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闪光的胡同

大提琴

<p class="ql-block">  “胡同”一词来源久远,具体年代已无确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明代已正式定名“衚衕”,两个字外侧都有“行”,表示“胡同”是可以由人行走的小巷;清代将“衚衕”简化成了现在沿用的“胡同”。有城镇的地方,就有了人穿行的街巷,我主观地认为,“胡同”是比街巷更窄小的“小小巷”。元代胡同的标准长度为700米,宽70米。发展到现今,北京还有200米甚至更短更窄的“胡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老北京承继元大都的“胡同+街巷”的开放式的方格路网,胡同得有多少?闲来遛遛这些胡同,民风民生民俗扑面而来,有趣有味也非常有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日,天空蓝得清澄,我走出每天出进的东四二条胡同(其实这条胡同也是老四合院老房子老街巷),南行至大名鼎鼎的“史家胡同”,原本是闲走,结果竟是一堂历史课,不仅开眼,还大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胡同口的特别装饰,揭开这条不凡的胡同故事序幕,引你走进去想看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  胡同口另一侧的小学(史家胡同59号院),崭新的门面,看不到旧时痕迹,但这里却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这里曾是“史可法祠堂”,清代在此基础上建立“左翼宗学”,1905年成八旗子弟小学堂,后又为中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1951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二中后来又搬至现在的新址,这里就成了“史家小学”</p> <p class="ql-block">  不仅仅是学堂的变迁,此地还是“庚子赔款”赴美公派留学考试地点。就是在这里,这些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经过考试选拔,赴美留学,回国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文化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产生巨大影响,今天看到他们仍令我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清代时北京,内城是八旗分列,拱卫紫禁城,史家胡同区域属于镶白旗,沿胡同两侧坐落很多名门大户。百多年的时代变迁,已有十几栋楼房,但八十多座平房院落风貌还是基本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你看这53号院落,大门气派不凡,上有邓颖超题写“好园”牌匾,曾是全国妇联办公旧址;据说华国锋进京后就住在后院,粉碎“四人帮”的计划在这里制定;还有李敖小时候也曾住过这个院子的后部;此外还是国民党将领范汉杰 张治中曾经居住的地方,再往前数还有著名的宦官李莲英……</p> <p class="ql-block">  51号院曾是著名的章士钊先生住的地方。如果不知道他是谁,但总知道外交部长乔冠华和章含之夫妇吧,这院落之前的主人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钧,对我们现代的人来说,其名气肯定不及最后的几位大呢。</p> <p class="ql-block">这一栋深宅,最早的主人只怕也难考了,但后来的主人傅作义,也是一代国民党名将,为和平解放北平,完整保护古都文化遗产做出贡献,并且他还是我们电力系统的老部长呢。</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33号,是我们党的政治文化外交名人王炳南曾经居住的地方,他的一长串闪光的履历绝对是让这座古老院落蓬荜生辉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军将军彭明治曾居住过的23号院,他曾是我国驻波兰大使</p> <p class="ql-block">  雕塑家滑田友曾住在31号院</p> <p class="ql-block">这个35号院现在是全国妇联老年之家</p> <p class="ql-block">这一座座宅院,还有那些响当当的名字:徐向前、卫立煌、荣毅仁、臧克家、胡绳、李维汉……,这条七百米的胡同怎么能不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nbsp; 20号这里曾是北京人艺诞生地,有人说这里也是新中国话剧起源的地方。大院里能看到的都是楼房了,没准蹲在这多呆一会儿,还能遇见哪个老戏骨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史家胡同24号,现在是“胡同博物馆”,清末时是直隶布政使凌福彭女儿凌叔华结婚居住的家,我看到的可能只是作为博物馆的这部分。而凌家原来曾有多大,下面这幅画足够我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凌叔华是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和享誉中外的画家,她的丈夫陈西滢先生还曾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第二任院长,还是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任代表,现在夫妇二人同葬在无锡陈氏墓园。</p> <p class="ql-block">她著述的节选文字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对往昔回忆的情感流动令我突然眼角湿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寥寥数笔的旧画,仿佛仍有生命地泛活在眼前。老人家在感到自己来日无多时,决心最后回到北京,家人用担架将她抬到曾生活的地方,这里已经是“胡同幼儿园”了,孩子们唱着歌欢迎她,她低声说“妈妈等我回家吃饭”……</span></p> <p class="ql-block">  情牵梦绕,故居、故史,这一条胡同,这几百年的流转,沉淀的都是岁月遗产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一条闪着光的胡同,几百年的史话,我在此流连,都浸润在心。</p>