过年就是想见见远在云南的女儿。初一回到父母坆旁,上几柱香,送去我无限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年是中国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节日,如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衣食无忧,平时生活犹如天天过年。现在过年再不为图吃喝了。过年是家庭的大团聚,是亲朋好友相互来往,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的载体。每当新年到来之际,行走在大街小巷,红红的灯笼挂起来,流光溢彩的彩灯亮起来,各种琳琅满目的年货任凭你选购。习总书记下基层慰问看望老百姓,基层党组织看望贫困户,送去党的温暖。虽然对年的兴趣不大,但总觉得很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2022.1.22日凌晨三点于咸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