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生平忆事

胡松团

<p class="ql-block">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胡荣富,生于1923年9月,卒于2014年1月,明年已诞辰100周年,虽然91岁那年去世已有8年了,但父亲那憨厚朴实的为人形象时而浮现在我的梦中,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永远铭记在心,他的养育之恩难以忘记。在我心中,父亲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他具有勤劳朴实、不亢不卑的性格,是一位心怀慈爱有责任感的父亲。</p><p class="ql-block">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在解放前那段风云多变又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胸怀满志的他,也曾想出去闯荡,但由于家庭需要他只能留守在家里,让他无奈的度过了那段坎坷的岁月。解放后,在人民公社化时代,一直默默奉献他的人生事业。到了晚年时期,恰逢改革开放大潮,我们都去外面工作,我母亲又去世的早,父亲一人在老家过着单身生活。</p><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从艰难曲折中磨砺了他那坚贞不屈的性格,练就了勤劳朴实的意志,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踏步青山度日月的普通山民生活。父亲一直生活在山村里,每天出门不是肩挑就是背扛,起早摸黑年复一年,过着勤俭节约而朴实无奢的生活。他一生中虽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创下多少辉煌的事业,但在那风云多变的年代里,给人留下一种忠厚淳朴、勤俭持家的慈父之表,他有一颗宁可自己受累、不愿子女受苦的慈父心怀。留给我们那种不屈不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为人品格,由衷的让人可亲可敬。</p><p class="ql-block">他平时少言寡语、不与人争吵,也很少发脾气,一生中为儿女操心、不拖累子女的高尚情操与宗观恩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父亲那种朴实而坚强、善良又和蔼的性格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并誓愿为之传承下去。在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想实现多年来的夙愿,就是想为父亲写点平生忆事,来表达对父亲的忆念与追思。</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父亲兄弟三个、一个妹妹,他排行老三,两个伯父早在年轻时就外出打拼,一直在外面生活,姑姑从小就住在舅公家、并在那里出嫁,我爷爷去世的早,奶奶就把父亲留下来守家。家乡晓峰村,地处义南山区与永康交界处,四周青山环绕,流水潺潺,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小山村。据长辈们说;我们祖先是南宋末朝的大官,官居进士,被奸臣险害后,隐居到晓峰村(古时称隆垣、深坞坑),距今有8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父亲曾经跟我说过;解放前的那段往事让他刻骨铭心,在他青年时期,日本鬼子侵占中国,由于国民县政府逃避到我们村,后被汉奸通风报信,村里遭到鬼子两次扫荡。全村人都带着财物逃往山里躲避,后来在山上劳作时,一些随带生活财物也被盗贼偷去,并亲眼目睹家里房子被日本鬼子全部烧掉,还有部分村民遭枪杀的惨状。</p><p class="ql-block">打败了日本鬼子他们投降后,父亲就带着家人回到村里,看到被烧的房子一片狼藉,心中不由感到失望和痛恨,但没有别的办法,一切只能重来。他坚信的提振自己,面对残酷现实、克服种种困难才能重振生活。他设定了重修房子计划,白天下地种粮或砍些木料回来,空余时间起早摸黑修建房屋,二个月后在被烧掉的屋基上重新修建起房屋,总算有个安栖的家了。</p><p class="ql-block">一年后爷爷去世,一家人就靠父亲这个顶梁柱,生活过的极其艰难困苦!后来经过父亲不懈努力和拼搏,一家人终于度过那段忧心不安的艰苦日子。</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化和农业学大寨时期,父亲没什么文化,由于家世清贫勤劳又实干的他,被推选为大队贫协代表、生产队委和林管员,那时父亲忙里忙外的很有干劲。村里一些老人经常对我说;小时候你是个很不幸又多灾多难的人,由于你家庭贫穷、你母亲在你出生几天就得上山干活,因做月子时没养好被雨淋湿起病,家里又没钱给她医治,4个月后你母亲就去世了,抛下你8岁的姐姐和6岁的哥哥你们仨人,由父亲一人白天上山劳作,晚上回家又得照顾你们。村里人都为之捏把汗,同情他太辛苦,后来在你舅公的建议下,就把你托付给邻村表姑家领养。在你7岁时你父亲说两个孩子以后那个更有孝心难说,于是又把你接回家来养育,一家子就靠你父亲这顶梁柱,既当爹又当娘的,你父亲真的太不容易了,你们以后要好好报答才是---</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父亲由于生活的压力,经常饥饿又劳累,因此落下严重胃病,经常疼痛难受,他为了省点就一直忍受着,后来严重起来,我们看他实在痛苦就劝他去治疗,并跟村里另外一人说好,同去永康上株镇一家专治胃病中医诊所看病,在那里住了几天后,父亲的胃病有明显的好转,服药一段时间后他的胃病基本康复,后来父亲身体就一直比较好。在那个年代里,父亲既要生产劳动、又要照顾家庭、还得为大队和生产队里事情操心。当时也有好心人劝父亲,并介绍再娶个回来,父亲考虑再三,怕对我们姐弟仨不好都予以谢绝!之后就一直过着单身生活。后来姐出嫁了,我与哥也分了家各自生活,那时我还没成家,就这样我跟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不过在按劳分配那个时代,只要能勤劳实干,生活也就算踏实起来。</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化到改革开放时期</p><p class="ql-block">那年代,晓峰村曾有6个生产队,130多户家庭,近500人,对一个人多田少、靠山养人的小山村来说,无论上山还是下山都要靠肩挑背扛,生活比外面相对艰苦些。因有父亲这辈的勤劳实干,他们不计得失、大公无私,他们不怕劳累苦干实干,才干出个旧貌变新颜。晓峰村,无论从人民公社化,还是农村社员合作社,无论是农业学大寨还是联产承包,在义乌的众多山区来说都走在领先。</p><p class="ql-block">那时才初中毕业的我,就跟着父亲他们从开发茶园、种植杉木、发展毛竹、培育林业等每天大干苦干、热火朝天,几年后各项林业蓄积量都位居全县第一。村里也从60年代的火力发电,到80年代的通高压电、通自来水、建造谷坑水库、通往镇里的公路等等,这些转变都凝聚着父亲他们的辛勤劳动与汗水。</p><p class="ql-block">我老家的房屋就在村大会堂对面,70年代后期父亲带着我们一边生产队劳动、一边利用空余时间,上山砍木材、挑石、挑泥建造起来的三间全木结构泥土房,分家后我跟父亲一直住在那里。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把部分粮田和山地分包到户,那时村里还没通机耕路,大部分粮田都远在相隔10华里的毛店乡政府所在地旁边,注(70年代农业学大寨兴建柏峰水库时期,在村东面的原山口村边的粮田全被水淹没,后来在乡政府边上划了一块溪滩,改起粮田,取名叫“白溪滩”),父亲他们经过三年的苦干实干,创下了人挑一万担、荒滩变粮田的奇迹。</p><p class="ql-block">山区人干活需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到了夏收夏种季节,更需要起早摸黑,把肥料挑到田里施,然后又要把收起的粮食用肩挑回家,一般要在傍晚6—7点钟休工,还要挑上100多斤稻谷回家,快点要挑2个多小时,回家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我跟父亲二人都出去干活,家里没有人做家务,而在夏收夏种农忙季节,经常是吃了晚饭已是晚上23点了,还要做些家务活(家里还养了二头猪、10多只鸡),因此那些日子睡觉都要到半夜,第二天又在凌晨2点左右就必须起来做饭(带去午饭),然后在天亮前赶10多里远的山路去田里干活,那种劳动强度现在讲起来,年轻人听了觉得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在那段岁月里,我跟父亲就是那样子艰辛的度过。</p><p class="ql-block">以前老家门前的溪顶上,只用几根木头架起简易桥,出入时摇摇晃晃很不安全,80年代为了每天过桥的安全方便,我跟父亲白天要去生产队劳动,空余时起早摸黑的挑石、挖基、请专业师傅前来拱桥,几个月后,在门前小溪上筑起了一座全部用石头拱起的石桥。当时,在整个村子里算是很了不起了,村里除了仅一座公共的石拱桥外,我家这座桥算是村里第一座由个人修建的拱桥了。虽然桥面只有3米左右宽,在桥筑好那天,村子里几乎大大小小村民都前来游桥,那庆贺场面在山村里算热闹了一番,天气暖和的时候,父亲总是喜欢坐在桥上乘凉,尤其在吃饭时总有些邻居也喜欢端坐在桥上来吃。在筑桥施工时候还特意在小溪边筑了一个水埠头,后来邻居们都争着前来洗菜、洗衣物,别有一番乡村景色。</p> <p class="ql-block">21世纪新时代</p><p class="ql-block">新世纪初,父亲已80多岁了,为了让父亲住起来安全舒适点,也为了他年纪大了住在楼上走楼梯不安全。我利用年休假时间,把整栋房屋进行了修缮,老房屋经过修整后变得更有木房土屋的农家格调,对生活也便利了很多。那时我每逢周末就回老家住上1--2个夜晚,想着父亲一个人住会有些孤单,多陪他热闹一下。那时,父亲身体还好,每天总是起得很早,天蒙蒙亮他就起床,他起来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到门前的小溪里取水,然后烧饭,有时父亲很早就到自留地里干活去,虽然80多岁人了,还经常上山砍柴、背毛竹等,干起活来很利索。老家门前那条小溪,它像一条穿梭的水龙环卷着整个村子,据传,这还是一条伴随村里吉祥的风水溪,溪水自村南的深山山脉流下,水质清澈终年不枯。</p><p class="ql-block">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村子上头还有一棵千年红豆杉,坐落在村头的伏虎影石山边,以前我们村里人都把它当成一种叫草榧树,闲暇或天热时村民们都会在树下乘凉歇息。大树本来有两棵,70年代村里为造大会堂,就把小点那棵砍了做木料,据老人们说是一公一母,父亲他们在砍树时,根部流出的计就象人的血一样,把他们吓的不敢砍,后来经过祭拜后,花了近半个月才把它砍下来。近年来,据林业专家鉴定,这棵树的树龄有800多年,属于我国稀有的南方红豆杉。经义乌同年哥讲新闻报道后,就经常有人慕名前来看这棵需要四个人才能围观的大树。其实,整个村里自来水就在这棵树下的水塘里接去。一些城里人看同年哥报道后,前来农家乐时就会带水桶接几桶回去。据说,长期生活在村里的人,尤其是象父亲他们这辈人,很少有人得癌症,说明山里空气清新水质又好,经常喝含有矿物质并经过红豆杉根部浸泡过滤的山泉水,能减少癌细胞活动因素,那些年,象父亲他们80岁以上老人都还能上山砍柴背毛竹。</p><p class="ql-block">时间跨越2009年,在11月初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邻居打来电话,说父亲因为去赶一只鸡的时候,在自家厕所间门口边上跌倒了,伤的很严重,当时我正是筹备首届旅游商品博览会很忙,听到消息后,我交待好手头上的工作,连夜赶回家中,第二天把他送到佛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经查是髋关节断裂,需要及时手术更换,结果出来后,我的哥、姐他们感到这么大年纪能否换的好?而且要花大笔医药费用,我当时也没了主意,后经医生的建议,配了些药先吃吃看。去我姐家住了半个月后,我觉得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弱了,当时感到很辛酸,于是我决定跟我哥姐他们商量,应马上把父亲送到市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费用问题我多承担些没关系。住进了医院后医生说;由于手术的最佳期耽误了,脚已全部血栓浮肿,需要进行二次手术,但医生觉得年纪大风险会较高,不太愿意做手术。我一方面找医院领导沟通,一方面向医生写保证书,并愿意承担手术中会出现的风险后果。幸好检查报告体现父亲其它方面身体指标都还好,就这样进行二次手术,因请到上海专家医生进行主刀、手术非常成功。但由于父亲年纪大、加上一星期做二次手术,身体康复较弱,出院后还需要一种叫白蛋白的药来滋补,当时这种药很紧缺,我经多方找关系,最后才搞到三支,用后身体康复很好,在医院住了20天就出院了。</p><p class="ql-block">之后,由于父亲年事已高,手脚行动有些不便,自理生活下降,我与爱人又要上班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在我姐家休养一段时间后,就把他安排到城里的康乐敬老院疗养,敬老院有专业人员护理,我们经常去看也方便,父亲也觉得热闹快乐又欢喜。</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时间定格在2014年1月底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敬老院电话,说父亲在吃早饭时还有说有笑的,后来突然头一歪就晕倒不省人事了,送到人民医院急救中,医生告知说脑血管已破裂,那时父亲已满91岁,医生建议;这么大年纪有难度,就算抢救回来也是个植物人,要我们好生对待,在送回老家一个星期后就永远离开了我们。一生朴实勤劳慈祥可亲的父亲,走完了他艰苦卓绝的人生。</p><p class="ql-block">为子女操心一辈子的他就这样走了,而且走的那么突然,也没给我们留下任何遗言,我悲痛万分的对天哭泣。我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铭记父亲的宗观教诲,忆念与父亲和谒共生的岁月,祈愿如有来世再做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之后的每年清明冬至或春节,我都按时回去扫墓祭拜,每次回老家看到父亲曾经生活过的房子,还有经过战火而唯一留下的那张传统而独特木床和皮箱,以及在家时我与父亲一起用竹排编织、用泥巴筑隔起来的房间,那木头的楼板、楼梯、还有农具和瓶瓶罐罐等等,都是父亲与我不是从山里砍伐用肩挑背扛下来,就是我们爷俩件件从外面扛抬回来,那些房子和家具、一砖一瓦,无不凝聚着父亲的汗水与艰辛。每当回忆起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岁月,我的心就久久难以平静,父亲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常常在我心中回荡,每次看到父亲那慈祥的遗像更加让我追思忆念。父亲虽然离世多年,但他那憨厚朴实、勤俭持家的慈父心怀,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慈父养育情深,</p><p class="ql-block">感激无私父爱。</p><p class="ql-block">铭记宗观教诲,</p><p class="ql-block">祈福岁月安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