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白陶的出现,为瓷器的发明提供了物质基础。</p><p>白陶是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200度左右的温度中烧成的陶器,由于胎质中所含氧化铁比例极低,大约只有1.6%,因此烧成后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这种以近高岭土(类瓷土)土质为原料,烧制温度高于其他陶器的白陶,尽管无釉,但却是之后原始瓷器出现的先兆,更为以后瓷器的创制奠定了无可辩驳的技术基础。</p> <p>原始青瓷的出现,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烧制温度偏低(1200),胎体没有完全烧结,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p><p>1.原始瓷用瓷石做坯聊,与制作陶器的易熔粘土相比,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含量较高,氧化铁的含量显著降低,从而提高了坯体的机械强度,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形,提高了坯体的白度。</p><p>2.原始瓷的烧成温度高,经测试,新石器时代和商代陶器的烧成温度大多在1000度以下,胎质松软;原始瓷的烧成温度高达1200度,胎壁坚硬不渗水。</p><p>3.原始青瓷表面施釉,有光泽、透明洁净,便于洗涤。是陶瓷工艺中的一项巨大进步,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工艺模式的基础。</p> <p>原始青瓷多用泥条盘筑法,器型不甚规整,存在器身歪斜、高低不平和圆器不圆等情况。</p> <p>纹饰常派印绳纹、人字纹、羽毛纹、方格纹、水波纹等。</p> <p>原始瓷里外或外壁施有薄釉,釉层厚薄不匀,常见流釉现象。釉色深浅不一,釉胎结合较差,没有形成中间层,容易脱釉。</p> <p>原始瓷的器形多样,有尊、翁、罐、豆、钵、簋等式样各异,有青铜器的影子。</p> <p>秦汉时期原始瓷从理论上说,应该属商周原始瓷器的继续与发展。但考古实物资料却表明,由于战国末年的动乱,烧制原始瓷的工艺一度失传与中断,致使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无论在品质还是工艺上都出现了退化现象,一直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东汉青瓷的烧制成熟,被界定为瓷器的烧制成熟。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p> <p>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业,东汉末年,虽然战乱频仍,但江南与中原相比,江南显得较为安定,因而这一时期的南方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唐代名窑在这一时期创烧。西晋青釉四系罐,较三国时期的胎色加深,</p> <p>汉代瓷窑生产青瓷与黑瓷,而以青瓷为主,黑瓷很少,与青瓷的区别在于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含量在3%以下,烧成青瓷,6-9%烧成黑瓷。普遍存在青瓷胎质细洁、而黑瓷较粗的情况。说明汉代瓷工已经能熟练地配制原料,用优质的细泥做青瓷坯,用较粗的坯料做黑瓷。</p> <p>唐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中具有特殊作用和风格的一枝奇葩,它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表明了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p> <p>唐三彩的烧造一般为两个步骤:即素烧和釉烧。</p><p>唐三彩的胎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陶胎,出现于隋和初唐时期一种挂草绿、酱黄色混合釉的红陶制品中,这一品种还不能被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唐三彩。另一类是白色陶胎,为瓷土烧成,被认为是典型的唐三彩。</p><p>白色陶胎的坯体的特点:一是吸水性强,使粘接部件牢固;二是可塑性较强;三是素烧后强度较大;四是胎质白,挂釉后釉色鲜艳。唐三彩器的烧成温度在800℃---1000℃左右,坯釉膨胀系数基本一致,使坯釉结合良好。</p> <p>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p><p>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白瓷与青瓷的唯一区别是白瓷胎釉的原料中含铁量甚少,其他生产工序并无差异。白瓷的烧制成功,是我国瓷器史上一项重要的成就,它为以后的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对我国瓷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 <p>越窑主要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的越窑,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手感浑厚滋润。越窑是随着唐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不仅销行国内,而且还远销中亚和海外。</p> <p>巩县窑创烧于汉,兴于隋唐,衰于宋金。于1956年发现窑址,位于河南巩县大小黄冶村、铁匠炉村、白河乡等地,大小黄冶村以烧白瓷为主,三彩陶器次之。铁匠炉村主要烧造白瓷。白河乡烧制器物与大小黄冶基本相同。巩县窑的瓷胎胎质比较细腻,胎色有纯白和灰白两种。器内外均施釉,器里满釉,器外也有近底处不施釉的。</p><p>在隋唐时期,能同时拥有最优秀的白瓷、最华丽的三彩、最别致的绞胎器,最新颖的唐青花的窑口,非巩县窑莫属。</p> <p>这两件黑釉碗里施白釉,外施黑釉,器型规整,底足露胎,为巩县窑的特色。</p> <p>绞胎瓷也是唐代的一种新瓷艺,以此工艺闻名的有当阳峪窑。绞胎,是用白褐两色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再拉坯成形,胎上形成白褐相间的纹理或色斑,上釉焙烧后便成为绞胎瓷器。</p> <p>长沙窑创下了中国出口创汇的先河,是对外出口的硬通货。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在唐代。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p><p>从陶瓷发展史来看,长沙窑虽不是釉下彩绘技法的首创者,但却是将这一技法大规模发展的首个瓷窑,长沙窑瓷器也因此在唐代诸瓷窑中独树一帜。它从早期单一的釉下褐彩,逐渐发展成后来的釉下褐、绿彩,釉下褐、蓝彩,使图案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褐彩的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铁(Fe2O3),由于氧化铁在高温下呈色较稳定,不流不散,所以长沙窑工匠往往用单一的褐彩绘画,所绘图案线条清晰流畅。</p> <p>花瓷的出现是唐代陶瓷工艺的又一大成就,鲁山段店窑的花瓷,被称为唐钧。这是一种黒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因为这种瓷器效果很类似后世宋代的钧瓷,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够,因此这种瓷器曾经在古董市场中被称为“唐钧”。</p><p>“花瓷”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烧制出不同色调。其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黑或褐色上带白、月白等浅色斑装饰;另一类以黑、月白或铜蓝色釉为底釉,衬以天蓝色不规则的釉斑。花瓷器型以壶、罐居多,还有盘、碗等,腰鼓是鲁山窑之代表作。鲁山花瓷又名“唐代钧瓷”“黑唐钧”,因唐代鲁山所产的黑地、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p> <p>唐青花。</p><p>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至少应上溯到晚唐。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可惜实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但宋代烧制釉下青花瓷已无任何困难。</p> <p>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荡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在陶瓷生产方面,瓷窑数量略有减少,但瓷器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p> <p>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中国古代瓷器中,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p><p>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p><p>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p><p>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p><p>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p><p>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p> <p>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p> <p>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令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p> <p>瓷器产业开始百花齐放是宋朝时候的事了,当时中国的造瓷业极为繁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成了宋瓷的代表。其中汝、官、哥三窑是青瓷的代表,定窑则是白瓷的代表,而钧窑被评价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竟然可以烧出紫红色的渐变。</p> <p>定窑是定州特产的白瓷,五大瓷多少都带点颜色,但是定窑是唯一一个只有白色的瓷器,定窑胎薄,质地如玉,薄如蛋壳,强光打上去有透明感,非常漂亮。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p> <p>汝窑,以青瓷为主,釉面开片纹理为蟹爪纹,胎薄釉厚,似玉非玉而盛玉,整体古朴灵动,天青釉色为主,但是在不同的光照和不同角度,颜色也会又不同的变化,阳光下青中泛黄,光线略暗时,青中偏蓝,釉厚青翠,釉薄昏红。纯净如玉,釉面光滑,不愧为五窑之魁。</p> <p>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瓷可以说是比较鲜艳的瓷器了,其原因就是钧州窑口的特点,窑变,在瓷器烧制的过程中,颜色产生变化。天蓝釉面出现紫红斑等等变化,而且配有蚯蚓走泥纹,特别的漂亮。与宋人的清雅产生强烈的对比。</p> <p>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特点是彩瓷得到巨大的发展,器物造形型,纹饰繁多而精美。彩秞品种 丰富多彩 ,“其彩色,则 霁红 、 矾红 、 霁青 、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