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开车在县城通往桃川的公路上奔驰,从前面拐下去几里路就到上甘棠村了。这条公路我是熟悉的,我在江永出生,十九岁才离开。这十九年中,在这条公路上来往多次,却从没听说过路旁藏着一个千年古村。</h3> <h3> 当我第一次来到上甘棠村口,发现这村果然不同凡响。一棵参天古树营造出浓浓的迎客氛围,一座建于北宋的高大石桥步瀛桥,为这千年古村提供最有力的证据和最厚重的视觉冲击。而那幢文化气息浓厚建于明朝的文昌阁,瞬间提升甘棠村的文化品味。站在步瀛桥上,看着脚下那条浅浅的谢沐河,静静地陪着古朴的上甘棠村。</h3> <h3> 放眼望去,宁静的上甘棠村仿佛一美丽村姑,在昂山温暖的怀抱里睡着了,依然在做着她的美梦。我真不忍心去惊挠她的美梦,但又按奈不住强烈的好奇心:是什么让上甘棠一梦千年?为了探寻这诗意谜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千里奔驰,三次探访上甘棠。</h3> <h3> 三十多年前,我离开江永时心中装满故乡的山水之美。乡愁渐浓时,眼睛一闭,脑海立即再现江永的神奇山水。那画面从笔尖流淌出来就是诗。我曾对别人说,江永的山水就是我诗歌创作的源泉,我出版的诗集就叫《想念家园》。但我不敢说文化,在那个不谈文化的年代,在我那十九年的映象中,故乡没有为我留下多少文化的印迹。</h3><h3> 可是在离开故乡多年之后,我从报上知道江永发现了神奇的三千文化:千年古村上甘棠、千古奇字女书、千年瑶都千家峒。原来江永是一个神奇的文化摇篮,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文化基因。内心深处那份生自闭塞山沟的自卑瞬间转为文化自信,我赶回故乡,要让这份文化自信尽快生动起来。</h3> <h3> 为了开发旅游资源,现在到处打造古镇文化,新建的"古镇"如雨后春笋。你好不容易慕名而来,却发现那"古镇"一切都是新的,只有那名字是古的。你看到的是一个浑身珠光宝气的崭新"古镇",大门上还散发着浓烈的油漆味。</h3><h3> 而上甘棠村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千年古村。上甘棠村现有居民435户,人口1865人,除7户杂姓是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外,其余都是周姓族人。据上甘棠村的《周氏族谱》载,周姓一支在唐代太和年间搬至上甘棠繁衍兴旺到今天,已在此生活一千多年了。村子的后面有一座用石砌成的屋基,据说就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的谢沐县衙门的旧地址。</h3> <h3> 上甘棠的寿隆桥,是湖南省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宋代石桥。 建筑专家第一次看到这座采用木质结构中常用的卯榫结构修建的石桥,惊叹不已。那石桥上磨出的脚印,告诉你这座桥的历史有多长。</h3> <h3> 走过步瀛桥,就能看到一条古驿道从村里出来,沿山边向南而去。行走在这样的古驿道上,踏着古人的留在石板上的脚印前行,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那古驿道上的青石板被无数脚板磨得油光发亮,幽蓝的光泽如文物上的一层包浆,那是久远岁月的积淀,是现代手段无法复制的。山崖边有一突出巨石为古驿道遮风挡雨,这里就成为一个天然的凉亭。上甘棠的先辈们为它取了一个十分文雅的名字:月陂亭。</h3><h3><br /></h3> <h3> 江永的山间还有一些古驿道,我小时候上山砍柴时都走过,每两里路设一凉亭,供行人歇脚遮风避雨,旁边必有几棵大树遮荫和一口水井解渴。可月陂亭不同,它是一个文化凉亭。崖壁上有二十多方古代石刻,这些石刻穿越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h3> <h3> 这些石刻中最显目的是四个大字"忠孝廉节",每字高1.8米,宽1.3米,额首刻有"大宋忠臣文山公书",落款为"乾隆二十八年永明县正堂黄平王伟士临"。这碑刻是宋朝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字迹,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永明县县令王伟士临摹雕刻而成。</h3><h3> 据史书记载:文天祥在咸淳九年(1273年)起为湖南提刑。率兵围剿广西恭城秦孟四的起义,有两个月时间驻扎在江永古泽。</h3><h3> 周德源是上甘棠人,与文天祥在京都杭州是同僚。周德源辞官还乡时文天祥书赠周德源"忠孝廉节"四字。原字写在布上,题辞在上甘棠族人中传谕了490年,到乾隆二十八年,永明县令王伟士得知文天祥有手书藏于民间,他出于敬慕之心,命人镌刻摩崖,公诸于世。</h3><h3>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过零丁洋》。诗中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中国人励志的千古绝唱。</h3><h3> 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引诱,在燕京被囚禁三年,就义时在衣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诗句,慷慨赴死。刻在上甘棠"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正是为文天祥树的一座丰碑。</h3> <h3> 在湖南,同样的"忠孝廉节"石刻有三处。还有两处分别是长沙岳麓书院讲堂左右两壁镶嵌碑刻和永州市零陵区福寿亭东西两壁镶嵌碑刻,但是上甘棠村的最大最早。有学者考证后提出,文天祥为国捐躯后,有长沙人为纪念他,来上甘棠把这四个大字拓印过去摹刻到了岳麓书院。而从字的尺寸大小来看,上甘棠第一,福寿亭次之,岳麓书院第三,是拓印翻刻者为表示尊重特意将字的尺寸缩得比上甘棠原件小。</h3><h3> 月陂亭崖壁上这四个大字,为上甘棠这个千年古村增添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神圣感。这时我注意到从崖壁顶上常年浸下来的雨水,正好在忠孝两字之间流下,时间长了已长满青苔,正好遮盖了忠和孝的一些笔画。我不禁感叹到:连山水都知道自古忠孝两难全啊。当年文天祥对国家尽忠,就无法对父母尽孝。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为国尽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h3> <h3> 沿这条古驿道向南走有一座寿萱亭,在一块巨大的石碑上,我读到了天下独一无二的《慈悲佛母他字歌》:"凡人世上有父母翁姑孝他,先要顺他,切莫逆他、傲他;下有妻子奴婢养他,便要教他,切莫骄他、纵他⋯⋯"作者文中用了八十一个"他"字,写下这篇千古奇文,来表达上甘棠村人应有的宽大胸怀。我边走边浏览月陂亭的摩崖上的几十幅石刻。我随便找一幅《先贤佳言事亲》读来:"事父母者,一在安其心;一在养其身。作好事,为好人。德业长进,闺门和肃,所以安父母之心也。昏定畏省,饥则供食,寒则奉衣,劳则以身代之,疾则择医治之,所以养父母之身也。"原来村民在千年之前就懂得孝敬父母安其心应摆在养其身之前。</h3><h3> 当你的孩子成年了,你希望孩子怎么孝敬父母呢?一些宣传广告画得最多的是孩子为父母洗脚。可这时你最多五十岁左右吧,你自己还身强体健,要孩子洗脚干嘛。这时孩子在外边好好的工作,平平安安的生活,事业有成,品行端正,让父母安心这才是孝敬父母最好的方式。我想起《孝经》里面的两句话,一句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作为后辈,爱惜身体,保持健康让父母安心,是孝敬父母起码的要求,这句话的知名度很高,大多数人知道。可是,紧接下着的一句话"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当你事业有成,又品德高尚,获得众人的称赞,让你的父母脸上有光,这才是孝敬父母的最高境界啊。</h3><h3> 这让我想起一些落马官员,他们经过打拼终于获得重要官职,位高权重,可以为父母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在养其身上做得不错。可是,自从他当上大官,父母却整日提心吊胆,终于等来儿子被判重刑的消息,父母一夜白头。人家街头巷尾津津乐道某贪官落马的消息,可是做父母的可能就过不了这道坎。可见安其心是多么重要。当然,当你的父母年老体衰时,这时养其身才上升为第一位。百善孝为先,上甘棠村人如此看重孝道和品行,为周氏族人传承千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没有想到,还没有进上甘棠村,几幅石刻就提升了我对孝的认识。</h3> <h3> 从古驿道折返进村,要从一个真正的村口进入。这是一座门楼,门楼上有住屋,供守夜的看门人住的。上甘棠背靠昂山,村前是谢沐河,河边修有坚固的城墙,一可防洪保安,二可拒匪防贼。一到夜晚,把两边村口的大门一关,外人无法入内,仔细查看,这门楼和城墙上,有很多射击孔。如遇匪贼攻城,村民可向外射箭放铳,成易守难攻之势。全村都是周姓族人,大家齐心协力,确保上甘棠村千年平安。加上江永地处南岭山脉深山之中,中国古代历次改朝换代大的战争难以波及于此。所以,上甘棠是在这种近乎与世隔绝的躲藏中一梦千年的:躲于历史动荡的缝隙,藏于战争破坏的边缘</h3> <h3>(北槽门)</h3> <h3> 进村才发现,村里的主干道就是穿城而过的古驿道,古驿道两边的房屋都有售货窗口和摆货的柜台,而且都很高,正好适合骑马的行人在马上购物。这么多的商铺,可以想象当年这是一条多么繁荣的商业街。南来北往的人为上甘棠带来财富也带来外面的各种资讯,所以,上甘棠千年的繁荣富足也就不足为奇,上甘棠出那么多有出息之人也就不足为怪。可是,为什么偏偏在此会出现如此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呢?</h3> <p> 如果你打开谷歌地球,从卫星照片上去察看上甘棠的地理环境,你首先会发现南岭山脉五座巨大的岭把从中原南下广东广西的路挡住了。当年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南下的通道。人们终于发现,在两座大岭之间,居然有两条大河同源相离。向北的称为湘江,向南的称为漓江。他下令开挖灵渠,连通了湘江和漓江,这就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秦始皇浩浩荡荡的战船运着兵马和粮草从此进入广西广东,完成了统一霸业。</p> <p> 古人没有测量仪器,没有卫星探测,要在崇山峻岭间找出一条路来那是非常难的。但他们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条条江河归大海,只要顺着河流走,就一定能走出大山的重围。</p><p> 江永县西边是高大的都庞岭,南北延绵七十多华里。岭上有多少道山沟就有多少条山泉,慢慢地泉成溪,溪成河,一路奔向大海。非常神奇的是,同在都庞岭东面,在江永县这片不大的土地上,相隔不到十多公里的地方居然也出现了两条同源相离的河流。</p><p>在我17岁那年夏天,我登上都庞岭的一座山峰,正遇一场瓢泼大雨。我立于山顶张开双手,我知道,从我左手流下去的雨水沿井边河向东与油田河汇合,在县城上游与从千家峒过来的大远河汇成永明河,从县城穿城而过向北与潇水汇合后注入湘江,随长江奔向东海。从我右手流下去的雨水会流入谢水向东与沐水汇合成谢沐河向南,在桃川镇汇成桃源河,穿过湘桂边界的龙虎关进入广西汇入漓江,随珠江注入南海。正是凭着这股从山雨中获得的豪情,我在参加三次高考后,才冲出这大山的重围。</p><p> 后来我才知道,上甘棠村正是座落在谢水和沐水相汇的地方。谢沐河向南,永明河向北,在这两条同源而南北相离的河流之间只需要一条驿道,就能联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所以,江永县这片神奇的土地在古代正是从中原通往岭南的另一条重要通道。</p> <p> 上甘棠村民的先辈们正是看中了这条重要交通要道,才选中这块宝地定居下来。这里前有谢沐河的滋润,后有群山的拱卫,周边有大片良田可耕种。加上有这样一条重要驿道从村中穿过,有滚滚的人流物流带着巨大的财富从村中通过,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上甘棠村会有一条繁荣的商业街,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上甘棠村会有千年的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p> <p>(这是中国古代从湖南进入广西广东的两条重要通道。东边这条古驿道正好经过上甘棠。)</p> <h3> 为什么上甘棠先辈中有如此高人?原来上甘棠周氏族人的始祖是周归仁。周归仁生有二子,长子周如堤、次子周如锡又各生八子、十六子,因名字中均有一个"宏"字,合称"二十四宏"。 "二十四宏"中有18人中过进士,他们的后裔遍布全国,有许多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h3><h3> 周如锡中进士,曾任广东高州府刺史。唐玄宗时,南粤梁诲、梁护兄弟岭南叛乱,周如锡被封为征南大元帅水陆马步军都统,左金吾卫上将军,平定广西、横、廉、白、贵等六州,因军功赫赫,"明皇录勋,赐玉带,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学侍。"后因与皇帝言事不合,被贬为道州司马。</h3><h3> 据周氏族谱记载,周如锡为写出"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千古绝唱的宋代理学大师元公周敦颐十一世先祖,亦是鲁迅、周恩来的先祖。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考籍中填"先世周元公";绍兴市劳动路24号"周恩来祖居百岁堂",悬挂着"锡养堂"匾额,昭示其为锡公之裔;对联:莲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标明其为濓溪一族。</h3><h3> 周如锡三子宏本徙居江永上甘棠,上甘棠月陂亭刻有周如锡的无题诗一首,诗云:"痴儿事未了,山照已衔西;数曲寻江路,层峰步石梯;楼高得日早,壁峭与天齐;往矣俱寮足,摩娑旧碣题。""痴儿"指就是周宏本,这首无题诗反映的却是周如锡父子在上甘棠村家居的日常生活。从中也可以看出周如锡归隐田园后,思索感悟人生,涵养家教门风,以此对子女言传身教。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周如锡的家教德行,就这样浸入子孙后代的血液,流淌千年,生生不息。仅上甘棠村就出了102个七品以上的官员。可见上甘棠村的文化基因有多强。</h3> <h3> 听说上甘棠村是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太极图修建的,我打开卫星照片一看,上甘棠村果然是按太极图布局。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上甘棠的文化遗传有多么厚实。在了解上甘棠的文化血脉之后,你就不难理解这个拥有博物馆的上甘棠,为什么能那么专一的在此一梦千年了。</h3> <h3>(有人说谢沐河才是上甘棠太极图的阴阳鱼的分隔线,画出来却没有以村舍建筑边缘为阴阳鱼分隔线画岀来的更像。)</h3> <p> 上甘棠淡出人们的视线是从有了汽车有了公路开始的,公路离上甘棠村只有几里路远,但足以让这条古驿道彻底丧失其交通功能。物流和财神不再从上甘棠村通过,经济的衰败随之而来。在那不谈文化的年代,上甘棠村似乎被人遗忘了,正是这种遗忘,让上甘棠村躲过了野蛮的破坏、胡乱的改造与开发,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p> <h3> 我行走在上甘棠村内窄窄的小道上,欣赏这些明清时期的建筑。当然,有些房子已经很旧了,在居住功能上已经比不上现在新修的房子。但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村里年轻人同样大多外出打工了,村里老人皆安宁慈祥。在一古色民居内,一老者正聚精会神地编织竹篓,一幼童爬在门坎上向外张望。老者那样专注,幼童那样清纯,皆为宁静上甘棠最为真实的写照。</h3> <h3> 我漫步在谢沐河岸边,那些祖辈磨光的青石板上,一群村妇仍在用洗衣棒敲打衣服。那洗衣棒敲出的声音,如唐诗宋词的韵律一般,千年不变。我知道,上甘棠这个千年古村再次被人们发现,其在旅游文化上的开发,在其千年历史传承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上甘棠的千年传承,正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h3> <h3> 站在村口回望上甘棠,上甘棠的千年一梦,仍如村旁的谢沐河水,在昂山脚下静静流淌;亦如那青砖瓦房上的袅袅炊烟,在文昌阁上那片天空轻轻飘荡。</h3> <p class="ql-block">摄影及后期:戴奇林。未标艺林影像的照片来自互联网。</p><p class="ql-block">撰文:戴奇林。</p><p class="ql-block">戴奇林: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常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三百多篇,出版诗集《想念家园》获丁玲文学奖。教育专著《好父母是学出来的》新华社出版社出版,入选《父母必读的50本书》。《成长可以很快乐》新华社出版社出版,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